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历史

朱晓琦:“双头鹰”的社会主义之旅

《经略》第十一期
作为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国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俄罗斯文化。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使得俄罗斯文化具有“双重性”,进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俄罗斯民族的性格分裂和对立,使其民族个性具备了矛盾性的特点。笔者认为,正是这种民族个性,决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兴废,对俄罗斯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
“双头鹰”的社会主义之旅
——从文化特性看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崩溃

朱晓琦

作为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国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俄罗斯文化。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使得俄罗斯文化具有“双重性”,进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俄罗斯民族的性格分裂和对立,使其民族个性具备了矛盾性的特点。笔者认为,正是这种民族个性,决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兴废,对俄罗斯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在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专制主义多种思想的激荡与合流中,俄罗斯坚决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为此进行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探索。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991年12月25日,由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事件作为标志,为立国七十多年的苏联划上句号。自1936年至1991年,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一共实行了55年。20世纪末苏联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以极为惊人的速度分裂解体。回顾20世纪“双头鹰”的社会主义之旅,我们遇到了难以破解的迷题:俄罗斯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又为什么会失败?为此,笔者专门对俄罗斯文化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考察,并从中找到了答案。

一、具有“双重性”的俄罗斯文化
从地理上看,俄罗斯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处东西方文明的结合部。在自西向东绵延数千公里的大平原上,俄罗斯既没有一座挺拔的高山,也没有难以逾越的河流。广袤的平原地区成为俄罗斯文化孕育的摇篮,同时也使得俄罗斯文化非常容易受到东方的中国文化、西方的希腊、罗马等欧洲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公元988年进行的罗斯受洗为俄罗斯带来了欧洲的东正教文明,1238年鞑靼蒙古的入侵与压迫又将东方的专制主义带到了这里,18世纪彼得大帝的改革再次将俄罗斯拖到了西方文明面前……历史上,俄罗斯文化在发展中不断受到了东、西两种文明的冲击与影响。一方面,这使得俄罗斯文明兼具了两种文明的一些特点,例如生活中既对咖啡赞赏有佳,又对饮茶情有独钟;有时像西方人一样注重分析,有时又像东方人一样感性;从另一方面看,独特的历史经历也令俄罗斯文化既不属于西方文化,也不是东方文化,始终游离于两者之间,在东西方文明之间左右摇摆。因此,俄罗斯文化的深层呈现出既非东方的又非西方的矛盾性特征。
由此可见,独特的地理位置、戏剧化的历史经历使得俄罗斯文化具备了相当的独特性。这种文化表面看来是具备了“双重性”,实质则是既非东方又非西方的一种矛盾性。

二、民族性格的矛盾性
从总体上看,俄罗斯文化独特的“双重性”不仅表现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方面,更体现在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中。从总体上看,我们可以将俄罗斯民族的分裂性格概括为“矛盾性”。
正如尼•别尔嘉耶夫所言,“俄罗斯民族是在最高程度上两极分化的民族,其内部充满各种矛盾”。在《俄罗斯思想》一书中,他进一步对俄罗斯民族个性作了这样的表述:“在俄罗斯人身上可以发现矛盾的特征:专制主义、国家至上和无政府主义、自由放纵;残忍、倾向暴力和善良、人道、柔顺;信守宗教仪式和追求真理;个人主义、强烈的个人意识和无个性的集体主义;民族主义、自吹自擂和普济主义、全人类性;谦逊恭顺和放肆无理;奴隶主义和造反行动”。
正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中一些相互矛盾因素在俄罗斯人的个性中相互角力,导致了俄罗斯人性格上的分裂和对立。俄罗斯人可能一面在强权君主的领导下辛勤劳作,一面又对精神上的解放与自由怀有极度的渴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性格上的分裂与对立,还进一步影响了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促使俄罗斯人形成了好走极端的显著的性格特点。

三、由民族性格的分裂看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崩溃
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都将直接受到其民族性格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民族性格甚至直接决定了民族的命运,划定了其民族发展的轨迹。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崩溃的半个多世纪中,可以说,俄罗斯分裂的民族性格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崇拜强权与向往自由的矛盾
在俄罗斯的历史发展中,千百年的专制统治在俄罗斯人心中形成了深刻的烙印,根深蒂固的强权崇拜观念亦由此产生。然而,压迫与反抗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在俄罗斯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渴望平等、自由的暗潮始终与崇拜强权的理念并存发展、并不断斗争着。
在彼得大帝统治时期,农奴的反抗更多地是为生活所迫,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尚未形成对自由与平等的深刻理解。到了19世纪50到60年代,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可算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了。尼•别尔嘉耶夫甚至认为,俄罗斯人对自由的热情与其说与自由主义有关,不如说与根本上的无政府主义有关。为此,他对无政府主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无政府主义者看来:自古以来,政权属于人民,是人民放弃了政权并将其交给了由人民选举的沙皇;以人民选举和人民信任为基础的君主独裁专制政体是国家的最低限度,是政权的最低限度。但是,沙皇却不能用手中的权力剥夺人民的一切,人民需要有精神自由,思想、良心、语言的自由。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一方面是君主独裁专制政体的坚定拥护者,一方面坚持俄罗斯国家的根基是自愿、自由与和平。无独有偶,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的民粹主义者也明确了推翻沙皇专制政府的诉求。尽管无政府主义与民粹主义在阶级立场和具体的实践方式上差别迥异,但是它们的发展已经充分表明在当时沙皇权力逐渐瓦解的年代,民众对精神自由的渴求日益膨胀,由此而产生的动力已经逐渐超过了强权的力量。
然而,无政府主义者没有将其思想大规模地运用于打破旧制度的实践,民粹主义者选择以受到发达的村社制度制约、秩序相对稳定的农民为突破口的尝试却又遭到了失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了俄罗斯。从词源上看,“社会主义”这一名词来自拉丁文“sociales”,意即公共的、社会的、集体的。社会主义者主张首先遵循整个社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主张公民平等、妇女解放,主张消除贫困、实现道德完善的人或运动。随着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吸取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并同本国实践相结合的具有俄罗斯特色的社会主义诞生了,主张建立自上而下的,由全国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恰恰满足了当时俄罗斯民众对平等、自由的渴求。工人希望平等地工作并获得食物,改善生活状况的要求是他们当时支持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有效的革命组织形式。正是因为如此,尽管俄国的社会主义者曾经只是当时社会中的少数派,尽管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曾经只是这个少数派中少数派(列宁以“布尔什维克”,即俄文中的“多数派”一词命名自己的政党,与其说是社会民主工党内两派力量对比现状的反映,不如说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社会主义还是在俄罗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按照列宁的设想,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苏联确实可能沿着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发展下去。然而,随着列宁逝世之后的斯大林体制的建立,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非均衡的经济结构、长期失衡的外交逐渐成为苏联的主要特征——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主义集权体制,强权的力量再一次压过了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成为当时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主要表现。
尽管如此,只要强权的力量与向往自由的力量关系相对稳定,以民众的强权崇拜思想为基础的社会仍旧能够保持稳定,苏联的社会主义仍旧能够艰难地延续。但事与愿违,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迅速推行了“民主化”、“公开性”为主要口号的改革,实行“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打破了舆论一律的传统格局,导致了党对政治权力、军队权力的迅速失控。这种主动放权的作法,一方面打破了在苏联人民心中仍旧残存的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而产生的对苏联共产党的权力崇拜,损害了高度集中的集权体制的生存基础;另一方面也为自由、平等、民主理念的扩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追求自由的力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导致强权与向往自由两股势力的关系迅速失衡,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大厦的迅速崩溃。
2、激进、跳越式的行为方式
不仅如此,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矛盾性,还表现在处理问题时的激进、跳越的方式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俄罗斯人常常表现为出人意料的急剧变革,出现令世人难以理解的“中断”、“跳跃”。
追溯到俄国沙皇统治的年代,当时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取得胜利,而对于俄罗斯这样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来说,哪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也将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然而,列宁却没有完全承袭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范围内首先胜利的理论:认为俄罗斯可以跳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在政治、经济发展都比较落后的俄国同样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也正是俄国发动十月革命、通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基本理论依据。突破常规理论,大胆作出设想并勇敢地将其付诸实践……可以说,这种“跳越式”发展的思路、激进的操作手段正是受到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矛盾性的影响。
无独有偶,1991年苏联的迅速解体与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分裂也不无关系。大国的社会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不仅需要制度的转换,更需要人的观念的逐渐更新,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特别是在苏联这个有着严密计划经济体系的国家更是如此。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戈尔巴乔夫的作法恰恰是极端的、激进的。政治上,他一改苏联共产党过去高度集中、专制的做法,转而大力推行公开性、民主化;经济上,在苏联人民普遍还不具备市场观念的情况下,主张采取“休克”疗法,力图“500天实现向市场经济过渡”……正是这种“中断”、“跳跃”的极端做法,使苏联很快出现了混乱和失控的局面,导致了1991年苏联的崩溃和苏共惨重的政治失败。
四、小结
俄罗斯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又为什么会失败?为破解这个迷题,笔者对俄罗斯文化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考察,并从中找到了答案。
作为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国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俄罗斯文化。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使得俄罗斯文化具有“双重性”,进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俄罗斯民族的性格分裂和对立,使其民族性格具备了矛盾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崇拜强权与向往自由的矛盾、激进、跳越式的行为方式等方面。
民族性格的分裂(即矛盾性)作为俄罗斯人性格的显著特点,对“双头鹰”的社会主义之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决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兴废,对俄罗斯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8/3014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014

孙力舟:苏联鼎盛时期对外政策的失误 朱琳:关于俄罗斯远东中国移民问题的思考
相关文章
余华:肖斯塔科维奇和霍桑
周舟楫:苏联解体的国内因素
朱琳:关于俄罗斯远东中国移民问题的思考
王炎:告别"十月"
胡珺: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综述
邓力群:初到新疆的历程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