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政治

孙学峰,阎学通: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文献回顾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6期,pp76-80
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研究问题。提出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往往要以质疑现有研究成果结论为基础,因此,研究人员必须进行文献回顾,即对相关研究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文献回顾,研究人员可以避免重复研究、无意义的研究,防止选择无法回答的问题并有助于找到前沿性问题。文献回顾包括三个步骤:查阅文献、选择文献和批判文献。作者结合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实例分析了三个步骤的具体内容和涉及的具体方法与技巧,这些讨论有助于研究人员熟悉和掌握文献回顾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国际关系研究的效率和水平。

*本文部分内容出自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研究方法(第二版)》,该书将于2007年年中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研究问题,而研究问题是否有意义则是判断研究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近年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强调从问题入手研究国际关系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学者开始意识到问题选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绝大多数研究还没有研究问题,一些实证研究证明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①「参见秦亚青:《实证主义与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载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3~288页;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研究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4页。」

提出研究问题往往是以质疑现有研究成果的结论为基础的,因此,要找到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研究人员必须对相关研究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也就是说,寻找研究问题本身就是科学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只有经过对具体问题的充分研究,才可能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根据多数研究人员的经验,越是容易提出的问题,越是难以取得研究成果;相反,越是好不容易找到的问题,越可能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找到一个既有意义又可能取得研究成果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研究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逐步明确并最终确定研究问题。目前,国内系统讨论国际关系研究中文献回顾的研究成果较少,②「国际关系专业主要的研究方法教材,如加里。金等人和斯蒂芬。范埃弗拉的著作中,都没有提及文献回顾的方法。参见Gary King ,et al.,Designing Social Inquiry-Scientific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Prince2ton: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 ,1994;Stephen Van Evera,Guide toMethods for S tudents ofPolitical Science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其中文译本见[美]斯蒂芬。范埃弗拉著,陈琪译:《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因此,本文结合国际关系研究的实例,集中讨论文献回顾的作用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国际关系研究人员特别是青年学生提高选题意识和选题能力。

一 文献回顾的作用

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是指系统寻找、识别、分析相关研究性文献的工作。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文献回顾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避免重复研究

通过对某一问题既有文献的系统回顾,研究人员能够了解相关问题领域的研究进展,明确哪些问题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如果研究人员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否定已有的答案,就不要选择这些问题作为研究目标,否则,将冒重复研究的危险。

例如,在国际制度研究中,新自由主义学派借鉴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已经比较清晰地说明了国际制度是如何促进国家间合作的,尤其是国际经济领域的合作。这派理论认为,国际制度通过提供服务降低合作成本、惩罚故意的违规行为,并逐步使国家在制度框架下定义或重新定义本国的国家利益,更加重视长期利益,进而促进国际合作的实现。①「参见[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当我们通过文献回顾了解到上述研究成果,而又不能提出否定这些原理的证据时,就不宜选择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的关系为研究问题,以避免重复研究。

(二)有助于防止选择无法回答的问题

文献回顾能够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在现有研究知识基础上,哪些问题暂时还不具备研究的条件,或者是本人或研究团队暂时无力回答。否则,一旦选择这样的问题,很可能使巨大的时间和经费投入无果而终,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可能严重挫伤研究人员的士气。对于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位论文的博士生而言,更要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例如,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国家之间的共有文化塑造了国家身份和利益,进而决定国家的行为,同时国家的实践建构了国家之间的共有文化。也就是说,共有文化与国家行为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建构。但是,这种相互建构的理论难以进行实证检验,因此,坚持科学方法的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单向建构作用,即体系文化对国家身份和利益的建构作用。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实证研究。如果一位力图检验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人员通过文献回顾了解到上述研究进展,他就不会选择检验文化与行为相互建构的研究问题。从目前学界的研究积累来看,研究建构的互动问题无法实施,也得不到有意义的答案。有学者认为,检验双向建构关系,就好像解x +y =1这样的方程式,一个等式、两个未知数,永远得不到确切的答案。②「David Lake and Robert Powell,eds.,S trategic Choice and Interna2tional Relation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pp.32-33.」

(三)有助于发现前沿性问题

在回顾、分析现有文献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能够了解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以这些成果作为自己未来研究的基础,以不足之处为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人员有较大可能提出处于研究前沿的问题,同时可以清楚了解自己的研究问题在学术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和可能做出的贡献。例如,新自由主义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何种因素能够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通过文献回顾,研究人员发现,既有的新现实主义理论能够解释没有共同利益难以合作和权力强迫两种合作现象,但对于国家之间具有足够共同利益却难以合作的现象缺乏解释力。于是,将研究问题确定为说明何种因素能够促进这类合作的实现,这就找到了国际合作研究的前沿问题。经过细致的研究,新自由主义学者发现,国际制度有助于促进这类合作的实现,由此建立了新自由主义的合作理论。③「参见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二 查找文献

通常而言,文献回顾包括三个步骤:查找文献、选择文献和批判文献。三个环节相互连接,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批判文献。

研究性文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著作和论文。查找著作的方式大致有三种:利用传统图书馆、下载电子图书和利用私人藏书。

第一,利用传统图书馆。目前,这种方式仍然是检索图书最为有效的手段。首先,要熟悉图书编目方式和检索办法,以提高检索效率。如果可能,最好利用索书号检索,查阅相关类别的所有图书。这样做虽然工作量较大,但遗漏所需图书的危险较小。其次,要充分利用网上检索和馆际互借功能。目前,国内主要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都具有网上检索功能,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利用网上检索,研究人员可以迅速了解到其他图书馆的藏书情况,找到研究需要但自己学校或研究机构图书馆尚未收藏的图书,从而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有些学校的图书馆还能够提供馆际互借服务,研究人员可以极低的成本借阅到其他图书馆的藏书。

第二,下载电子图书。电子图书有收费和免费两种。国内较有影响的收费电子图书馆包括超星电子图书、书生电子图书等。免费图书则是机构或研究人员挂到网上的图书资料,如在美国兰德公司的网站上就可以下载其研究人员撰写的部分著作。①「要了解详细情况,可登录网站:http ://www.rand.org/pubs/.」同传统图书馆相比,电子图书的优势在于省去了借阅奔波之苦,其缺陷是图书收藏数量有限。此外,使用收费电子图书馆的费用也较高。

第三,利用私人藏书。这种方式往往为人们所忽略,但有时却能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特别在查找年代较为久远的著作或外文新书方面,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图书馆藏书中这两类图书最容易缺失,而个人藏书积累往往能够弥补这一缺憾。

查阅期刊论文的方式有两种方法,即利用印刷版和下载电子版。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目前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检索、下载电子版论文已经成为查找论文的主要方式。目前,国内主要大学一般都购买了中国学术期刊库、JSTOR 和EBSCO等电子期刊数据库,基本涵盖了国际关系及相关专业的中英文期刊。各校学生和研究人员一般都可以免费使用。查阅学位论文的方法基本依靠网络数据库。在国内可查阅国家图书馆的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库②「要了解详细情况,可登录网站:http ://www.nlc.gov.cn /service /guancang/xueweilunwen.htm.」和中国学术期刊网的博士、硕士论文库。通过PQDD可以检索到北美地区大学的博硕论文,并能免费阅读论文最初的24页,部分论文则可免费下载全文。

查阅文献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查阅文献不能局限于相关数据库和图书馆的文献范围。一般情况下,出于工作周期限制和版权保护的考虑,论文数据库收入的论文大都滞后三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如果只依靠这些渠道,很可能遗漏最新的文献。通常的补救办法是,关注最近半年内出版的相关学术刊物,并经常到学术著作集中的书店、售书网站查看是否有相关的新书出版。

第二,报纸、通俗杂志中的文章或电视、网络评论等不属于文献回顾的范围。虽然研究人员可以从这些材料中得到有关观点或相关数据,但这些大众媒体收集材料的方法及表达、论证观点的方法与国际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存在着性质上的不同,不属于研究性文献,因此,学术研究不宜将此类资料作为文献回顾的内容。③「参见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实用研究方法(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即将出版),第一章。」

三 选择文献

对于绝大多数的研究问题,研究人员都可以找到相当数量的相关文献。要阅读全部文献既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因为许多文献的成果已被否定或成为共识。在初步查找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应确定重点阅读的文献。

确定重点文献的标准是:文献与所研究的问题直接相关且具有权威性。④「参见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第一,选择直接相关文献。与研究问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包括研究问题、理论框架、概念操作化、检验方法、案例选择等某个或某些方面相似的文献,文献越相似越便于研究人员了解自己所要研究问题的研究现状,确定选题的意义。此外,应特别关注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它们既涵盖了直接相关的成果和权威的观点,又有新的研究贡献。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要避免三大主义形式的文献回顾。目前,国内许多研究人员进行文献回顾时,都是介绍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对自己所研究问题的基本原理解释,而没有与其所研究的具体问题直接相关的文献。这种文献回顾只是装饰,对研究具体问题没有任何帮助,有些甚至是在研究之后加上去的。如果确实没人研究过某一具体问题,那么这样的问题研究就不必做文献回顾。然而,人们会产生疑问:如果前人的知识与要研究的问题毫不相关,那么这一问题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第二,选择权威文献。判断文献权威与否的主要方法是了解相关文献的引用率。引用越多,则越权威,越应关注。如果无法详细了解引用率,则可通过出版单位或发表刊物的权威性判断。一般而言,期刊质量越高,其发表的论文质量就越有保障。当然,这也有一定局限性,因为并非高质量期刊中的所有论文都具有一流水平。此外,还可以根据作者的知名度判断文献的权威性,但这种方法局限性也较大,因为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此,要综合使用几种方法判断文献的权威性。

还需说明的是,在选择重点文献的过程中,要亲自阅读核心文献,而不要仅仅依靠他人对这些文献的评介或综述,这样可以避免他人对文献的误解影响到自己的理解。自1978年中国恢复国际关系研究以来,国内引进介绍了大量国外同行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些介绍性文章和书籍为推动中国国际关系整体研究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成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误解原作的地方。例如,温特认为"无政府"是没有(nothing),因此无政府状态是没有结构的。但是中文版将其译为无政府是虚拟状态,于是国内许多读者误以为温特认为无政府状态有三种文化结构。①「[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因此,如果相关文献有中文译本,要借鉴利用这些成果的研究人员需阅读完整的译著,如果有不同的译本,一定要对核心观点和内容进行比较阅读。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阅读相关文献的外文原文,以便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

这里还想向读者介绍一下提高选择文献效率的窍门。与一个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可能是汗牛充栋,其中大部分都是重复他人发现的低质量文献。为了提高选择文献的效率,读者可按以下方法排除质量不高的文献,从而较快地找到与研究直接相关的高质量文献。其一,没有注释或注释很少的文献可以不读。高质量的研究文献都会有大量来源广泛的注释,以支撑其学术观点。没有注释的文献一般不是研究文献。注释很少或来源集中于几本书或几位作者的文献多数情况下都是科学程度不高的文献。其二,目录系统性不强的书可以不读。研究人员选择文献时,需要的是与研究问题直接相关的专门文献,此时已不必再阅读概论性著作。概论性著作的内容系统性不强,对专题研究的帮助不会太大。

此外,为了加快阅读速度,可以先读结论,再读导言,最后读中间章节。研究文献的最后一章基本上是结论部分,通读这一章可以了解著作的核心思想。如果觉得有所收获,读者可以再读第一章导言,了解该著作的全貌,包括研究问题的背景、研究方法、章节安排等。如果读者认为该书与自己的研究问题直接相关,可再详细阅读书中的相关章节。一般来讲,读者略读一下结论一章,就能决定是否需要再读下去了。

四 批判文献

在确定了重点阅读文献后,要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关键部分进行批判性阅读。这里所说的关键部分主要包括:理论框架、概念操作化、案例选择、具体分析技术、数据质量等。所谓的批判性阅读是指研究人员对这些文献上述关键部分的评价,既包括它们的优点长处,也包括缺陷和不足。而后者一般是文献回顾的重点,因为只有发现这些研究的不足,才能找到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通常而言,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报刊、杂志和书籍上发表的结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许多人的饮食结构跟着报刊上关于饮食健康的文章而变化。例如,当有媒体报道说味精不利于健康时,许多人就不吃味精了;后来又有文章说味精有利于大脑发育,许多人又开始吃味精了。对于研究人员而言,就不能这样盲目地相信文献中的既有结论和观点。具备质疑意识和怀疑精神是做好文献批判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基本素质之一。

怀疑精神并不是胡乱猜疑,更不是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必须做到有理有据,同时要遵循一定方法提出质疑。除了具有怀疑精神外,研究人员还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掌握批评文献的方法,才能较好地完成文献批判的任务。通常而言,研究人员可以从经验事实、概念逻辑和检验方法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文献批评。

第一,考察既有研究结论是否与经验事实相吻合。这往往是文献批评最先的切入点。例如,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战争根源理论在解释以阶级斗争为背景的战争特别是用于解释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的国际战争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对二战后爆发的战争,这一理论并不能做出较为有效的解释。比如,这种理论认定私有制和剥削阶级是战争根源,可是许多当代国际和国内战争并不是阶级对抗的结果。再如,这种理论提出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可以消灭战争,但是,建立了公有制的苏联、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依然爆发了军事冲突或战争。面对上述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学者们开始重新思考战争爆发的根源,以缓解理论与现实之间的不一致,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②「参见王辑思:《关于战争与和平理论的思考》,载资中筠主编:《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0~332页。」

第二,考察既有研究的理论框架。具体包括概念界定是否清晰,操作化是否可行,论证逻辑是否合理。例如,有学者认为,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得以维持的原因是该地区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形成了均势,即以中国为代表的大陆国家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国家之间的实力均衡带来了东亚的和平。但是,作者并没有说明如何界定以及如何衡量中美之间的实力对比。①「Robert Ross ,"The Geographyof the Peace -EastAsia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Security,Vol.23,No.4,1999,pp.81-118.」如果依照双方全部实力资源衡量,冷战后中美之间的实力对比显然不在同一个等级,根本无法形成均势。如果认为中国的全部实力与美国可分配在东亚地区的实力形成均势,问题则是如何界定和评估美国用于东亚地区的实力资源。对此,作者更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说明。

再举一例。权力转移理论认为,随着崛起大国与主导国之间的实力差距逐渐缩小,双方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增大。一部分学者认为,在核时代,权力转移理论的逻辑依然适用。也就是说,当崛起国和主导国都是核国家并且两国实力趋于平衡时,两国之间不但要爆发战争,而且要爆发核战争,而核战争是由于不满现状的崛起国发动的。

仔细推敲,我们可以发现上述推理存在着自相矛盾的地方。权力转移理论承认崛起国和主导国都是理性行为体。如果崛起国可以通过核战争改变现状谋求最大利益,主导国在核心利益面临巨大威胁时也会采用同样的核手段。如果主导国担心核战争的破坏力难以控制,彻底破坏体系现状,从而极大地损害其核心利益,所以具有实质理性的主导国不会发动核战争,那么具有实质理性的崛起国也会意识到发动核战争会使本国遭到严重破坏,甚至面临世界不复存在的危险。因此,崛起大国会发动核战争的观点就缺乏合理性了。改变现状是崛起国的核心利益,但选择一个可能葬送本国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权力利益,这个崛起国就不再是具有实质理性的行为体了。由此可见,权力转移理论的这一理论假设违背了其理论假定,逻辑上难以成立。②「孙学峰:《大国崛起与体系战争--对两种理论的质疑》,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3页。」

第三,考察既有研究的实证检验。具体包括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技术是否适当、案例是否合理、所使用的经验材料是否有效。例如,有研究人员试图检验崛起冲击强度(定序变量)和崛起成败(定类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于是选择皮尔逊相关系数方法。但是这个检验是无效的,因为皮尔逊系数只适用于检验定比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要检验定序-定比变量之间的关系需选择费舍尔精确检验方法,才能得到有效的结论。③「参见孙学峰:《战略选择与崛起成败》,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三章。」

再如,西方有研究人员提出,中国的核战略并非是其公开宣称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为了论证这一观点,该学者引用了大量中国人民解放军研究人员的文章和中低级军官的访谈记录,强调这些研究人员和军官普遍反对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并以此作为经验证据,支持自己的判断。④「Alastair Iain Jonston ,"China'sNew'Old Thinking':The Concep t of Limited Deterrence ,"InternationalSecurity,Vol.20,No.3,1995/1996,pp.5-42.」不难发现,这位学者使用的论据效力很低,基本没有说服力,原因在于一国的核战略是由国家最高决策层制定的,研究人员和中低级军官的认识和判断对一国核战略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因此,以不具决策影响力人士的观点作为一国核战略的论据难以支持所要论证的观点。

通过批判文献找到既有研究的不足,目的是引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因此,这些批评必须与研究人员所研究的问题直接相关。如果研究人员无力克服他人研究的不足和缺陷,这种批评就变得十分无力。为了批评而批评的态度不值得提倡,因为这对寻找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没有什么帮助。科学研究提倡进行建设性批评,以推动人类知识的积累。

五 小结

文献回顾是从事国际关系研究最为基础的工作。没有这一环节,研究人员很难找到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即使是政策研究,也要从阅读材料开始,才能了解一个具体政策问题的背景。目前,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人员特别是青年学生进行文献回顾的意识还有所欠缺,对文献回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还不够熟悉,"三大主义"式的文献回顾还时常出现在专业学位论文和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中,这些不足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国际关系研究学术水平提高的因素之一。为此,我们不但要了解文献回顾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需要熟悉查阅文献、选择文献和批判文献三个步骤,运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国际关系研究的效率和水平。 

孙学峰,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讲师;阎学通,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北京邮编:100084)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1576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1576

杨渡:我与禁书的故事 塔可夫斯基:诗人、僧侣、导演--访谈录
相关文章
阎学通:台湾与中国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内外十学者纵论中国道路
潘维:国际关系咏叹调
兰迪·克鲁福:新媒体在国际关系中的逻辑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