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humanities.cn 总计:268

排序方式:  主题 () 日期 () 热门的 ()
图片目前以 主题 (Z to A) 排序

图片编号 121-130 (总共有 268 张图片)
« 1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27 »



颜文樑:圣马可

颜文樑:圣马可热门
张贴者:humanities.cn从humanities.cn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绘画    最后更新:02月13日 09:36    
点击数:3647  评论:2    
威尼斯圣马可教堂
颜文梁
1930
16×24cm
麻布·油彩

颜文樑:《普陀市街》1933

颜文樑:《普陀市街》1933热门
张贴者:humanities.cn从humanities.cn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绘画    最后更新:02月13日 09:37    
点击数:4216  评论:2    
普陀市街
颜文梁
1933
16×24cm
麻布·油彩


颜文樑:《卧室》

颜文樑:《卧室》热门
张贴者:humanities.cn从humanities.cn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绘画    最后更新:02月13日 09:35    
点击数:3782  评论:2    
卧室
颜文梁
1974
25×37cm
麻布·油彩

韩敬伟:山鸣谷应

韩敬伟:山鸣谷应热门
张贴者:humanities.cn从humanities.cn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国画百年    最后更新:10月02日 12:39    
点击数:5374  评论:1    
《山鸣谷应》
韩敬伟(辽宁)
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20

0×195cm

陈师曾:泉声咽危石(1920)

陈师曾:泉声咽危石(1920)热门
张贴者:humanities.cn从humanities.cn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绘画    最后更新:12月28日 04:10    
点击数:4263  评论:1    
纸本设色
135×65cm
中国美术馆藏

陈师曾(1876—1923), 又名衡恪, 号朽道人、染仓室等, 江西修水县人, 其祖父陈宝箴在光绪21年任湖南巡抚, 其父陈三立为清末民初著名诗人, 弟陈寅恪为著名历史学家。陈师曾幼承家学, 熟习琴棋书画, 对吴昌硕十分崇拜, 又远师沈周、石涛和龚贤等。他长于大写意,笔力雄健,着色吸取西法兼中国画传统,在水墨画创作上具有独特的意境深蕴和风格。

陈师曾:山边一楼 (1923)

陈师曾:山边一楼 (1923)热门
张贴者:humanities.cn从humanities.cn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绘画    最后更新:03月17日 22:59    
点击数:3806  评论:1    
陈师曾:山边一楼 (1923)

纸本设色
118.6×39cm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陈衡恪 (1876-1923),字师曾,号朽者,朽道人,又号所居曰槐堂,曰唐石簃,曰染仓室,江西义宁(今江西修水)人。祖宝箴湖南巡抚,父三立进士,工诗,世称散原先生。天禀慧绝,十岁能为擘窠书,涂抹云烟,工诗文,世以奇童目之。既冠赴日本习博物,归任南通、长沙等校教师。工篆刻,鎔铸秦汉,古拙纯朴,毫无霸悍之气。书法则篆、籀、隶、魏、真、行诸体无不工,笔力苍劲,风神秀逸,独具一格。画山水得力于四王,故生辣坚强,钩多皴少,尤不耐渲染,瘦骨嶙嶙,笔笔有力。花卉,则综合陈淳、徐渭、华岩、李鳝参以吴昌硕,挺拔俊逸,不取怪态,以习博物,故形态逼真。偶作人物,亦时写生,所作京华风俗图,有金农、罗聘遗意。平生惟不擅作翎毛,故常与王梦白(云)合作。性行纯笃,喜奖掖后进,齐白石得其助甚多。一九二三年夏以继母俞夫人病,驰赴南京,母死而以衰悴发疾卒于南京,年仅四十八。著有染仓室印存、陈师曾先生遗墨、槐堂诗钞、不朽录。 [门人俞剑华追记]

著作另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等。

 陈有印名“山边一楼”

迭戈·里维拉 Diego Rivera 卖百合花的人们 1943

迭戈·里维拉 Diego Rivera 卖百合花的人们 1943热门
张贴者:humanities.cn从humanities.cn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绘画    最后更新:03月26日 08:50    
点击数:5899  评论:1    
1943 卖百合花的人们 Calla Lily Vendors

迭戈·里维拉 Diego Rivera(1886-1957)
墨西哥近代代表画家,也是20世纪最重要且又具影响力的伟大画家之一。曾经尝试过立体派和抽象派,壮年时转向挖掘祖国墨西哥的传统文化,歌颂拉美人民。糅和古典画法、马雅和阿兹台克的古老画风、以及西方现代诸流派的技法,创造了一种属于自己,也属于左翼进步力量,属于拉美人民的,富于装饰性和宣传性的画风。 约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请他绘制洛克菲勒中心壁画,却因他在其中绘制了一副列宁肖像而将他辞退,并毁去该壁画。

秦始皇陵:法国探险者于20世纪初拍摄

秦始皇陵:法国探险者于20世纪初拍摄热门
张贴者:humanities.cn从humanities.cn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摄影    最后更新:11月01日 15:36    
点击数:7072  评论:1    
照片收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伯希和藏品中的雕塑绘画等藏于此地)。

石鲁:转战陕北(1959)

石鲁:转战陕北(1959)热门
张贴者:humanities.cn从humanities.cn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国画百年    最后更新:10月31日 03:17    
点击数:8351  评论:1    
208x208cm

创作于1959年,纸本设色,纵208厘米,横208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该画构思独特,意境深远,用传统山水画表现了革命历史重大题材,令人耳目一新,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新路。《转战陕北》是石鲁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创作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革命题材的绘画创作之中。在石鲁创作《转战陕北》之前,也有不少以“转战陕北”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但石鲁的《转战陕北》和以前的作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在表现这一历史题材时,多以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为画面主要内容,而石鲁的《转战陕北》却创造性地以山水为主,毛泽东和警卫员只在山水间占很小的位置。石鲁在这幅画中采用了间接描绘的方式,内在的表述还是叙事性的,但画面的主体构成却是山水。他通过描绘西北的大山大水,塑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空间,把观众带到了一个具体的历史情景之中,唤起了观众的联想。在画面上虽然看不见千军万马,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在大山大壑间隐藏着千军万马,画家用间接的方式暗示出—个宏大的历史场面。

石鲁(1919-1982),原名冯亚珩,四川省仁寿县人。与赵望云、何海霞一起被誉为“长安三杰”。1934年入成都东方美专研习中国画。1938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开始以画笔宣传革命。因仰慕石涛和鲁迅,易名石鲁。曾任西北美协副主席,西北画报社社长,中国美协第一届理事,中国美协第二、三届常务理事,中国美协陕西分会主席,中国书协陕西分会主席。主要作品有《家家都在花丛中》、《转战陕北》、《南泥湾途中》、《寒鸦图》、《高原行》、《早春》、《激流》、《李世南》、《田间小景》、《收工》、《林山重重》等。


孙宜生读《转战陕北》:

关于《转战陕北》的细读

   就《转战陕北》一作的画面构成看,近景以粗黑甚至不无野气的墨线重重地压住本身已然十分厚重的色。注意,这线不仅粗野,而且是竖竖的直线,显示了直冲云霄的势头,然而画家却遏制了这一冲势。这些直直的竖线又被平平的横线分阶梯多层次地拦腰斩断,纵横交织的线条不仅形象地再现了西北高原的特殊地貌,而且,由于整幅画面是以长短不一的直直的横竖线与厚重的朱膘、赭石等色相互交织挤压,造成了热烈、沉雄、厚重与伟岸的气势。但画家并不仅仅要表现这些西北地貌,他要表现的是毛泽东的转战陕北。故此,画家在画面的画眼位置保留了一条未被横线拦截的竖线,这一“竖线”就是毛泽东的侧立像。当其它的线条都被不同方向中的力遏止时,毛泽东的侧立形象便充分地表现了天地一人,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慨。据说毛泽东这一“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构图形势,迁想妙得于从飞机上鸟瞰延安宝塔孤耸于陕北高原上的自然形式。同时,石鲁在谈《转战陕北》一作的创作心得时曾说,“转战陕北我是参加过的,毛泽东刚过去我就过去了。”这一胜利者亲历现场的自豪感也是石鲁此作大气磅礴的原因之一。

另外,美术史论家程征先生亦就《转战陕北》一作的博大气势向笔者作过以下分析:①那些被横线拦截的竖直线的上冲力被迫改变了方向,并与画家笔下的黄土高原保持平行。这些平行而又改变了方向的力不仅被画面主人翁雄视天外的目光所牵引,而且随着此一目光冲出画面直指天外,酿就了宏大的精神气度,较好地展示了毛主席胸中自有百万奇兵的气魄。②此作在高远的基础上,无止境地强化深远,它的突出特点便是在已是远景的淡墨中,突然莫名其妙地加了一道重重的墨线--天际线。然后,再逐渐淡化、推远进而把已有的远景推得更远。这样,不仅构成画面的色阶出现了浓--淡--再浓--再淡的层次变化,而且,使得画面能够更加充分地、无所穷尽的向纵深延伸。③由于上述纵、横两方面的铺排,毛泽东的侧立像便以最少表现了最多,这种以一当十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也就使得气势的博大水到渠成。在这里,画家把耸立的延安宝塔与凝固的海洋般的陕北高原这一壮阔的自然形式移植为毛泽东与陕北高原的艺术形式。这一将原本壮阔的自然形式移植为画面艺术形式的创作手法,使得《转战陕北》一作成为融高远、深远、浑厚、博大为一体的经典文本。这也使得石鲁塑造的毛泽东侧背影所展示的雄强与博大要远远甚于许多画家所作的毛泽东的正面形象,应该说在所有描绘毛泽东形象类的画作中,石鲁此作堪为神品。自然,这里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即石鲁此作属于与政治紧密相关的主题性创作。但是,石鲁将主席形象绘成侧背影的事实本身至少表明了以下几种追求:第一,淡化了时代性,侧身的主席身影已然成为了具有语码意义的艺术符号,它所寓意的不仅是伟人,而且是伟大的生命力,故此,图中主席即使置换为秦皇汉武,作品依然成立。也就是说,当时情势下,石鲁的艺术创作已然存有将伟人置换为伟力的母题倾向;第二,侧背影的描绘,使得石鲁的艺术创作更容易从整体大局中入手,避免了因小失大,也从文化根性上顺应了中国艺术的发展趋势--画意不画形。事实上,整个中国人物画史上,石鲁是最善于以人体背部展示人之雄健伟岸的艺术家,这一点只要翻开石鲁画集便可明了。第三,政治与艺术的歧途在石鲁艺术中交汇为一。艺术不是附庸于政治,图解政治,而是升华政治。


石鲁画作:《美典神》

参看陈传席文章:画坛点将录(刘海粟、丰子恺、蒋兆和、石鲁)

石鲁传记资料:魏雅华:石鲁最后的日子


石鲁:赤崖映碧流 (1961)

石鲁:赤崖映碧流 (1961)热门
张贴者:humanities.cn从humanities.cn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国画百年    最后更新:03月18日 08:05    
点击数:4088  评论:1    
石鲁:赤崖映碧流 (1961)

纸本设色
137.5×68cm

沈阳故宫博物馆藏

  石鲁(1919~1982),原名冯亚珩,四川省仁寿县人。1934年入成都东方美专研习中国画,1940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1948年主编《群众画报》,后任延安大学文艺系美术班主任。1950年后任西北画报社社长、西安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画创新探索。曾任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委员。

图片编号 121-130 (总共有 268 张图片)
« 1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27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