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右任书法
人文与社会 01月25日 09:18
3272 2
|
| 俞樾手书对联
人文与社会 01月25日 09:00
3339 2
|
| 常玉:《郁金香》1930
人文与社会 02月09日 11:59
3370 0
《郁金香》 常玉 1930 65×46cm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常玉(1900-1966) 1921年,蔡元培提倡“勤工俭学”计划,常玉随这股留学热潮前往法国。从20岁赴法到67岁离世,大都居住在巴黎,仅1926至1927年和1938年短期回国。他并不像大多数留学生那样进入正规美术学校接受严格的美术训练,在巴黎自由的艺术环境中,选择大茅屋工作室及附近咖啡屋进行自由创作。1921年,缘于对旅居海外同胞的精神支持,曾参加徐悲鸿、邵洵美等旅欧文艺界人士组织的相对于“天马会”的“天狗会”,后因各自生活形态不同而日趋疏远。从常玉及其他“天狗会”成员与徐志摩、刘海粟的交往,引证了天狗会的活动因徐悲鸿而受到掣肘,这批在巴黎的人士在理念上其实更接近天马会。常玉曾于1927年出品天马会展览及上海联合美术展览会。常玉是中国画坛的—个异数,他随兴所至,随性所之,形成其简洁流的特殊风格。 |
|
| 金农手书对联
人文与社会 01月25日 09:07
3373 2
|
| 庞薰琹:《烛影》1936
人文与社会 02月09日 13:09
3478 2
48×38cm 布面油画 常熟美术馆(庞薰琹美术馆)藏 艺术宣言展出品 庞薰琹(1906-1985) 1925年赴法国,入巴黎叙利恩绘画研究所学画,后转入格朗 歇米欧尔研究所深造。在巴黎生活四年多,虽接受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却萌生了在西画上要走自己的路的理想。1930年回国后,创办苔蒙画会,后被查封,于是自办画室并在上海昌明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1931年与张弦、倪贻德、杨秋人、阳太阳等发起成立现代美术团体“决澜社”。《地之子》、《人生的哑谜》等作品陆续出现在“决澜社”画展上。“压迫”是他这—时期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为此曾招致官方的威胁,但画家丝毫没有退缩,一幅幅象征画家狂热与苦闷的自画像成为其与“官学派”抗衡中困顿的真实写照。他是民国洋画界现代美术的先锋代表。 |
|
| 李可染:咏梅图(40年代)
humanities.cn 07月22日 10:00
3494 1
纸本设色 68.2×45.3cm 中央美术学院藏
李可染(1907~1989),江苏省徐州市人。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师范科,1929年入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学习油画,曾加入“一八艺社”。1938年后从事抗日救亡美术宣传工作。从1943年起,先后任教于国立艺专、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1947年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曾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著作有《李可染论艺术》。
|
|
| 林则徐手书对联
人文与社会 01月25日 09:22
3610 1
|
| 吴大羽:《花卉》1950
人文与社会 02月09日 13:03
3616 2
布面油画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藏
吴大羽(1903-1988) 十五岁时来沪学画,师从张聿光。1920年任《申报》美术编辑,当时曾以笔名“吴待”发表短文和诗歌。1922年留学法国,秋天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师从鲁勒(Rouge)教授学油画,次年转入雕塑家布尔代勒(Bourdelle)工作室学雕塑。1924年春,和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等发起组织“霍普斯学会”(后改名“海外艺术运动社”),抱定为国人要创造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的信念。1927年学成归国,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西画系主任。吴大羽油画个性鲜明,尤擅画面色彩处理。 |
|
| 颜文樑:圣马可
humanities.cn 02月13日 09:36
3667 2
威尼斯圣马可教堂 颜文梁 1930 16×24cm 麻布·油彩 |
|
| 潘天寿:老鹫图轴
人文与社会 08月03日 10:04
3783 1
潘天寿
老鹫图轴
指墨
97.5×60.3cm
潘天寿纪念馆藏
指画本是文人画家的‘僻径’,清·高其佩独擅一时,但其后无人能为之,直到潘天寿才将它作为大道行走,画出了苍浑博奥的风貌。《老鹫》为潘天寿指画代表作。画中一大石,塞满了二分之一画面,仅勾石廓,运用“痛快淋漓”之法,用指墨点簇成一只老鹫,黑乎乎的一堆,但磅礴骁勇,自铸体貌,尤其头部,爪部势壮雄强,斩钉截铁。老鹫弓背低头,聚精凝神,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似乎将要展翅奋起,飞向遥远的天际。图中的指掌运墨所产生的意蕴墨味非用笔所能制造出来,这也是潘天寿指墨的价值所在。
(摘自《中国现代花鸟画全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