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建筑

贺劼:拿什么拯救失忆的城市?

贺劼的回答是,中国民族建筑在历史中根据地域环境发展出的特点,节能、节材、节水的意识,才是拯救城市的方法。例如,提起影壁,也许想起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中书写着“长宜子孙”四个红字的那块照壁,它代表了囚禁、困顿,几乎像是一个坟墓的入口。但贺劼做为一个建筑师,提醒着我们:“如果没有影壁,冬季风会直吹进北房,夏季阳光也会直射进来,所以影壁的存在起到了冬季挡风夏季遮阳的效果。同时,影壁立在大门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街道上噪声的传入。”--人文与社会

       拿什么拯救失忆的城市?--  设计,从民族建筑中寻求科学亮点

       众所周知,建筑物档次高低的基础是设计。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设计师这一基础环节。

  中国的建筑增量在世界上是第一的,用“世界大工地”来形容当今的中国建筑现状并不为过。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指出,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潮。每年约有1800万人正从农村迁往城市。每年城市里新建建筑的面积大约有10亿平方米,农村建筑也在10亿平方米左右。比如,上海一个市一年的新建建筑面积就相当于整个欧盟一年的新建建筑面积。我国每年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约为1万亿元人民币,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为5000亿元人民币。

  这些数字足够让人感叹,中国的建筑业的确是呈蓬勃发展态势。从城市到乡镇,高楼大厦、广场新村,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但多并不等于精,伟岸并不代表新颖,华丽并不表明科技含量高。设计领域“千人一面”的复制情结正如瘟疫一样在我国建筑界蔓延。

  土耳其的一位诗人说,人的一生当中母亲的面容与城市的面貌是不可忘记的。

  而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每个人都记得母亲的面容,但是基本上不记得城市的面貌。因为我们所有的城市,比如省会城市,基本上差不多,看不出来太多的差异。”拿来主义“在中国建筑界正在留下越来越多的印迹,甚至阻挡了设计师本身灵感的发挥,而建筑本身的品质、独特性却被忽略了。

  这正是建筑的悲哀。

  7月14日,“中国科技地产联盟”在京成立大会上,中国地产界的各路精英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坦诚的对话和研讨,呼唤建筑高科技含量、高品质的同时,不能忽视建筑原创性,民族性的存在,并且要响亮地提出——科技地产,要从民族建筑中寻找灵感。

  中国建筑在泊来化中沉沦

  面对中国建筑设计的现状,上海实业股份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卢铿就曾痛心地说,以上海为例,以陆家嘴为核心的现代和后现代建筑群在一般老百姓看来是上海最美丽的地方,但在建筑师看来是上海最丑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最没有风格,和世界上所有大城市一样,是钢筋水泥的丛林,大幅的玻璃幕墙,既不节能,也没有本民族特色。当然造成中国建筑自我风格迷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巨大的市场需求。

  北京中联环设计公司总经理刘光亚说过这样一件事,颇有黑色幽默的味道。一家南方的大型纺织企业曾要求他设计一间厂房。本来这并不是困难的项目,但是这家企业的老板要求他按卢浮宫的样式设计,要有华丽的吊顶及圆柱。他当时就给这位企业家解释,车间的功能根本用不上这样的装饰,工作时不方便不说,还很浪费。但是企业家只给他一句话:”这你都不用管,我们的企业文化是法式文化,所以我们的车间就要卢浮宫的样子。”最后,这位设计师放弃了这个项目,但不久后又有其他设计师接手了这个项目,这个车间也已建成。

  当前,房地产商需要的是尽快将自己作大作强,要求资金回笼越快越好,所建项目越快卖完越好,以便投建更多项目,唯市场需求马首是瞻,只要能卖出去就行,风格化、原创性自然而然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面对如此形势,很多设计师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本着”先生存,后发展“的原则,设计出一些没有自我风格,表象上模仿欧美式样的建筑,即不节能,也没有艺术生命力,但冠以各类美其名曰”欧陆风情“、“地中海浪潮”的营销概念推向市场。

  国内各级主管部门对建筑原创性与民族化的重视不够也是造成设计师创作热情不高的原因之一。一些国内年轻设计师常说,现在国家大型设计项目招标时,无论你多么投入地进行设计,但是结果却是因为没有名气,而失去进行竞争的机会。问及招标单位,他们也有苦衷,像国家大剧院这类的建筑,只有交由国内与国际大型的设计单位才能放心。

  言之凿凿,情有可缘。但是现在,比萨斜塔依然健在,而戴高乐机场却跨塌了,在这个时代,没有永远的偶像,谁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划时代的大师,为什么不多给我们自己人一些机会呢?

  品质竞争呼唤科技地产

  由表及里,在外部原创性、民族性还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深入内部进行科技化、节能化设计的困难可想而知,这倒并不是设计师不愿这么作,而是市场发展还没到这一步。正如普列汉诺夫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总是同它的经济有着最密切的因果关系。

  但是,现在设计师们渐渐发现,市场出现了变化,追求原创性、科技性、高品质项目的房地产商正在不断涌现,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新阶段的曙光已显现。

  2005年,中国地产界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首先游戏规则改变。主要是土地招拍挂,资金贷款门槛提高,对项目的控制力度加大,国家空前重视建筑节能工作。

  其次,开发商群体构成发生改变。过去,营销时代产生的以“名人名嘴”推广楼盘的情况,已难产生实质效应。现在很多新型的开发商进入房地产行业,他们不但带来了强大的资本,而且更重视建筑本身的品质,讲究建筑的科技应用能给业主真正带来什么。

  第三就是消费者观念的改变。住户经过两三年的入住体验之后,很多人称,买一套后悔一套。为什么,因为原来买房是被那些花里胡哨的营销手法所诱惑,真正住进去才知道,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现在人们追求的是高品质、升级换代的产品,而不是华而不实的噱头。当前高舒适度、低能耗的住宅成为市场稀缺产品,舒适性、环保性、科技性、节能性正是其核心。

  作为设计师,五合国际总经理刘力谈及多年在科技化节能化设计上的探索,感触良多。他说,几年前,他们在全国推建筑节能的八大技术体系,为此还在南京市、清华大学等很多地方办讲座,但是没有人理。这说明什么,说明市场不需要。前两年的市场太火爆了,无论房子质量如何一样能卖出去,可以说是“西红柿卖水果的价”。但是去年夏天有人主动找他们了,这说明市场已到了一个转折点,单靠炒作包装卖房的手段,已经落伍了。

  民族建筑再现科学价值

  原创性、民族性的迷失,往往来自内心。

  设计师除了迫于开发单位的要求,放弃原创性与民族风格外,其实设计师很多时候有一种浓浓的不自信情绪。比如,设计单位投标时,挂“羊头卖狗肉”已是业内心照不宣的秘密。就是说有一个项目招标,明明是一家中国设计单位出的图纸,但是署名会写一家外国设计企业的名字。

  许多设计师的名片上一定要写一些外国头衔,某某国皇家建筑协会建筑师、某某国建筑师协会副会长等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袁镔教授就曾表示,现在的设计师觉得中国建筑打不响,一定要挂靠在外国名头旗下,这是一种自卑心理。

  不可否认,国外的建筑设计有许多先进之处,但我国的民族建筑也绝不是一切都过时。应该说中国的建筑不仅在艺术上不逊于任何一个国家,科学性,合理性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中国的建筑,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人文沉淀,是中国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建筑,更具有天然的实用功能。

  以中国的民居来说,从南到北,风格大相径庭,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中国气候与地理条件南、北方差异明显。

  岭南地区,流行吊脚楼,是因为当地雨量充沛,环境湿热,楼面悬空,有利于形成气流,水汽蒸发,提高居住舒适度与建筑寿命。另外,为了防晒通风,岭南民居普遍设计小窗以隔热,同时在屋舍两侧多有巷道通风。

  江南地区,每年会出现连续几十天的梅雨天气,所以民居的屋顶坡面角度较大,有利于积水流走。江南民居中合院式住宅是比较常见的,将四周的房屋联结在一起,中间围成一个小天井,可以称为“南方天井院”,这是由于江南人口稠密,丘陵地多,平整的耕地少,“天井院”式住宅尽可能地节约了用地,三面或四面的房屋都建两层。江南夏季湿热,冬季阴寒,由三面或四面二层房屋围合成一个高而窄的天井,这种设计有利于内外空气对流,可产生冬暖夏凉的效果。

  华北地区,黄土高原降水较少,形成了当地颇有特色的窑洞建筑,窑洞这种建筑就地选材,成本低,而且冬暖夏凉,所以窑洞直到今天依然得到当地人的青睐。近几年在陕西的西部和北部地区,由于当地人建房时不考虑地区气候、建材资源、施工技术的差异,围护结构缺少保温隔热性措施,造成资源浪费,对当地脆弱生态环境构成威胁,这给黄土高原上土生土长的窑洞带来了生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加平教授等人总结了传统窑洞的优缺点,结合人们的居住习惯与当地的地理优势,提出了现代“绿色窑洞”的概念,并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居住者的广泛认可。

  被称为老北京名片的“四合院”,其古朴与华美、庄重与亲切并举的建筑风格世界闻名,其中的规划设计存在着朴素却实用的科学思想。比如四合院中的影壁墙,初见时觉得人文味道更浓,体现了家族的尊严与地位,可真正住进去的人才会知道,影壁墙的作用绝不仅于此。首先,四合院都是坐北朝南的,大门朝东南开,如果没有影壁,冬季风会直吹进北房,夏季阳光也会直射进来,所以影壁的存在起到了冬季挡风夏季遮阳的效果。同时,影壁立在大门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街道上噪声的传入。

  可见,中国民族建筑经过数千年的改进,从设计上就体现了节能、节材、节水的意识,省去很多后续工作。但是这样好的设计精华,多年来却被设计师们尘封箱底,冷落一旁,反而不远万里,要把从别国地理人文环境中“长”大的建筑,移植过来,以此为美,这不是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吗?

  科学性,并不是将民族性关在门外,也不是只有国外技术才能达到,设计师可以从中国建筑中得到很多启示。

  要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设计师的意识是重点。建筑设计师在追求建筑实实在在品质的时候,一只眼睛要盯住国外建筑的先进技术,另一只眼睛也要看到民族建筑的科学精华,兼收并蓄,这样才能设计出有我国独特风格,科学优秀的建筑。

来源: 建设科技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110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110

王德威:从戏曲中男扮女装看中国民族性(讲座综述) 李欧梵:听《大地之歌》
相关文章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发表者 树状展开
访客
发表日期: 04月06日 23:16  更新: 04月06日 23:16
 评论: 贺劼:拿什么拯救失忆的城市?
您写的是什么东西阿,我在很多的文章里都见过您其中的文字,别老是编来编去的,抄来抄去的,凭点真本事挣钱行不,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读者阿!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