文章

文章列表 全部 按评论倒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17 18 19 (20) 21 22 23 ... 205 »
文章
  1. 郭文景:与王西麟先生对话
    音乐 2008/08/17 | 阅读: 3034 | 评论: 1
    郭文景对王西麟批评的回应。
  2. 杨燕迪:我们为何聆听音乐新作?
    音乐 2008/08/17 | 阅读: 1414 | 评论: 1
    “为何聆听新作”这一设问,上述两部作品均给出了满意回答。它们以各自的内在艺术品质,体现出中国当代作曲家对当前创作的深刻思考和对当下人生的深切感受,并显示了作曲家的独特艺术才智和高度专业修养。这样的音乐新作,不仅是当代的懂行听众翘首以盼的,而且也是经典名作所不能替代的。尽管朱践耳《第十交响曲“江雪”》中使用的诗歌文本出自千年以前,但该乐曲对这首著名绝句的独特诠释只能出自20世纪末的当代中国;虽然陈其钢的《走西口》取用了一首古老的民歌作为基本素材,但对这首民歌所进行的复杂音响处理却只能产生在21世纪初的今天。由此,音乐与我们的当下生活产生关联,与听众的心智世界发生共振,严肃音乐的新作品方能在当代听众的精神生活中占居稳固的一席之地。
  3. 王绍光:财政没有透明就不是民主
    经济 政治 2008/08/19 | 阅读: 2697 | 评论: 1
    怎样才能保证中国经济改革成为广泛参与的改革?平等的参与权、表达权、讨论权,乃至投票权的前提是什么?
  4. 刘大生:说易行难话引注——朱苏力的“注”与美国司法审查
    法律 2008/08/21 | 阅读: 1311 | 评论: 1
    关于美国司法审查的一点争议,但却是通过关于注释的做法提出的,语气有过激之处。
  5. 王志敏: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影视 2008/10/10 | 阅读: 1170 | 评论: 1
    本文把国内电影美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理论准备阶段和框架建设阶段。从80年开始为提出问题阶段,从84年开始为理论准备阶段,从93年开始为框架建设阶段。本文认为,由于有了前两个阶段,我们完全有理由、有条件立即开始电影美学理论框架的建设工作。这不仅是国内电影美学研究进程的一种期待和指向,而且也是中国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理论的一种期待。
  6. 陈其钢访谈
    音乐 2008/08/22 | 阅读: 5747 | 评论: 1
    陈其钢谈学音乐的过程以及他对“传统音乐”的理解。
  7. 当代艺术,文化的碉堡还是虚城?:“对装置、雕塑创作时下问题的讨论”纪要
    艺术 2008/08/24 | 阅读: 11972 | 评论: 1
    中国当代艺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也存在很多问题。这次讨论会的参加者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意见,其中艺术品的形制规模日渐庞大是讨论的一个中心问题,朱金石08年3月的展览《权力与江山》成为主要话题之一。
  8. 王岳川: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文化战略
    社会 2008/08/24 | 阅读: 3372 | 评论: 1
    新世纪中国文化安全与“再中国化”问题的提出,是对西方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单边主义文化霸权反思批判基础上的新思维。本文从九个方面凸显走出边缘化的中国思想的前沿学术问题。
  9. 陈丹青:奥运开幕式--大就是美
    艺术 2008/08/24 | 阅读: 4446 | 评论: 1
    陈丹青谈他在奥运开幕式团队中的工作体会。
  10. 陈伟梅、林悦熙:美国美术馆和媒体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反应
    艺术 2008/08/27 | 阅读: 1239 | 评论: 1
    中国当代艺术受西方美术馆、媒体乃至艺术市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篇文章既提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也提到了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畸形现象。
  11. 罗洪启:从北魏时期的一则案例解读中国法律
    法律 书评 2008/08/27 | 阅读: 1514 | 评论: 1
    此案案情复杂且涉及之当事人来自不同之种族与阶层,因而使其具有多种角度解读的可能性。它使我们更深入细致地了解了中国法律儒家化进程,对性别因素介入皇权产生的有趣影响也有很好的揭示。
  12. 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
    思想 2008/08/29 | 阅读: 1296 | 评论: 1
    现代西方主流理论多从理性人的构造出发,把它作为一切认识的前提。近年来西方理论界本身已对这种“启蒙现代主义”提出多种质疑。
  13. 高建平:“心理距离”研究纲要
    艺术 2008/10/10 | 阅读: 6788 | 评论: 1
    本世纪前半期,爱德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在西方美学界具有巨大影响。美国学者乔治·狄基(George Dickie)回忆说,1956年,当他开始在大学里讲授美学课程时,“几乎所有美学导论类的书籍都在书的开始辟出一章,解释审美态度的性质,并将之与诸如道德的、科学的和经济的等实际的态度作对比。”
  14. 黄平、姚洋、韩毓海:漫长的20世纪
    思想 2008/08/31 | 阅读: 3125 | 评论: 1
    漫长的20世纪是阿锐基对资本主义数百年的扩张历史作的描述,相对于布罗代尔“漫长的十六世纪”和霍布斯鲍姆“漫长的十九世纪”,“漫长”意味着观念上的实际,而非时间上的世纪。黄平、姚洋、韩毓海的谈话把20世纪中国也放在这个过程中考察,试图推翻一些成见,提醒读者一些以往被忽略的方面。
  15. 李强:恶劣的劳动条件,Puma制造在中国
    经济 2008/08/31 | 阅读: 2265 | 评论: 1
    最近中国劳工观察(CLW)发布了关于Adidas和Puma这两个德国品牌的运动服装在中国生产工厂的工人待遇和劳动条件情况。一双60到90美元的Puma鞋,生产这双鞋的所有中国工人的工资不到2美元。Puma报告包括puma公司对报告的回应和自辨。
  16. 克罗泽尔:前苏联与中国前卫艺术
    艺术 2008/09/01 | 阅读: 6642 | 评论: 1
    比较前苏联与中国前卫艺术的产生发展。文章中提到的情况截至1996年,当时全球艺术品价格大幅虚高的情况还没有大规模出现,但作者已经提到中国的一些美术学院中对销售作品的关心远大于对艺术探索的的关心。
  17. 黄宗智:探寻中国的现代性
    书评 2008/09/01 | 阅读: 3841 | 评论: 1
    这篇文章评论的是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8重印本,是很好的一篇分析和导读。

    "汪晖的四卷本著作《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卷帙浩繁,内容十分复杂。首卷围绕“理”与“物”的关系这一中心命题,探讨了宋明儒学的“天理”主题;次卷转向“帝国/国家”问题,先证明它们是西方(包括日本)在分析中国时使用的主导性的现代二元对立概念,再论证它们对理解清朝和民国的国家特性来说,具有基本的缺陷;第三卷对晚清和民初的重要思想家进行分析,并揭示出,在将旧的“天理”世界观重塑为“公理”世界观的时候,他们既纳入了西方式的科学公理观念,又保持了传统的对“天理”中的“理”的伦理—政治的关注;第四卷在上述背景下,讨论了现代“科学话语共同体”如何兴起为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的核心主题。四卷洋洋洒洒至一六○八页,仅“导言”一章,即长至百余页。"
  18. 陈嘉映、汪丁丁:常识与科学
    思想 科技 2008/09/02 | 阅读: 1832 | 评论: 1
    当科学和主义挂钩,很多问题就产生了。
  19. 萨义德:叶芝与非殖民化
    文学 2008/09/03 | 阅读: 5131 | 评论: 1
    叶芝与他的本上传统、与他的时代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以及他作为一位在民族主义汹涌澎拜的爱尔兰用英语写作的诗人这一极端复杂的环境,是紧密相连并互相作用的。
  20. 张永和、栗宪庭:关于城市建筑的对话
    建筑 2008/09/04 | 阅读: 1896 | 评论: 1
    一个建筑师,一个艺术评论家,谈到中国当代建筑,一样有心杀敌,无力回天。
« 1 ... 17 18 19 (20) 21 22 23 ... 205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