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影视

文章列表 全部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2) 3 4 5 ... 9 »
文章
  1. 张英进:西方国际电影节与中国电影
    2008/08/11 | 阅读: 1607
    神话无疑是迷人的,但神话背后的运作更应使人们有清醒的认识。这不仅对导演而言,也对媒体、观众和电影研究者而言。除了得知什么影片在电影节获奖外,我们更应探讨为什么获奖。我们应该既面对西方电影节的神话,又不妨思考神话背后的政治、美学和商业因素。
  2. 电视粉碎电影的时代让我们怀念巴赞
    2008/08/11 | 阅读: 1516
    很久没看电视,因为奥运又开始看网络电视转播,在感觉上电视比电影在大部分时候都节奏快速,色彩浓烈,这种声光方式确实有侵略性的特质。但电影究竟是被电视还是被其他的什么粉碎的?--WOC
  3. 张旭东:社会风景的寓言:解读陈凯歌的《孩子王》
    2008/09/15 | 阅读: 5984
    《孩子王》在北京的某些文化圈子里赢得了评论家的喝彩,电影文化市场即便没有彻底否定,态度却很漠然。它与《黄土地》相比,国际声誉很糟,在国内电影市场的发行量更差。
  4.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2008/10/01 | 阅读: 1537
    自从达盖尔以拍头像开始发明了摄影术之后,几乎世上的一切都被拍成了照片,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正是这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摄影欲望缩短了我们在柏拉图所说的洞中——即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囚禁期限。照片传授给我们一种新的直观的符号,它改变并拓展了我们脑中哪些值得一看以及哪些我们有权观看的概念。摄影业最伟大的贡献就是使我们产生了可以把整个世界装入脑中的感觉——其实储存进去的是一本相片集。
  5. 王志敏: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08/10/10 | 阅读: 1171
    本文把国内电影美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理论准备阶段和框架建设阶段。从80年开始为提出问题阶段,从84年开始为理论准备阶段,从93年开始为框架建设阶段。本文认为,由于有了前两个阶段,我们完全有理由、有条件立即开始电影美学理论框架的建设工作。这不仅是国内电影美学研究进程的一种期待和指向,而且也是中国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理论的一种期待。
  6. 刘凡:德国的电影短片介绍
    2008/10/19 | 阅读: 1544
    短片在德国有很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先锋电影。1910年到1930年,德国出现了文化和艺术短片。短片被用来作为新的大众媒体电影的辅助节目,在电影播放前放映。例如,大电影公司优发(Ufa),自1918年开始,一直经营着自己的文化电影部。这些影片的内容基本上是关于文化和教育的。今天,这种独立的制作方式仍然在继续。
  7. 陈犀禾: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女性形象和叙事风格
    2008/10/21 | 阅读: 3332
    对政治关系的把握,对女性形象的创造,和对叙事风格的处理是谢晋电影获得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
  8. 苏七七:经验与贫乏——中国当代青年电影作者及其实践
    2008/10/21 | 阅读: 1541
    青年电影作者的“青年”,意味着一种先锋姿态。但是在话语权力与言说空间的制约中,中国当代青年电影开始是从体制外与体制内两个维度,探索不同的叙事可能的,随着电影实践成本的降低与学习途径的扩展,这支队伍开始扩大而庞杂,最后根据自身叙事目的,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9. 李道明:纪录片的回顾与前瞻
    2008/11/11 | 阅读: 1418
    写于1999年,概括纪录片发展史简明扼要。
  10. 李道明:台湾电影一百年
    2008/11/11 | 阅读: 7551
    作者为台北艺术大学教授。
  11. 贾樟柯等:阐释中国的电影诗人
    2008/11/12 | 阅读: 5302
    近期,在由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中坤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和清华大学人文和社会高等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帕米尔文化周”上,放映和研讨了贾樟柯的新作《二十四城记》,参加文化周的另两个单元的“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与政治”国际论坛(清华大学汪晖教授主持)与“世界的中国”国际系列讲演(北京大学刘东教授主持)的中外学者观看了影片,多有好评。这里刊登10月28日研讨会的部分发言。当天的研讨由著名诗人欧阳江河主持。
  12. 贾樟柯、陈丹青对话《小武》现场笔记(2008年11月23)
    2008/11/25 | 阅读: 4719
    薠望:为咱网站做点贡献。边听边打字做的笔记,有点乱,大家包涵,好在这两位说话都比较平缓,所以大意都在了。以为是胶片,结果是放碟,原来胶片给电影局没收了。
    人文与社会:贾樟柯叙述了他创作《小武》的背景和动机,主要提到对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感受,一个通过学习获得自我的过程,还有对电影中虚伪现实的愤怒。陈丹青谈了他与贾樟柯以及小武的共鸣。
  13. 刘阳:30年银幕流转,中国电影期待新“开场”
    2008/11/30 | 阅读: 1094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大片”占海外市场份额和文化影响的论述。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电影论坛”上发言时说,从1978年到2008年11月19日,我国共生产故事影片4522部、美术片430部、科教片3087部、纪录片2243部、电视电影1100部。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电影产业化改革发展进程加快,电影产量连年大幅递增,2007年故事影片产量达到402部,位居世界第三。
  14. 贾樟柯访谈:中国电影毛病在哪里
    2008/12/01 | 阅读: 1943
    从技术、制度和思想等方面谈中国电影问题。
  15. 欧阳江河:从八个样板戏到电影《二十四城记》——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文本变迁
    2008/12/04 | 阅读: 1800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文本从八个样板戏到电影《二十四城记》,天翻地覆。
  16. 张真:《银幕艳史》———女明星作为中国早期电影文化的现代性体现
    2008/12/04 | 阅读: 2104
    《银幕艳史》是一部具有自指性白话现代性质的纪录剧情片,也是记录了中国早期电影和观众结构及其转变的范例。
  17. 章诒和、颜长珂:从电影《梅兰芳》谈梅兰芳
    2008/12/07 | 阅读: 3928
    两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和研究员谈梅兰芳及陈凯歌新电影。
  18. BLUE: Text of a film by Derek Jarman
    2009/01/19 | 阅读: 1267
    Derek Jarman最后一个feature电影的文本。
  19. 刘继纯:以鲁迅为例看五四知识份子的电影态度
    2009/01/25 | 阅读: 1566
    五四精神激荡风云之际,正是中国本土电影躁动蜂拥之时。鲁迅在上海生活的十年(1927-1936),恰逢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时期。鲁迅作为当时中国文艺界的泰斗,对电影的态度如何?鲁迅跟电影有著怎样的关系?对当时放映的国外电影持何种立场?对中国本土电影有甚么期许?
  20. 《贫民富翁》印度遭抵制
    2009/02/07 | 阅读: 1463
    奥斯卡最佳影片夺标热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最近连连获得演员工会、制片人工会、导演工会大奖,票房也在不断稳步上升。然而上月该片在印度上映后却批评之声不绝于耳,本周二更有大量影片拍摄地———孟买贫民窟的居民走上街头,抗议这部影片。
« 1 (2) 3 4 5 ... 9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