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建筑

建筑

« 1 2 3 (4)
文章
  1. 建设部:《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
    2007/03/13
    07年1月发布的《意见》指出,今后,国内大型公共建筑尤其是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将鼓励建筑设计方案国内招标,避免盲目搞国际招标。来自各地的情况表明,当前国内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特别是政府投资为主的工程建设中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不顾国情和财力、片面追求外形、忽视城市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等。《意见》明确鼓励建筑设计方案国内招标,提出“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单位应立足国内组织设计方案招标,避免盲目搞国际招标”。组织国际招标的,必须“给予国内外设计单位同等待遇”。“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指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
  2. 吴良镛:人居环境的人文科学思考
    2007/03/12
    吴良镛教授指出“中国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但社会上又似乎存在一种不平衡现象:一方面,我们对城市化建设高潮的学术准备不足;另一方面,社会却对建筑学缺少应有的关心和重视,肆意破坏生态和人文环境,对此建设领导和管理部门屡禁不止,疲于应付。"其实很多破坏难道不是建设领导和管理部门造成的吗?吴良镛教授任教的清华建筑学院也算有名,为什么清华西门内一片巨型建筑却丑陋得那么荒诞?
  3. 冯今源:中国清真寺建筑风格赏析
    2007/03/08
    中国清真寺建筑分为两大体系:一类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属于中国特有的建筑型制;另一类则更多地保留了阿拉伯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4. 俞孔坚: 谁在“糟蹋”中国的城市?
    2007/02/24
    “从100米高空拍下杭州,只见毫无规划、杂乱的建筑,水泥丛林,到处都是覆盖物,看不到一块完整的土地。哪里能看出是杭州?哪里还像人间天堂,简直像地狱!”
  5. 殷力欣: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
    2007/02/20
    “应建立一个本民族的建筑学,借鉴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回顾梁思成等营造学社先贤们的学术生涯,他们不仅仅是建筑历史学科的奠基人,而且是文物保护事业的先驱。他们把古代建筑纳入文物保护的大视野,确立了整旧如旧、整体性保护历史面貌等文物工作原则,更留下了一个严谨的治学方法,即:“不避艰辛的田野调查、耐心细致的文献考据、跨越学科界限的开阔视野,并在此基础上有一个具备前瞻性的逻辑演绎”。展望未来,这一学术传统是建筑历史学界、文物界后辈学人仍需奉为圭臬的。”
  6. 贺劼:拿什么拯救失忆的城市?
    2006/12/21
    贺劼的回答是,中国民族建筑在历史中根据地域环境发展出的特点,节能、节材、节水的意识,才是拯救城市的方法。例如,提起影壁,也许想起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中书写着“长宜子孙”四个红字的那块照壁,它代表了囚禁、困顿,几乎像是一个坟墓的入口。但贺劼做为一个建筑师,提醒着我们:“如果没有影壁,冬季风会直吹进北房,夏季阳光也会直射进来,所以影壁的存在起到了冬季挡风夏季遮阳的效果。同时,影壁立在大门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街道上噪声的传入。”--人文与社会
  7. 俞孔坚:自然的力量(访谈)
    2006/12/10
    2006年4月24日,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公布本年度专业奖项,由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主持的:“飘浮的花园——浙江黄岩永宁江生态防洪工程”(永宁公园)获得了专业设计荣誉奖(ASLA Design Honor Award)。俞孔坚是这个设计项目的主持者,虽然公园里的一些红柱子还是有点天外来客的意思,但是总算让人看到水泥湖岸和夜间的七彩霓虹不是中国当代公园的唯一模式。俞孔坚留住野草、保护生态的想法其实也是很多百姓发自内心的想法,难道一定要读了哈佛才能让官员信服?--人文与社会
  8. 冯骥才:打造文化,一个多么糊涂的说法
    2006/11/20
    冯骥才一直以来都在为保护民间建筑和传统建筑奔走,但是我们的家乡还是渐渐失去自己特有的模样,变得越来越相像。而这一切往往还是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大旗下进行的。打造出来的文化无非是所谓“中国风格”符号的堆砌:把居民从老房子里赶走、骗走或者买走,再翻修一下,模拟想象中的明清或者其他朝代风格打扮成一个单调的风格,然后开设些挣钱的商铺和花钱的俱乐部,如此就美其名曰老城改造。再这样下去,就没有比回家乡更令人痛苦的事情了。这里附一个词条:打造,在方言中曾经用来特指制作铁箍木马桶。--人文与社会::Humanities.cn
  9. 河清:“应当绞死建筑师吗?”
    2006/10/25
    法国建筑师兼记者特莱蒂亚克(P. Tretiack)所著书,题曰《应当绞死建筑师吗?》,翻开书的第一页就有回答:“当然应当!”这是很偏激的一个答案,设计建造大型公共建筑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建筑的失败也不能都归罪于设计师。然而,看着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鸟巢雀巢,玻璃幕墙,水泥湖岸,人造景观,如果“法国人恼恨自己的建筑”,那么中国人对这二十年来的公共建筑想说什么呢?--人文与社会
  10. 许江:关于《黑瓦白瓦》
    2006/10/12
    许江的油画《黑瓦白瓦》已经跟着毛竹和民居拆迁下的青瓦去了威尼斯双年展第10届国际建筑展中国国家馆,这篇优雅的文章是他对画意的阐释。如许江所说,瓦是家园的象征,是家居和山水的联系。但是在实践中,这个象征已经变得枯涩了。瓦是平民性的,它出现的地方不光是文人雅憩,更多的是市井屋宇,乡村居舍,正是那些连绵的百姓屋宇才构成了我们回忆中的风景。如今,老城中的屋瓦却纷纷拆落,其中有的就磨灭了,有些幸运的,作为艺术品重新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生命。然而这种生命因其艺术品的地位,最终要让普通人怀着敬意仰视,而不是自在地生活在瓦的覆盖遮敝下。--人文与社会
« 1 2 3 (4)
API: RSS订阅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