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经济

贾晋京:中国崛起必须打赢“新三大战役”: 资源战、产业战、金融战

《经略》第十五期
当前中国的国际形势,有点类似当年的三大战役之前,只是要决定的,已是世界经济的主导权。资源、产业、金融三方面的大角逐,已是西方的"最后防线",这是新的三大战役。
贾晋京 工业体系

到205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我国 "三步走"战略的既定总目标,也是我国制定各种长期政策、规划的指针。目前,中国正在沿着"三步走"路线图快速地实现现代化,其表现就是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这种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中国正处在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这是涉及到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城市化,是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现代化过程。由于中国的人口数量比所有发达国家(OECD国家)的总和还多,因此中国实现现代化总目标所需要的资源总量可能要跟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相捋。

从我国自身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的过程其实就是现代化进程;而从整个世界的视角来看,这是中国崛起的过程。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实反映的是13.5亿中国人口--将来可能会达到16亿甚至18亿人想要实现现代化的愿望,因此"不崛起"的选项是没有的。然而要崛起就要消耗资源,这么多资源肯定不是我国能够完全自足的。

对于中国崛起所需要的巨大资源量--尤其是将来的增量,目前正享用着地球上大部分资源产出量的西方国家是绝不情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有一次在白宫接受澳大利亚电视采访时,针对中国想要在"用足机遇"之后转变发展方式、让中国人民也过上富裕生活的历史选择时说:如果十几亿中国人口也过上跟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

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诅咒不只表现口头上,更表现在一系列针对中国的行动和战略布局上。这些战略布局中最大和最显著的就是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的布局。TPP是一个把环太平洋区域除中国外的主要经济体都纳入进来的自由贸易区,除了美国自己外,还有日本、韩国等主要中高端制造业国家,澳大利亚、智利等主要资源出口国。这个区域包括了重要的资源供给国、高中低各层次的制造业国和美国这样的金融货币大国等,可以说具备单独构成一个经济大循环圈所需要的一切,TPP就是要让这个区域实行大致相同的商业法律,是其形成一个准经济体。刻意把中国排除在外,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资源、制造业日益向中国集中的局面。而美国战略东移则是为了配合这一布局的。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也是为了抬高"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从而促使制造业流出中国。2012年1月6日奥巴马发布的美国战略转型的报告名叫《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这是尤其深刻含义的:因为感到面临失去的危险,才要"维持"。

为了便于理解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实质,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工业经济体系示意图":

工业经济体系示意图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工业体系,工业体系塑造了整个经济过程--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工业经济体系"。工业经济体系包括四个主要环节:原材料→工厂→销售→消费。图中原材料和工厂采用了同样的颜色,是因为通常两者都被归类在广义的"工业"范畴内。图中的四个环节从左向右依次增大表示其对应的经济活动规模(即GDP核算范围)是依次增加的。6条边界线表示限定各经济环境之规模边界的因素:人口规模和货币金融(货币与金融所对应的是历史财富积累及其符号化流通)决定消费的规模;商业网络(建立在社会网络基础上的分销渠道网络)和交通通信基础设置决定销售的规模;工业集群和自然资源的获取能力决定工业系统的规模。

当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业体系在中国,这意味着中国也在进口世界上最大量的工业原材料,比如2011年世界铁矿石贸易总量的近三分之二被中国进口。13.5亿人口也构成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消费人口基数,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消费增量将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一个国家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需求量、最大的工业体系、最大量的消费,那这个国家能不是世界经济的核心吗?

中国现在还不是世界经济的核心,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中国现在还不是世界最大消费国,另一方面是:存在一个与"原材料→工厂→销售→消费"过程流向相反的过程,即货币流动过程(买东西要付钱),而中国不掌握世界货币权力。

现在西方还是富国是因为他们掌握货币权力,可以"印钞消费",这实际上相当于中国在做工供他们消费。西方的工业基础现在面临的是"去工业化"困境:工厂越来越少。如果将来中国成了世界最大消费国,那西方连富国地位都会难保,所以他们是希望把中国固化在"廉价劳力"地位上的。

西方现在的种种政策行为,其实都是围绕着遏制中国崛起这个主线的。这倒不是说西方存在针对中国的整体阴谋,而是说,因为世界经济的动态格局本身如此,因此西方的出于解决自身问题出发的政策,也会产生针对中国的指向。比如,美国和欧洲为了解决金融和债务危机,都海量印钞来填补债务窟窿,这不是无成本的,是要有人买单的,谁买单?实际上这些钱很大一部分是购买了中国产品的,这就是一种变相的中国买单,并且在这个过程也提高了中国的成本。

中国成本的增加首先是从原材料环节开始的。2009年,中国进口2.02亿吨原油,花了约1000亿美元;2010年进口2.4亿吨原油,花了1350亿美元;到2011年进口2.55亿吨原油,花了1966亿美元。铜,铁矿石,大豆等情况类似。从2.02亿吨到2.55亿吨,增加约26%,支出却增加约1倍,这是不成比例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因为同期美元、欧元的大规模"放水"造成了全球原材料市场的"整体水位"高涨。

除了全球原材料市场的"整体水位"高涨的原因,还有发达国家利用国际规则的有利地位原因制造出来的涨价。典型的如澳大利亚的矿产税,虽然是向在其领土上采矿的矿产开发商征收的,但由于中国进口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铁矿石贸易量,因此这些税的大部分是由中国的GDP来承担的。澳大利亚当然是很清楚这种税负传导链条的。欧盟开征的航空业碳排放税其实也是这样的思路。

原材料环节之外,针对中国工业体系的布局已经大规模展开。不断发生的贸易摩擦、WTO诉讼等都是针对中国工业的行动,但这些都是"小打小闹"。真正的大规模布局是:美国今年2月设立了"跨部门贸易执法中心",将以"知识产权"为主要武器开展贸易审查。为什么是知识产权呢?这与世界上的工业格局有关。实际上,尽管世界上最多的工厂设在中国,但中国的大量大企业都是中外合资的。中外合资企业里面绝大多数员工是中国人,外方通过什么方式控制企业呢?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就是知识产权。由于外方掌握知识产权,中方往往就只是在相当于在打工,所以说"中国制造,美国利润"。

面对这样的国际局势,中国要能否成功"突围",最终还是取决于人民币能否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所以说,中国崛起面临三场硬仗:资源、产业、金融,这不是我们要打的,而是西方强加的。要想发展过程不被打断,这三场硬仗是必须打赢的,而且实际上是能够打赢的。

战略研究者宋宜昌有一个关于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说法:"北半个中国是打出来的,南半个中国是跑出来的",三大战役是个分水岭。三大战役之前,国民党的统治体系基本是完整的,不打大战役是消灭不了的。而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统治体系几乎完全崩溃,因此南边半个中国基本是"跑下来"的。

当前中国的国际形势,有点类似当年的三大战役之前,只是要决定的,已是世界经济的主导权。资源、产业、金融三方面的大角逐,已是西方的"最后防线",这是新的三大战役。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3309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309

Subramanian:《大预测》--前言 乔姆斯基:财富阶级和无以立足的无产者
相关文章
贾晋京:全球视野中南海的战略重要性
贾晋京:地缘系统工程与动车事件
贾晋京:从9·11到欧债危机
贾晋京:“占领华尔街”与美国的幸福
贾晋京: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实验室":产业升级的中国梦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