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社会

邓英淘:山西省考察观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文化研究中心《调查研究通讯》No.2002-6
说到山西,这是一个和我们颇有缘份的地方。在课题组中,有一个是山西人;有一个曾在山西插队6年,当过生产队长;有两个曾于1983年前后在山西做过户包小流域(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和区域发展重点的调研。
邓英淘 柯堤 山西

 说到山西,这是一个和我们颇有缘份的地方。在课题组中,有一个是山西人;有一个曾在山西插队6年,当过生产队长;有两个曾于1983年前后在山西做过户包小流域(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和区域发展重点的调研。
    课题组此次到山西,是西部大开发调研的自然延伸和拓展。2001年11月21日至12月3日我们先后到太原、雁门关、朔州、万家寨、偏关、河曲、保德、五寨、长治、临汾等地调研,驱车行程3000余公里,与当地有关人员广泛座谈,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和收获。本文可算是对山西乡亲父老的一次学习汇报吧。
    文中凡未注明数据和引文出处者,均来自于山西调研访谈纪要之一至十二(刊于《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工作通报》NO.2002-2至NO.2002-14)。

一、畜牧强农 建设生态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其间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西部为吕梁山区,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产区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北部毗邻内蒙高原,是京津风沙的重要来源地之一;东部为太行山区,是华北平原和海河流域的基本生态屏障。在这样一种复杂的背景下,如何搞好农业生产、改善生活条件,建设生态环境,仍是一个有待研究和解决的大问题。

    雁门关畜牧生态区
    该区地处山西省的北部和西部,与蒙、冀、陕三省交界。根据自然特点相近和集中连片建设的原则,雁门关畜牧生态经济区由28个县(区)组成,涉及大同、朔州、忻州、吕梁四市(地)。主要包括大同市的南郊区、新荣区、左云、大同县、浑源、灵丘、右玉、山阴、应县、平鲁区和朔州城区六个县(区);忻州市的河曲、保德、偏关、神池、五寨、岢岚、静乐、宁武、代县、繁峙10个县、吕梁地区兴县、岚县、方山三个县。该区内有13个县(区)在"环北京风沙源区"范围内。全区共有人口5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5万(所占比例约为82%),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16.8%,有农户122万户,农村劳动力180万人。
    雁门关地区为黄土广泛复盖的山地型高原,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自然资源特点是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气候寒冷干燥,生物种类较多。区内国土总面积4.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1%。其中,耕地2090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450万亩),草地1866万亩(人工草地146万亩),林地1368万亩;分别占该区国土总面积29%、26%和19%,分别占全省的32%、27%和24.5%。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占耕地4.7亩、草地4.2亩、林地3.1亩,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9亩、1.3亩和0.9亩。该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00方左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0多方,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08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0方,为全省严重缺水区。
    该区属农牧交错区,与内蒙古生态条件类似,历史上曾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区。2000年,该区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16.1万吨、4.1万吨和19.7万吨,山羊绒产量323吨,分别占到全省的24.8%、10.2%、54.8%和51.1%。全区粮食总产18.2亿公斤,占全省的21%,人均占有粮食335公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7亿元,占全省的22%,其中牧业产值23.4亿元,占全省的26.1%,占该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3.2%,比全省29.7%高3.5个百分点。全区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375元,比全省高18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5%;农民人均纯收入1464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905元低441元,是山西省较为贫困的地区,现有贫困人口103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36.4%。
    在历史上,整个雁门关以北地区都是牧区,甚至包括雁门关以里的一部份地区也是牧区,而现在该区实际上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区域。这里生存环境比较特殊,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严重;自然条件差、降雨量少,单纯种树不行,要恢复和建设生态,首先要种草,种草没有效益,农民不会干的,因此必须种草养畜,发展畜牧业。
    2001年至2010年,雁门关地区的发展要实现"456"目标。即该区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12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且使其接近或达到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草林建设面积达到3900万亩,占到该区国土总面积的50%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畜牧业产值达到80亿元(2000年价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预计经过2001到 2010年的努力,使粮经饲的结构由2000年的67:32:1变为46:14:40,这样雁门关地区将建成以牧为主,农林牧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其中重点抓好草、奶牛、肉羊肉牛、绒山羊、优质杂粮五大产业。
    该项目区的试点工作已进行了几年,课题组在实地考察中,看到了成片种植的紫花苜蓿、灌木柠条和其他林木长势良好,以及各种养殖场。这说明畜牧不仅可以强农,而且可以恢复和建设生态,这是我国农业大变局中的应有之义。雁门关畜牧生态经济区从以农为主转向以牧为主,是该区实现和完成这一大变局的必由之路。
    晋陕峡谷生态经济区
    众所周知: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危害也最大的地区。在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此;而黄土高原的晋陕峡谷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自黄河中游的起始处河口镇(位于内蒙古托克托县)至龙门(禹门口)区间,流域面积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5%,年均来水量占全河总水量的15%,年均来沙量占黄河泥沙总量16%亿吨(多年平均)的56%,接近9亿吨。在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中,粗泥沙(粒径大于0.05mm)为3.64亿吨,约占总沙量的20%,但其淤积量约为下游河道淤积总量的50%[1]。这些粗粒泥沙也主要来自于上述晋陕峡谷,即山西的吕梁、忻州地区、陕西的榆林和延安市。
    据1990年遥感提供的数据,山西省黄河流域侵蚀模数大于5000吨/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面积为4.4万平方公里,其中对下游危害最大的侵蚀模数大于5000吨/平方公里的粗沙区总面积为3.61万平方公里,占黄河多沙粗沙区总面积的36%,每年向黄河输沙量达3.6亿吨。因此,只有将处于黄河晋陕峡谷两侧的晋西和陕北的黄土高原在西部大开发中一起治理,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更好地保护和建设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如果只治晋陕峡谷西侧,不治东侧,或治东的力度小于治西的力度,就达不到上述目的。
    国内曾有专家学者建议在河口至龙门晋陕峡谷两侧约1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设立一个生态环境特区,并把治理黄河的有限经费重点投入到这里边去,重点加强草灌林措施和工程措施[2]。我们认为这是很有见地的。
    就此而言,至少应把山西省吕梁地区和忻州的一部份划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特别是像晋西这样的革命老区,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里的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近一半;绝大部份县的干部工资不仅不能按政策规定兑现,而且连低水平工资也经常拖欠。如果能把偏关至河津间山西沿黄的十几个县市(偏关、河曲、保德、兴县、柳林、石楼、永和、大宁、吉县、乡宁)划入西部的范围,就能把治理的力度搞上去。否则,单靠地方的力量,这里的发展很可能是遥遥无期的。
    种植金谷 粮饲兼用
    山西近几年连续大旱,至2001年冬季全省缺粮人口已达760万人,将近全省人口的1/4,共缺口粮2.8亿公斤。由于农作物秸秆歉收、牧草长势也差、全省饲草短缺严重,预计到2002年春季短缺饲草420万吨。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山西全境位于黄土高原,属于半干旱地区,特别是晋西、晋北十年九旱。退耕还草、还灌、还林的面积很大,而能列入国家计划的面积不可能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要退耕还草、发展畜牧业,就会在短期乃至中期里遇到粮草或农牧争地的矛盾。如何在大范围里解决好这个矛盾,关系到黄土高原的治理、畜牧强农和建设生态战略的成败。
    "金谷子"是解决上述矛盾的好作物。其最大特性是抗旱能力强,非常适宜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耕种。内蒙赤峰敖汉旗近3年严重干旱,大部份山坡地绝产绝收。2001年春,敖汉旗在4所学校科技示范园区首先引种了"金谷子一号",同年9月20日经中国农科院专家和赤峰市农业科技 人员现场测定,该年5月28日播种的"金谷子一号"亩产谷子826公斤(打9折后亩产743公斤),产优质干草789公斤。在国家贫困地区宁夏固原示范种植"金谷子"系列新品种时,在谷子分蘖拔节关键的7月份,测定谷子根部土壤水份含量仅8%的条件下,谷子仍正常生长,亩产达700多公斤,亩产鲜草4000多公斤,河南省正阳县2001年遭遇有记载以来300年不遇的大旱,当地灾情报告称,3-7月,全县降雨量不足正常年份的1/8,155万亩秋收作物旱死绝收;然而到了9月,该县引种的"吨谷一号"却获得了亩产467.6公斤的收成。
    "金谷子"系列新品种不仅高产耐旱,而且还可粮草兼用。农民种"金谷子"不仅能得粮,而且还能得"羊"。"金谷子一号"可亩产优质干草2500公斤,可饲养2只羊或近一头牛。这是由北京金谷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基因诱导对突变系进行9年的选育、培育而成的"金谷子"系列新品种,一改谷子低产的历史,在全国100多个示范种植点创造了小区亩产最高突破了1000多公斤的惊人奇迹[3]。
    加入WTO之后,我国传统的几大粮食作物缺乏竞争优势的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这种背景下,需要调配一些有市场需求和潜力的作物,谷子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供大于求,而小杂粮是为数不多的供不应求的农产品。谷子,这个昔日陪伴贫困山区农民度饥荒的救命粮,现在已成为城市居民餐桌上的重要一员,且价格不菲,精包装最高可达8元/公斤。另外,我国牛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84%,羊肉价格低54%。因此,我国的牛、羊、畜禽养殖具有成本低的竞争优势。利用"金谷子"粮草兼用的特性,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强我国农民应对WTO的能力。
    山西素有种植杂粮的习惯和优势,对此,该不会甘居人后吧。

二、煤油火电 联袂齐飞
    山西是我国著名的煤铁之乡、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田广布于全省三分之二的县市,探明储量、产量和外调量均为全国之冠。然而,在"八五"期间,全国煤炭供给从紧张走向缓和,限产压库,煤价下滑,使得过份依赖原煤采掘的山西工业陷入了困境;这大概也是近几年山西城市居民收入在全国倒数第一的主要原因吧。难道靠煤就再没有出路了吗?
    大量的经验证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完全靠另起炉灶,十之八九是要失败的;还是要借劲生波才行,即靠新技术升华更新传统产业。山西的工业还是要在煤上作文章,而且煤上大有文章可作。
    煤油与煤化工
    进入21世纪,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占60%以上,与此同时煤炭产量过剩,整体效益滑坡。另一方面,我国液体燃料的需求十分巨大,汽油和柴油的年消耗量已分别达3000多万吨和近5000万吨,消费总量超过8000万吨。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国内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率约6%,而原油产量年均增幅仅约1.5%,目前只有大量进口才能解决巨大的燃油供需矛盾。1999年我国进口原油4000万吨,2000年接近8000万吨,预计2010年将达到1.6亿吨。石油路线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关系到国家的能源战略安全。靠进口石油填补如此大的缺口已不现实,为此只能通过非石油路线生产解决液体燃料的供需问题。在石油替代资源中,只有煤炭在近中期内,可以满足与千万吨级的油品缺口相匹配的需要,即通过煤液化合成油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
    煤间接液化是将煤首先经过气化制得合成气,合成气再经催化合成转化成有机烃类。煤间接液化几乎不依赖于煤种,且其过程的操作条件温和。合成产品不含硫、氮等污染物,且不含芳烃,质量高于第四代洁净油品。煤的间接液化在南非已形成大规械的盈利产业。目前我国山西煤化所的研究已经进入产业化的阶段,而且包括反应器在内的所有设备和控制系统均可在国内制造。
    在当前的能源形势下,煤转油不仅对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综合大型化的煤间接液化工厂可以显著改善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推动洁净煤产业基地的建设。从技术的发展角度看,合成油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未来20年内,我国合成油技术产业化的一系列建设和运行示范厂将投入14亿元的研发和建设资金(示范厂为5-10万吨规模),在后续商业化的建设中,2008年至2020年研发费用将在12亿元左右。以2000万吨合成油产业的市场估计,技术本身的直接效益将在141亿元,技术对社会的直接贡献体现在每年2000万吨洁净液体燃料的供应;到2020年创造产值600亿元,可实现利润150-200亿元,同时为社会创造至少80万个就业机会(包括相关产业的就业)。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转油技术主要集中在山西煤化所。目前该所实验室工作(即概念验证工作)已经完成;现在正在做一个1000吨级的煤转油装置来考核一下工程中的几个核心问题,比如说催化剂和溶剂的在线分离问题。如果千吨级装置在中试上过关了,这就说明我们的技术从理论到工程阶段就基本上完成了,那就没有什么关键性的技术障碍了,下一步就该向百万吨级的规模(商业化的规模为500万吨)发展了。
    按照该所的规划,完成千吨级的中试大约需要2-3年,完成万吨级试验大约需要4-5年,如果进展顺利,计划在2007年开始百万吨级的试验,商业化的目标应是500万吨级。500万吨级油品还会连带产生200-300万吨其它化工原料产品。
    达到了百万吨级规模,还要发电,供气、供热。间接液化达到百万吨级的这种场面,基本上就是城市化了,就像鞍钢,实际是一个煤化工城。达到500万吨级装置投资大约是500亿元,这只是工厂设备的投资,不包括土地和城市设施。如果加上煤炭采掘(500万吨油品需耗2300万吨原煤)等其他工业,500万吨的煤化工城可吸收10万至20万人的就业。目前百万吨级规模的加工厂厂址初步选定是在朔州市。
    山西煤化所煤转油技术进入中试阶段,可以说是取得了一个战略性的突破。从未来30年至50年看,我国石油的短缺强度将不断加大。目前发达国家人均石油消耗约在2吨左右,在今后的30年至50年,我国人均石油消耗以0.5吨计,则16亿人就需8亿吨石油,从目前石油生产的增长情况看,在2030至2050年,我国石油开采量大致在3-4亿吨这个水平;这意味着煤转油的市场前景至少在3-4个亿吨(进口一亿吨左右)。
    4亿吨的煤转油品需要消耗近20亿吨原煤,这相当于我国目前原煤产量的2倍左右。这意味着,在未来30-50年,在我国煤炭储量丰富的若干省区,要形成产量达亿吨级煤转油品的新兴煤油和煤化工基地。山西就是这样的首选省份。一来山西煤炭远景储量达2000多亿吨;二来山西距我国华北、华中和华东等经济区的运距短,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三来山西煤化所的间接液化技术最接近商业化的层面,能够较快地进入产业化阶段。
    1亿吨的煤转油品及连带产出的4000万至5000万吨的化工产品,需要煤炭近5亿吨,仅此就比目前山西全省的煤产量还要多;此外,还要形成能容纳数百万乃至千万人口的新城市群。由此可见,依靠高新技术,在煤上作大文章,其前途不可限量。
    火电先行 综合清洁利用
    从长期的角度问题,煤转油品及其衍生的化工产品将会成为山西的新兴主导产业,但这毕竟是一、二十年以后的事情。从当前看,煤上的大文章要先从火电和综合清洁利用技术做起。
    山西的原煤产量约在4亿吨左右,占全国的40%上下;晋煤外运量达2亿多吨,占全国省际间净外调量的70%左右,其中大部份是电煤。我国煤炭储量的80%集中在华北和西北,而74%的煤炭消耗在东南及沿海一带,因而有近60%的煤炭需要运输,其运量占铁路货运的40%,公路货运量的25%和水运量的20%[4]。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的需求将不断增强;电煤运输将给运力的平衡造成极大的压力。因此,从经济的角度看,运煤不如输电。也就是说,应该把晋煤外运的相当部份转化成晋电外输。
    山西省到2000年底为止,装机容量是1302万千瓦,人均0.39个千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0%,同年全省用电量约500亿度,输出电量大约是100亿度。预计到2010年外送电规模将达到900万千瓦。山西搞外送电有几个优势:第一、煤价相对比较低;第二输电距离比较短,内蒙、陕西向京津唐地区输电比山西要远500到600公里,这在煤价上就要差出120元/吨;第三,山西电网已经达到成熟水平,和其他刚起步的电网相比超前一、二十年,因此山西完全有条件和京津唐以及河北以南地区做成网对网输电的形式,(目前仍是点对网的形式),网对网输电比长距离点对网输电的优势要大很多,比如可以获得错峰效益。
    根据国家"西电东送"北线的建设方案,2002年首批建设项目有6个,总装机容量646万千瓦,其中山西有4个项目,总装机容量460万千瓦,加上山西自有的其它项目,"十五"期间,山西电源建设装机容量将再增加1080万千瓦。这些项目全面开工投产后,可带动煤矿建设投资约35亿元,所有煤电项目总投资将达580亿元。山西绝不可错过这个大机遇。
    山西省在这次国家 "西电东送"北线建设方案中居重要位置,但是山西多数项目的前期工作离国家规定的条件还有差距;有的项目可行性研究还未做完,有的外部条件还不落实。在这一点上,山西的状况就比贵州差很多,贵州抓住西电东送(南线)这一历史机遇,明确提出"以电兴省"的战略方针,全省上下同心协力大干快上。在山西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听说:有人认为发展火电,送出去的是清洁能源,留下的是污染;因此对上火电不积极。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个观念:不是煤脏,而是我们传统的燃烧和利用技术脏。下面我们看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陕西省重大产业化项目"灰熔聚流化床烟粉煤气化制合成气"工业化示范工程成套装置,经过一年的试验,于2002年3月22日到26日顺利通过72小时考核和工业成果鉴定。该煤气化示范区连续运行350小时,生产的合格原料送入合成氨生产系统,各项参数均达设计指标,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同类煤气化技术的先进水平,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我国的煤气化技术十分落后,绝大数企业仍在使用落后的固定床间歇式煤气化技术,不但能耗高、效率低,原料还要用块状焦炭或无烟煤,而且大量排放粉尘、氮化物、硫化物和污水,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流化床烟粉煤气化制合成气工业化示范工程装置是把烟粉煤置于流化床内,利用氧气和蒸气作为气化剂制取合成气,进而用于生产合成氨、合成甲醇、羰基合成、海绵铁,城市煤气、联合循环发电等煤化工及能源热电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了化肥行业的原料路线。采用该技术改造现有中小化肥企业的煤气化技术,与引进国外技术相比具有投资少、成本低等优点;流化床烟粉煤气化可以连续进行,根除了间歇式气化造成的污染,煤气洗涤水基本上不含酚、苯氰及焦油等污染,污水易处理,且可循环使用。目前国内化肥行业每年消耗无烟煤和焦炭4000万吨,采用该技术后,吨煤可节约200元至300元,吨氨成本可降低150元至200元。仅此一项,我国化肥行业就可节约60亿元以上[5]。
    让煤在地下直接燃烧而生产成可燃气体,然后通过管路输送到工矿企业,这一技术经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和中国矿大科技术人员联合攻关已经实现,该研究项目最近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他们克服了国外主要采用的"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工艺(通过从地面钻孔完成地下气化炉的构筑)投资大、风险大、规模小、效益低的缺点;创造性地采用了"有井式、长通道、大断面、两阶段"式煤炭地下气化新工艺,不但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而且在我国首开煤炭地下气化产品大规模应用的先河。目前,该矿区的工业锅炉和2万户职工家庭已用上了这种地下气化煤气,并成功地进行了地下气化煤气发电试验。这项新技术比传统煤炭开采工艺节省投资78%、节约成本62%,提高工效3倍、吨煤价值可提高10倍以上。由于煤炭地下气化后灰碴留在地下,避免了传统煤炭开采和地面气化工艺造成的废气、废水、废碴等污染,还可大大减少因煤层采空而造成的地面下沉;与传统的地面气化工艺相比,地下气化技术可节省煤炭气化发生炉等大量设备投资,煤气产量大幅提高,成本大幅下降[6]。
    显然,应该被抛弃的不是煤,而是传统的燃烧和利用技术以及我们脑子里的错误观念。山西如果采用综合清洁利用的高新技术对传统能源重化工产业进行更新改造,走煤基产品多元化、清洁化和高附加值化的路子,那么不仅可以摘掉污染大省的黑帽子,而且一定可以实现山西经济的腾飞和跃迁。

三、发展公业 运营城市
    一提到加快城市进程,人们往往会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巨大的投入从哪里来?城市的产业支撑是什么?实际这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城市看成是营运得好、就会不断增值生利的资产,那么上述两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公用产业 大有可为
    在我国以往的发展中,几个"几大件"(如"老三件""新三件")曾经作为增长点,对经济的高速增长起过较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细究一下,不难发现:对于一个家庭而言,这几大件的年度支出额并不大。以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空调为例,平均每件目前也就是1500元左右;如果这些大件平均使用10年的话,那么每个大件在一个家庭的年度支出额中,也不过150元,只相当于目前城镇居民户均年收入18000元(以三口人计)的0.83%。与之相对应的城市公用产业是一个什么状况呢?我们现在来看一个北京市中等收入家庭(4口人)的收支情况。
    每月用电130个字,每度电0.4元,月支出52元,年支出624元,相当于4个大件的年度支出额。每月用冷水15方左右,每方水2元(不含污水处理费),月支出30元,年支出360元,相当于2.4个大件的年度支出额。每月用煤气42个字,每个字1.7元,月支出71.4元,年支出856.8元,相当于5.7个大件的年度支出额。每年4个月的取暖费用约在2500元左右(房屋建筑面积约100平米),相当于16.7个大件的年度支出额。一部有线电话,月支出额约在90元左右(不算上网费用),年支出额1080元,相当于7.2个大件的年度支出额。
    从上述对比不难看出,以往的经济增长点"几大件"与城市公用产业(电、水、热、气、冷、通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相比,实乃小巫见大巫;相差在一个数量级以上(10倍以上)。更何况,上述家庭在公用产业方面的支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很低的水平。例如,发达国家人均年用电都在5000度上下(美国约为10000度,北欧国家更高),其中约一半为民用电,则4口之家一年的家庭用电量就为10000度,以0.4元人民币一度计,年支出额4000元,相当于26.7个大件的年度支出额。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人们现在经常谈论的话题是新的增长点在哪里,殊不知它们就在我们的身边。总之,城市公用事业产业化的市场前景无比广阔。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居民在城市公用事业上的支出额及其比例的增长,正是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特征之一。
    实际上,在国民经济结构变动的一定阶段(我国现在正处于这个阶段),社会基础设施(建筑、水、电、煤气、运输和通讯)的资本存量将超过初级产品和制造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本份额之和,达到资本总量的40%左右。这将对宏观供求格局的变化发生深刻的影响。
另外,上述社会基础设施还是城市资产的主要部份。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运营和发展城市就是运营和发展城市公用产业;如此,城市这项资产才会不断地生利增值。
    改革体制 重建收支流程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基础设施是由政府包办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城市公用事业受到很大的冲击;现在政府根本不可能把城市建设的所有项目全包下来。因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城市居民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使城市建设由原来的无偿型变为有偿型;二是由原来的垄断型变为竞争型;过去由政府包办的垄断体制掩盖了城市建设中一些本可以搞竞争的方面。
    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很多人都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认为搞城市建设本身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只是改善了投资环境,对招商引资有好处。这里的关键症结是:我们的改革政策及配套措施没有和基设设施的建设相匹配。例如,垃圾处理厂,很多外商、融资公司都曾与山西省建设厅谈过投资建厂;他们认为垃圾处理是一个新兴产业,其中潜伏着巨大的效益,但谈来谈去,他们的底线是:倒垃圾必须收费。如果不能收费,就没有人来投资;因为其效益是通过对倒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收费与对回收物资进行再利用相结合而产生的。然而,要收费就要有法律依据,必须是地方性法规和国家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才能进行收费。可是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依据。反之,情况就大不一样。2000年山西建设厅制定了一个污水处理收费标准的政策,2001年就有36个污水处理厂开始作前期工作。同时,在有收费政策的情况下,银行也敢于向这些厂贷款了。这就说明政府为了一个行业的发展所作的前期工作,就是制定政策,制定适合市场运作的一些规则。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天津破解供热体制改革难题[7]。天津经过近3年的探索,成功实现了对旧的供热体制的改革,受到国家建设部的肯定,并被列为世界银行支持成功的改革项目。
    原来全市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供热制,花钱多,效益差,直到1990年全市热化率才达到13.8%。1991年开始,许多单位无力向产热企业交费,至1998年全市累计拖欠热费达13.3亿元,产热企业难以为继,体制包袱变成了产业危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天津市委,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学习国外经验,请专家具体指导,既解决体制问题,又注意稳定职工情绪,形成三方面的经验。
    (1)改"福利供热"为"商品供热",解决产热企业的亏损问题。1998年天津产热企业236家,供热点478个,家家亏损,成为"供热危机源头"。天津改革由此切入,中止了福利供热的"包烧包供"制,改为"花钱买热"制,谁用热,谁交钱,按市场规则办事。全市新建中介机构-"供热计量服务公司",一头为用户服务,监督产供热质量、时间;一头向产供热企业负责,给用户加装供热计量表,按时抄表收费。这样就化解了用户和企业多年的对立,解决了产供热企业收费难的问题。产供热企业有了生产积极性,主动革新技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全市每平米热价从18.5元降到15.4元,供热面积很快从3600万平米增加到5400万平米,用户增加,交费到位,每平米热价虽下降3.1元,而多数供热企业亏损额下降,一部份企业开始微利运行,从源头上解决了体制难题。
    (2)变"暗补"为"明补",向50平米以下住房户倾斜,引导用户按市场法则建"个人交费制"。供热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变"单位交费"为"个人交费"。由于用户多年养成的福利消费心理,对此极不容易接受。天津用"暗补"变"明补"的办法,顺利解决了这个难题。过去政府、单位对双职工都有暗补,按户均50平米住房标准暗补640元,供热企业让价155元。改革后这两项全都变为明补。住房50平米以下者每平米个人只交2.6元,即可享受4个月供暖期内925元的供热量。困难户和残疾人,烈军属等优抚对象,降享受"明补"外还减免热费50%至60%。超过50平米用户,超出面积按每平米18.5元商品价买热。这种市场交费模式公平合理,又未加重50平米以下住户负担,因而得到社会普遍支持。
    (3)用高科技支持改革,实现了现代化管理的计量收费。"吃大锅饭"是旧供热体制的最大弊端,管理粗放落后,个人只用不省,造成热源浪费严重。天津市在改革中,在国内首家建成"供热变流量系统",对室内系统和外部热网实行计算机系统监控。对旧住宅用户加装"热分配表",对新住宅用户实行"单户分环水平供热系统",做到"按户收费"。用户室内都用"温控阀",可按需调节用量,全市户均节能20%,节费15%,过去4户用的热量现在可供5户使用。产、供、消衔接,联网运行,以计量收费为标志的现代化供热体制正式形成。
    这个例子对于发展和运营城市公用产业具有普适性。一旦我们针对每个公用行业的特点,解决了供需两方面的体制障碍,便理顺和重建了收支流程,即在这些行业的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总水平提高、相应的需求增长、及有效供给随之增加之四个方面,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扩张的新格局。如此,原来的包袱就会变成不断生利增值的财富源泉。

四、引黄入晋 蓄能济京
    山西地势孤高,干旱缺水。全省水资源总量约120亿方,人口3300万人,人均水资源仅约364方,只相当于华北地区人均水资源的1/2左右(华北地区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其人均水资源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4)。目前,即将开工的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山西一点光都沾不上。从长远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山西的缺水问题,除了更有效地利用本省的水资源之外,只有靠西线和大西线。
    万家寨引黄工程
    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是一项跨流域的大型引水工程,位于晋北。从万家寨水利枢纽取水,分别向太原、大同、朔州供水。整个工程分为万家寨水利枢纽、总干渠、北干渠、南干渠和联接段五部份,线路总长452.5公里。其中总干渠44.4公里,南干渠长101.8公里,北干渠长166.8公里,联接段长139.5公里。
     万家寨引水量12亿立米,给太原市供水6.4亿方,给大同、朔州供水5.6亿方。整个工程原计划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完成总干、南干及联接段全部输水工程和总干渠的三座泵站、南干渠两座泵站的土建工程,各级泵站均先装机三台,实现向太原供水3.2亿方。二期工程完成北干渠输水建筑物、大梁水库及大梁地下泵站等所有建筑物,完成各泵站其余机组安装,达到最终引水规模。
目前,总干渠及南干渠所有输水工程已基本完工,全部泵站土建工程也已完成,各泵站安装的三台机组及机电设备正在抓紧施工,将于近期全部施工完毕。联接段亦正在抓紧施工,2001年可通水到汾河水库,2002年通水到太原。北干渠已完成了大量的施工准备,引水隧洞已完成5.5公里,还完成了四条施工支洞。大梁调蓄水库已完成了坝基高压、旋喷防渗墙及基础开挖,并回填至原地面高程。
    万家寨引黄工程对山西意义很大。山西未来的峰值人口约在5000万人左右,其时该省人均水资源将降至240方左右,不要说环境用水无法考虑,就是基本的工农业用水也无法有效保障。况且山西东侧太行一带的水源还要考虑邻省--河北和河南的需要;因此,必须有一个更长远、更完备的解决办法。
    我们认为,这最终要靠西线和大西线来解决,即在黄河水量有较多增加的情况下,提高万家寨的引黄规模。
    抽水蓄能 接济北京
    2001年11月25日,引黄工程胜利实现了总干、南干各泵站首台机组试通水。总工和南干渠完工通水,标志着该项目已具备了生产能力。在此情况下,作为工程二期的北干渠建设也将提上日程,以解决山西北部大同、朔州两市的缺水问题。此时适逢北京申奥成功,即将按照同国际奥委会的协议,全力以赴地开展各项准备工作;而举办"绿色奥运"同水密切相关。为此,山西做出了"服务北京,服务奥运"的决策。在北京市严重缺水的情况下,考虑充分利用已有引黄工程的设施能力,尽快开始北干渠的工程建设;利用近期富余的供水能力,在2015年以前每年向北京供水4亿立方左右。即使在大同、朔州需水量达到设计规模后,引黄北干渠也可以作为首都北京的应急备用水源随时调水。
    北干渠主体工程施工工期为2年,2003年底即可向北京供水(南水北调中线最早也要到2010年输水北京)。经测算,届时山西大同、朔州两地所需引黄水量很少,2005年两地需引黄水量0.8亿方,至2015年时需引黄水量1.7亿方。因此,2005年至2015年山西引黄工程具有向北京供水3.8至4.5亿方的能力。相应的工程措施除需要实施北干渠工程外,总干渠一、二、三级泵站只需各增加四台机组及配套的机电设备即可。
    山西引黄工程向北京供水,技术经济指标优越。由于已有山西引黄工程的多年设计和施工经验,前期工程比较充分,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条件也都基本具备,工期能满足要求。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一千多万人口,又将着次承办奥运会;从长远看,提高北京市的供水保障率很有必要。因此,只有多做几手准备,才能解决北京的严重缺水问题。在诸多方案中,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北干渠向北京供水的方案应该是一个好的选择,可考虑尽快付诸实施。
    另外,引黄工程向北京供水有可能解决相当一部份提水耗电的费用问题。万家寨水利枢纽的水面高程988米(坝高105米),经三级扬水至总干三级泵站,其高程为1250米,净扬程为260米左右。从总干三级泵站至朔州(高程1100米)进入桑干河上游,可全程自流进入河北、北京(高程40米),沿途可获得约1200米的落差。若在适当地点建水电站,可将260米的提水耗电损失全部补回来,甚至还能获得额外电力。如果沿途再建若干抽水蓄能电站,则对山西和北京电网的经济优化运行,会有更大的效益。
也就是说,从大幅度提高首都北京供水保障率的角度看问题(即不仅有中线、海水淡化、还有西线和大西线),扩大万家寨引黄规模,建立引黄济京的专用线路,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这在经济效益的指标上很可能也是非常优越的。当然,眼下应先从引黄北干渠及其济京延伸工程入手。同时,沿着这个思路切入,有可能形成京晋水源和能源(水电、火电和抽水蓄能)联合调度、优化运行的一个新格局。


引文和注释

[1]邓英淘、王小强、崔鹤鸣《再造中国续篇:西部大开发方略》,文汇出版社,2001年1月。
[2]邓英淘、王小强、崔鹤鸣等《再造中国》,文汇出版社,1999年7月。
[3]《光明日报》2002年3月13日第4版关于"金谷子"的报道。
[4]姚福生:"洁净煤技术",科技日报,2002年4月11日。
[5]杨文斌:"低成本、高效益、零排放,烟粉煤能直接气化制合成气",科技日报,2002.4.5。
[6]齐传新、周峰:"煤炭地下气化梦想成真",光明日报,2002年3月25。
[7]郗永年:"天津破解供热体制改革难题",2002年4月。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8/2083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2083

张世英:漫谈学习与研究 陈静:媒体行业的道德困境:社会公益个人隐私难兼顾
相关文章
曹树基:国家与地方的公共卫生——以1918年山西肺鼠疫流行为中心
张崇慧:(山西省国资委主任)谈山西煤炭
柯堤:九十年代以前美国农产品价格--收入支持计划的主要措施
邓英淘:河流学中的R-S反比关系
邓英淘等:外资在做什么、想什么
邓英淘:超越西方,实现多数人的现代化(遗稿)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