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音乐

李忠:“中国交响乐论坛”综述

中国音乐学网
2008年11月2日,国内众多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齐聚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重要板块之一的“中国交响乐论坛”如期在上海音乐学院小音乐厅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音乐学院承办。
上午9时,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本次交响音乐季组委会主任徐沛东主持了本次论坛的开幕式,并对本届中国交响音乐季自今年5月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开幕以来的进展情况作了简要的通报。随后,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艺委会名誉主任吴祖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组委会名誉主任傅庚辰,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委员会主任、艺委会副主任陆在易,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组委会副主任杨立青分别发表讲话。傅庚辰在题为《为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交响乐而奋斗》的讲话中说,在中国,交响乐是中国作曲家的甜蜜而又苦涩的梦。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的交响乐事业成绩斐然、蓬勃红火、盛况空前。通过几个月来京内外的奔走,有许多收获和感慨,也看到许多问题。一方面,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都在建文化大省、文化强市,若干城市在建设音乐名市,音乐强市。而另一方面,许多乐团却陷入没有驻团作曲家、管理死板、乐器残破、收入低廉的窘境。在创作方面,傅庚辰强调了技法中国化、语言民族化、结构科学化是作品成功的重要环节,主张音乐创作要贴近生活实际,并呼吁作曲家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民族乐派,为创作出伟大交响乐作品而努力奋斗。

陆在易在讲话中说,交响音乐历来被世界各国作为音乐水平的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举办此次论坛的意义不可小觑。其核心目的是如何加速推进本民族的交响乐,争鸣不见得一致,多元化往往推动事业向前发展,并衷心祝愿中国交响乐在世界乐坛占有光荣的一席。

杨立青院长有感于国际音响界对中国在21世纪将发挥主导作用的预言,认为国外交响乐的发展也有很多困境,中国的交响乐事业有一批“铁杆儿”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成就举世瞩目,这是个好势头。只要作曲家、出版业、好的机制协同努力,中国交响乐事业也必将大有希望。

十五分钟的茶歇之后,论坛正式开始。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委员会主任王世光主持了第一板块的演讲。第一板块以介绍交响乐作曲家为主,梁茂春教授、蔡乔中教授、朱践耳先生、吴春福教授、舒泽池先生分别发表演讲。

中央音乐学院梁茂春教授首先作了题为《百年艰辛百年辉煌——论中国交响音乐的发展之路》的演讲。梁教授根据交响乐的自身特点,界定其为“外来文化、高雅文化、集体形式”,并认为交响乐不同于快餐文化、通俗文化,它是标志一个国家、民族、地区音乐文化水准的高品味的文化。梁教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三个阶段回顾了中国交响乐的百年历程,分别是:1、交响乐队在艰难中逐步成长(20世纪初至40年代);2、中国交响乐创作在曲折中成熟(建国初期至文革);3、交响音乐多元发展阶段(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之后)。

蔡乔中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朱践耳的交响乐创作》。作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交响乐作曲家之一,朱践耳先生将西方作曲技法、中国传统文化、音乐思维、语言风格有机融合,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高度和艺术创作的深度两个方面开掘,形成新(创新、求新、独特构思)、精(技艺精湛、精益求精)、深(深刻的内涵、立意)、真(情真意切)的创作特征。蔡教授沿着朱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创作轨迹,结合具体作品的技法分析,从多个侧面详细阐释了朱先生创作的这四个特点。

随后,朱践耳先生本人以《我个人创作的历史》为题,回顾了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音乐创作历程。朱先生的谦虚好学、对事业的执着、对名利的淡薄,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朱先生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使他深深体会到:中国交响乐事业好比一棵树,离不开太阳、空气、水的滋养,需要作曲者、指挥演奏者、广大爱乐者共同努力。

吴春福教授演讲的题目是:《罗忠镕的交响音乐创作》。演讲者详尽回顾了罗忠镕先生在文革期间如何和中央乐团成员一道学习、创作的难忘经历。以及文革后刻苦钻研十二音技法、音集集合理论等西方现代技法,并创造性地将中国五声音阶和西方十二音技法相结合,创造了多种组合模式,创作了《暗香》等一大批成功的音乐作品。并对罗先生创作中涉猎多种体裁进行了介绍。

舒泽池演讲的题目是:《杜鸣心交响思维初探》。舒泽池反对有人对杜鸣心先生作的所谓民族化分析,认为杜鸣心的音乐就是他自己,是杜鸣心化、杜鸣心风格充实了民族化、人民化内涵。将杜鸣心的音乐总结为三个特点:1、整体综合的交响思维。2、优雅精致的音乐气质。3、均衡、凝练的作曲技巧。并特别强调了杜鸣心先生尽管经历坎坷,但其音乐却始终保持了乐观、奋进的精神风貌。并对杜先生的新作——交响诗《对阳光的忆念》中置于交响思维之下,气息连绵、意境深远的中国式旋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第二板块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表演艺术委员会主任、艺委会副主任谭利华主持。这一板块主要围绕交响乐团的发展及职业化建设、交响乐作品创作、交响乐的普及等内容展开。

著名指挥家卞祖善先生发言的题目是《时代的呼唤》。卞先生认为,中国交响乐事业尽管开创了新局面,但尚未形成创作、演出、欣赏、教学、理论的一体化、国际化要求。建立中华乐派,关键是创作。迄今为止,在国际交响乐演出保留曲目中尚未有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呼吁通过多种渠道、手段(包括教学、总谱出版、音响制品等)推广中国交响乐作品,倡议指挥比赛中设中国作品比赛。并对思想内涵苍白、一味追求技巧创新的中外音乐创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进一步提出净化音乐评论的生态环境,倡议音乐教育作为基本国策,有效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强中国东西部音乐的携手合作,广泛开展音乐交流活动,共同推动中国交响音乐事业的发展。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委员会主任,艺委会副主任叶小钢教授发言的题目是:《音乐创作与当代社会》。叶教授从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出发,阐述了他独特的艺术创作理念,认为创作取决于社会的需要,成功的艺术作品就是对社会的艺术呈现,优秀作品来自艺术家对社会把握的程度。社会与文化是母,艺术创作是子,艺术家要关注当下社会,认为太个人化的东西,流传的可能性较小。并发表了与作曲家共勉的感言:永远不要沾沾自喜,不要满足于自己的创作才能,没有社会的土壤,再好的种子也不会发芽!

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组委会副主任郑小瑛演讲的题目是:《对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的委约和创作》。她从自己十年前创办民办厦门爱乐乐团,演奏过100多部交响乐作品的神奇经历谈起,重点介绍了厦门爱乐乐团委约作曲家刘湲创作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并于2001年成功申报首届金钟奖比赛并喜获唯一金奖的难忘经历。《土楼回响》的成功坚定了她“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的艺术理念。郑小瑛还把“阳春白雪,和者日众”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终生致力于交响乐的普及工作。郑小瑛有感于带领乐团在欧洲、美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广受好评的演出经历,深深地认识到中国交响音乐创作必须做到三结合才能成功,即最土与最洋的结合、最俗与最雅的结合、最传统与最现代的结合。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3/564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564
页面: 1 2 下一页

郭文景访谈:音乐的现代性 朱苏力:用法的观点看婚姻
相关文章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