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期刊专递

《经略》第17期目录

《经略》第17期目录

经略第十七期

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何去何从,已成为知识界与公共舆论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在四位作者看来,绝不应当仅仅从个人自由、效率等规范视角来设计农村土地制度,而必须将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放在中国发展路径与乡村治理的整体框架中来思考。

目录

刊首语... 2

专题:集体地权与乡村治理... 4

谁来养活中国. 4

贺雪峰

我国农村集体地权与乡村治理分析. 9

张笑宇

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的阶层基础--以江汉平原曙光村为考察对象. 32

林辉煌

信访压力下的土地纠纷调解--来自湖北S镇的田野经验. 45

郭亮 杨蓓

时评... 58

济王之变. 58

岳峙

页岩气的机遇与挑战. 63

贾晋京

为了新中国,也为了新世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60周年. 74

萧武

理解现实政治世界中的中国体制. 82

欧树军

读评... 84

财富分配已是全球性难题. 85

郑渝川

关于朱永嘉《论曹操》的笔谈. 88

汉末的军阀与国家. 89

张晓波

论曹操及"禅让". 92

叶攀

分裂与僭主政治. 95

张晓波

曹魏政治的经济分析. 98

叶攀

一样三国,两样解读. 101

萧武

战略... 105

《外交政策》调查:北约的未来. 105

《外交家》迎接"G0世界". 121

《今日世界》:网络暴民的威力. 126

《外交政策》:新的石油黄金时代. 133

研究... 137

浅析近代日本的"列强意识". 137

何鹏举

一战在东亚的缩影--青岛之战. 147

孙力舟

伊朗式道路选择:现代性及其反叛(上). 153

蒲实

 

刊首语

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何去何从,已成为知识界与公共舆论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

许多秉持自由市场经济教条的人士人为,两种不同的土地制度人为地造成了城乡分隔,阻碍了资本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因土地的集体性质而无法充分实现土地的资本化,从而失去了本可以拥有的创业机会;而乡村干部在集体土地征收时的大量腐败行为,似乎更验证了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缺陷。在他们看来,如果土地私有化,不仅干部的腐败行为将不再有立足之地,农民还可以通过个别化的谈判,从土地征收中获得更多实际利益。然而这些意见更多属于对某些经济学原理的演绎,并没有从中国农村的具体条件出发,推演废除集体土地制度所可能造成的重大政治社会后果。

本期发表的四篇专题文章都不同意上述自由市场经济教条主义见解。在四位作者看来,绝不应当仅仅从个人自由、效率等规范视角来设计农村土地制度,而必须将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放在中国发展路径与乡村治理的整体框架中来思考。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小农经营是历史形成的模式,保障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城乡社会稳定,在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一模式固然有自身的缺陷,但从总体上说并没有过时。

法学专业出身的张笑宇在《我国农村集体地权与乡村治理分析》中反思了中国法学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体实践前面的理论贫困。在作者看来,集体地权带有人身(村庄)属性,承载着情感与认同,仅仅依靠当下的"物权"或"财产权"法律关系的规制,不可能完整的体现出集体地权的全貌。要理解集体地权,就需要深入考察"集体"的组织方式。从建国初到现在,虽然集体土地所有制从字面上没有变化,但"集体"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导致真实的权利形态出现极大变迁。集体地权未来怎么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重构"集体"及其生活方式。

贺雪峰教授曾在《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一书中系统批驳了主流经济学家关于农村土地的意见。在《谁来养活中国》一文中,贺雪峰对晚近"谁来养活中国"这一话题做出了回应。在他看来,以小农家庭为主的中国农业格局,既有活力,又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谁来养活中国"是官员、学者与资本精英提出的假问题。而在他们提出的对策建议中,推动大资本下乡、辅以农地大规模流转尤其值得警惕。在经济作物比粮食更有利可图的背景下,大资本下乡并不会投向粮食生产,即便有,也往往是为了套取国家补贴。而小农经营如果能解决水利等需要合作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粮食增产还会有空间。而如果要发展小农之间的合作,集体地权原本可以发挥实质作用。

林辉煌的《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的阶层基础》处理的是土地流转带来的政治经济后果。在他看来,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农民流动以及由此产生的职业分化和居住结构变迁,使得农民对土地的利益需求开始出现分化,从而导致土地自发流转的频繁发生。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亦开始呈现日渐定型化等新的特点和趋势。在诸多阶层中,"中农"阶层既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又与村庄共同体保持着血肉联系,因此可以成为接应国家政策和基层治理的载体,可以由他们中的精英来重构基层组织网络。而那些过于贫弱的,或者与村庄共同体关系淡漠的阶层,都难以担当这一重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张笑宇关注"集体"组织方式的呼吁,指出了重建集体生活方式的中坚力量。

郭亮、杨蓓《信访压力下的土地纠纷调解》一文考察了维稳体制下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处理状况。在作者看来,土地承包纠纷的发生在现阶段具有必然性,关键在于如何积极应对。然而在维稳体制下,基层政权只求息事宁人,不讲政治原则,不树立权威而统一的规则,这样只会鼓励老百姓的机会主义心态,解决纠纷的结果是纠纷越来越多。"土地纠纷尽管得到了暂时平息,但这些无法消弭的社会情绪却始终是地权秩序稳定的挑战性力量。"无疑,两位指出的这一问题并不仅仅是农村的问题,而已经具有了某种全局性、结构性的特征。

土地绝不仅仅是财产与资本,它首先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生活的物质基础。因此,比经济学上的效率考量更为源初的是对这个政治共同体到底要过一种什么样的共同生活的决断。政治原则的匮乏是我们时代的疾病,在这一问题上无所作为的代价就是强势阶层的僭妄。但愿,历史能顺利翻过这一页。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25/3427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427

《经略》第16期目录 《天下》2012年第四期目录
相关文章
李金凤:淹没在集体回忆的忘卻
温铁军、董筱丹:村社理性:破解“三农”与“三治”困境的一个新视角
贺雪峰:乡村的去政治化及其后果
贺雪峰:农民如何组织起来?
课题组:十七省地权现状(概述)
贺雪峰:评点《十七省地权现状》报告
林辉煌: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的阶层基础--以江汉平原曙光村为考察对象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