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历史

孔庆东:向梁漱溟先生学习

梁漱溟从小就体弱多病,脑子愚笨。他6岁了还不会系裤带,一天早上,母亲隔屋喊他,责问为何还不起床,他嚷道:“妹妹不帮我穿裤子呀!”
孔庆东 梁漱溟

今天上午秋高气爽,令人食欲大振,于是中午吃了6个包子两根黄瓜。饭后天色忽转阴沉,有点闹肚子,遂以孔门秘诀"四面出击法"治之。一边看电视,一边打棋 谱,一边逗小猫,一边读点旧书。先读了本《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这是张申府、梁漱溟、汤用彤百年诞辰纪念文集。重点阅读了梁 漱溟的部分,其他部分快速浏览一遍。不知不觉陷入对梁漱溟问题的思考,遂又读了一本《梁漱溟问答录》,15万多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版。同年 6月,梁漱溟老人就以95岁高龄仙逝了。这本问答录,是汪东林陆续整理的,86年就在《人物》杂志上连载过,我曾看过一部分。这次完整地读一遍,勾勾画 画,写点心得。抬眼一看,已经是明月在窗,晴光满天了。

梁漱溟的大名,眼下有点火。其实跟其他被吹捧的大师一样,吹捧者大多既未曾见 过其人,也未曾读过其文。只不过听说梁漱溟曾经跟毛泽东当面叫板过,于是就推崇为"反共大师"。当今的汉奸阵营也真是可怜,既无学问,也无德操,只要听说 谁跟共产党红过脸,马上就认作亲爹。怪不得汪精卫先生一气之下,愤然填了海呢。

梁漱溟祖上并非汉人,所以请汉奸弟兄们就不要打他的主 意啦。人家本来是元朝宗室,蒙古人,姓"也先帖木耳",封为"梁王",住在河南汝阳一带。元朝灭亡后,就改姓梁了,说是取自"孟子见梁惠王"。其实他们也 先家族跟孟老夫子,八竿子打不着,这么说大约是为了显得有文化。不过孔老师觉得,孟子见梁惠王那一篇,讲的都是如何施仁政,如何建设理想国,什么"仁者无 敌 "啊,什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妻吾妻以及人之妻"啊,可以说就是中国古代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吧,这些恰巧跟梁漱溟先生的思想惊人相 似,所以梁老先生印象深刻焉。

这个也先家族,跟汉族通婚了几百年,从河南跑到广西,再到河北,再到山西,再到北京,明朝的时候就给老 朱家做官,清朝的时候就给爱新觉罗家做官,早已忘却自己是蒙古人了--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融合性,家谱里写着祖先,但不搞种族优越论,自然融合,平等竞争。 梁漱溟的爹爹梁巨川,在清末当个四品官的内阁侍读,"意趣超俗,满腔热忱,一身侠骨,不肯随俗浮沉",这样的人在时代转折处,有时候会想不开。当张勋复辟 失败后,老人家知道大清王朝真的无可挽回了,就在1918年,自己花甲大寿的前夕,一头扎进积水潭,以身殉清,顿时轰动了京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一代 文豪都写了文章,对这种封建余孽进行批判。但孔老师认为,凡是对自己的思想立场忠心耿耿,并不惜以身相殉者,不论那思想"对错",这个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梁漱溟幼年,亲历过八国联军闯进家中,把他的玩具都砸坏了。那些污蔑义和团是"暴徒"的汉奸们口口声声说八国联军是"文明之师,正义之师",梁漱溟先生的看法则一定会让他们失望的。

梁漱溟七岁进了北京第一个洋学堂"中西小学堂",后来多次转学。他学习比较差,最高学历是中学毕业,却年纪轻轻就成了北大教授。是不是梁漱溟天资聪颖, 智商超人呢?非也。梁漱溟从小就体弱多病,脑子愚笨。他6岁了还不会系裤带,一天早上,母亲隔屋喊他,责问为何还不起床,他嚷道:"妹妹不帮我穿裤子 呀!"招得全家大笑。进入青春期后,梁漱溟同学的智力才开始发达。所以大家明白孔老师为何推荐梁漱溟为学习对象了吧?像鲁迅胡适钱钟书张爱玲那类人尖子, 平常人是学不来的。而梁漱溟这种资质低劣得近乎郭靖的人,后来居然成为一代大师,这足以激励千万个在班里排名到三十以后的朋友吧?

梁 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在《民国报》当记者时笔名寿民或瘦民。总编辑孙炳文(参见孔庆东《十大元帅情缘》系列文章)曾给他题了一个扇面曰"漱溟",从此就 用这个名了。按东博释名法,此名的三个字中都含水,所以后来才能跟毛泽东叫板,"毛泽东"加上"毛润之"才两个水,只好让他一筹,必须的。而毛泽东当时虽 然生气,过后并不计较也。

梁漱溟一生关注两大问题:人生问题,国家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在中国,是互相联系的。孔老师认为,作为 1840年以后的中国知识分子,谁要是不关心国家问题,或者号称只关心"普世价值",而放弃中国的具体问题,那他就连一个"普世的人"也不配。我们把梁漱 溟当作佛学大师也好,儒学大师也好,都不该忘记他首先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是一个思想实践家。他早年参加同盟会,参加国民党,都是为了救中国。后来退出国民 党,组建民盟,也是为了救中国。梁漱溟通过观察思考认为,人生的苦乐不在外界,而在自身。他到北大之前,在家里闲居了两年,大量研读佛经和佛学著作(跟鲁 迅相似),19岁开始吃素,一度有出家之念,后来进一步看破,29岁那年结了婚。正像孔老师认为的,出家人未必是真和尚,特别是现代商业社会,庙里已经没 有一个真僧,世上也没有一座真庙了。真正的好和尚,都拖家带口战斗在世俗的海洋里呢。

梁漱溟在家里自己给自己当博导,读了两年自费博 士,24岁就被蔡元培请到北大当了哲学教授。现在很多糊涂人一窝蜂似的鼓吹"民主邪教",他们不知道蔡元培当年之所以创造了北大神话,全靠"独裁专制"。 蔡元培想请谁就请谁,想开除谁就开除谁,根本不用开什么教授会,也不用投什么狗屁票。层层负责,每个人用自己的名誉来担保自己的工作业绩。今天中国的大学 为什么办不好?原因之一是堂堂大学校长,连个门卫也指挥不了,想开除一个后勤的科长,都要先打听打听那家伙的姐夫是不是在教育部烧锅炉的。从评职称到卖馒 头,万事无人负责,都是黑箱操作,美其名曰民主,其实就是一堆烂柿子淹死傲霜花,80个庸才(包括5个汉奸5个流氓)用投票的方式排挤陷害20个英才。蔡 元培不问学历,不看出身,凭着自己的学术眼光,请梁漱溟到北大讲印度哲学。梁漱溟说自己一没上过大学,二没留过洋,对印度的六派哲学"素不留意","怕不 能胜任"。蔡元培便说了那句百年名言:你固然不甚懂得印度哲学,也没有发现旁的人对此更精通。于是,梁漱溟就当了北大的哲学教授。

蔡 元培还干过更出格的事儿,他想聘请陈独秀担任北大的文科学长,为了过教育部那一关,他亲自伪造了陈独秀的学历。都说造假不好,但如果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去糊 弄糊弄官僚,我看反而是个英雄,因为大学是为人民办的,不是为教育部办的!这样的神话在今天是不可再现的,因为即使有了蔡元培那样的伯乐,他也过不了教授 们那嫉贤妒能的一道道鬼门关也。

梁漱溟为人不左不右,半新不旧,所以往往能客观看人。比如他肯定陈独秀的伟大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指出 "陈这人平时细行不检,说话不讲方式,直来直去,很不客气,经常得罪人。"他跟李大钊也是好朋友,但那些共产党朋友谁也不曾介绍他入党,梁漱溟便知道"显 然我这人条件不合。"他赞同胡适的白话文主张,但不佩服胡适的人品,"感到作为新文化运动之灵魂的新人生、新思想,在他身上并不完备"。梁老师上课第一 天,到校长室问蔡元培对孔子什么态度。蔡元培"沉吟地答道:我们也并不反对孔子,儒家的学说作为一门学问,是必须认真研讨的。"章士钊有独立不羁的性格, 不过" 多才而多欲,细行不检,无所不为,甚为可惜,然其个性甚强,气概不凡,自有我所不及处。"

梁漱溟在北大任教7载后辞去,是因为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他总结当时的青年学生有两种,一种是堕落鬼混来谋取文凭的,一种是自尊自强却烦闷苦痛的。所以梁漱溟要在学校教育之外,另辟挽救青年的战场。可惜那时候没有博客,否则漱溟先生一定会开辟一个"梁博书院"的。

从此梁老师就投身于乡村建设,奔走于山东、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西等地。在那军阀割据兵荒马乱的旧中国,教育救国是远水不解近渴的,但禁赌禁毒、 反对缠足、扫盲识字、指导农牧、保健防疫、移风易俗等活动,总体上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总不能要求每个知识分子都去领导人民闹革命吧。

梁漱溟在山东搞教育实验时,得到了山东主席韩复榘的支持。民间有很多韩复榘不学无术的笑话,孔老师也会讲七八个。但实际上韩复榘文化水平很高,熟读四书五 经,在县衙和部队里都当过"司书",是以文武双全的本事当到一员大将的。传说中他那些愚蠢的搞笑之举,孔老师认为一部分是民间文学的"集合"作用,将发生 在多人身上的事情集中到一个人身上,造成"典型"效果;另一部分则可能是韩复榘故意装傻充愣,其中又可分为幽默调侃和愤世嫉俗两种。比如蒋介石推广"新生 活运动",强令国民上街一律"右侧通行",韩复榘说:"蒋委员长脑袋瓜子进水啦?让人走道都靠着右边走,那他*的左边谁走啊?那马路不浪费了一半吗?"一 个省主席,是断不会弱智到此种地步的,韩复榘假如确实说过此话,那就是故意装傻来反对蒋介石不得人心的"新生活运动"。而梁漱溟搞的教育实验,韩复榘就不 但支持,而且亲自考察。韩复榘个性倔强,又佯狂傲物,所以冯玉祥蒋介石都很讨厌他。冯玉祥打过他一个耳光,老蒋则终于寻了个"不战而逃"的罪名,把韩复榘 给诱杀了。

梁漱溟跟国共双方许多高人都有交往,自负是同盟会老资格,志向又高,学问又大,所以虽然待人平和,但心中敬佩的其实没几个 人。抗战期间,他两赴延安。第一次与毛泽东彻夜长谈抗日前途,就被毛折服。毛泽东把即将写成的《论持久战》的观点向他和盘托出,梁漱溟顿时眼前一片光明。 他说:"蒋介石的讲话、文告我听过、看过多次,个别交谈也有若干次了,都没有像这一次毛泽东那样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我说这些,毫不带主观上的随意 褒贬,而是历史事实。"毛泽东能说服梁漱溟,后来当然也就说服了整个国民党和全国人民。第二次彻夜长谈建设新中国问题,在阶级斗争和改良主义上发生了争 论。梁漱溟强调中国社会的特殊性,按照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就可自然建设好,而毛泽东强调"普世价值",强调"中国社会却同样有着与西方社会共同性的一面 ",不革命就不能完成历史重任。"两人相持不下,谁也没有说服谁。"但谈话从容亲切,"明明是各不相让的争论,却使你心情舒坦,如老友交谈。"

数年后,梁漱溟反思了自己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承认中国不但存在着阶级,而且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这并非是毛泽东说服了他,而是抗日战争的现实唤醒了 他。梁漱溟的很多学生,都参加了共产党的抗日部队,有的还牺牲了。目睹抗战现实和国民党畸形抗战积极反共的高压政策,梁漱溟参与创建了"民盟",成为国共 之外的第三大政治力量。人一旦参与政治,就难免会说错话,办错事。梁漱溟"素常有自勉而勉人的两句话:一曰在人格上不轻于怀疑人家,二曰在识见上不过于相 信自己。"孔老师认为这两句话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梁漱溟自负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家书中说"今后中国大局,建国工作,正需要我,我亦不能死。"他多次遇到危险,都幸免于难,自以为是老天爷保佑他这个民族伟人的。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狂妄,原来都是共产党的地下英雄保护了他。

1946年,梁漱溟二赴延安,把在重庆不能说的关于建设国家的理想大大畅谈了一番,毛泽东找了十位中共领袖来听他上课。梁先生反内战、反腐败,可是对现 状无可奈何,以为和平遥遥无期。没想到短短三年,共产党就打败了蒋介石,创建了新中国,"终于在中国开始了长时期的经济建设",他的理想可以实现了。梁漱 溟也曾对国民党抱有幻想,企图在国共之间和稀泥,甚至帮助国民党要削除中共的武装,导致那场著名的周恩来大怒事件。周恩来罕见地大发其火:"梁先生,你不 要往下说了!我听着心都碎了!"

梁漱溟很快明白了自己真是不懂政治,很容易被抽象的美妙言辞所利用,所以他从此采取"只言论,不行动 ",只代表个人,不代表任何组织的原则。这一点,孔老师十分赞成。我们知识分子关心天下大事是对的,但是政治问题错综复杂,不可轻易涉入,在拿不准的情况 下,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是尽职尽责了,最好不要拉帮结党。具体的操作,则还是由专门的政治家去干,比较合适。书生满腔热忱地做了有损人民利益的事情,历史上 是很多的,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政治热情错解为政治能力。即使北大的政治学教授,当真搞起政治来,恐怕并不是一个街道老大妈的对手啊。

梁 老师决定了只代表个人,他说话的自由度就接近孔老师了。他一方面批评国民党,要国民党承担挑起内战的责任,下野认罪,接受惩办战犯。另一方面他认为共产党 虽然是被迫的,但也打了三年仗,也应该向人民道歉。对于共产党建立的一党专政的新中国,梁漱溟并不认为是理想的。1950年毛泽东请他参加政府,梁漱溟不 答应,他认为"全国的大局还不会从此稳定统一下去。而我是曾经以第三方面的身份,为国事奔走过的人。一旦大局发生变化,仍需要我这样的人为国事奔走。"梁 老先生确实自负得太可爱了,总觉得自己这颗"中国人民的大救星"还没正式出场呢。所以建国后,他总是给中共挑毛病,而毛泽东也总是虚心听取他的意见。到西 南考察土改后,梁漱溟对老毛称赞邓小平的才干,毛泽东笑着大声说:"梁先生看得蛮准,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

梁漱溟是社会实践家,从具体的社会考察中,他逐渐发生了思想转变,公开发表文章,说"在阶级、阶级斗争、武装革命能不能解决及如何解决中国问题上,我省 悟了自己的错和中共的对。"这不是见风使舵,而是服从真理的光明磊落。梁漱溟以前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一是因为他搞的乡村实验,并未真正深入到穷乡僻壤的 底层;二是因为他把"斗争"简单理解为你死我活的暴力搏斗,不明白毛泽东说的斗争是哲学意义上的"对立统一";三是因为他主观地认为共产党主要是农民,后 来读了彭真的文章,才明白那不过是共产党员的"历史出身",共产党的实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先锋队,其中包括了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

梁漱溟具有超强的自我纠错能力,这本来是好事,但却导致了他的自我膨胀意识长期未能解决。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自了汉",是"个人英雄主义"。所以才发生了1953年政协会上跟毛泽东的冲突。

那次会上讨论总路线问题,国家已经确定了要大力发展重工业,这是走向现代化、避免再度成为殖民地的千秋大计,而且国家并没有轻视农业。而梁老师和孔老师 这样的知识分子总是喜欢说些政府和一般人容易忽略的问题,而且喜欢夸大一点地说。梁漱溟言道,解放后城市工人的生活提高很快,但农民还很苦,一个在九天, 一个在九地,所以国家不应该遗漏农民。此话单独看没有毛病,但放入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抗美援朝的具体语境,就犯了"导向错误"。翌日,毛泽东未点名地批评 此种论调是"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难道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倘若毛泽东直接批评梁漱溟,可能还不至于发生冲突,可是毛泽东采用了 鲁迅笔法,希望给梁漱溟留面子,没想到梁漱溟最喜欢的就是单枪匹马挑战一个党,他偏偏要"顶风作案","我就在气头上写了一封信",要求"主席给我机会当 面复述一遍我原来的发言而后指教"。这实际上是下了要求辩论的战书,此种"好强逞能"之举,孔老师也干过,很能理解那种"英雄主义情怀"也。

梁漱溟将信面交毛泽东后,老毛当晚就约了他谈话,而梁老师有个毛病,凡事非要长篇大论给人家上课不行,而且一定死活坚持自己立场不放松。这点就跟我们老 孔家有很大不同。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如果辩论的目的就是要证明自己是对的,那还辩论干什么呢?真正的儒家风范,不仅体现在事后反省能够 承认错误,更可贵的是当场认错,拨开云雾见明月,晴光满天。二人谈得不欢而散,梁漱溟却还要求"再觅机会复述自己的观点,让公众评议。"这话里的意思不但 坚持自己是对的,而且还有一层意思是:你用主席的地位压制我了,我要用民主的方式伸冤。这是俺们知识分子跟领导发生冲突后经常会产生的心理,先不考虑对 错,首先就把自己确定为一个"遭受了冤屈压迫的人",而且越想越愤怒,越想越正义。于是就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了。

过了两天,梁漱溟在 大会上做长篇发言,复述了他前两次发言的全部内容,又强调自己"是热烈拥护总路线的"。大会变成了梁老先生一个人的表演舞台,当时没有人回应他。梁漱溟不 知道,这次发言等于是他一个人向共产党发起了全线进攻,他就想着自己说得痛快,没有考虑执政党受到了怎样的伤害以及受伤后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倘若承认了他 的 "九天九地"之说,共产党的全部功绩岂不顿时化为乌有?难道要把建国后农民生活还很艰苦的账,算到共产党的头上吗?

但毛泽东还是 忍耐的,因为梁漱溟毕竟是仅仅代表个人的一介"狂生",倘若代表中国证监会或者代表中国足协,哈,那问题就严重了。次日,一位中央领导对梁漱溟展开反击, 举出他一贯"反动"的历史事例。而梁漱溟却想,你们光说我反对共产党的那些事儿,我也反对过国民党,你们咋不说呢?"这难道是公平待人、以理服人的态度 吗?" 要求人家指出你的缺点的同时,还要指出你的优点,可见梁漱溟已经不大理性了。他要求发言辩解,主持人让他回家准备,其实是给他个回旋余地。可梁老先生"不 识好歹",准备决一死战--我们想想,换了邓小平或者华国锋,哪怕是许世友,都不会这样做的。中央一再给他面子,而梁大教授誓死不给对方面子。

第三天他一开始发言,就宣布要从历史上讲起,"在讲清当前的意见初衷之外,还涉及历史上的是非......这需要给我较充裕的时间。"这未免过分了,从普通与会 者的角度来看,这次政协会的议题本来是讨论总路线,但是却被"民主"成为梁先生的个人表演。如果你开过上百次的学术会、政治会,就不难明白会议中出现一个 这样表演欲极强的人的时候,大家的心里有多么讨厌。别人的"民主"权利跟你是一样的,为什么非要听你讲上五六七个小时呢?而按梁漱溟的口才,讲两天两夜都 没问题。所以有些代表就轰他下去。其实这是梁老师最后一个下台阶的契机,可是他又一次选了错项,"我把话头转到主席台上,特别是毛主席身上,以争取发言 权,这是我闯下大祸,把错误扩大的开端。我在语言上之目空一切,不顾一切后果,是事后连我自己都大吃一惊的。"既然你讲民主,就不该利用领袖的权威来获取 发言权啊,梁老师的行为逻辑自相矛盾,这是我们所有书生都该记取的。

梁漱溟枪法一乱,于是就说了那段著名的话,把让不让他继续发言看 做对共产党和毛泽东的"考验","主席您有这个雅量,我就更加敬重您;若您真没有这个雅量,我将失掉对您的尊敬。"这话表面上很文雅,其实已经包含了严重 的个人品格攻击。毛泽东和共产党的有没有"雅量",要由梁老师来判定,要由是否给他一次长时间发言的特权来判定,倘若答应了这个特殊要求,共产党的"骨 气" 何在?共产党的"人格"何在?梁漱溟当时一定是急得糊涂了,而不是故意对毛泽东进行"话语要挟",更不是事先策划好的"反共妙计"。假如对蒋介石,梁漱溟 敢这样说么?用老百姓的话讲,都是共产党给"惯的"。

而毛泽东也是,干脆让他讲,或者不让他讲,任凭他说共产党没有雅量好了,反正是 非自有公论。可是毛泽东也像个大专辩论赛的学生似的,忘记了自己的领袖身份,在主席台上就跟梁漱溟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辩起来了,简直是"成何体统"。也许有 人说毛泽东也是性情中人,不伪装,这才是平等待人。但他毕竟是会场上的最高领导人,党和国家形象的代表,与一位著名学者任性争吵,影响肯定是坏的,而且给 人的直接印象是"不民主"的。这种争辩延续下去,当然是对梁漱溟有利,对毛泽东不利,好比普通教员跟校长在大会上争论,受损害的当然是校长的形象。于是会 场大哗,乱成一团,倘以局外立场看来,也够好笑的了。

梁漱溟眼中没有什么伟人,也不给老毛面子,左手握着"雅量",右手举着"敬 重",死活就是坚持要讲。老毛大概也吵累了,就妥协说,你不要讲长了,"讲到四点钟好不好?"梁漱溟一看表都三点多了,"让我讲到四点哪能成!"在俺们北 大当过教授的,潜意识里不耽误学生的吃饭,就显得自己讲课没本事啊。一个政协委员在国事大会上跟国家最高领导人这般讲话,这种情况今天能有吗?不论梁漱溟 的做法对不对,我们能说今天的"民主"比那时候进步了?如果说民主和专制都是相对的,那时候的民主不但胜过了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时代,也是今天难以相比的。

随后会场又多次大哗,老毛几次维持秩序,让他"再讲十分钟",过一会又让他"再讲十分钟",可每次梁漱溟都提出时间不够,但又不说要讲多长时间。可以看 出梁漱溟善于长篇大论,而不具备在短时间内把基本问题说清楚的、或者暂时维持一个可以下台的局面的能力。这也正是现代中国多数知识分子的通病。最后大会闹 得一塌糊涂,老毛恢复了理智,但也被梁漱溟弄得一筹莫展。最后有人提出投票,表决是否让梁漱溟继续讲。毛泽东和中央委员都支持梁漱溟讲,而大多数与会者不 赞成。梁漱溟无视民主投票之结果,还要继续讲--简直是疯了。主持会议的高岗只好请他另找时间再讲。

其实梁漱溟这次与毛泽东的冲突, 形式看上去很激烈,但内容并不严重。梁漱溟既不反共反毛,也不反对总路线,他就是喜欢标新立异,仗着自己是共产党的老朋友,学问大,名头响,就大耍个人风 头。越是以为自己受了冤屈,就越觉得自己英雄。好比一个热恋中的青年,越是以为对方误解了自己,就越是觉得自己的爱情坚贞无比,感天动地。

不过,梁漱溟毕竟是修养高深的大学者,事后别人的攻击批评他不为所动,但儿子和学生、好友的劝告却使他省悟,他归结为"有个人英雄之气而无一片恻隐之心 "。孔老师觉得这句总结非常精彩,说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通病。在没有生命危险的前提下,骂骂政府,骂骂领袖,其实是很出风头的一件事,能够博得社 会赞赏甚至国际声誉。实事求是地说,政府和领袖也需要经常听到批评的声音。但是有些知识分子,首先不是从事实出发,而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标新立异,不顾自己 的言论是否对民众有利,是否对国家有利,其实是有胆量而没心肝的。而梁漱溟却能够从这件事中反思出自己的思想问题,他说看到中国共产党一举扭转了中国百年 沉沦的恶运,让他喊一千声一万声"毛主席万岁"亦不觉多余,可嘴上就是喊不出来,为什么,就是因为自己的阶级立场问题。把狂妄当作"骨气",把虚荣当作倔 强。孔老师看到这里,反思自己也是如此。我虽然在文革中长大,但从未自己主动喊过"毛主席万岁",反而有几次跟同学打赌,喊过"打倒毛主席"。这并非是什 么"反对个人崇拜"的先知先觉,而是多读了几本书后,总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不肯面对另一个生命弯腰,隐隐觉得这是一种高贵的证明。有时候,我们明明深深地 爱上了一个异性,折磨得自己寝食不安,却不好意思表露出来,装得镇定自若,甚至还要贬低挖苦对方,直到把事情弄得没戏了,或者把对方气跑了,才开始反省。 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通病之一也。

梁漱溟虽然跟毛泽东"干了一仗",但是并未受到任何处理,也从未戴过什么政治帽子。此后的几十年中,梁漱溟虽然不再"大闹会场"了,但遇事仍然坚持自己的独立观点,坚持"不跟共产党保持一致"。不论他说得对错,这种立场真不愧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

比如60年代两会上,大家都说新中国的伟大成就是因为抓了阶级斗争,而梁漱溟却说这是毛主席共产党尊重科学依靠群众的结果。其实两种说法并不矛盾,但梁 漱溟一定要说点跟别人不同的才舒服。四清运动中,梁漱溟主张逐步用教育代替处罚,他认为让犯错误的人去打扫厕所是不对的,因为扫厕所在社会主义时代应该是 光荣的事,干部学生去淘粪是正常的劳动,不应当作为处罚。他的这个思想,可以说比共产党要"左"多了,反正他就是与众不同。1966年,一群红卫兵来抄家 后,他却开始撰写《儒佛异同论》和《东方学术概观》。他不反对林彪,但反对把接班人的名字写进宪法。梁漱溟每次提出"反动主张",都会引来批判。但是上级 却指示说:"某些人因为思想一贯反动,借机放毒也不足为怪,可不必纠缠"。看来说话做事光明正大,心底无私,就百毒不侵也。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梁漱溟更是 "大放其毒"。一说林彪跟孔子关系不大,批林何必批孔--这也是孔老师的主要观点;二说毛主席虽然有反孔的一面,但还有赞扬孔的一面,不能偏废--这也会 得到很多人支持;三说林彪根本没有路线,因为路线不管对错,都是光明正大的,而林彪并没有公开的系统的治国思想,所以根本不存在"林彪反动路线"也。这可 是等于全面否定了批林批孔运动,于是遭到围攻。没想到批了他一阵子,他忽然一股邪火上来,脱口而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哼,你们不给俺面 子,那俺也不给你们面子,这脾气跟孔老师何其相似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梁漱溟更来神了,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不过没有那么多 的与众不同了。他的思想被太多的鹦鹉学舌者千万次地复制着。梁漱溟总结国家发展的三要素为:集体领导、发扬民主和健全法制。这是他80年代的看法,今天已 经成了老生常谈,倘若他活到今天,肯定又有新的"异同论"吧。

梁漱溟作为一代奇才,并非得益于早慧,也非得益于家学,更非得益于跟随 名师名校或者留学东洋西洋。他的经验,孔老师总结为内外各四点,内四点:一是认真,二是正直,三是寡欲,四是自省。外四点:一是儒家的进取,二是佛家的悲 悯,三是热爱祖国,四是社会实践。这八点,我们普通人能学习其中的四点,就足够"漱杯水于沧溟"了。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8/888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888

李零:七十年代:我心中的碎片 王晓明:印度印象
相关文章
钱理群:“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鲁迅
吴飞:从乡约到乡村建设
丁耘:大陆新儒家与儒家社会主义 ——以梁漱溟为例
许章润:论梁漱溟对西方法律的理解
黄家亮、廉如鉴:"中国人无所谓自私"--梁漱溟关于民族自私性问题的思想
孔庆东:想念父亲
吴重庆: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儒学"下乡"
吕新雨:宪政的根基--抗战前后梁漱溟的宪政思想与实践
汪晖:发言节选(修订稿)--“现代性”与“自主性”—“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录要(节选三)
严海蓉、陈航英:农村合作社运动与第三条道路:争论与反思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