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建筑

谢英俊访谈:重建是对未来的想象和结果

谢英俊访谈:重建是对未来的想象和结果

汶川重建

这一点对现在的大陆特别重要。今天大家都要离开乡村,农村的价值崩解了;在都市中产阶级的生活里,对农村的印象只有“农家乐”。如何以农村为基地来重建新价值、重建城乡的平衡关系?让灾区的农村可以保有自主性与社区意识?这些问题也是台湾9·21灾后重建的一个重点,但不见得都成功。

地震发生时,我在北京办公室。天花板的灯摇了几下,这对习惯台湾地震的我来说,一点都不算什么。后来同事从网络上看到,震中是在四川,震级7.8,我才意 识到,这个地震恐怕不是小事。恰好那时候谢英俊建筑师在SKYPE上,我马上跟他讲了这事,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会很严重!!"

1999 年台湾9·21大地震后没几天,谢英俊就来到了震中附近的日月潭邵族部落访查。这是台湾少数民族里头人口非常少的一个族群,只有数百人;他们的生活空间都 震垮了,族群与文化面临严重的灭绝危机。谢英俊当下把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从百多公里外的城镇搬到这里,成立"第三建筑工作室",开始卷起袖子跟族人一起重 建家园。

邵族小区的重建成果斐然。竹子盖的房子简单而便宜,但不失高雅大方,也符合族人原有的生活习惯与空间材质。到今天,谢英俊跟邵族 人一起过了九个年头,这期间,他把邵族重建经验扩展到其他地区,包括周边的汉人与原住民部落,更远的台湾东北角的宜兰,南边的美浓等等。屋型千变万化,但 原理都是一样的:施工简易、材料环保、外型美观,并且鼓励社区居民一起协力造屋。对他来说,这过程不仅是房子的重建,更是人际、文化与经济纽带的重建。

近几年来,他在河北定州、河南兰考以及安徽南塘继续发展他的想法与实践,获得知识界与NGO的不少关注与讨论,媒体也多有报道。

这个访问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当我发给他时,他正在日月潭边的工作室里跟助理们开会,紧张地为四川灾区设计紧急需要的住所空间。他说,"我们都有美好的想象,那就是,把房子盖好。"

以下是他的访问内容,以第一人称进行。

生态灾难的来临

我 目前是通过网络报道了解四川灾区的现况。我的看法大致是,这次灾区很多在山区,跟台湾1999年的9·21地震很像,但规模和范围更大。很多小乡镇被土石 淹掉,但如果对地震稍微有认识的人,大概都会避免这类危险区域。但在四川灾区,可能是历史的因素、近期经济发展往山区的速度太快和超限利用以及对环境的敏 感度不够,因此造成很大的灾难。

地震之后,山体摇松所产生的泥石流、地质灾害、洪水等等后果,除了少数专家之外,一般人对此都了解很少。这些后续的灾害会是无法想象的严重,泥石流持续冲刷下来,沿河的堤防会完全失效,进而威胁成都平原。

同 样的状况也发生在台湾9·21之后,几乎无解。台湾大甲溪的河床因为台风过后泥石的累积,升高了二十几公尺,一个小时之内拦砂坝被填平;平常的涓涓小溪变 成宽阔的大河。这样的地质变动超出大部分人的想象,并且范围会很广。到今天,台湾横贯中部高山地带的公路还无法完全修复,因为山体是松的,随时会崩塌;这 是自然的现象。而四川灾区的情况会更严重,维生系统整个改变,商业农业生产都无法继续,厂矿得被放弃,不是只有盖房子的问题。

因此灾民在当地的生产和居住会面临困难,无法原地重建,可能上百万人要永久地迁移,这超出了人类既有的经验,比三峡水库的移民工程还要庞大和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灾区的重建还好,但是重灾区的重建需要仔细评估,时间会很长,难度特别高。

几个灾区重建的比较

从台湾9·21灾后的经验当中,可以看出四川灾后的重建线索与难度。新奥尔良的重建比较难的是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上,至今尚无法克服;房屋还是小事。南亚海啸方面,大部分可以原地重建,当地多半是农业,因此恢复比较快。

四川的重建经验会是全新的,这不只是生计或房屋的重建,而是生态等级的重建。如果要移民,就像是生态移民的状况。

震 中附近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生计问题之外,文化与族群聚落的灭绝也是很大的威胁,处理这种问题需要特别细致。在台湾也是一样,我们在日月潭边的邵族社 区蹲点已经九年,很清楚文化的重建是高难度的。他们的文化是依附在生活与环境里头,少了生活平台的依托,文化就会是虚假的、样板化的。

今天,虽然已有庞大的财政力量投入四川灾区,但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与生活平台的延续而言,仍面临很大的挑战。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大的课题。

家屋重建的要点

重建是百年大计,如果做得粗糙,会造成另一种破坏。在南亚海啸灾区,如果是大的慈善单位进行重建,盖出来的房子千篇一律都是规格化的标准房。他们为了求效率,使用的只是少数几套设计图,很有效率,但很粗糙,没有办法因地制宜。

在台湾,房屋重建是比较资本主义的模式。政府对家屋重建的投入是间接的,通过补贴、利息优惠,由银行来支持重建而不是由政府主动盖房。大陆的模式会与此不同,因为在大陆金融机制还不太成熟,政府就必须直接介入。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因地制宜,避免流于标准化、一体化。

其实,重建本身就是一个生产活动,这里头需要很多劳动力,也将提供很多就业机会。但问题是灾民自己是否有机会参与呢?在台湾,重建多半被大的承包商和包工头给垄断了,灾民只是等着接收房子。只有我们是让灾民能够参与到重建的生产过程。

如果四川灾区的重建施工过程让灾民可以参与,那他们至少有一两年的工作收入与生活来源,这样可以保证他们过渡期的生活,而不是让他们坐等救济金。

在建筑专业领域,从日月潭邵族社区的经验开始,我们的设计就一直是可以让居民参与的,并且是环保的绿色建筑。灾区的重建通常是大量而快速,生态环保的问题就容易被忽略。但,盖房子是百年大计,要有一百年的眼光。

灾难也是一个机会,重建就是在呈现我们这一代人对未来的想象和结果。想象通常会很美好,但实际结果到底会怎样呢?台湾的重建有许多的挫折,希望四川的重建不要重蹈覆辙。

重建农村社区的价值

台湾1990年代的社区总体营造对9·21灾区的重建有大规模参与。"社区"这个概念,基本上是城市里的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对于灾区或农村的想象;或许这是二十世纪末左翼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式微之后,往城市的一种概念转进。

在 城市化、都市化、现代化过程当中,知识分子与中产阶级企图从社区的经营来重建人与社会的连带,以避免同住一栋公寓里却老死不相往来,人际关系被社会机制切 断的状况发生。但是在乡村,这种人与社会的连带并不缺。当灾难发生,知识分子与中产阶级把自己的"社区"想象带进乡村,他们投射的多半是自己缺失的东西, 但要如何跟具体现实结合?这是高难度的。

但如果这方面的技巧跟经验处理得当,就能够从乡村发展出新的价值体系,形成运动,像大家津津乐道的日本的造町运动;在生产和生活上都可以重新建立可能性,农村的价值与社区的价值重新被认可跟肯定。

这 一点对现在的大陆特别重要。今天大家都要离开乡村,农村的价值崩解了;在都市中产阶级的生活里,对农村的印象只有"农家乐"。如何以农村为基地来重建新价 值、重建城乡的平衡关系?让灾区的农村可以保有自主性与社区意识?这些问题也是台湾9·21灾后重建的一个重点,但不见得都成功。

现阶段的准备工作

我 们现在在做尿粪分离厕所的设计,这是非常急需的,也是带入环保观念的一个起点。另一方面,我们也在设计各种各样的临时过渡房。基本上的材料会是轻钢架、竹 子、夹板、遮光网、草帘、钢板、雨布等等,在墙体间填入草料或是泥土,视不同的屋型与功能而定。这些屋型都会是施工简单、造价低、容易拆装、可以保暖过 冬、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甚至可以使用灾区废墟的材料。

根据台湾的经验,灾民在过渡房里头可能会住上一两年,甚至好几年,因此就要求过渡房要比较坚固;我们正在赶工设计不同的屋型,从简易型到长效型都会有。将来会把设计图放在网络上让有需要的人下载,同时会有材料说明与施工步骤的演示。

通 过这样的方式,我希望可以尽快建立起几个范例,让大家看得到、摸得着,而不只是嘴巴上说说。至于接下来,能够做什么、能做到什么,我不敢说,也没有预期, 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灾区重建不仅仅是建筑技术问题,更是政治、经济与文化上面的问题,需要更多更细致的作为与投入;比方说,在震中附近有许多历史古 迹跟民族文化的痕迹,必须要结合人类学、历史学、生态学等方方面面的观点,才有可能比较周全。

(采访者是纪录片编导,现居北京)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340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40

刘家琨:《问》 (灾后重建的建筑行动) 艾未未大怒:我什么时候反对鸟巢了?
相关文章
史建:东京与北京--不同的奥运建筑策略
王增勇:以住宅「社会化」对抗贫穷「污名化」
王雯婷:谢英俊的乡村住宅产业之路
谢英俊:珀尔修斯之盾——解决70% 人类居所问题操作方法初探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