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人文与社会 总计:143

排序方式:  主题 () 日期 () 热门的 ()
图片目前以 点击数 (由低至高) 排序

图片编号 101-110 (总共有 143 张图片)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22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22热门
张贴者:人文与社会从人文与社会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最后更新:01月01日 23:05    
点击数:6278  评论:2    
中国 关于伊拉克的海报 1960?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24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24热门
张贴者:人文与社会从人文与社会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最后更新:01月01日 23:05    
点击数:6293  评论:1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23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23热门
张贴者:人文与社会从人文与社会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最后更新:01月01日 23:05    
点击数:6319  评论:1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热门
张贴者:人文与社会从人文与社会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最后更新:01月01日 23:05    
点击数:6321  评论:1    
克什米尔,斯利那加(SRINAGAR)的妇女在哈里帕布山(Hari Parbat Hill)向即将从喜马拉雅山后升起的太阳祈祷 1948 ),山上的泥土是丹砂色的,山上有许多寺庙和圣殿。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15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15热门
张贴者:人文与社会从人文与社会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最后更新:01月01日 23:05    
点击数:6405  评论:1    
Marcel Duchamp 马塞·杜乡 1968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13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13热门
张贴者:人文与社会从人文与社会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最后更新:01月01日 23:05    
点击数:6410  评论:1    
Jean Renoir, 让·雷诺阿(法国大画家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的次子) 导演 1946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21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21热门
张贴者:人文与社会从人文与社会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最后更新:01月01日 23:05    
点击数:6419  评论:1    
中国 1949 解放军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马克·吕布 marc riboud 中国 1957

马克·吕布 marc riboud 中国 1957热门
张贴者:人文与社会从人文与社会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马克·吕布(marc riboud):现代中国    最后更新:12月05日 06:46    
点击数:6452  评论:0    
1957 鞍山舞会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14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14热门
张贴者:人文与社会从人文与社会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最后更新:01月01日 23:05    
点击数:6476  评论:1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 Igor,1882—1971),美籍俄罗斯作曲家。1967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清)王树毂《弄胡琴图》

(清)王树毂《弄胡琴图》热门
张贴者:人文与社会从人文与社会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千年丹青    最后更新:08月12日 22:43    
点击数:6495  评论:0    
王树毂《弄胡琴图》。立轴,绢本,设色,纵90.6厘米,横5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树毂,生于1649年,卒年不详。清代画家。字原串,号无我、鹿公,一作丽公,又号方外布衣,一作文外布衣,晚号栗园叟、慈竹君、一笑先生,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工写人物,笔法出陈洪绶,所作衣纹秀劲,设色古雅。

传世作品有《学士校书图》、《弄胡琴图》、《煮茶图》、《人物图》。

《弄胡琴图》中描绘的是《唐诗纪事》卷八所引之《独异记》记述唐代陈子昂碎胡琴之故事:

陈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图片编号 101-110 (总共有 143 张图片)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