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学

文学

« 1 ... 15 16 17 (18) 19 20 21 ... 23 »
文章
  1. 余英时:我所认识的钱钟书先生
    2009/03/12
    钱默存先生逝世的消息传来,虽不感意外,却不免为之怆神。我没有资格写正式的追悼文字,因为我们之间并没有私交。但是二十年前,我以偶然的因缘,两度接席,畅聆先生语妙天下,至今不忘。先生昔年挽陈石遗有“重因风雅惜,匪特痛吾私”之句。我写此短文只能表达第一句之意。
  2. 聂绀弩:杂文选读
    2009/03/12
    以下几篇:《阮玲玉的短见》,《上山》,《怀监狱》。
  3. 舒芜:聂绀弩、周颖夫妇赠答诗
    2009/03/12
    看了这个题目,稍知情况的人都会质疑:周大姐根本不做诗,怎么会和聂老有什么赠答?
  4. 聂绀弩:诗选
    2009/03/12
    聂绀弩诗选1955-1986,较全。
  5. 吴澧:厄普代克的中国苦竹
    2009/03/11
    谈厄普代克对中国当代小说的评价。文章顺便提到葛浩文认为《纽约客》不登中国小说,其实哈金高行健的都在他们得奖以后登过,虽然也算某种程度在写中国,显然葛浩文不觉得那是中国小说。相比之下,日本小说就有英译的春上春树等人。--人文与社会
  6. 章培恒:《书城》访谈
    2009/03/10
    再次提到顾颉刚,批评其日记补写失实。
  7. 章培恒:今天仍在受凌辱的伟大逝者
    2009/03/10
    顾颉刚先生女公子顾潮的《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这本书制造了太多的神话来吹捧顾颉刚先生,也有太多的对鲁迅的诬陷。
  8. 奥登:诗人与城市
    2009/03/10
    1962年,奥登在《马萨诸塞州评论》发表《诗人与城市》,文章开头写到,“在我们的时代,如果一个年轻人天资贫乏,他就可能想去写作。”
  9. 王得后:聆听尾崎文昭教授讲授《战后日本鲁迅研究》记
    2009/03/08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主任,尾崎文昭教授在清华大学讲授《日本战后鲁迅研究》,从2007年9月18日到11月17日,共八次。
  10. 贺仲明:论中国乡土小说的现代性困境
    2009/03/07
    中国乡土小说与现代性有着先天的不解之缘。
  11. 韩少功:一本书的最深处: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2009/03/02
    访谈。
  12. 王安忆:《启蒙时代》:看一代人的精神成长
    2009/03/02
    我所写的那个时代,于这一代青年来说,是一个大时代里的小时代。
  13. 阎连科:我的那年代
    2009/03/01
    年代存在,是因着记忆。有的年代,过去了,有刀凿之痕;有的年代,平淡无奇,如飘浮流云,风来雨去,了无迹痕,只留一些味道。
  14. 叶隽:中国的歌德译介与研究现状综述
    2009/02/24
    中国人最早接触歌德可以追溯到曾任驻德公使的李凤苞(1834-1887)。
  15. 王晓明:陀斯托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2009/02/21
    什么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的大事情,或者说,他认定的十九世纪俄国人的大事情?
  16. 戴锦华:面对当代史——读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2009/02/20
    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书评,北京大学1999年版。2008年出版英译本。
  17. 汪晖:在对话中追寻
    2009/02/19
    《别求新声———汪晖访谈录》序言。
  18. 孙昌武:喻禅与喻诗
    2009/02/16
    禅宗所推动的诗歌创作构思与审美上的根本原则的改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于顿悟“清净自性”,追求无思、无念的境界,通过般若“知”“见”,体悟到自己的绝对,达到清净自性的发展与复归,这是对主体的认识与肯定;再一点是基于对“平常心”的肯定,强调自心的随缘应用,认为“绝对”即在人生日用之中,把绝对的“自性”与相对现实“人性”等同起来。
  19. 许子东:五四小说中的“男女”关系
    2009/02/16
    我们面对很多关系,穷富的关系,阶级;中外的关系,民族;人跟神的关系,宗教,等等。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现在,我关心得最多的是两个关系:一个是知识分子与社会、与大众的关系;第二个就是男女的关系,今天讨论的就是这两个关系,从一段文本说起。(许子东在复旦的讲演记录,由听讲学生摘要。)
  20. 吕正惠:老舍长篇小说的特质──中国市民阶层革命与民族解放斗争的一面镜子
    2009/02/15
    长期以來对於老舍的评论,一直有两种倾向。一种从左翼的革命立场,或者分析他的不足,或者强调他的觉醒过程;另一种则把老舍趣味化,强调他的民俗气味、北京风味和幽默语言。我认为,这都不能看出老舍的伟大。老舍首先是属於市民阶层的,他描写了他们的善良、他们的软弱和痛苦、他们的苟且偷安,以及他们的不得不觉醒。
« 1 ... 15 16 17 (18) 19 20 21 ... 23 »
API: RSS订阅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