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郎静山:临流独坐
wen.org.cn 摄影 07月11日 23:33
9861 2
|
| 郎静山:烟波摇艇
wen.org.cn 摄影 07月11日 23:37
7317 1
|
| 郎静山:古刹扫尘
wen.org.cn 摄影 07月11日 23:33
6598 3
|
| 郎静山:《梯径篮舆》
wen.org.cn 摄影 07月11日 23:35
6528 0
|
| 郎静山:《晚峡归舟》
wen.org.cn 摄影 07月11日 23:34
6400 2
|
| 郎静山:瓶中春意
wen.org.cn 摄影 07月11日 23:31
6190 3
|
| 郎静山:华溪盐井
wen.org.cn 摄影 07月11日 23:29
6039 2
|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耶律楚材书法《送刘满诗卷》局部
wen.org.cn 海外遗珍: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精粹 11月02日 23:37
4881 1
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楷书,36.5×282.3cm。
《送刘满诗》卷是耶律楚材作于1204年书法作品,其内容不长,不妨录于下:“云宣黎庶半逋逃,独尔千民按堵牢。已预天朝能吏数,清名何啻泰山高。庚子之冬十月既望,阳门刘满将行,索诗以赠之,赏其能治也。暴官猾吏岂不愧哉。玉泉。”
《送刘满诗》卷拖尾有五人七跋,可能是因为重新装裱的原因,未按时间顺序,而将历史上名气最大的宋濂列于首位。如按时间排列各题跋,则应一是至治元年(1321年)龚璛跋、二是至正九年(1349年)戴良一跋、三是至正十二年(1351年)郑涛一跋、四是至正年间宋濂(未署年月,但称元为国朝,故当在元末)一跋、五是乾隆八年(1743年)李世倬的三段跋。
---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公元1244年),蒙古帝国大臣。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生长于燕京(今北京),世居金中都(今北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 耶律楚材秉承家族传统,自幼学习汉籍,精通汉文,年纪轻轻就已“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著”了。初仕金,为开州同知、左右司员外郎。成吉思汗十年(1215),蒙古军攻占燕京,成吉思汗得知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派人向他询问治国大计。他早已对腐朽的大金王朝失去信心。面对干戈四起、生灵涂炭的神州大地,他决定以自己的才华辅助成吉思汗,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十四年,随成吉思汗西征,常晓以征伐、治国、安民之道,屡立奇功,备受器重。二十一年,又随成吉思汗征西夏,谏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征发杀戮,使贪暴之风稍敛。 窝阔台汗即位后,耶律楚材倡立朝仪,劝亲王察合台(太宗兄)等人行君臣礼,以尊汗权。从此更日益受到重用,被誉为“社稷之臣”。初执掌中原地区赋税事宜,建议颁行《便宜一十八事》,设立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反对改汉地为牧场;建立赋税制度,设置燕京等处十路征收课税所。窝阔台汗三年(1231),任中书令(宰相)。此后,他积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案和“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的政治主张。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殚精竭虑,创举颇多。主要有保护农业,实行封建赋税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提拔重用儒臣;反对屠杀生命,保护百姓生命;禁止掠民为驱,实行编户制度;反对扑买课税,禁止以权谋私;主张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经典。使新兴的蒙古贵族逐渐放弃了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采用汉族以儒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和制度来治理中原。使战争不断的乱世转为和平的盛世,使先进的中原封建农业文明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也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 |
|
| 梁楷:六祖截竹图(东京国立博物馆)
wen.org.cn 海外遗珍: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精粹 12月12日 21:43
4790 0
《千年丹青》北大出版社2010年,p. 41
梁楷祖籍东平(今属山东),居钱塘(杭州)。宁宗嘉泰间(公元1201~1204)曾为画院待诏,传因厌恶画院羁绊,将金带悬壁,离职而去。
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梁楷在南宋画院时就有很高的声望,师贾师古(贾以学吴道子著称)。据清代官修的《佩文斋书画谱》、《石渠宝笈》以及厉鹗汇集的《南宋画录》统计,梁楷留下来的作品不下几十件,能见到的只有十件左右,且大都不在国内。著录的题材,多表现佛道、鬼神、古代的高人逸士,如《右军书扇》、《羲之观鹅》、《黄庭经换鹅》、《渊明像》、《钏馗像》、《寒山拾得》、《参禅图》、《田乐图》、《庄生梦蝶》、《苏武牧羊》、《孔子梦见周公》、《莲蓬变相》、《太乙三宫兵阵图》等等。
纵73厘米 横31.8厘米
此图描绘六祖慧能斫竹的故事。慧能,俗姓卢,世居范阳,曾为樵夫。为禅宗的开创者。图中的六祖在古树衬托下,一手拿刀,一手持竹竿,正砍伐枯竹。 |
|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倪瓒 《秋林野兴》
wen.org.cn 海外遗珍: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精粹 11月01日 02:29
4754 0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一说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又署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无锡(今属江苏)人。世居无锡祗陀里,多乔木,建堂名云林,因以云林自号。他一生不做官,其家是吴中有名的富户;但倪瓒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瓒",亦号"倪迂"。性好洁,服巾日洗数次,屋前后树木也常洗拭。家中藏书数千卷,亲手勘定。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画法疏简 ,格调天真幽淡。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墨竹萧爽清丽。论画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文人画家有很大影响,享誉极高,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工书法,擅楷书,古淡秀雅,得魏晋人风致。作品有:《江岸望山图》、《竹树野石图》、《溪山图》、《六君子图》、《水竹居图》、《松林亭子图》、《狮子林图》卷、《西林禅室图》、《幽 寒松图》、《秋林山色图》、《春雨新篁图》、《小山竹树图》、《容膝斋图》、《修竹图》、《紫兰山房图》、《梧竹秀石图》、《新雁题诗图》等。有《水竹居图》、《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秋亭嘉树图》、《怪石丛篁图》、《竹枝图》等传世。王冕《送杨义甫访云林》说,倪瓒"牙签曜日书充屋,彩笔凌烟画满楼"。 倪瓒生活于战乱的环境中,想逃避现实,放弃田园产业,过着漫游生活。"照夜风灯人独宿,打窗江雨鹤相依",就是他生活的写照。不过他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他在《寄顾仲瑛》诗中说:"民生惴惴疮痍甚,旅泛依依道路长。"尤其是至正十五年(1355),他竟以欠交官租被关进牢狱,他在《素衣诗》中说:"彼苛者虎,胡恤尔氓。"表明了他的批判态度。不过倪瓒对现实常常采取消极姿态。他有一首散曲〔折桂令〕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他不隐也不仕,飘泊江湖,别人都不了解他,他也不想被人了解。
倪瓒的诗造语自然秀拔,清隽淡雅,不雕琢,散文也一样。 著有《清閟阁集》15卷,《倪云林诗集》。
明代的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云林画法,大都树木似李营邱(李成),寒林、山石宗关仝,皴似北苑(董源),而各有变局。”
秋林野兴》图,是倪瓒现存于世最早的作品。大概是倪瓒三十几岁时所画。那时的他,过着读书、作画与文人道土相往来的悠闲生活,所以可推断,此画的内容是他当时的生活写照。此画近处缓坡错落,皴法隽爽;坡上有树丛,且远近有别,点叶也富于变化。树下有一茅亭,造型简洁、古朴。亭内有一高土临河而坐,一派肃穆沉静之态,另有一童子侍于其后侧,形象谦卑。隔河的远山,以淡墨画就,虚灵而空潆,与对岸的缓坡既有对比又有呼应。此画的笔法表现多见李成、郭熙、董源、巨然诸家之法。该画所描绘的大概是倪瓒在自家园林“清闷阁”幽居读书的情景
Ni Zan (Chinese, 1306–1374) Enjoying the Wilderness in an Autumn Grove, dated 1339 Yuan dynasty (1271–1368) China Hanging scroll; ink on paper; Image: 38 5/8 x 27 1/8 in. (98.1 x 68.9 cm); Overall with mounting: 8 ft. 10 7/8 in. x 35 7/8 in. (271.5 x 91.1 cm); Overall with knobs: 8 ft. 10 7/8 in. x 40 in. (271.5 x 101.6 cm)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Bequest of John M. Crawford Jr., 1988 (1989.363.38) Until the early 1340s, Ni Zan lived the life of a wealthy dilettante, spending his time among the precious books, antiques, and flowers of his Pure and Secluded Pavilion. His painting style at the time, as seen here, exhibits a studied archaism in which his interest in descriptive detail is at odds with his self-conscious use of calligraphic "hemp fiber" brushstrokes in the manner of tenth-century masters. Ni's gentleman seated in a rustic pavilion is shorthand for the scholar in his studio. His florid poem exhibits a similarly precious quality of one entirely absorbed in his immediate surroundings. It reads, in part:
In the bright days, bamboo wave in the breeze; In the dark nights, parasols of fir hold up the moon. Burning incense I use [a censer in the form of] a gilded duck; Gathering scattered petals, I place them inside my pillow. (Translated by Wen Fo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