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经济

彼得·巴菲特:慈善--产业综合体

21世纪经济报道;观察者网;金融时报;wsg
彼得·巴菲特为著名投资人沃伦·巴菲特之子,上月发表文章批评慈善事业为"洗涤良心"--“坐拥正常人一辈子享用不完的财富,然后做慈善撒出一点点,保证自我感觉良好。但这只会维护现行的不平等体制。富人晚上可以睡个好觉了,其他人只能保证不造反。每每有人通过做慈善换取心安理得的感受,世界的另一端就会有人牺牲在不公正的体制之下。”

小巴菲特"弑父":应该强调慈善的公共性

21世纪经济报道 

吴铭

今天皮特·巴菲特重提这一问题,意味着,由于当代社会不平等不断扩大,不管我们多么拒绝这类问题的出现,它就在那里。

近日,美国著名投资家和慈善家沃伦·巴菲特之子皮特·巴菲特在《纽约时报》发表题为《慈善工业综合征(The Charitable-Industrial Complex)》的文章,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慈善不仅不能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反而会使人们忽视造成不平等的体系性原因而缺乏觉悟。这篇批判慈善的文章引起轩然大波,例如《金融时报》8月2日发表题为"你也有份,皮特(Et tu,Peter)" 的社论,质问皮特是否在召唤内心中的"列宁"。目前,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重要争论很值得关注和了解。

皮特·巴菲特是一位职业音乐人,曾拿过格莱美音乐奖,老巴菲特曾向股东推荐过他写的《人生由自己打造》。在皮特看来,今天让少数人巨富的社会体系,正在破坏越来越多的人和共同体的生活,与其把少数富人的慈善称作"回馈",不如叫做"良心漂白(conscience laundering)"。这是一种让富人在晚上睡得安稳、让社会不平等稳固化的方法。对于那些跨国的慈善行动,皮特则沿用了"慈善殖民主义"的说法。在他看来,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少数富人的慈善其实都是左手制造问题,而用右手来解决问题。基于这一分析,他认为现在缺乏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想象力,如爱因斯坦所说,不能用制造某一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他呼吁应该致力于走出一条新路。

《金融时报》社论的标题用了古罗马恺撒大帝的一个典故,据说恺撒被刺杀身亡前最后一句话是对他养子和最倚重的助手布鲁图说的:"你也有份,布鲁图?(Et tu, Brute?)"此处用典去掉了问号,意思非常明白,一是指皮特·巴菲特批判慈善的文章无异于"弑父",这个"父"不仅指老巴菲特,也指他所属的阶层;二是皮特在文章中所批判的那些问题,他自己又如何能置身事外。该社论认为,小巴菲特对慈善抱有激进的看法(以为它应该能改变社会不平等),但即使改革后的慈善也无法终结贫穷;只有运作良好的市场与有能力的国家相结合,才能做到这一点。

而皮特·巴菲特与《金融时报》的主要分歧正在于对西方社会不平等根源的诊断,后者从根本上不会同意前者认为根源在于当前西方社会体系的看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者认为皮特强调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表达了类似于列宁的观点。从中国当代史来看,这样的辩论并不陌生。1950年代初关于电影《武训传》的争论即围绕这一议题展开,当时一篇重要评论即指出,表彰武训在晚清行乞兴学,没有研究当时人民的压迫者究竟是谁。

今天皮特·巴菲特重提这一问题,意味着,由于当代社会不平等不断扩大,不管我们多么拒绝这类问题的出现,它就在那里。这些问题的提出,对于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亦不无好处。其一,将慈善放在合适的位置之上。如果将慈善理解为让自己"睡得安稳"的方式,未必能做到;如果将慈善当作生意,比如推动为"慈善捐赠"减税,在中国减税则会催生一大批为逃税而生的"慈善行为",进一步加剧慈善事业的败德。其二,加强慈善的公共性,降低慈善与自身经营之间的关联,强化被捐赠项目的独立性和公共性。

 

 

慈善-产业综合体

作者:彼得•巴菲特

【观察者网按】富人做慈善是好事吗?著名投资人巴菲特高调宣布99%的财富捐给慈善事业,他儿子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上月却在《纽约时报》刊文,高呼慈善是富人"洗涤良心"的虚伪产业。这引发"市场派"媒体《金融时报》的不满,给小巴菲特扣上了"输出列宁精神"的高帽。观察者网翻译并刊登双方文章,供读者参考。

下文为彼得•巴菲特发表在7月27日《纽约时报》的文章:

我大多数时间是在给广告、电影和电视节目写曲子,对于富豪阶层的慈善世界一无所知。直到2006年发生爆炸性事件。那年,我父亲沃伦•巴菲特履行诺言,将他的绝大部分财富捐献社会。我父母多年前创建了三家基金会。除了若干笔巨额捐款,父亲还资助了这三家基金会,并让三个孩子各经营一家。

我和太太开始踏入慈善事业后,才体会到所谓的慈善殖民主义。我能感受到,捐款者有某种"拯救世界"的冲动。大家(包括我自己)对某个地方知之甚少,却自以为能帮当地人解决问题。不管是种田技术、教育、职业培训或商业,在我耳边不断听到的是,把甲地的成功模式生搬硬套到乙地,根本无视文化、地理和社会风俗的巨大差异。

我们的决策常常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为预防艾滋病,在红灯区散发安全套,结果却抬高了无防护措施的性交易价格。

但我现在觉得,还有一桩事情危害更大。

由于父亲的名声,我占据着一些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位子。你去参加任何高层次的慈善会议,都会看到国家首脑与投行经理、商业领袖交头接耳。大家都在讨论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可能是因为坐在左手边的人失职造成的。很多数据表明,不平等的状况仍在加剧。同时,根据城市研究所(Urban Institute)的研究,非营利部门的规模却正在稳步增长。2001年至2011年间,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增加了25%。其增长率超过商业部门和政府部门。这是一桩大生意,单单美国2012年的规模就达到3160亿美元,雇佣940万余人。

慈善已经成为消除差距的"独门法宝",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会议、工作坊和各种交流团体。

这个体制创造的大部分财富供极少数人享用,它摧毁的生命和社群越多,就越是大公无私地宣扬"回报社会"。我称其为"洗涤良心"--坐拥正常人一辈子享用不完的财富,然后做慈善撒出一点点,保证自我感觉良好。

但这只会维护现行的不平等体制。富人晚上可以睡个好觉了,其他人只能保证不造反。每每有人通过做慈善换取心安理得的感受,世界的另一端就会有人牺牲在不公正的体制之下。

随着越来越多具有商业头脑的人物踏入慈善界,商业原则也成为慈善活动的重要元素。我听到有人问"投资回报率多少",仿佛投资回报率是唯一的成功指标,而那是有关疗救疾苦的事业。小额贷款和金融知识普及率(我可能会得罪一些大人物和好朋友)--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大家必然会融入我们的债务和利息贷款体制。人们会超越每天2美元的水平线,然后购买更多商品和服务。可是,这不是在给老虎提供食物吗?

我不是在呼吁制止资本主义;我是在呼吁人道主义。

我常听人说:"要是他们和我们一样就好了"(拥有洁净的饮用水、医疗服务、自由市场、优质教育、安全的生活环境)。是的,这些都很重要。但任何"慈善"(我憎恨这个词)事业都不可能解决以上任何一个问题。它只能把易拉罐踢到路边而已。

我和妻子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解决方案,但我们知道如何倾听。我们将一点点学习,支持体制变革的每一小步。

现在亟需新的操作系统。不是什么2.0或3.0,而是从头做起。采用新的代码。

我们正在经历想象力的危机。爱因斯坦说过,你不能用创造问题的思维解决问题。基金会的资金是最好的"风险资本"。

有人正在努力实践,创造另类的生活方式,真正让所有人共同繁荣(我的意思不是为更多人创造更多商品)。

金钱应该用于创造新的概念,撼动这个把世界改造成大市场的现行体制。每个街角都有无线网络就是进步吗?不。进步应该是,世上没有一位13岁小女孩被迫上街出卖肉体。但只要人们还在为自己的慈善行为沾沾自喜,贫困机器就仍然主宰着这个世界。

这已是老生常谈。我们需要新的传奇。

(本文原刊美国《纽约时报》2013年7月27日,作者Peter Buffet,原标题The Charitable-Industrial Complex;朱新伟译)

下文为英国《金融时报》2013年8月2日刊发的批评彼得•巴菲特的社论:

还有你吗,彼得?*

沃伦•巴菲特以史上最成功的投资家闻名。他赚钱能力之高超,回馈社会意愿之强烈,让我们对他儿子的慈善批判言论感到无比震惊。

苛刻的批评家可能会将彼得•巴菲特在《纽约时报》上的"慈善殖民主义"批判当作不忠不孝之举。2006年,老巴菲特许诺99%的财富投入慈善事业。他还谈到,最富有的富豪阶层应以同等力度捐款。对于小巴菲特来说,"慈善无用论"是对自己被剥夺继承权的优雅抗议。当然,父子俩都很清楚,两人的开销仍然非一般人能比。

巴菲特指责"慈善-产业综合体"用心虚伪、效果逆反。"富人晚上可以睡个好觉了。"他说。另外,他还提出,富有的商人想要疗救的疾苦,恰恰是这些人自己创造的。实际上,慈善行为"只保证不造反",把穷人捆在不公平的体制上。慈善不是解决方案,它恰恰是问题的根源。

这是小巴菲特在输出内心的列宁精神吗?十月革命的设计师认为,资本主义为加重了阶级矛盾。缩小阶级差距不利于革命政党。

死了这条心吧:小巴菲特不是"真心"反对资本主义。他只是盼望慈善事业更彻底一些。他是对的:无论公共援助还是私人援助,常常吃力不讨好,或者事与愿违。但慈善再怎么改革,也不可能终结贫困现象。只有高效的市场和有能力的国家才能做到:贸易和公共品,不靠援助。如果慈善能让失败国家认准"看不见的手",那也挺好。

*凯撒遇刺时,他的养子布鲁图拿着匕首,凯撒绝望地说:"还有你吗,布鲁图?"

(英国《金融时报》2013年8月2日社论,原标题Et tu, Peter;朱新伟译)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3963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963

英特罗维吉:赞美上帝,缴纳税收—意大利的宗教经济 王英:30年来国内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研究述评
相关文章
吴铭:社会保护运动与平等政治的前景
汪晖:自主与开放的辩证法——关于60年来的中国经验 (21世纪经济报道访谈)
吴铭:社会公正诉求带动体系性变革
崔之元:看不见的手范式的悖论与当前金融危机(访谈)
陈立:音乐的力量
崔之元:中国崛起的经济、政治与文化(访谈)
福山:历史的未来(中英文)
齐泽克:占领华尔街——然后呢?
甘阳、陈来等:《四书》是“反启蒙”的启蒙
汪晖:大陆-海洋与亚洲的区域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汪晖教授访谈(吴铭)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