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经济

江南:高铁好就好在够超前

社会观察2011.6
高铁建设的一大目的,正是为了将客货两线分开,让原来的暗亏暗补变成明亏明补,同时提高两套系统的效率。
高铁 公共交通

2011年4月,铁道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从6月底开始,高铁将由350公里时速降速至300公里以内,一是为了安全更有保障,二是票价也有望由此适当下降。
刚刚上任不久的铁道部部长盛光祖随即在公开场合表示,今年7月1日全国铁路运行图调整时,将实施混合运行模式:
一是在时速300公里的高速铁路上,同时开行时速300公里和时速200-250公里两种动车组列车。既开直达车,又有区段停车,增设更多的乘车点,提供两种票价选择。二是在时速200-250公里的线路上,同时开行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列车和时速120-160公里的普通客车,执行动车组和普通客车两种票价。三是在时速200公里及以下线路上,开行普通客车和货物列车,既适应山区和中西部地区人民群众需求,又兼顾货运,提高货运能力。
此消息一出,舆论界两种声音大哗,纷纷出来论证自己原先的预测多么准确。一种声音原先是借用一份"中科院报告"指责高铁在经济上不合规律,盲目跃进,推动中国高铁建设的举债规模已达到了不可持续的水平,而且高铁上座率很低,从运营成本上也缺乏合理性。(本刊曾经针对此报告撰文批驳)
另一种声音站在所谓"民生"角度上担忧老百姓"被高铁",失去了以较低价格使用较多时间成本的"动车"甚至"绿皮车"的选择权,而高铁降速降价,被认为是对"被高铁"的拨乱反正,也间接证明了"350公里时速"的设计过于超前。
横扫支线航空体现的竞争力
其实,这两种解读都带有很强的先入为主色彩,当月另一条媒体报道就被选择性地忽视了:4月1日,武汉往返南昌航班宣告停飞,距其运营仅过了5个月,堪称史上"最短命"的航班之一;而在此前的3月27日,武汉往返南京的航班也全部停飞。此前有媒体报道称,随着高铁开通为武汉带来的出行便利日趋明显,武汉600公里半径内的短程航线已有近七成停飞。
这些事件很明显地说明了高铁在适当的距离及经济圈内,是极具价格竞争力的,所谓"降速又降价"也并非针对所有车次和线路,更应被视为一种试运行一段时间后的正常调整。
那种指责中国高铁建设"大跃进"的呼声,其实恰恰把问题理解反了,中国的铁路运力不是过剩,而是欠账太多。
算上前任铁道部长刘志军在任时大干快上修建的1万多公里高铁,中国铁路营业里程8.6万公里,而2010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5.25亿人次,相当于中国人均一年坐一次火车,而发达国家人年均达几十次,日本人年均乘火车有80次之多。即使按照规划将高铁线路全部建设完毕,中国的人均铁路运能也是大大落后于国际水平的。
其实,铁道部去年发布的一份数据报告说明了这个现象。甬台温、沪昆、合宁、合武客专的上座率在160%-180%左右,即使当时被诟病为"车厢里空荡荡"的沪宁城际铁路,上座率也高达121.7%。
这些3小时经济圈内的高铁其实都是"城际铁路"的模式,其运行特征就是"公交化",所以往往有些班次人会比较少,有些高峰班次人非常多;同时,城际铁路的售票模式是首发站大量留出空余座位,在中间车站可以搭载客流,所以,用目光所见的"空荡荡"来评判,非常不客观。
相对第一种缺乏论据的呼声,第二种呼声更值得警惕,那就是打着"为民请命"旗号的"被高铁"舆论。这需要从车票价格和铁路系统建设的合理性上来分析。
高铁为客货分离铺路
首先,从单位里程价格来讲,高铁执行的是每公里0.49元,以京沪线为例,全程600多元,比打折到最低的民航机票(550元左右)略高,但是算上机场建设费、保险、机场往市区的交通费,肯定还是高铁便宜。与传统卧铺车比较,尽管贵出30%左右,但是时间成本低得多,舒适度也大大提高。以经常往返的商务旅客来讲,成本属于合理区间。对偶尔一次出门旅行或者返家旅客来讲,也谈不上成本高到接受不了。
其次,以国际铁路客运价来比较的话,中国的铁路运价其实还大大偏低。美国的单位里程铁路客运价格是高于航空的,美国人如果要低价出行的话,选择是公路客运,这也是导致能源浪费的重要原因(攻击高铁耗能巨大的人往往忽略了相比公路、航空,铁路运输才是最节能的方式)。欧洲的铁路运价比美国更高,中距离(300到500公里)运输票价往往都接近或超过100欧元。
一些亚洲国家的铁路运输比欧美便宜,但那不是一个层次的服务。比如泰国、印度等地的火车票价,只有中国高铁的三分之一左右,可是那些火车车厢极其破旧,大多没有空调,速度也只有中国高铁的三分之一不到。优质优价,高铁的成本虽高,但提高了绝大部分人的出行感受是不争的事实,带来的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
正如铁道部总工程师和总经济师都讲到的事实,目前群众抱怨的高铁票价高,本质原因是作为对比参照物的普通铁路的票价很低,因为上一次铁路价格调整是1995年的事,依据的是当时的物价水平,这15年来无论国内物价总水平还是高铁建设、运营成本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如果还依据1995年的水平定价,政府补贴过于高昂。
最后,从舆论诟病最密集的"被高铁"之说来分析,也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以普通视角观察铁路运营,往往会认为:高铁和普铁在铁道上是并行的,车站也完全可以分列,为何铁道部要取消那么多普通铁路客运来"逼迫"老百姓选择更贵的高铁?其实,这是建立在对铁路运行方式不理解的基础上的误读。
中国的铁路其实一直是分为两笔生意,货运和客运,从运营上说,货运一直是略有盈余,客运则是亏损的。别看春运期间一票难求,平时铁路的运力也很紧张,但是由于铁路建设欠账很多,大量的建设依靠借债完成,支付的利息成本极高,其实铁路系统的整体盈利状况是负的。
这个盈利状况可以对比公路,运输同样距离,高速公路通行费比铁路收费多得多,人力维护成本也低,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地方政府都热衷于投资修建公路,而铁路主要靠铁道部自己借钱来建。
这种两条线路共存于一套系统内的设计其实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性。因为在一套铁路系统内,所有的列车调度是用一套自动化算法来实时调度的,包括信号灯、线路、进站顺序、燃料补充顺序等;而事实上,客运与货运车需要遵循的算法却是截然不同的。
货运线路理应遵循经济利益优化的算法,按照单位里程的运费、能耗最低等法则来实施,而客运线路则需要"讲政治",比如春运期间为了保证运输,是需要把很多货运停掉的,即使平时运行中,货车遇到客车时也是无条件靠边让行的。
这样一来,铁路系统的效率就被大量损耗了。(读者不妨试想,在高速公路上,货车是基本不让客车的,因为公路系统是分头并行的,而火车如果这样开,不知道要闯多少惊天大祸了。)
高铁建设的一大目的,正是为了将客货两线分开,用两套算法来管理两个系统,同时可以分开结算财务系统,让原来的暗亏暗补变成明亏明补,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也能同时提高两套系统的效率。
所以,假如不是"被高铁",就会"被绿皮车",使得整个系统的效率越来越降低,让铁路系统变成一个常年靠补贴吃饭,高耗能低经济的恶性循环。
当然,老的铁道系统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变成客货分离,把所有的客流都赶到高铁上去,那么就要选择高铁最有取代价值的线路来操作,显然就是武广、京沪、郑西、合宁等经济相对发达、客货运输均最为繁忙的线路段,把原来影响效率最多的5到15小时区间段的铁路客运变成高铁运输为主导的模式。
高铁好就好在"够超前"
看到中国铁路发展得这么生机勃勃,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表示,"没有理由让欧洲和中国拥有最快的铁路"。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高铁好就好在"够超前",能够迅速占据技术制高点,出去拉活儿赚钱。
对于车速应该多高的问题,其核心在于,"高铁"比"低铁"究竟成本高多少、效益高多少。建造了350公里时速的铁路实际运行300公里甚至250公里,是不会有问题的,但是建造的时候没打提前量,以后还有可能补上这一课吗?
修建铁路的成本由几个部分组成,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征地拆迁费用。而不论修建什么标准的铁路,征地拆迁费用都是一样的。其次,现在修建的铁路桥隧比都比较大,一旦修了桥梁和隧道,时速250公里和350公里的成本差距也不大。它们主要建设成本的差距占整个投资的10%-15%之间。
看高铁的效益还要算社会账和环保账。2009年中国铁路完成建设投资6000亿元,消耗钢铁2000万吨,水泥1.2亿吨,这个数字就可以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单单总投资2209.4亿元人民币的京沪高铁就创造了几十万个就业机会。
高铁建设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的集成,中国高铁的效益体现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高新技术研制产业链,对冶金、机械、建筑、材料、橡胶、电力、信息、精密仪器、环保等产业有强劲的带动作用。
高铁还有效降低了沿线城市带之间的公路运输量。每年仅节约汽车运输成本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达900亿元,要知道,中国是全世界收费公路里程数最多的国家,仅节省下来的这一项都是不菲的开支。
铁道部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说:"看建一条铁路的效益怎么样要全面,一是铁路公司的财务效益。二是效益转移的部分。比如围绕一条高速铁路所开设的很多站点所进行的开发,开发后会产生土地增值,也就是说,效益转移给了地方政府。在日本,每一个火车站都带来一个小城镇。另外,现在的铁路是电气化牵引,低碳运输,可使中国到国际市场少买多少石油?"
汽车的发明者亨利·福特曾说过这样的话:"假如我去街上调研人们需要什么新的交通工具,他们会告诉我,要一种更快的马车。" 

变革性的社会进步,很多次就是依靠半强制性的"被高铁"方式推进的。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造高铁,靠的是"预算错误",将耗资巨大、占到日本GDP三分之一的高铁建设项目少报了一半,然后借了世界银行的巨款来推进此事。

5年后新干线建成,铁道大臣也早"被下野"。可是,到70年代,新干线成了日本的象征,也是经济崛起的龙头,带动了多个产业走到了世界的前沿。目前,日本正在推动建设一条采用更先进的磁悬浮技术的"新新干线",将把东京到大阪的时间缩短到仅一个小时多一点,最早也要到2027年才能建成。

http://zazhi.guancha.cc/1676/48462/57955.shtml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2609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2609

孙歌:东京停电 爱丽丝·沃克:为什么航向加沙
相关文章
加藤嘉一:刘志军的高铁遗产
贾晋京:地缘系统工程与动车事件
高柏:高铁与中国21世纪大战略
孙力舟:加速高铁发展须保持国有体制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