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社会

苏盈如:走出唐人街,走入中国底层劳工:白晓红谈《隐形生产线》

苏盈如:走出唐人街,走入中国底层劳工:白晓红谈《隐形生产线》

中国拾贝工人

破报2013.7.4; http://www.pots.com.tw/node/11777
英国的劳动问题,往往被以移民问题给掩盖过去。目前英极右势力利用经济萧条的局势,找代罪羔羊。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多已逐渐发展出强烈的阶级意识。部分原因是他们成为华人社区里面的劳动底层,而那些比他们先来到英国的港人成为他们的雇主,因此,中国新移民没有形成鲜明的『华人』社会意识,而是鲜明的工人意识。

直到故事最后一段,我才明白「隐形生产线」的意思。从2000年发生在英国多佛港中国非法移工(所谓「偷渡客」)58名在卡车里闷死,英主流论述却将其视为非法移民,而没有正视背后劳工问题的傲慢,出生台湾、经历解严前学运、在英担任记者的白晓红,开始调查中国移工在英国的生活,并从2008年伪装成没身分的中国人,在伯明罕工厂,后来到按摩院当保母卧底打工。于是除了2008年《Chinese Whispers》谈在英非法中国劳工、2012年《Scattered Sand》谈农民工、2013年出版《Invisible: Britain's Migrant Sex Workers》谈性工作者等报导文学。八月份将出版以小说形式呈现经历、调查的《隐形生产线》。

「哎,走到哪,就会卖命。就这本钱了。」-《隐形生产线》

当时与底层非法劳工一起生活、尔后坦白身分,白晓红说就是「想做这件事,没有想太多」。不觉得彼此有差别,「甚至睡在同一个房间里,他们不觉得你是外面来的。」这点指出,人与人之间只存在处境上的差异。《隐》借李然到英国打工开始,随着他的眼睛及周围劳工经历,就像非法劳工如履薄冰、不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遭遇一样,读者也不知道接下来谁会工殇。即使在异乡死掉,也没有真实姓名。于是伴随包括2004年23名莫克姆湾拾贝工因涨潮遇难、Samsung(三星)工人过劳死、以及遭打劫或遇害等真实事件,藉由还原他们生前世界,仿佛是所有非法移工的挽歌。所有在餐饮业、食品加工业、性产业、电子制造业、农业、建筑业的无名者被串在一起,曾经互相依靠过、听说过、擦肩过,期待过也分开过。「那个充满田园情趣的英格兰城镇底下掩盖住的,是个充满危机和暴力的生产巨轮。」书中指出特别是中国福建、东北工人在改革开放、国营企业倒闭后,需到海外非法工作以供家庭消费。外籍工资往往比本籍标准要低许多,却仍比国内工资高。在发展不均等的国家之间,当工人被嵌入跨国生产链,便面临制度性的二等社会地位,「你挣的钱永远赶不上物价!」李然这么说。

然而,不论英国或台湾,实际上劳动问题,被以移民问题给掩盖过去。包括晓红提到目前英极右势力利用经济萧条的局势,找代罪羔羊。她曾写到不论工党或保守党等主流政党,均在建构民族主义论述,她说:「种族歧视一直在,大英帝国仇外的心态一直有。」问及是否因为左翼力量减弱而导致如此,她表示,「英本地工会在历史上来说,经常受到民族主义影响,『英国工作给英国人做』的观念,早在上个世纪初已形成。不过,随着移工增加,工会和工运也经历改变。过去工会不谈移民政策,而今日工会经常必需捍卫移工会员的权益。他们也必需经常在有关移民政策的议题上,与移工团体合作。」同时,国际「人口贩运」防治机制,只企图处理非法移动的行政程序,并以公关方式解决人权问题,包括在台湾以美国国务院标准为指导原则的做法。连跨国企业透过社会责任部门,或监督生产链代工厂,官方借法规改善工头或仲介制度,都无法扭转现况、建立正常劳动条件,又如何期待民间劳工或社福团体代为解决。晓红提到,「中国移工很少是像英国媒体所说的人口贩运。政策上只要是人口贩运,就跟非法移民连在一起。大家以为劳工是被拐骗进来,其实八、九成以上是自愿,是被贫穷逼迫来到这边。」

华埠与唐人街消费端的政治神话

晓红先聊起,所有人都是处在这种「华人」想像中的边缘位置。「中产阶级华人跟没身分劳工,这两种不同阶级的移民,面对种族歧视的经验不同。后者即使在餐馆、在华人社区打工,跟第一、二代移民都没有接触。新移民是最孤立的,不只在主流社会、还在华人社会。」除了个人经验被当地人欺负或感觉被歧视外,因工时长,无法跟外界接触,少数阅读主流华文媒体外,只有手机聊天或睡觉,非法劳工日常生活,根本活在社会之外,「没有接触、对这个社会一点都不了解。活在自己的小圈圈。」她接着谈到「在英国,台湾人是少数,特别早期很被排挤。早期跟香港移民要讲粤语才能生存,出去也不能老说是台湾人。什么是华人?很多中国来的人,也不认为自己是华人。多佛港事件让我很激动,不是因为他们是中国人,而是他们是外来移民。本地同事认为他们自找、谁让他们来,对外来者连基本出于人的同情都没有。这才想去了解,开始在华文报写稿,越写多越进入认识更多人。」

如同作者刘绍华在《我的凉山兄弟》书中提到,在社会快速改变中,发展与劳动情景瞬息即逝,当下已令眼前记录成为历史。晓红谈起1950-70年代多为香港移民。1972年中英建交后、华人地位提高,1985年政府认可「唐人街」名称。过程中,中国餐馆越受欢迎,香港或80年代越南华裔移民的第二代不愿意做餐饮业,而90年代马来西亚华裔人数不足以解决餐饮业劳力短缺,偷渡过来的人成为重要劳动力。从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中国人申请政治庇护,2000年后人数越来越多,而2005、06年女性增加很多。然而,因为2004年莫克姆湾遇难事件后制定《工头执照法》,加上2008年工党政府计分制移民政策,查缉严重,餐饮业不敢用黑工,非法工作更加地下化,很多人开始到街头卖盗版、性工作,或到中国人开的工厂工作,很多人待了十多年、改善生活后就回家,「能留下来的就做生意多赚,不能混就回去,大部分跑回家。」

非法移工通常碍于曝光、劳动供需市场间的可被替换感与对异地社会法规不了解,加上劳动条件令人受不了、有机会就想走的高流动率,往往难以组织工会。当问及工人意识,她表示,「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多已逐渐发展出强烈的阶级意识。部分原因是他们成为华人社区里面的劳动底层,而那些比他们先来到英国的港人成为他们的雇主,因此,中国新移民没有形成鲜明的『华人』社会意识,而是鲜明的工人意识。」

书中提到,「农场上中国人的队伍里,四十岁以上的居多,多为人父母,背负着相当沉重的任务。」最后,我问她隐形是否等于自由,晓红说:「没有身分不会认为自己是自由。被迫使出来,每个人都有计画,计画的好好的:要赚到这些钱、还(出来时欠的)债、儿子成家、要给小孩上学、要盖房子...任务太大了。失去一份工作都是打击,不可能感觉是自由的。精神压力受不了、会崩溃的有。为了家里跑出来,最后离家太久、失去家的也有。自己在外面苦,家里都不知道。不会告诉家人真正状况,04年遇难者之一,事情发生前,跟家里通话、对孩子说没问题,死之后才发现在英国怎么过。」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8/3922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922

张利军: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12) 余盛峰:革命恐惧的幻象
相关文章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