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社会

林国平:灵籤渊源考

《东南学术》2006.2
灵籤又称运籤、神籤、圣籤、籤诗等,属于占卜术中的一种,其基本特点是以诗歌为载体、以竹籤为占具来占卜吉凶。在中国令人叹为观止的种类繁多的占卜形式中,影响最大的恐怕要算是灵籤了(或称“抽籤”、“求籤”、“占籤”等)。本文仅就灵籤与《灵棋经》、灵籤与谶、灵籤与诗歌的渊源关系做简要的考证,认为:灵籤的历史悠久,渊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周易》,而在形式上受《灵棋经》影响更为直接,同时与谶语主要是诗谶和图谶的流行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的关系,另外诗歌创作的繁荣也是灵籤产生的前提条件。灵籤产生是中国古代占卜术逐渐趋向世俗化、占卜方法趋向简易化的必然产物。
林国平,历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灵籤与《灵棋经》
  
  中国占卜术源远流长,传说占卜术早在三皇五帝时就已经出现,至迟在殷周时期,《诗经》、《左传》、《尚书》等先秦典籍已有关于占卜、占星、占梦、堪舆术的记载。
  先秦占卜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主要为达官贵人服务,占卜的内容也大多是有关天象变化、农业丰歉、战争胜负、诸侯婚葬、国家兴亡等,占卜仪式隆重、占卜过程烦琐。如殷商甲骨卜,从龟甲的选择、整修,到凿、钻、灼,最后观兆、刻辞,相当烦琐,非一般百姓所能胜任。罗振玉先生在《殷墟书契考释》中对甲骨卜法作如下的描述:
  卜以龟,亦以兽骨。龟用腹甲而弃其背甲,背甲厚,不宜作兆,且甲面不平,故用腹甲。兽骨用肩胛及胫骨,胫骨皆剖而用之。凡卜祀者用龟甲卜,它事皆以骨,田猎则专用胫骨,其用胛骨者则疆理征伐之事为多。……其卜法,则削治甲与骨令平滑,于此或凿焉,或钻焉,或既凿更钻焉。龟皆凿,骨则钻者什一二,凿者什八九,既钻而又凿者,二十之一耳。此即《诗》与《礼》所谓“契”也。……既契,乃灼于契处,以致坼灼于里,则坼见于表,先为直坼而后歧坼,此所谓兆也。……于此观吉凶,并刻辞于兆侧,以记卜事焉。①
  甲骨卜之后,出现的《易》筮。《易》筮是以五十根蓍草为占具,蓍草不同组合,得六十四卦中的某一卦,再根据卦象对照卦爻辞,以推断吉凶祸福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易》筮相对于甲骨卜来说容易了许多,所以逐渐取代甲骨卜占主导地位。但是,周朝的《易》筮仍由国家专设大卜官执掌,也大多用于占卜军国大事,其占卜方法和原理亦非草芥小民所能明了和掌握的。有关《易》筮的基本方法,《系辞传》作了比较完整的记载: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卦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②
  上面这段关于《易》筮方法的记载,如果不是对《易》筮有专门研究的话,相信一般人读起来会如坠五里雾,不知所云。
  秦汉之后,随着社会的重大变革和平民百姓地位的迅速提高,占卜术开始转向预测个人的吉凶祸福、婚丧喜庆、贫贱富贵、穷达寿夭等,逐渐走向世俗化。与此同时,占术的花样不断翻新,在占卜方法上也继续趋于简易化。仍以《易》筮为例,汉代《易》筮注重互卦、消息、爻辰、阴阳升降、卦变、纳甲、卦气、蒙气、十二禽辰等所谓“象数”,并往往结合术数,如焦延寿《易林》以灾变为重,把原有的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再推衍成六十四卦,共四千零九十六卦,卦下设韵文繇辞,用以占验吉凶,成为后世以术数家谈论《易》筮的经典。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灵棋经》这一更加简易的占卜形式。《灵棋经》是一种以易象为基本原理,以十二枚棋子的不同组合为形式的占卜方法。具体做法是:将十二枚棋子分为四组,分刻上、中、下三字,最初是十二枚棋子一次抛掷,根据棋形来定卦形,再根据卦形查阅卦文,以预测吉凶,即唐代李远在《灵棋经序》所说的:“以十二棋子三分之,上中下各四,一掷而成卦,即考书披辞,尽得其理。”后来,十二枚棋子分四次抛掷,每次得到上、中、下的一种组合,最后将四次组合放在一起,构成卦象,据此预测吉凶。相传《灵棋经》为东方朔所撰,或说出自张良,乃黄石公传授,也有人说是淮南王刘安撰写,众说纷纭,均不太可信。实际上《灵棋经》是不同时代的许多方士编造、补充、修订而成,真正的作者不可考。不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十二灵棋经卜经》一卷,《南史》也收入今传本第三十七卦的象辞,说明《灵棋经》在六朝之前已经问世。唐代时,《灵棋经》在民间流传甚广,唐会昌年间,李远到福州做官,就搜集数十本不同版本的《灵棋经》,加以校核考订。《四库全书》收入的《灵棋经》是晋代颜幼明、南朝何承天、元朝陈师凯、明朝刘伯温合注本,其格式如下,以第一卦为例:
  纯阳得令
  第一大通卦一上一中一下,升腾之象。
  乾天西北
  象曰:从小至大,无有颠沛;自下升高,遂至富豪;宜出远行,不利伏韬。
  颜曰:以小慕大,可致富豪。若居大慕小,则有危亡。
  又曰:天地既位,圣人参之。经纶草昧,开元造始,故曰自下升高也。立功创制,无所不善。不可密计阴谋,不宜老病,婚姻难合,纯阳故也。占行未归,系者得出,市贾有利。
  何曰:仕宦高迁,宜显不宜隐;病者不宜暗处,宜出外避之吉;口舌无,居家守恒;行师吉,战斗胜;孕生男,田蚕渔猎,大获吉利。
  陈曰:一气之始,三才之端,纯阳之健,进退不已,与乾合体,故曰云云。
  刘曰:从小至大,阳始生也;三人同行,宜游行也;不利伏韬,其道光明也。此课三位俱阳,少阳方长,故为从小至大、自下升高之象。占者得之,创事立业,求名觅利,皆吉;讼者宜公道求直,行人吉而未归,不可为阴谋诡秘之事,病者出外避之吉。
  诗曰:变豹成文彩,乘龙福自臻。赤身成富贵,事事可更新。③
  《灵棋经》共一百二十五卦,每卦都包含序号、卦名、系词、棋形、象名、象词、各家注解、卦末断语、释卦诗词等部分,“第一”为序号,“大通卦 ”为卦名,“纯阳得令,乾天西北”为系词,“一上一中一下”为棋形,“升腾之象”为象名,“象曰”的内容为旧有的象词,均为四言韵语,句数多少不一。“ 颜曰”为颜幼明注解,“何曰”为何承天注解,“陈曰”为陈师凯注解,“刘曰”为刘伯温注解,“卦末断语”也出自刘伯温之手。“释卦诗词”每卦有一首,也有数首,诗体也有五言、七言、四言和长短句,作者不明,但从诗歌内容来看,不会早于宋代。

  《灵棋经》的占卜方法比起《易》筮简便了许多,但无论是对庙祝巫觋还是寻常百姓来说,仍要对棋子进行一定的排列才能得到卦象,并不能信手拈来,还不够简便,所以无法在民间广泛流传。也许是受《灵棋经》的启发,灵籤在中国古代占卜方法不断走向简易化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清代纪昀指出:
古以龟卜,孔子系《易》,极言蓍德,而龟渐废。《火珠林》始以钱代蓍,然犹烦六掷,《灵棋经》始一掷成卦,然犹烦排列。至神祠之籤,则一挚而得,更简易矣。④
  关于灵籤与《灵棋经》的密切关系,早在1928年,容肇祖先生在《占卜的源流》一文中就明确指出:“籤诗的内容,远祖《周易》、《易林》,而却是近仿《灵棋经》。” ⑤至今在民间流传的许多灵籤仍可以找到模仿《灵棋经》的痕迹,以在闽台民间颇有影响的清水祖师灵籤为例:
  上上大吉
  清水祖师灵籤第1首
  星震卦
  彩凤呈祥瑞,麒麟降帝都。祸去迎福至,喜气候门楣。
  平生如得今年运,喜丰吉庆更加新。财旺贵人荣禄至,百事遂心获福人。
   身登禄位,祸消福至。祈求皆通,吉无不利。求官得位,朝觐高迁。
  考试得意,出行大吉。占讼如意,占病即安。求财十分,谋事大吉。家宅大吉,婚姻成就。交易和合。
  郭子仪拜寿
  《清水祖师灵籤》每首也包含序号、籤首总体定性兆象、卦名、原初兆象籤诗、扩展兆象籤诗、籤末具体定性兆象、典故等部分,其中“清水祖师灵籤第1首”为序号,“上上大吉”为籤首总体定性兆象,“星震卦”为卦名,“彩凤呈祥瑞,麒麟降帝都。祸去迎福至,喜气候门楣”为原初兆象籤诗,“ 平生如得今年运,喜丰吉庆更加新。财旺贵人荣禄至,百事遂心获福人”为扩展兆象籤诗,扩展兆象籤诗以下部分为籤末具体定性兆象,末了“郭子仪拜寿”为典故,其格式模仿《灵棋经》一目了然。
  
  二、灵籤与谶
  
  谶是指假借神的名义,以隐秘含混的语言文字符号,来预测未来吉凶祸福。谶有语言文字符号和图画符号之分,语言文字符号之类的谶通常称谶语,即所谓“诡为隐语,预测吉凶”,包括歌谣谶、语谶、诗谶等。谶语起源于先秦,《史记》记载,燕人卢生曾献给秦始皇图录,图录中有“亡秦者胡也” 的谶语,秦始皇以为此谶语所说的“胡”是指北方的匈奴,遂派兵伐匈奴,并筑长城,陈重兵以防亡秦之患。后来,秦国不是被匈奴灭亡,而是断送于秦二世胡亥手中。由于这一巧合,后人加以附会,并大力渲染,使此谶语广为流传,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西汉末,王莽利用谶语,为登上皇帝宝座制造舆论。取得政权后,召集千余人,对谶语进行整理,汇编成册。东汉刘秀也利用谶语推翻王莽政权,即位后,大力提倡谶纬,使谶纬成为当时的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谶纬被历代野心家利用作为改朝换代的工具。直到隋代,统治者才开始大规模禁止谶书,特别是隋炀帝对谶书的禁止最为严厉,派人四出搜集谶书,一并焚烧。唐代帝王承袭隋代政策,禁止私家收藏谶书,并作为法律条文,列入《唐律疏义》。唐代之后,谶书大多散失,但谶语在民间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谶与籤的关系十分密切。《说文解字》释“谶”字为“验”,同样也释“籤”字为“验”,谶与籤在六书中为转注,可以互训,“谶”主要是通过语言来传播,故从言,而古代灵籤均用竹条做成,故从竹。清代姚莹早已看到谶与籤之间的源流关系,指出:
  
  今人祷于神祠,问事休咎,神示诗词,言未来吉凶辄验,人皆名其诗词曰籤。神诗不一,或百首,或数十首。问者人既不一,所问之事,亦各不同,故多设其词,而以木或竹为条,如其诗词之数,状如官府遣役施令之籤,以纪其数。又如古人标架上书目,是书第几函几部之牙籤,故俗人遂名神祠为籤,而文士则目之以谶也。其事始见于蜀王衍,闻唐师至,祷于张亚子庙,得籤词云云。沿袭至今,天下神庙,皆有之矣。余按事未来而先辨其吉凶之兆,本于卜筮,系之以辞,其在《周易》,则谓之彖爻。及周秦之季,处士或圣门弟子,因《六经》而作《七纬》。楚汉之间,乃有十三谶之作,又因《七纬》而衍之,皆预言未来之事,而为隐语,相传子贡子张之徒所作,盖缘子张百世可知之问而为之也。汉宣王莽,皆以符命兴,光武以合谶文得天下。云台二十八将,又离合谶文,得其姓名。自是谶纬之学,与《六经》同重,大儒多习之,康、成至用以解经。此皆术数之学,与卜筮之书,同示人以未来之言也。神祠之谶,即其遗意,字当作谶,校之曰谶曰籤,为典而有本矣。(原注:贾宜《服鸟赋》:“发书占之,谶言其度。”师古注曰:“谶,验也,有徵验之书也。”又神籤字当作谶。)⑦

  籤与谶的密切关系具体表现在诗谶和图谶上。

  诗谶是以诗歌的形式来预卜吉凶。唐代,随着诗歌的繁荣,由文人不经意创作的诗谶也逐渐多了起来,《全唐诗话》记载:武元衡被刺之前一日,作诗云:“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遂成诗谶。⑧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记载的刘希夷诗谶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
  
  刘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时所重,善搊瑟琶,尝为《白头翁》,咏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也”。乃更作一句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有此?”乃两存之。诗成未周,为奸所杀。⑨
  同书还记载另一个诗谶故事:
  长寿中,有荥阳郑属宾,颇善五言,竟不闻达,年老方授江左一尉。亲朋饯别于上东门,属宾赋诗留别曰:“畏途方万里,生涯近百年,不知将白首,何处入黄泉。”酒酣,自咏,声调哀感,满座为之流涕。竟卒于官。⑩
  唐代孟棨《本事诗》记载的有关崔曙的诗谶故事更为奇妙:
  唐崔曙举进士,作《明堂火珠》诗赎帖,曰:“夜来双月满,曙后一孤星。”当时以为警句。及来年,曙卒,唯一女名星星,人始悟其自谶也。(11)
  宋代,是一个诗谶盛行的时代,传说秦观在梦中作《好事近》词,曰:“露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娇持晴碧。醉卧古藤阴下,杳不知南北。”后来,秦观被贬官,死于藤州,时人以为“醉卧古藤阴下,杳不知南北”为诗谶。(12)
  为了使诗谶更具神秘性,宋代的诗谶往往与梦幻结合起来,洪迈《夷坚志》记载的与福建有关的这一类型的诗谶就有许多条,有兆示金榜题名的,(13)有兆示寿命的,(14)有通过祈梦获得诗谶的。(15)还有一些深通术数者有意制造诗谶,最有名的是《清琐高议》记载的韩湘子与韩愈的故事:“韩退之侄湘有仙术方,退之在朝,暇日,湘种顷刻花,上现出诗一联云:‘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未几,退之言佛骨贬潮洲。一日,途中遇雪,俄有一人,冒雪而来,乃湘也。湘曰:‘忆花上之句乎?’公询其地,乃蓝关。嗟叹久之,为续其诗,载集中”。(16)
  诗谶与籤诗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诗谶多是文人学子有感而发,信口吟唱,随意而作,后人根据作者的生平际遇加以附会渲染,使事先随意创作的诗歌成为兆示作者吉凶祸福的诗谶。而籤诗是事先有意编造的,专门为善男信女预测吉凶祸福提供方便,占卜的对象不象诗谶那样只限于作者一人,而是前来占卜的所有的善男信女。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都具有预测吉凶祸福的功能,只要把诗谶刻在竹条上,与竹占的形式结合起来,诗谶就成为灵籤了。如上面刚提到的《清琐高议》记载的韩湘子与韩愈的诗谶故事,就被一些籤谱作为籤诗,福建莆田石室岩籤谱第八首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至于图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所谓“盖图谶之术,自战国时已有之。”(17)图谶最初是指以图画的形式预测吉凶,后来出现图谶与语谶合一的趋势,故图谶又泛指所有形式的谶。在民间,影响最大的图谶恐怕要算是《推背图》。
  《推背图》的作者相传是隋末唐初的袁天罡(或作“纲”)和李淳风。袁天罡擅长相术,著有《相书》七卷、《相书要诀》三卷,李淳风为著名数学家,著作很多,又长于相术,著《占灯经》等。《宋史。艺文志》著录有《推背图》一卷,不著录撰写者,所以有人认为《推背图》的作者不是袁天罡和李淳风。不论作者是不是袁天罡和李淳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推背图》至迟在五代时就出现并在宋代广泛流传于民间。
  《推背图》的版本很多,现存最早版本的《推背图》为著名的民间宗教学家李世瑜先生所藏,共六十七图,每图左侧有简要图说,上方为图,下方为七言四句诗一首。如第四图的图说:一架钟,一人右手执火,左手牵犬。诗曰:“拟将社稷乱分离,怎奈天宫十八枝。赖得忠臣火边犬,方得复位旧唐基。”在民间流传较广的《推背图》形成的时间较迟,大概不会早于宋代,它是以六十甲子为序,上方为图画,下方为谶词、颂词,图画的左侧为序号、六十甲子名称、卦象。谶词为三言四句或四言四句,颂词为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推背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五十九象的图画中还出现籤筒和竹籤的图象。
  很可能是受《推背图》的启发,至迟在南宋就出现了图文合一的籤谱——《天竺灵籤》,《天竺灵籤》上方为定性兆象,中间为图画,下方为籤诗和“解曰”,图画的左侧为序号。我们只要将《推背图》与《天竺灵籤》稍加比较,很容易看出图文合一的籤谱模仿《推背图》的痕迹。
  
  三、灵籤与诗歌
  
  灵籤的占卜形式与其它占卜形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灵籤是以诗歌来预卜吉凶,所以,灵籤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诗歌创作的繁荣。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灵籤来源之一是直接取材于具有劝戒性质的诗歌,清代褚人获《坚瓠秘集》说:
  今人辄呼丑诗为籤诀,不知古人多有以诗占者,西山十二真君诗,语多训戒,后人取为籤,以占吉凶,极验。又射洪陆使君庙,以杜少陵诗为籤,亦验。今陈烈帝籤诀,乃是绝妙古诗。盖诗以言志,古之作者,多寓意风规,故言皆足为蓍蔡,如彼嘲风雪弄花草者,真是构无用为用耳,于占验奚当? (18)
  俞樾《茶香室四钞》记载张恶子庙籤曰:
  宋张唐英《蜀梼杌》云:“衍亲祷张恶子庙,抽籤得‘逆天者殃’四字,不悦。按籤语止四字,今杭州月下老人词籤止成语一句,或数句,颇著灵验,盖亦有所仿也。(19)
  上引资料中提到的“今杭州月下老人词籤”,邓之诚《骨董琐记续记》卷4《月下老人祠籤词》有详细的记载:“月下老人祠在西湖,即白云庵,以籤词著,痴男怨女之所宗也,词颇拉杂,盖好事者为之”。
  杭州月下老人祠籤谱由五十五首支籤诗组成,诗句或取材于《诗经》,如第一籤:“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或取材于唐宋诗词,第四十一籤:“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或取材于古散文名句,如第二籤:“落霞与狐(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又如第七籤:“斯是陋室,惟我得馨。”或摘录于戏曲唱词,如第五籤:“逾东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第五十五籤“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团聚,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说明灵籤源于古诗词不但由来已久,宋代之后还把原先只借用有劝戒性质的诗歌扩大到“嘲风雪弄花草”的诗歌。
  关于杭州月下老人祠籤谱,四十多年前,金庸先生曾有文字记述,颇为风趣,摘录如下:
  杭州有座月下老人祠堂,那是在白云庵旁,祠堂极小,但为风雅之士与情侣们所必到,可惜战时被炮火夷为平地,战后虽然重建,情调却已与以前大不相同。……
  杭州月下老人的签词恐怕是全国任何庙字所不及的,不但风雅,而且幽默,全部集自经书和著名的诗文。据说其中五十五条是俞曲园所集,此外四十四条是俞的门人所增,一共是九十九条。……
  第一条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理所当然的。此外兆头吉利的有“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团聚。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原来是曾子的话这里当指这男子很靠得住,可以嫁)等等。求签而得到这些,到自是中心窃喜,无法形容了。
  有一条是“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孟子》这两句话,本是反语,但这里变成了鼓励男子去大胆追求。有一条是《诗经·庸风·桑中》的三句:“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这在《诗经》中原本是最著名的大胆之作,所谓“桑间濮上”的男女幽期密约,这一签当也是鼓励情人放胆进行。“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不愧于天,不畏于人”。这两签都含有强烈的鼓励性:追呀,追呀,怕什么?
  还有一些签文含有规劝和指示,如“德者本也,财者未也”。叫人不要为钱而结婚。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指此人虽穷,人品却好,可以嫁得。如“不有祝舵之佞,而有宋朝之美”。照《论语》中原来的解释,是这男人嘴头甜甜的会讨人喜欢,相貌又漂亮,然而是头色狼,绝对靠不住。“可妻也。”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孔夫子说公冶长虽然被关进了牢狱,但他是冤枉的,结果还是招了他做女婿。“仍;日贯,如之何?何必改作?”这句本来是阂子塞的话,这里大概是说,别三心两意了,还是追求你那旧情人吧。另一条签词中引用孔子的话,恰恰与之相反:“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好的人有的是,你哪里知道将来的没有现在的好?这个人放弃了算啦。这大概是安慰失恋者的口吻吧。“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你爱他,要了解他的缺点,你恨他,也得想到他的好处。“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她虽然对小王很亲热,对你很冷淡,其实她内心真正爱的却是你呢。“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这家伙有什么地方值得你这么颠倒呢?唉,连这种丑八怪也要!
  另外一些签条是悲剧性的。“谁谓茶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照余冠英的译法是:“谁说那苦菜味儿太苦,比起我的苦就是甜养。瞧你们新婚如蚀似漆,那亲哥亲妹也不能比。”有一签是“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虽不一定如孔子的弟子冉伯牛那样患上了麻风病,但总之此人是大有毛病。“则父母国人皆贱之”,“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出韩愈《祭十二郎文》);“条其歉矣,遇人之不淑矣”(出《诗经·王风·中谷有雍》),这些签都是令人很沮丧的。
  “风弄竹声,只道金佩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那是《西厢记》中张生空等半夜,结果被崔莺莺教训一顿,“夜静冰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那是《琵琶记》中蔡伯锴不顾父母饿死,被人痛斥。求到这些签文的人,只怕有点儿自作多情。最令王老五啼笑皆非的,大概是求到这一签了:“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20)
  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灵籤中,也可以找到许多借用古诗词的例证。如长汀县河镇三洲东林寺籤谱第十一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此诗为唐初宋之问所作,描述的是中秋之夜游子思乡之情。第二十籤:月明星虚,鸟雀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栖。

这一首灵籤来源于曹操的《短歌行》之一中的片断,原诗是:“月明星希,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可能是由于数百年来不断抄写,个别字与原诗不同。
  福建德化县金液洞籤谱中也有不少借用唐诗的例子,如第十一首:
  农夫冒暑耘,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显然,此灵籤源于李绅的《悯农(其二)》,除首句“锄禾日当午”被改成“农夫冒暑耘”外,其余三句完全一样。
  有的灵籤不是整首借用古诗,而是剽窃若干诗句或稍加改头换面,如第六十九首:
  危楼高百尺,星辰不可摘。万里河汉清,寒潭秋月白。
  这首灵籤的前二句从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演化而来的,类似的例子很多。
  
  综上所述,灵籤是以诗歌为载体、以竹籤为占具来预测吉凶的占卜术,其历史悠久,渊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周易》,而在形式上受《灵棋经》影响更为直接,同时与谶语主要是诗谶和图谶的流行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的关系,另外诗歌创作的繁荣也是灵籤产生的前提条件。灵籤产生决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古代占卜术逐渐趋向世俗化、占卜方法趋向简易化的必然产物。
  
  注释:
  ①②转引自闻道《周易占测入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2月,第193、205页。
  ③以上资料来源自《四库全书》子部七、术数类四《灵棋经》。
  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6《滦阳消夏录六》,巴蜀书社 1995年9月,第115页。
  ⑤《占卜的源流》,文载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册,1928年,后收入顾颉刚《古史辩》第三册上编。
  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
  ⑦姚莹:《康輶纪行》卷十三《神籤字当作谶》,《笔记小说大观》第24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4年3月,第104页。
  ⑧转自《陔余丛考》卷四三《成语》。
  ⑨⑩刘肃:《大唐新语》卷八《文章第十七》。
  (11)转引自卫绍生:《中国古代占卜术》,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
  (12)《七修类稿》卷三十。
  (13)洪迈:《夷坚志》第三册《夷坚三志己》卷第十《林刘举登科梦》,中华书局1981年10月版,第1379页。
  (14)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第二册《夷坚丙志》卷第十三《铁冠道士》,中华书局1981年10月版,第477页。
  (15)洪迈:《夷坚志》第四册《夷坚志》补卷第二十《大乾庙》,中华书局1981年10月版,第1739-1741页。
  (16)《说郛正编》卷二六刘斧《青琐高议·雪拥蓝关》。
  (17)胡谓:《易图明辩》卷一《河图洛书》。
  (18)褚人获:《坚瓠秘集》卷五《籤诀》,《笔记小说大观》第15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8月版,第525页。
  (19)俞樾:《茶香室四钞》卷二十《张恶子庙籤》,《笔记小说大观》第34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4月版,第501页。
  (20)金庸:《月下老人祠的签词》,见《三剑楼随笔》,电子版,www.nease.net/~jerrybai.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8/1082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1082

汪逸夫:清至民国时期福建的婢女救济及其绩效 顾工:两代人
相关文章
雄鹰的泡沫:诗歌的创作与翻译
打工者的诗歌:南方没有暧昧
郝先中:俞樾--第一个主张废除中医的国学大师
刘锡诚:中国神话学百年文论要目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