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全部 按评论倒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80 81 82 (83) 84 85 86 ... 205 »
文章
  1. 阎连科:我的那年代
    文学 2009/03/01 | 阅读: 1675 | 评论: 1
    年代存在,是因着记忆。有的年代,过去了,有刀凿之痕;有的年代,平淡无奇,如飘浮流云,风来雨去,了无迹痕,只留一些味道。
  2. 施丁:钱大昕"实事求是"史学(上篇)
    历史 2012/10/05 | 阅读: 2216
    乾嘉时期(1736-1820年)学者好言"实事求是",钱大昕尤为突出。这在中国史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史学上的所谓实事求是,仅是指考证方法,还是言史学思想?以往学者常常提到这个词,但并没有深究其底细。
  3. 课题组:十七省地权现状(概述)
    经济 2012/06/21 | 阅读: 1814
    从1999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共同开展了六次有关中国农民土地权利的抽样调查。调查范围集中在17个农业大省和自治区
  4. 李志鸿:中国民间宗教研究30年
    宗教 2012/10/21 | 阅读: 2854
    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40周年,马西沙先生作《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四十年》一文,对40年的民间宗教研究已有精彩的评论。此文是在业师马西沙先生文章的基础上再以专题的形式写作而成的。
  5. 刘禾:写在记忆的荒漠上
    艺术 2012/10/19 | 阅读: 1928
    到了台北人间出版社二○○一年出版的第一版《当世界年轻的时候》(繁体字版,原书名《橄榄桂冠的召唤》)之后,我才了解到,原来国际纵队里曾经活跃着一批华人志愿者。
  6. 赖正维:“球案”与近代中日关系
    历史 2012/06/13 | 阅读: 1843
    面对日本的强行吞并,尚泰王一方面以久隶中国藩封,世修职贡,不便擅自更改为词,恳求日方免办;另方面则密遣专使向清政府求救。近代史上轰动一时涉及中、琉、日三方关系的"球案"事件由此展开。
  7. 张廷杰:宋夏文化交流与西夏的文学创作
    文学 2012/06/08 | 阅读: 1863
    元昊建国称帝,为求独立而有意排斥汉文化,另立年号,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等等,但他称帝号为"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又改年号为"天授礼法延祚",却全都充满着汉文化的意味。所设官属皆仿唐宋旧制
  8. 强世功:中国宪政模式?
    法律 2012/10/21 | 阅读: 2157
    目前世界上的宪政体制,大体分为三种模式:其一是超国家宪政,其二是神权宪政模式,其三是"国家一政党"宪政模式。本文集中介绍了巴克尔对中国"国家一政党"宪政体制的研究。
  9. 谭华: 体育: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途径——评毛岸俊《民族之魂:中华民国时期的体育》
    书评 2012/06/08 | 阅读: 1930
    本文对毛岸俊博士的新作《民族之魂:中华民国时期的体育》进行了评述。毛岸俊用民族主义理论来解析中华民国时期的体育,认为体育对现代中国和现代中国人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这为我国的体育史和体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10. 杜墨:谈"Un中国制造"建筑展
    法律 建筑 2012/06/08 | 阅读: 1552
    在美国、在欧洲建筑设计的速度很慢的原因:90%的设计需要满足司法体系的要求。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在起步的时候,所做的都是非常小的、但是很敏感美丽的建筑,和当地的环境有一个很好的对照关系。但即便是这样的建筑师来到中国,也设计了一个巨大尺度的体育中心。
  11. 欧树军:"看得见的宪政":理解中国宪法的财政权力配置视角
    政治 法律 2012/10/22 | 阅读: 4666
    1994年的中国分税制改革,前所未有地重新配置了共和国的财政权力,可以说是中国宪法实践的一次影响深远的重大转型。而围绕分税制改革及其实效、历时三十余年、今天仍在持续的社会大辩论,也表明有必要从静态宪法观转向动态宪法观,把宪政视为不断自我修补、永远臻于完善的动态过程
  12. 钱锺书:《宋诗选注》序
    文学 2012/10/23 | 阅读: 2913
    把末流当作本源的风气仿佛是宋代诗人里的流行性感冒。嫌孟浩然"无材料"的苏轼有这种倾向,把"古人好对偶用尽"的陆游更有这种倾向;不但西昆体害这个毛病,江西派也害这个毛病,而且反对江西派的"四灵"竟传染着同样的毛病。他们给这种习气的定义是:"资书以为诗"
  13. 刘禾:晚清“闭关自守”一说并不成立
    文学 2012/06/08 | 阅读: 2040
    我的书讨论的是碰撞中的帝国,解释的是权力结构在全球范围内是怎么回事。关注的不是这个东西最后给中国带来了好还是不好,历史还没有终结
  14. 吕正惠:浪淘不尽是多情
    文学 2012/10/24 | 阅读: 2252
    我要不是编高中教科书,就不会发现,我从郑骞先生那里学来的读法,居然与流行讲法大相径庭。我相信,类似郑先生,以及林庚、冯沅君两先生那样读《念奴娇》的一定还大有人在。我认为,这种讲法才是对的,流行了半世纪的解说应该受到挑战。
  15. 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第一、二章)
    文学 2012/06/10 | 阅读: 2314
    伊格尔顿2003年书中两章,指出文化理论的动力在911和美对伊战争后已经丧失。“对文化理论学者而言,身体是一个永不退流行的主题,不过,他们的焦点通常是会感受情欲的身体,而不是会感到饥饿的身体;是交媾中的身体,而不是劳动中的身体。”
  16. 鲁日满:耶稣会士鲁日满账本
    历史 宗教 2012/10/24 | 阅读: 1903
    账本的作者为清初在中国江南地区传教的比利时耶稣会士,1658年7月到达澳门,随后前往江南传教,驻地常熟,主要活动于常熟、苏州、松江、上海等地。1676年11月在太仓去世,葬于常熟虞山北麓的天主教墓地。
  17. 柄谷行人:谈反核反野田内阁运动
    社会 2012/11/15 | 阅读: 1809
    在他看来,不能孤立地看待日本反核运动,事实上反核运动与之后的日本政府所谓的"国有化"钓鱼岛有直接关系,有政府转移社会矛盾之嫌。而另外一方面,现在的东亚危机可以和120年前甲午战争之前的日清关系做比较。柄谷说,日本需要做选择,也就是彻底执行和平宪法永远放弃战争。
  18. 欧树军:权利的另一个成本:国家认证的西方经验
    政治 2012/11/22 | 阅读: 1582
    国家认证的西方经验表明,认证是权利的另一种成本,是建构良好的法治和良好的治理秩序的必要条件,是一项政府最应该提供的公共物品,其公共性体现在它几乎是所有国家制度的前提,堪称国家治理体系"基础的基础"。
  19. 倪湛舸:新文学、国族构建与性别差异 ——苏雪林《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研究
    文学 2012/06/05 | 阅读: 2375
    本文梳理并探讨苏雪林《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中以性别视角为出发点的国族文学观念,着重关注其对以鲁迅、郁达夫为代表的男性作家的国族构建之批评,和提倡以冰心、丁玲为代表的女性主义国族文学的尝试。
  20. 章启群:<月令>思想纵议——兼议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的转折
    科技 历史 2012/11/16 | 阅读: 2105
    汉代有"月令明堂"之学,后绝传。今人关于《月令》的专门论文几乎不见于典册。本文在简单梳理《月令》文本形成过程的基础上,试图论证《月令》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转折时期的作品,既展示了中国上古农耕生活的宇宙观,又具有强烈的阴阳五行和占星学色彩,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 1 ... 80 81 82 (83) 84 85 86 ... 205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