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经济

周小川:央行着手建立逆周期信贷调控机制

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0)》摘要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2010.10.22)在出席"宏观审慎政策:亚洲视角高级研讨会"时指出,建立逆周期信贷调控机制是中国加强宏观审慎政策的工作重点。

周小川称,中国金融体系仍面临着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艰巨任务。国内信贷持续扩张动力仍然较强,跨境资本流动蕴含潜在风险,流动性过多、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周期性不良贷款增加等宏观风险将会显著上升,金融业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他认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银行信贷在全社会融资中占比很高,信贷波动与经济周期变化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有很大关系,因此建立逆周期信贷调控机制是中国加强宏观审慎政策的工作重点。

此前,央行曾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0)》中详细介绍了逆周期信贷调控机制。报告称,在我国,信贷仍是最重要的货币投放方式和银行资产构成,且信贷波动是银行体系顺周期性的主要表现,也是造成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因此,央行等相关部门应在客观准确判断宏观形势的基础上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灵活的逆风向调控,建立健全与新增贷款超常变化相联系的动态拨备要求和额外资本要求,通过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平滑信贷投放、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实现总量调节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机结合。

宏观审慎政策在中国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为了避免各种歧义,或简单理解为资本要求、资本缓冲、流动性、杠杆率等,周小川认为,首先需要明确澄清其核心含义、框架结构和包含的具体政策要素。总体来看,宏观审慎政策首先是逆周期政策;其次是应对羊群效应等市场失效现象,使整个金融市场更加稳健、金融市场参与者更加谨慎;第三是全球化下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产品和交易日趋复杂,需要制定和实施更广泛的国际标准。

周小川表示,央行作为我国负责宏观经济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部门,要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出发建立逆周期调控机制,增强宏观调控弹性;同时,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弥补监管真空和不足,防范和控制好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0)》摘要

 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全球经济逐步企稳回升的一年,中国经受了危机的严峻考验,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金融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金融机构实力明显增强,金融市场运行平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金融体系总体稳健。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但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依然复杂,金融体系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继续存在,维护金融稳定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宏观经济总体回升,为金融业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2009年全球经济逐步企稳回升,主要经济体自年中逐渐复苏。中国经历了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共同作用下,较快地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不利局面,实现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投资和消费需求继续快速增长,进出口温和回升,贸易顺差收窄。物价水平前低后高,上行压力有所增大,主要资产价格上涨较快,房地产价格逐月走高。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中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金融业运行的内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下一阶段,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
    银行业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认真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项改革继续深化,风险管理水平和危机应对能力有所增强,资产质量和盈利状况持续改善,流动性水平较为充足,运行总体稳健,发展势头良好。伴随着贷款的快速增长,银行业信贷集中度有所提高,资产质量持续改善的压力加大,资本充足水平略有下降,盈利结构有待改善。下一阶段,银行业要继续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时制定科学发展的战略规划,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持力度;积极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着力改善盈利结构,强化资本补充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证券与期货业继续保持稳健发展,自身实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明显提升。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规模大幅增长,证券期货机构盈利能力显著提高,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创业板平稳推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和证券期货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证券业开放程度稳步提高。随着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新业务、新产品的陆续推出,资本市场运行环境和证券期货机构经营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应关注证券公司收入结构单一、部分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有待加强以及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下一阶段,证券期货业要继续深化发行体制改革,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证券期货机构创新发展,促进证券期货业平稳健康运行。 
    保险业总体保持健康发展,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资产规模继续扩大,保费收入稳步增长,服务领域继续拓宽,总体经营效益明显好转,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对外开放程度稳步提高,监管科学性和有效性逐步提升,较好地发挥了服务社会和经济的作用。但保险业自身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仍不容忽视,如部分公司粗放型发展模式尚未彻底转变、少数中小保险公司的资本补充机制有待完善、保险资金运用风险增大等。下一阶段,保险业应进一步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推进保险业转变发展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框架和巨灾保险制度,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水平,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制度建设取得进展。货币市场保持活跃,交易量继续大幅增加,利率低位运行;债券市场迅速发展,发行规模快速扩大,债券交易价格平稳;股票期货市场活跃,筹资功能增强;票据市场快速增长,价格运行阶段性特征明显;外汇市场运行平稳,黄金市场稳中有升。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交易结算制度和期货市场制度建设逐步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基础制度和系统建设得到加强。 
    政府、企业、住户相关财务分析表明,政府部门财务状况较好,债务水平总体较低,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增长较快的现象不容忽视。企业部门生产经营稳步改善,长期偿债能力基本稳定,短期偿债能力有所提高,流动资金继续快速增长,利息保障能力有所增强,但流动资产变现能力依然较弱,流动负债比例较高,自有资本比例下滑。住户部门持有的金融资产继续增长,结构更趋多元化,其整体债务水平较低,但信用卡逾期透支明显上升的情况值得关注。 
    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支付系统建设稳步推进,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更加广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全面启动:金融业运行法制基础进一步加强,金融管理部门规章制度不断健全;企业会计准则有效实施,国际趋同进展顺利:信用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加快;反洗钱工作继续推进,首次发布国家反洗钱战略,国际合作逐步加强。下一阶段,应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支付结算体系,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提高会计标准,健全征信体系,加大反洗钱力度。 
    宏观审慎管理有待强化。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现行金融监管在保证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方面的不足,为弥补这一缺陷,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内容。宏观审慎管理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根本目标,将金融业视做一个有机整体,既防范金融体系内部相互关联可能导致的风险传递,又关注金融体系在跨经济周期中的稳健状况。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主要包括宏观审慎分析、宏观审慎政策选择、宏观审慎工具运用三个方面。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当前,为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应把握国际趋势并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将宏观审慎管理纳入我国宏观调控及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组合,实现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协调和补充,更好地维护金融稳定,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目录

 

第一章  宏观经济


一、2009年全球经济金融形势
二、2009年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基本特点
三、2010年全球经济形势展望
四、2010年中国经济展望
第二章  银行业
一、运行状况
二、改革进展和成效
三、稳健性评估
四、需关注的方面及改革措施
第三章  证券与期货业
一、运行状况
二、改革进展和成效
三、稳健性评估
四、需关注的方面及改革措施
第四章  保险业
一、运行状况
二、改革进展和成效
  三、稳健性评估
四、需关注的方面及改革措施
第五章  金融市场
一、市场运行概况
二、市场融资情况
三、市场制度建设
第六章  政府、企业和住户财务分析
一、政府部门
二、企业部门
三、住户部门
第七章  金融基础设施
一、支付体系
二、法律体系
三、会计标准
四、信用环境
五、反洗钱
第八章  宏观审慎管理
一、防范系统性风险是宏观审慎管理的根本目标
二、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三、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内容
四、强化我国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
专题一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综述
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基本特点
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主要内容
三、国际金融监管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专题二  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与发展
一、农村金融改革进展情况和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二、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三、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专题三  中国启动金融部门评估规划
一、FSAP概况
二、FSAP评估的框架、内容和方法
三、对FSAP的评价与改进
四、我国开展FSAP评估工作情况
附录一  银行业稳定状况定量分析:以17家主要商业银行为例
附录二  统计资料
专栏
专栏1  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刺激计划
专栏2  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
专栏3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稳步推进
专栏4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状况
专栏5  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取得长足进展
专栏6  2009年房地产金融状况分析
专栏7  新型资本转换工具的研究及实践
专栏8  创业板正式推出
专栏9  证券公司风险监控制度和分类监管制度
专栏10  积极推动基金管理公司开展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
专栏11  小额保险
专栏12  中国信保的改革与发展
专栏13  资产证券化是发展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
专栏14  市政债券发展的国际经验
专栏15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与规范
专栏16  充分发挥非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
专栏17  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标准体系建设
专栏18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专栏19  宏观审慎分析方法探索:基于支付结算信息的金融网络模型
专栏20  危机期间各国(地区)强化存款保险措施有关情况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2320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2320

胡谱忠:超越"新伤痕文艺"--第五代电影中的"新历史"想象 阎步克: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异同
相关文章
周小川:中国降低储蓄率的意图明确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