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摄影作品
人文与社会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 03月10日 13:40
3872 1
|
|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摄影作品
人文与社会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 03月10日 13:27
4171 1
St. Beuve 1990 同样命名为圣·佩韦的一张照片。87年那张同名照片中,只能从椅子上的红毯子看出曾有人在,因此强调了人的缺席。这张照片中,镜头对准了一对年青男女,然而他们与观者之间仍然是隔离的。 |
|
| 海外遗珍--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精萃: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13
humanities.cn 海外遗珍: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精粹 03月10日 11:47
5552 1
传为唐·韩干《照夜白》。杜甫在称赞韩干的师父曹霸时曾经说过韩干:“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古往今来无数人为韩干抱不平,其中也包括唐代的张彦远。其实老杜也说过:“韩干画马,毫端有神”,“瞻彼骏骨,实惟龙媒。”或许不同的说法只是少作与老成的区别,是耿直愚鲁的老杜不意间透露了一点画家成长的过程。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国外收藏中国文物最丰的场馆之一。龙门石窟著名的《皇帝礼佛图》即在此。--humanities.cn
Night-Shining White, Tang dynasty (618?07), 8th century Attributed to Han Gan (Chinese, active 742?56) China. Handscroll; ink on paper; 12 1/8 x 13 3/8 in. (30.8 x 34 cm) Purchase, The Dillon Fund Gift, 1977 (1977.78). [img]http://humanities.cn/uploads/photos/metorg.gif[/img]
|
|
| robert capa 1944年6月6日 诺曼底战役
人文与社会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 02月13日 15:33
7221 1
盟军登陆法国时海水中游泳的士兵,这张颗粒粗糙、影像模糊的照片是卡帕的名作之一。 |
|
| 罗伯特·卡帕:与纳粹生下孩子的妇女1944
人文与社会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 02月13日 14:41
7381 1
孩子的父亲是纳粹,因此孩子的母亲在德国战败后成为目标。 |
|
| robert capa 柏林1945:盟军轰炸后
人文与社会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 02月13日 14:35
6940 1
|
| robert capa:伯格曼在希区柯克的《臭名昭著》中出演
人文与社会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 02月13日 14:33
6907 0
|
| robert capa 徐州1938:战线附近
人文与社会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 02月13日 14:31
6987 1
卡帕1938年在中国,拍下了一系列日军侵华战争照片,这是1938年4月的徐州。 |
|
| Robert Capa 摄影:死亡瞬间
人文与社会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 02月13日 14:28
7851 1
Death in the Making Death of a Loyalist Soldier
1936年西班牙内战时拍摄,地点是 Cerro Muriano 附近,该照片首先在法国杂志Vu(视) 登出。这张照片奠定了卡帕作为战争摄影记者的声誉。 |
|
| robert capa 杭州1938:日军空袭
人文与社会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 02月13日 14:20
7157 1
罗伯特·卡帕 robert capa 杭州1938:日军空袭 |
|
| robert capa 杭州1938:日军轰炸后
人文与社会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 02月13日 14:19
6948 0
robert capa 罗伯特·卡帕摄影,杭州1938:日军轰炸后 |
|
| 海外遗珍--耶鲁大学美术馆藏中国文物
humanities.cn 海外遗珍: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精粹 01月23日 11:20
5139 1
罗聘 (Luo Ping,1733-1799) 蜘蛛花卉扇面 |
|
| 海外遗珍--耶鲁大学美术馆藏中国文物
humanities.cn 海外遗珍: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精粹 01月23日 11:17
5133 1
|
| 海外遗珍--耶鲁大学美术馆藏中国文物
humanities.cn 海外遗珍: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精粹 01月23日 11:15
4870 1
|
| 海外遗珍--耶鲁大学藏中国文物
humanities.cn 海外遗珍: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精粹 01月23日 11:00
4939 1
金农 (1687 - 1764), 墨梅画,作于金农75岁时 |
|
| 加缪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2
人文与社会 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01月03日 02:09
9067 1
Albert Camus, 加缪, 1946
加缪1913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家境贫寒。1933年加入法国共产党,1935年起从事戏剧活动,1937年成为新闻记者,并退党。二战中加入法国抵抗运动。这张照片拍摄时,加缪正在写他的《鼠疫》,翌年该书出版后获得法国批评奖。1957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罹车祸身亡。--Humanities.cn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人文与社会 |
|
|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2
人文与社会 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01月01日 23:05
6670 1
法国 Brie 1968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
|
|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3
人文与社会 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01月01日 23:05
5651 1
布鲁塞尔 1932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
|
|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4
人文与社会 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01月01日 23:05
5780 1
德国 Dessau 1944,一个二战中为盖世太保工作的妇女受审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
|
|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5
人文与社会 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01月01日 23:05
5925 1
圣拉撒路教堂的后门 1932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
|
|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6
人文与社会 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01月01日 23:05
5877 0
柏林墙 1958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
|
|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7
人文与社会 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01月01日 23:05
6105 0
纽约 1960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
|
|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8
人文与社会 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01月01日 23:05
5826 1
巴黎 1953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
|
|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9
人文与社会 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01月01日 23:05
5980 1
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省塞维利亚 1933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
|
|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10
人文与社会 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01月01日 23:05
6604 1
法国 Simiane la Rotonde 1969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
|
|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11
人文与社会 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01月01日 23:05
6046 1
墨西哥 1934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
|
|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12
人文与社会 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01月01日 23:05
5626 1
Samuel Beckett 1965 贝克特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
|
|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1
人文与社会 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01月01日 23:05
5636 1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
|
|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3
人文与社会 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01月01日 23:05
5525 1
亨利·马蒂斯 Henri Matisse 1944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
|
| 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4
人文与社会 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01月01日 23:05
5643 1
波特,凯瑟琳·安 (Katherine Anne Porter, 1890—1980) 美国女作家 1946
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新闻摄影变成了一种艺术。他的展览“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是第一个在卢浮宫展出的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他去东非旅行,开始用莱卡相机,从此正式迷上摄影。他用的镜头主要是50mm的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眼同),偶然在拍风景是用长焦镜。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他成立了Magnum玛格农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他认为摄影作品中应该有“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