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加林:山色空濛雨亦奇
humanities.cn 10月02日 12:35
5624 0
《山色空濛雨亦奇》 何加林(浙江) 《第十届全国美展》国画银奖
200×180cm |
|
| 刘文洁: 《物华》
humanities.cn 09月26日 02:11
5189 1
200×130cm
第十届全国美展国画金奖作品
作品将丙烯等西画材质引入其中,以淡绿和银灰为基调,弱化了传统水墨画的点和线,通过水墨的氤氲,将江南一片烟雨迷蒙中的农村风光表现得如梦如幻。
乍一看,观众会误以为画面上的三棵树是“泼”在墨底子上的,但仔细一看,才知那墨的边缘线是“做”出来的。
对于这一不按常理“出牌”的画作,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刘大为谈出了自己的看法:“作品是对长期以来以墨和矿物原料进行绘画的中国画的挑战,对于中国画这一有悠久历史、亟待发展的古老画种,这种挑战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近些年有人提出‘新时期还要不要中国画’,甚至说‘中国画应该进火葬场’,这次风格各异、探索性极强的中国画则无疑对此进行了有力回击。”
|
|
| 吴作人《藏牛》
humanities.cn 10月31日 03:13
5070 3
藏牛 吴作人 1948 纸本设色 中央美术学院藏 75.7×56.2cm
|
|
| 吴昌硕:灯下观书 (1908)
humanities.cn 03月18日 08:06
3926 1
吴昌硕:灯下观书 (1908)
纸本水墨 106.3×40.3cm
中国美术馆藏
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一作仓石,号缶庐,70岁后以字行,浙江省安吉人。清末诸生,曾任江苏安东(今涟水)县令,后居上海。先以书法、篆刻成名,后以绘画称重艺坛。曾为西泠印社社长,著作有《缶庐印存》等。
|
|
| 张喆: 《隐耕还林归牧 有山过雨太行》
humanities.cn 09月26日 02:23
4226 1
《隐耕还林归牧 有山过雨太行》 张喆(河北) 190×200cm
《第十届全国美展》国画铜奖 |
|
| 徐悲鸿:飞天(年代不详)
humanities.cn 12月21日 09:57
4216 1
徐悲鸿 :(1895-1953)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四岁入塾,从父习画。年甫弱冠,东渡日本,翌年赴法,师事达仰,继入徐梁学院及巴黎国立美术学校1921年游学德,1927年归国,任中大艺术教授。1933年在巴黎画展,法政府选购十二幅,辟专室陈列。旋赴欧,在德、意及苏联举行画展。抗战后,屡在国内广州、长沙以及香港、印度、星洲等各地为救济祖国难民,举办画展。历任北京大学、桂林美术学院教授。后,任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在绘画创作上,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写实作风,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末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继承我国绘画优秀传统,吸取西画之长,创造自己独特风格。长于国画、油画、尤擅素描。 |
|
| 李可染:布袋和尚(40年代)
humanities.cn 07月22日 09:11
3805 1
纸本设色 68.2×45.3cm 中央美术学院藏
李可染(1907~1989),江苏省徐州市人。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师范科,1929年入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学习油画,曾加入“一八艺社”。1938年后从事抗日救亡美术宣传工作。从1943年起,先后任教于国立艺专、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1947年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曾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著作有《李可染论艺术》。
|
|
| 潘天寿: 露气 (1958)
humanities.cn 12月21日 09:55
4536 1
130×154cm 纸本水墨设色中国画
1958年6月18日潘天寿被苏联艺术科学院聘为名誉院士,7月14日作此画。《露气》构思新异,布局有出奇制胜之美。画面左上方以题识形成一长方形结构并钤以印章,使全局有起承转合的韵致。该画并未渲染露气,而用酣畅淋漓的笔墨点出了清露弥漫的气氛。题识:“昨日清晨至半山康桥乡参观早稻丰收,见村边池塘中芙蕖壮茁,如华岳峰头玉井中所植者,至为可爱。归后即写此以为纪念,但限于幅面,未能得其粗豪蓬勃之致,奈何。五八年七月十四日大暑,大颐寿者于止止堂。”“止止堂”为作者杭州住处画室之名,意在告诫自己荣誉面前须止步。 |
|
| 潘天寿:秃头僧图 (1922)
humanities.cn 03月18日 08:05
4490 1
潘天寿:秃头僧图 (1922)
纸本设色 66×132cm
潘天寿纪念馆藏
|
|
| 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1954)
humanities.cn 10月31日 03:13
5961 1
潘天寿(1897-1971),中国现代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擅长中国画、书法、篆刻、诗文、美术史论。他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卒于杭州。其父能书。潘天寿7岁入私塾,经常临摹《芥子园画谱》,19岁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受教于李叔同等名师。此画篇幅巨大,古拙沉郁,生涩凝练,质朴无华。潘天寿恰恰反其道而行,要履险境,走极端,喜奇兀、强倔、壮伟甚至丑怪的造型、造境,寻找自己的艺术道路。此画颇能代表画家的这种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