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全部 按标题倒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 205 »
文章
  1. 《经略》第八期
    期刊专递 2011/09/28 | 阅读: 1687
    目录与刊首语,附全刊文章阅读链接
  2. 《经略》第二十期目录与刊首语
    期刊专递 2012/10/02 | 阅读: 1764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孱弱、笨拙的老大帝国,而是欣欣向荣、正在积极塑造新国际秩序的新力量。钓鱼岛问题既涉及一系列历史的纠葛,也涉及到中国与当下的美日同盟的关系。这一问题恐怕不是简单地"回到战后秩序"所能解决的,而需要中国就东亚地区秩序提出更有想象力的战略愿景。
  3. 《经略》第二十九期目录刊首语
    期刊专递 2013/08/16 | 阅读: 1624
    本期的《经略》专题以阿拉伯政治变局为主题,但选文却并不单单集中在讨论2010年之后所冒出来"新问题"上,也着力讨论了巴以冲突这一"老问题"。我们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从一个更为完整的角度,深入理解中东,理解阿拉伯世界真正的困境,并借此为当代中国的未来走向提供一种警示。
  4. 《经略》第二十三期目录与文章链接
    期刊专递 2013/02/06 | 阅读: 1573
    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上,就是得群众者得天下,这一点已被历史所反复验证。无论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还是国民党,即使曾经掌握过重要的政治、经济权力,但是因为他们不是为群众谋利益,无法得到群众的支持,最终都成为历史的过客。
  5. 《经略》第二十一期目录与刊首语
    期刊专递 2012/12/14 | 阅读: 1514
    政治报告与文明型国家的现代整合
  6. 《经略》第九期
    期刊专递 2011/10/24 | 阅读: 1138
    目录与刊首语
  7. 《经略》第七期目录与刊首语
    期刊专递 2011/08/30 | 阅读: 1496
    为什么世界显得如此不安全?是不安全的因素真的增加了?还是只不过是信息技术发达导致的灾难事件的传播放大?(文章阅读链接)
  8. 《经略》第37期目录与刊首语
    期刊专递 2014/04/18 | 阅读: 2533
    《经略》第37期目录与刊首语
  9. 《经略》第30期
    期刊专递 2013/09/05 | 阅读: 2776
     目录   【刊首语】... 1 【专题】... 2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实验室":产业升级的中国梦. 2 贾晋京 中国创新能力的分析. 10 烝民 日本中小企业问题:技术革命--全球化对经济民主的挑战. 26 潘妮妮 【战略】... 33 印度能够封锁中国吗?. 33 沙善•乔西 为善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37 戴维·斯隆·威尔逊 自我殖民:21世纪的帝国拼图. 43 亚历山大·埃特金德 【读评】... 48 美国独立的神话与现实. 48 海裔 后母、继子与忠仆. 55 萧武 《环太平洋》:新瓶装旧酒的成功. 60 周兴 【时评】... 64 从旧金山空难看美国航空业的弊端. 64 孙力舟 "留学运动"与文化自信. 69 纪武 【研究】... 76 埃及持续动乱背后的恶性循环. 76 舟楫 叙利亚:帝国的角斗场. 87 孙力舟 斯诺登:一个21世纪的泄密者. 92 蒲实 【写意】... 100 无竟寓书画鉴赏(一). 100   【刊首语】   与往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王朝更替相比,一个文明的盛衰,少了政治风云的瞬息万变,多了历史沉淀的厚重悠长。当其沉沦时,仍然有许许多多人怀念其昔日光辉,坚守其传承,乃至为其殒身不恤;当其复兴时,整个民族和国家的自信和从容也需要一点一滴地恢复。西方媒体炒作一番"新工业革命",中文思想界立刻就有人欢快地或忧心忡忡地跟进,高呼"'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终结'中国崛起'"。但是,力量最终来自于真实生活中的伟大实践。中国的工业实力在快速增长,不仅拥有笑傲世界的产量和产能,在研发方面也不断拉近与领头羊的距离,甚至已经并驾齐驱--例如我们的3D打印技术。成就一场工业革命,需要整个体系的支持,而陷入严重的产业空心化的西方,恰恰不再能够提供这样一个体系。如果新工业革命最终并非水月镜花,书写工业史和人类文明史新篇章的主笔也将是中国。换言之,新工业革命不是"中国崛起"的终结,而是"中国崛起"的印证。 关于实业的盲目自贬相对容易揭穿,因为中国在这方面的成果层出不穷、与日俱增。而关于教育的类似心态则不那么暴露其无知和荒唐,然而,危害也因此更大。改革开放以来数百万人的留学经历,尤其是近年来年轻学子在国外的实地观察、切身体验已经告诉我们,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可谓病入膏肓,其严重后果正在逐步表现出来。美国庞大科研体系越来越依赖中国、印度等国家为其提供心性聪颖、基础扎实的后备力量。中国教育的管理者和实践者们的努力方向,应该是在保持中国的基础教育优势的同时,下大力气提升高等教育和一线科研的品质。但在教育部所谓"减负"新规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对西方教育从头到尾的顶礼膜拜,对中国教育釜底抽薪的昏聩主张。拥有令全世界称羡的良好教育传统的中国,真的会因此自毁长城么?各方面的反应告诉我们,这个拍脑门式的规定一定会破产。但它还隐伏着另一重危险,即社会平等最基本的保证--教育公平将因为学校常规教育的弱化而遭到侵蚀,进而危及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和中华文明复兴的前景。此刻,重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更觉意味深长。 
  10. 《经略》第26期目录与刊首语
    期刊专递 2013/05/03 | 阅读: 1580
    【专题】新集体主义村庄
  11. 《经略》第17期目录
    期刊专递 2012/07/08 | 阅读: 1778
    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何去何从,已成为知识界与公共舆论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在四位作者看来,绝不应当仅仅从个人自由、效率等规范视角来设计农村土地制度,而必须将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放在中国发展路径与乡村治理的整体框架中来思考。
  12. 《经略》第16期目录
    期刊专递 2012/06/28 | 阅读: 1531
    捍卫中国海洋主权,拓展中国海洋权益,让古老的文明在海洋时代焕发青春,更多、更好的承担起对占地球表面79%的海洋的责任
  13. 《经略》2011年第1期(创刊号)
    期刊专递 2011/02/22 | 阅读: 1607
    陆游诗曰:位卑未敢忘忧国。《经略》本着这一精神来到世间。 自己来办一本电子杂志,这个想法来自于发起者们对2010年发生的诸多事件的观察和反思。我们发现,我们所面临的世界正逐渐被一张大幕笼罩,而这张大幕就是舆论一致的媒体。报刊、电视、网络,不同形式、不同背景的媒体,不仅设置...
  14. 《经略》 2013年3月号 (总第25期)
    期刊专递 2013/04/17 | 阅读: 1473
    本期《经略》专题将网络新媒体作为观察对象,考察网络中的"资本与政治"关系。
  15. 《经济观察报》:发达国家电子垃圾涌向贵屿
    环保 2009/03/13 | 阅读: 1412
    2005年的文章。走私电子垃圾是紧俏产品。
  16. 《经济学人》:超级城市拖累发展
    经济 2011/09/20 | 阅读: 1370
    五分之四的拉美人生活在城市中,这个比例在亚洲和非洲不到百分之五十。人口超过二十万的198个拉美大城市贡献了该地区经济生产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一半又来自十个最大的城市。城市化是过去半个多世纪拉美经济的动力源之一。但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指出,拥堵、污染、住房短缺和缺乏都市规划,可能导致拉美大城市拖累国家经济发展。 直到七十年代,大城市都是拉美经济发展的排头兵。1920到1970年,圣保罗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3%,里约热内卢也有7%,都高于整个巴西的6.8%。但在2008年,圣保罗经济增长率只有全国的三分之二,里约更低到了全国均值的37%。九个拉美经济重镇中,只有利马、墨西哥城和蒙特雷的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型城市开始展现更多的活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拉美经济自由化改革的积极成果。麦肯锡认为,未来15年中,除受惠于离岸石油和奥运会的里约外,十个最大拉美城市的多数在人口和产出方面的增长都会低于平均水平,但其他大中城市会快速发展。 拉美特大城市早早失去锐气的原因是制度、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建设跟不上人口膨胀的速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同类型城市相比,拉美的十大城市治安不佳,住房大面积短缺,教育落后,医疗服务差劲。在能源使用和废物处理方面,这些城市效率不高。例如,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每取得一美元产值,能耗比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要高60%。要克服住房短缺,并为城市居民提供水电气、排水系统等配套服务,需要在2025年前投资3万亿美元。缺乏城市规划是另一个重大问题。城市的盲目蔓延造成了绿地的缺乏,加重了交通系统的负担,也使得商业和住房的发展在选址时遇到很大困难。考虑到未来15年中车辆拥有率年均4%的增长,拉美各国应学习巴西城市库里提巴的公交系统建设经验。解决交通问题的另一个有效方案是地铁,尽管耗资甚巨。(南渝霜华 编译)www.aetas.cn/read 
  17. 《经济学人》:衣着合体suitably dressed(圣诞特刊)
    历史 2011/01/06 | 阅读: 1421
    可以肯定地说,商务和政界充满了惊奇。无论是政客,银行家或是工会领导人,男人们几乎都穿着西服见面。资本主义的制服比资本主义本身更能征服地球。当奥巴马总统第一次会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的时候,两人穿着几乎相同的深蓝色西装和色衬衣,打着红点装饰的领带。
  18. 《经济学人》:破除误解:贫困与恐怖主义
    政治 2011/07/16 | 阅读: 2650
    “极度贫穷的社会为疾病,恐怖主义和冲突提供最理想的温床。”奥巴马这样说,力求推动对贫困国家的更多发展援助。但高层次的恐怖主义嫌疑人依然包含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同样也没有证据显示穷苦大众对恐怖主义会更同情。然而,受过教育的恐怖分子更为致命的发现可以说明经济条件能影响恐怖活动的效率。
  19. 《纽约时报》:中国的废品回收业在经济危机中萎缩
    环保 2009/03/12 | 阅读: 1442
    环保的重点不在亡羊补牢式的回收垃圾,而在于积极主动地不产生和进口垃圾。这篇《纽约时报》报道暗示经济危机可能促使中国停止进口美国垃圾,从美国角度出发,觉得中国回收业的萎靡会造成中美两国的环境污染。考虑到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垃圾进口大国,垃圾的走私进口和非法回收造成的环境污染极大,这位记者大可不必为中国垃圾进口减少担忧。广东贵屿是中国进口垃圾最大集散地,大家可以看看相关文章。--人文与社会
  20. 《第三帝国的上流社会》书评
    书评 2009/04/07 | 阅读: 1240
    最近《伦敦书评》发表的一篇关于希特勒与德国上流社会关系的书评文章,以往人们只从社会政治和军事角度理解纳粹社会,但《第三帝国的上流社会》则分析了纳粹等级社会中的炫耀性豪华消费、名人聚会等等现象。
« 1 ...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 205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