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科技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

本次调查(07年)青少年的网瘾人数为9.72%,说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仍然是不容忽视的。男性青少年网瘾比例高出女性青少年7.18个百分点,18-23岁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较高,为11.39%。其中,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网瘾比例最高,分别约为16.5%、14%和11%。网瘾青少年中“玩网络游戏”的比例(40.77%)高于非网瘾青少年(28.61%)将近13%。
1.调查研究相关说明

  1.1报告摘要

  为了解当前国内青少年网瘾的状况,研究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对策,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于2007年8月成立课题小组、确定操作程序,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反复研究和设计,于9月份开始正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全部被调查青少年网民中,网瘾者约占10%左右。青少年网络用户中,具有男性、低龄、失业或无业和本专科学生等特征的网瘾比例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被调查青少年网民中,均存在一定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情况,但是,网瘾青少年在“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中不和谐的比例均超过20%,比非网瘾青少年高近10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在上网目的方面,网瘾青少年和非网瘾青少年存在一定差别。网瘾青少年较倾向于娱乐性目的,包括“玩网络游戏”和“聊天或交友”;而非网瘾青少年则较倾向于实用性目的,包括“获取信息”、“学习或工作”和“通讯或联络”。

  调查结果显示,网瘾青少年和非网瘾青少年对“娱乐休闲类”游戏均有较高的偏好。有超过60%的非网瘾青少年对“娱乐休闲类”游戏有较高的偏好,而网瘾青少年则对“角色扮演类”和“比赛竞技类”游戏有较高的偏好。

  调查结果显示,网瘾青少年比非网瘾青少年拥有更多经常通过网络成功获取学习、求职、创业等社会机会的经历,有更多使用网络购物等社会服务的经历,也有更多利用网络论坛、博客等表达自己思想与观点的经历,而对于参加或组建网络群落、团队等活动,网瘾青少年和非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相差无几。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所有被调查青少年网民中,有近70%的被调查者认为,今后在促进互联网发展最需要加强的是“净化网络空间 ,过滤不良信息”;也有近60%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大开发远程教育系统,丰富网络教学内容”。

  1.2 研究背景

  在媒介教育研究领域,网络素养的内涵,就是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网络的普及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使用互联网,青少年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成长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其中,网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青少年由于身体、心智尚不完全成熟,面对网络世界的新事物、新景象,很容易分辨不清,把持不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以致容易沉迷其中。有些青少年甚至产生了“网瘾”、“网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业、生活和工作,妨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并给社会带来巨大伤害。

  许多专家指出,帮助青少年预防和戒除“网瘾”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加强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已成为影响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新时期中国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所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2005年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2007年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以了解和分析中国青少年网瘾现状,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树立健康上网理念和有效戒除网络成瘾,促进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

  1.3 研究目的

  本次调研活动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实施,具体目标如下:

  (1)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中国网瘾青少年现状,掌握网瘾青少年的比例以及在年龄、职业和性别上的分布情况;

  (2)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中国网瘾青少年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情况与非网瘾青少年的差别;

  (3)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中国网瘾青少年的上网目的。

  1.4 调查实施方法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于2007年8月成立课题小组、确定操作程序,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反复研究和设计,并于9月份进行试点调查,在总结试点调查工作之后重新修改调查问卷,并最终确定调查方案。

  本调查为自填式问卷的非随机调查。问卷发放方式以实地调查为主,网络调查为辅。

  实地调查的范围包括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武汉、沈阳、西安、海口、三亚、济宁、杭州、成都12个城市。访问地点为学校、网吧和其他公共场合。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23,回收率为91.86%。

  网络调查通过搜狐ChinaRen、中青网、人民网三家网站进行,回收有效问卷10363份。1.5 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到两大类共3个指标。分别是:(1)核心指标――网瘾;(2)参考指标――人际关系、上网目的。

  1.5.1 核心指标:网瘾

  网瘾是本次研究的核心问题。“网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Goldberg)提出,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 Kimberly 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 IA)、“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 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 PIU),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根据网瘾青少年的特征,在听取专家意见和课题小组成员的多次深入探讨下,在本次调查中,制定了如下网瘾评判标准:

  网瘾评判标准的前提(必要条件)为: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问卷第14题)。

  在这一前提下,只要网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充分条件)中的任何一个:(1)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问卷第11题)(2)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问卷第13题);(3)向亲人隐瞒了自己的上网时间(问卷第16题),就认为该网民从一定程度上具有网瘾特征,即判定他属于“网瘾”。

  调查问卷中,针对这些标准设置了组合型的“或然”题项。在第十四题选“是”的情况下,第11题、第13题和第16题中只要有一个选“是”,即判定该网民属于“网瘾”。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次对“网瘾”的界定有所改变,所以本报告所涉及数据不能与05年网瘾报告数据进行直接比较。

  1.6 数据处理说明

  本报告对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的样本结构都进行了描述,但在后期分析时,网络调查的结果主要作为实地调查的补充和参考。

  1.6.1 数据预处理

  在所有问卷回收后,经过数据录入、逻辑查错与数据净化处理后形成最终数据库,研究过程中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由于实地和网络调查中,部分数据出现缺失、错误填写等情况。所以,在对数据进行分析过程中,去除了缺失错误数据的影响,在四舍五入的过程中,可能使百分比的合计达不到100%。

  2.中国网瘾青少年现状分析

  2.1 网瘾青少年规模:

  由于实地调查为非随机抽样调查,所获得的样本与全国青少年网民总体在年龄、性别、职业等的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数据分析前,根据可获得的指标,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加权处理。实地调查数据和网络调查数据加权采取的方法不尽相同。对实地和网络调查数据,考虑了全国青少年网民年龄比例。加权数据的来源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7年7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年龄
18岁以下
18--24岁
25-30岁
31以上

年龄结构百分比(%)
21.93
41.51
24.04
12.52


  表一:年龄结构百分比

  2.1.1我国网瘾青少年比例约9.72%


  本次实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9.72%(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分别为8.74%~10.68%)。

  网瘾青少年比例接近10%,需要各方继续对青少年网瘾问题加以关注,并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青少年上网成瘾。

  另外,根据本次网络调查的结果,青少年上网成瘾比例高于实地调查,达到11.06%。(图2)

网瘾青少年
在青少年网民中的比例
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

实地调查
9.72%
8.74---10.68%

网络调查
11.06%
10.08---12.04%


    表2:实地和网上调查中青少年网瘾规模和比例2.2 青少年网瘾群体分布状况

  2.2.1 男性青少年上网成瘾比例高于女性



  从图3可以看出,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13.29%)约比女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6.11%)高出7.18个百分点。

  在网瘾青少年中,根据图4,我们可以看出男性比例(68.64%)高于女性比例(31.36%)。由此可见,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于沉溺网络。

  2.2.2 青年网瘾比例较高


  如图5所示,18-23岁青年网瘾比例较高,达到了11.39%。根据2007年7月18日《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报告》中显示,目前中国25岁以下网民总规模已经达到8294万人,约占1.62亿总网民人数的一半。

  2.2.3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网瘾现象严重

  如图6所示,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16.50%)、研究生(13.95%)和本专科学生(10.99%)中的网瘾比例都超过了10%,处于较高水平;政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71%)、企业上班族(6.29%)和中学生(7.57%)的网瘾比例低于总体水平。

  从不同年龄和职业的网民上网成瘾的比例来分析,我们可发现:网瘾青少年中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的网瘾比例最高,另外是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等高学历网民当中的网瘾比例也高出总体水平。

  2.2.4 网瘾青少年存在较高比例的人际交往不融洽的现象

  如图7所示,网瘾青少年与非网瘾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网瘾青少年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均存在着较大的不融洽比例。网瘾青少年在“师生关系”(22.32%)、“家庭关系”(21.59%)和“同学关系”(21.35%)中,不融洽的比例均超过20%。2.2.5网瘾青少年的上网目的


  如图8所示,网瘾青少年主要的上网目的是聊天或交友,比例将近50%;玩网络游戏等娱乐性目的的人数比例超过40%,这说明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网上娱乐性活动对青少年的影响。
Open in new window


  如图9所示,在网瘾青少年和非网瘾青少年的具体活动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比如,网瘾青少年中“玩网络游戏”的比例(40.77%)高于非网瘾青少年(28.61%)将近13%,而“聊天或交友”虽然也属于娱乐性的活动,但网瘾青少年和非网瘾青少年中,参与这一活动的比例几乎没有差别。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数据显示,娱乐性活动和实用性活动比例在网瘾和非网瘾青少年之间差距很大。其中玩网络游戏和获取信息的网瘾与非网瘾比例差距较为悬殊。这说明网瘾青少年更偏重于“玩网络游戏”,而非网瘾青少年则更偏重于借助网络“获取信息”以及“学习或工作”。因此,正确引导青少年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网成瘾,而对于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放纵则可能促使其上网成瘾。2.2.6 网瘾青少年更偏好于角色扮演和比赛竞技类网络游戏

  由图10可以看出,网络成瘾青少年和非网瘾青少年均对“娱乐休闲类”游戏有较高的偏好。有超过60%的非网瘾青少年对“娱乐休闲类”游戏有较高的偏好,而网瘾青少年则对“角色扮演类”和“比赛竞技类”游戏有较高的偏好。

  2.2.7 网瘾青少年更多经常利用网络获取社会机会



图11:青少年利用网络获得学习等社会机会比较



  由图11可以看出,网瘾青少年比非网瘾青少年拥有更多“经常”通过网络成功获取学习、求职、创业等社会机会的经历。但在“偶尔”通过网络成功获取社会机会的经历中,网瘾与非网瘾青少年的比例几乎相同。

  2.2.8 非网瘾青少年较少使用网络社会服务功能

  由图12可以看出,有11.33%的网瘾青少年“经常”使用网络购物、缴费、交易等社会服务功能,非网瘾青少年则只有不足6.12%的人使用此项功能。但是在网瘾和非网瘾青少年中,“偶尔”使用网络社会服务功能的人比例相差无几。同时,由图13可以看出,网瘾青少年比非网瘾青少年“有过”更多的机会通过网络援助他人或接受援助。

2.2.9 网瘾与非网瘾青少年参加群落等活动的比例相差无几

  由图14可以看出,网瘾青少年和非网瘾青少年参加或组建网络群落、团队等活动的比例相差无几,并且与其他社会服务、社会机会等活动相比,有较高比例的青少年有过参加或组建网络群落、团队的经历。

  2.2.10 网瘾青少年较多利用网络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


  由图15可以看出,网瘾青少年比非网瘾青少年更多地“经常”利用网络论坛、博客等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

  2.2.11 青少年网民认为促进互联网发展最需要加强的是净化网络空间

  由图16可知,在本次调查的所有青少年网民中,有近70%的被调查者认为今后在促进互联网发展方面最需要加强的是“净化网络空间,过滤不良信息”;也有近60%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大开发远程教育系统,丰富网络教学内容”。

3.报告总结

  本次调查(07年)青少年的网瘾人数为9.72%,说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仍然是不容忽视的。男性青少年网瘾比例高出女性青少年7.18个百分点,18-23岁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较高,为11.39%。其中,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网瘾比例最高,分别约为16.5%、14%和11%。可见,青少年是否有网瘾与其性别、年龄和职业之间都有着明显的联系,因而,对于不同青少年群体,特别是失业或无固定职业的青少年,需要进行针对性地防治。

  根据这次调查的数据分析,网瘾青少年与非网瘾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网瘾青少年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均存在着较大的不融洽的情况。网瘾青少年在“师生关系”(22.32%)、“家庭关系”(21.59%)、“同学关系”(21.35%)中不融洽的比例更是均超过20%。

  有近70%的被调查者认为今后在促进互联网发展方面最需要加强的方面是“净化网络空间,过滤不良信息”。

  防范网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共同治理青少年网瘾问题。

  1、家庭方面。家长首先要提高对网络的认识,学习网络知识,改变自己的焦虑心态,改进家庭沟通方式,营造温习家庭氛围,缓解亲子关系,与孩子一起走出网瘾困境。

  2、学校方面。丰富青少年课余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校园交往,正确使用网络。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科学使用网络的知识。编写适合于向不同人群普及媒介知识的教材。

  3、社会方面。要大力推广健康民族网络游戏,进一步强化对网络行业的监管,实施网络实名制、网络内容分级、加强法律惩治力度,规范网吧、网站、网络游戏制造商等的从业行为;广泛宣传和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认清沉迷网络的危害,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要利用互联网、影视、广播、报刊等媒体,普及青少年安全文明上网知识,向家长和教师讲解青少年安全文明上网、远离网瘾的主要做法,不断提高监护能力和辅导水平;要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青少年研究和心理矫正机构,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沉迷网络的青少年进行封闭性训练和矫治;要组织招募教师、社工、专家学者等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区志愿者,围绕网瘾青少年建立志愿者“一助一”长效工作制度;开展家庭网络心理导师新职业培训,建立国家级网瘾救助基金。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5/1602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1602

伊格尔顿:狂欢与喜剧--巴赫金和布莱希特 吴飞:弑与孝
相关文章
文化部:《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
王晓明:从尤奈斯库到《魔兽世界》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