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历史

戚本禹:亲聆毛主席讲"五七指示"--敬以此文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人文与社会
此文在毛主席一百二十年诞辰时前夕发表于共识网,因为时间较紧,未及仔细核对……韩钢教授还根据档案,纠正了原文中几处时间、地点的误记,此次发表,均按韩钢教授的指正改过了。

1966年5月12下午,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徐业夫打电话到钓鱼台找我,通知说,主席有重要的事情要召见我和陈伯达、杨成武;并要我通知陈伯达,要我们三个人必须在明天一早赶到上海。

我是5月1日从上海回到北京的。我那次去上海,原本是为《红旗》杂志编发工农兵学哲学的文章组稿的。完成组稿后,张春桥传达中央通知,叫我继续留在上海,参加由康生、陈伯达、江青以及原中央秀才班子吴冷西、王力和尹达、张春桥、关锋、我等人一起组成的"五一六通知"文件起草班子。就是在这一文件起草的过程中,中央决定成立新的领导文化革命的机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我亦被内定为成员之一。接着,江青又通知我,要我回北京后,不再去《红旗》杂志了,而直接回中南海,说"关于你的工作,中央有新的安排"。所以,过了五一节,我就去中南海找汪东兴报到,中央办公厅就在原来刘少奇住的甲字楼里给我安排了办公室。同时,在钓鱼台也为我安排了办公室。此时中央正在举行讨论"五一六通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我也列席了这个会议。会议是刘少奇、邓小平主持的。

接到徐业夫电话后,我就通知了陈伯达。然后又打电话给杨成武,杨成武说,他也接到徐业夫的电话了,并且已经安排好飞机,让我和陈伯达明天凌晨去北京郊区的某军用机场乘专机去上海。5月13日凌晨3时,杨成武就来电话催我们出发了。我和陈伯达坐车去了机场,与杨成武会合。我们刚登上飞机,飞机就起飞了。那是一架中型专机,飞起来很稳,里面还有可以办公的小房间。上了飞机,我心里就在嘀咕,主席这么紧急地召见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事?那时正在传说北京有发生军事政变的迹象,这次又有代总参谋长同行,是不是与军事政变有关?

大约飞了三小时左右,我们抵达上海虹桥机场。徐业夫已在机场等候我们,在去宾馆的汽车上,徐业夫把已经印好的林彪转呈给毛主席的解放军总后勤部的一个报告,以及毛主席在5月7日为这个报告写给林彪的信给了我们。在车上,我们就看起了文件。

毛主席是比我们早几天从杭州抵达上海的,他给林彪的信应该是在上海写的。照例这样的文件都得由经过审查的专门工厂印制。我不记得杭州有这样的工厂,上海倒是有的。所以这个文件是在上海印的,要不就是用飞机送到北京去印的。

大概清晨7点左右,我们就到了主席下榻的西郊宾馆12号楼。当时主席还没有起床。但主席事先有交代,我们一到就马上叫他起来。所以护士长吴旭君叫我们在客厅里先坐下,然后她就去主席卧室敲门,告诉他我们到了。

客厅不是很大,在客厅的一边是两张单人沙发,对面是一张三人沙发,在这张三人沙发旁边有一把靠椅。杨成武硬要让我坐三人沙发,他自己坐三人沙发旁边的椅子。我想他是老革命,我一个小青年,怎么可以自己坐沙发,让他坐椅子呢?经一番退让,最后还是我坐椅子。我们坐下后,都埋头继续看文件。

一会儿我们看到主席穿着睡衣,从客厅旁边的一间卧室里出来。我们知道主席通常都是晚上工作的,很少有这么早就起床的。

主席出来后,和我们一一握手打招呼。在和我握手时,主席说,好久不见了。主席这样说,那是因为1964年夏我被调去《红旗》后,就没有再见过主席。我在中南海工作时,平日常骑自行车经过主席居室后门出海办事。偶尔会遇上主席在散步,我远远看见都会立即下车,从靠墙一边悄悄推车过去。主席如看到我,会向我抬手打个招呼。主席又说,上次讨论哲学问题,让《红旗》派人来,你没有来。主席指的是1964年秋他召集了一些人作过一次关于哲学问题的谈话。我从主席的话中听出来,主席或许以为我会去参加那次哲学问题谈话。但当时陈伯达叫吴江、邵铁真去了,没叫我去。

主席给大家打完招呼在单人沙发入座后,拍了拍他旁边的另一张单人沙发,让我坐在他的边上。因为是主席叫我坐的,我只好坐到了主席的身边。原来我坐的那个椅子斜对着主席卧室的门,我总感觉卧室里好像还有人。果然不一会儿,就看见江青也从卧室里走了出来。我马上起身要让座给她,主席用手示意,要我仍坐在他边上。江青就坐到对面我原来坐的椅子上去了。我从秦城出来,听到中央某领导人的讲话传达,说早在建国时,毛主席与江青就各住各的,实际上已离异。但我亲眼目睹:在1966年,主席在上海时仍与江青同吃、同住。那时主席73岁,江青51岁。建国时,主席56岁,江青34岁。当时江青刚从苏联休养回国,与主席同吃、同住,两人感情很好,这是我们大家都知晓的。直到1967年我因写《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文章,从钓鱼台到中南海找江青,仍见到她同主席住在一起。虽然那时江青住钓鱼台11号楼,主席则住在中南海中,但江青仍时常回去看主席。

这时,护士长吴旭君给主席送来了早餐。我看到她拿着一杯乳制品,颜色淡黄。另有一个小碟,上面盛着几片烤馒头。后来吴旭君对我说,那乳制品是主席喜欢喝的马奶,加了点麦片。嗳,这杯麦片马奶和烤馒头就是这位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人物的早餐了。我们刚才在飞机上用的早餐,都远比它丰富。

主席喝了几口麦片马奶,开始讲话了。他说,今天找你们来就是为了研究你们手里看的文件。接着又说,从远古以来,人类一直没有什么社会发展的长远计划,人类社会发展应该有个远景计划,这才是人类文明。我们讲的人类文明,是共产主义。它是马克思根据现代生产力发展情况设想的,马克思在批评哥达纲领等书中讲了一些关于共产主义的具体的设想。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文明社会。我以前谈过张鲁,张鲁是东汉末年的农民领袖,与黄巾一党,他也有些共产主义想法,这些想法大概来源于古书上讲的大同世界,只是古书上那个大同世界讲得很模糊,因为那时没有新的生产力,对将来的大同世界无法具体化。张鲁的时代社会进步了点,所以张鲁的大同世界就比以前具体化。在张鲁那里治病不要钱,吃饭也不要钱,但不能乱吃,吃饱就可以了。有的人,例如一些贵族豪富,吃那么多,浪费那么大,总不好!主席说,我们现在找到比张鲁更好的办法了,解放军总后勤部总结的这个经验,就是一个共产主义社会未来的萌芽,每个人分工不是那么刻板,一业为主,全面发展。解放军战士除了军事,可以做工,务农,又能学习文化知识,发展艺术才能。劳动者的劳动不要那么紧张,不要一天到晚干活,要劳动与学习相结合,有分工、有合作。做领导的也要劳动,定期劳动一下,和大家打成一片。分配上要允许有点差别,但不要太大,不要搞特殊,成为一个特殊阶层。我注意到,此前主席虽然说过官僚特殊阶级,但这次说的还是特殊阶层。主席说,林彪同志有个报告过来,我给他写了几句话,请你们来一起修改一下。

随后主席问我们看了文件后有什么意见?

陈伯达首先发言。陈伯达在政治上确实是比较敏锐的。他说,文件刚拿到,虽然是初看,但感到主席的这个批示非常重要。他说,我们在大跃进时,探索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模式,这又是一次探索,主席这次的指示非常明确,而且可行性很大。他说,我们不久前提倡的"半工半读"也是一种探索,不过做起来像是勤工俭学,没有提到共产主义理想的高度。还有河南嵖岈山人民公社的共产主义过渡,搞得太杂,不大可行。陈伯达的话,让我想起1958年主席曾让他和张春桥去看过嵖岈山公社的共产主义过渡,他们回来后对嵖岈山也没有怎么肯定,只是说那公个社的书记挺能吹的,态度明显有保留。要不是他们当时持有这个态度,恐怕早就宣传推广嵖岈山了。陈伯达接着说,嵖岈山的设想没有主席这个指示好。主席的指示指出了在现在的生产条件下,怎样做到人的全面发展,完全符合马克思讲的新制度下、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平心而论,陈伯达虽然早年思想庞杂,入党后在严峻的斗争中,经不起考验(如林彪事件),但他的理论水平,尤其是哲学水平要比一般人高很多。

陈伯达讲完以后,杨成武讲。杨成武对理论的东西讲得不多,只是说了些具体的问题。他说,部队搞生产意义很大,照这样下去,我们都可以不领军粮了,这对战备是很有意义的。这时主席插话说,我历来主张军队粮食自给。杨成武接着说,战士学文化好,这样军队的文化水平可以得到提高。部队就是缺文化,又能打粮食又能学文化。这个好。他还说,东北有个部队搞得比总后报告中说的还要好。主席听了就让他把材料拿来看看。他回答说,已经送上去了,可能还没有送到主席这里。

接下来就是我讲了。我读过一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这之前对主席《张鲁传》的批语就抄过、并看了很多遍,一些词句已能背诵。因而就从引述主席《张鲁传》的批语开始,说张鲁搞了五斗米教,设置"义舍",穷苦老百姓到他那吃饭不要钱,而且都能吃饱;他用草药和符咒治病,也不要钱。草药能治病,符咒是迷信,但有时也能治病,因为它是一种心理疗法,至少可使病人增强抗病的信心。当我说到张鲁统治的地区"不置常吏"时,主席插话说:就是不要当官的,"皆以祭酒为治"。"祭酒为治"就是由群众公推出的人来管理地方的各种事物。接着,我说起在长辛店二七机车厂劳动的时候,看到工厂边上就有很多土地,如果也能用来搞农业,工人生活就会大大改善。我听杨成武讲战士学文化时,心里就在想,主席的指示不光是说要战士学文化,还说要批判资产阶级。所以又着重谈了对批判资产阶级的看法,我说前些天刚去"南京路上好八连"体验生活,没想到,我们的战士也会批判《海瑞罢官》。原来以为那些古代的事情,战士可能不清楚,哪知道战士都很清楚。主席很注意地听了我复述的战士的话,然后问,会不会是知道你要去,他们指导员事先请人来跟他们讲课,做了些准备?我说,这我倒不清楚,但战士们有些问题说得很好,比我写的文章还要好。比如战士们说,那个"清官"也是压迫人民的,而且有些"清官"压迫人民更厉害。因为"清官"有民望,受老百姓拥护,所以他们镇压农民起义往往更没顾虑,也更残酷,来了就杀,比贪官更凶狠,曾国藩就是如此。主席听了说,对!曾国藩杀人厉害,范老(文澜)说老百姓叫他"曾剃头"。主席还说,《老残游记》上也讲"清官"杀人厉害。说"清官"的红顶子是用血染的。

陈伯达又说,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康有为的《大同书》,都没主席的批示提得好。主席就说,太平天国起初也是有理想的,但在定都南京后,它的上层很快就腐败了,领导人自己成了新王朝的统治者,他们还会认真去搞什么天朝田亩制吗?我们让大家都来批判资产阶级,就是要防止再搞出新的资产阶级来。共产党虽然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部队,要是脱离群众,不继续革命,甚至腐化变质,转过来压迫人民,那么人民也会起来反抗的,也会出陈胜、吴广,瓦岗寨。

我接着主席和陈伯达的话说,主席的设想挺好,人不能一天一天老是干同样的活,一边干活一边学习,学工的可以学农,学农的可以学工,还要学文化批判资产阶级,那样人就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如果工厂、公社、机关、学校都能按照主席的这个设想去做,那这个社会就越来越理想了。我感到毛主席描绘的这一社会前景,比陶渊明的"桃花源"和康有为的《大同书》都好。而且,都是可行的,起码它在我们解放军的部队里已经实现了。

主席听了笑着对我说,你是年轻人,你们只要贯彻不断革命的精神,把革命进行到底,也许能看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曙光。

那天的谈话,主席的兴致很高。主要都是主席讲,江青没说什么话。凡主席在场的时候,江青一般都不多说话的,那天也一样,一直是毕恭毕敬地在听。我曾对主席讲话作了个简单的记录,这个记录后来被汪东兴他们抄走了,我要求几次,但至今都没有归还给我。因为在秦城监狱时,我常回想主席这次讲话,所以至今还能记得一些情况,但也就是这些了。其中对陈伯达、杨成武的谈话可能有失记之处,因为我的记忆力有个缺点,就是记自己的多,记别人的少。关于他们的谈话,可以参考他们自己的回忆。

到吃午饭的时候了。主席让我们下午修改文件,回去后再向政治局做汇报,看看还有什么修改补充的,然后提交中央会议讨论一下,通过后,再以中央文件发下去。

从主席那儿出来,我们就去了我们住的锦江饭店。吃过午饭,我们三人就一起坐下来讨论主席讲话和文件。对主席的批示我们没做什么改动,只是对总后勤部报告的标点、字句做了一点小的修正。接着,我们又讨论起草了一个中央通知的文稿。

在这种时候,陈伯达往往都是最起劲的,他亲自动笔起草。田家英曾跟我说过,凡写给主席的东西,陈伯达一定要亲笔写,好让主席看到是他的笔迹,知道是他写的。那天,我和杨成武也只是在一旁参议,让陈伯达写。我记得,杨成武和我只提了一个意见,即在原来文稿的最后加了一段话,说主席的这个指示对反帝、反修和加强国防战备有重要战略意义。陈伯达采纳了,后来的中央文件上也是这么写的。

那天总理也到了上海,当晚,魏文伯、曹荻秋请总理和我们吃饭,总理说他晚饭后要去主席那里,陈伯达就让总理把我们写的东西交给主席。总理还约我第二天早晨一起到锦江饭店顶楼阳台上去呼吸新鲜空气。第二天早晨7点多,我就去了。没想到,总理已经在那里等着我了。我说,我迟到了,变成贪睡的小张良啦。总理笑了笑,谈了几句闲话,就问起我的家庭状况和工作经历,然后对我说,在李秀成问题的讨论中,他看到了主席对李秀成的十六字的批示,端正了认识。他很诚恳地对我说:"这件事情我对不起你,周扬开会批判你是我批准的。我其实也觉得你的文章写得好,有气势。可他们都要批,讲了好多理由。我也没有好好研究就批准了。幸亏主席及时发现了,不然要犯大错误"。当时,我很感动,觉得总理的胸襟宽大,光明磊落。

第二天,即5月14日,主席的回批就下来了,说(我们写的东西)可用,让我们带回北京。当天上午我们就坐飞机回到北京。一回北京,陈伯达立即向中央政治局作汇报,我向中央文革小组作传达,杨成武则去向林彪汇报。

此后不久,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一致通过了这个文件,后来正式下发了这个文件,并为全党习称为为毛主席的"五七指示"。

主席之所以这么紧急召我们去上海,可能是因为当时北京正在召开讨论"五一六通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或许主席想把这个文件也拿到这个会议上去讨论一下?后来,我只看到主席批示的文件被印成中央红头文件下发。

"五七指示"在当时是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央文件下发的。但因为"五一六通知"发出以后,北京又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事件,大家的注意力都转到其他事情上面去了。

大概是六六年七月,陈伯达提出要和我一起写个关于"五七指示"的东西,发个社论什么的。以引起全党和广大群众的重视,我非常赞同。在起草社论纲要的时候,陈伯达提出了"五七指示"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蓝图"这个概念,他认为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都没有具体的规划,主席的"五七指示"则是一个具体规划,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一个宏伟蓝图。我说,这个提法挺好,很有指导意义。陈伯达听了说,"嘿,你还能欣赏我噢"。我说,那当然啦,你是老夫子嘛。于是按照陈伯达写的纲要,组织人写了一篇文章,以《人民日报》社论的名义发表了。至于文章发表前是否请其他中央领导人看过,我记不清楚了,但至少主管宣传的关锋、王力是看过的。

现在看来,我们当时对"五七指示"的重要性理解还是很不够的。当时我们都没有想到主席的"五七指示"和文革的关系。后来才认识到,主席在文革一开始的时候,就设想了文革后要构建一个怎么样的社会,他给我们讲"五七指示",谈共产主义,实际上是向我们展示文革的前景。

我在中南海工作那么多年,参加过的会议无数,却很少听到有哪个领导能象主席那样不断地思考如何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刘少奇平时很少讲共产主义,大跃进时,他倒是讲共产主义了,可一讲就是什么男女分营,消灭家庭等等。但后来却阻碍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运动,鼓吹"三自一包",所以毛主席说他言不及义。总理虽然不怎么多讲共产主义,但我觉得他倒是一个坚信并且身体力行的共产主义者。陈伯达可能是受毛主席的影响,他倒时常讲共产主义,但身体力行的是个人享受,不太关心人民群众。陶铸有时也讲共产主义理想,而且能把具体问题提到理想的高度来讲,在中央办公厅归陶铸领导的时候,我和他接触比较多,他经常跟我闲谈,谈书、谈理想。态度也是真诚的。但他对文化大革命,却是抽象的拥护,具体的反对,对一些贪污腐败、镇压群众的干部,极力保护。其他的中央领导,还有省委书记当中,讲理想的就更少了,一讲就是具体工作。地方上的大员,像李井泉、魏文伯,我和他们都有接触,却从来没听他们讲什么共产主义理想。也许是没有碰到适当的机会。

主席和我们的那次谈话过去将近半个世纪了。我自己也已到了暮年之期了。当年主席曾满怀信心地对我说,像我这样年轻的人,只要继续革命,是有可能看得到共产主义曙光的。可惜,我至今仍没有看到共产主义的曙光,看到的只是资本主义在很多领域猖獗的复辟,还有美、日帝国主义包围并企图把我国分裂为几大块,以吃掉我们的不祥之兆。

(海清、国治整理)

[注]:此文在毛主席一百二十年诞辰时前夕发表于共识网,因为时间较紧,未及仔细核对,中央党校韩钢教授看到此文,查对了《人民日报》"五七"指示社论,文中有"共产主义大学校"的提法,未见"共产主义蓝图"的提法。后敖本立发来了韩钢教授对我这篇文章修改意见,我又多次回想,仍清晰记得当时陈伯达确实向我说过"共产主义蓝图"这句话,为什么正式发表的社论中没了这句话,我也想不清楚,只能存疑。韩钢教授还根据档案,纠正了原文中几处时间、地点的误记,此次发表,均按韩钢教授的指正改过了。仅对韩钢教授表示感谢!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8/4046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4046

黄宗智、高原:大豆生产和进口的经济逻辑 徐冰:艺术不靠传统靠什么(访谈)
相关文章
齐泽克:论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李敖:我眼里的毛泽东
保罗·哈里:国外学者关于毛泽东思想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关系的争论
韩毓海:毛泽东与郭沫若--兼谈明亡300年时的一场争论
裴宜理:中国革命中的知识精英与底层教育
陈传席:谈今古书法家及书法
纪坡民:“夹击中的奋斗”--毛泽东出兵援朝的艰难决策
李方祥:关于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争议和史实辨证 
纪坡民:关于庐山会议政治风波的回顾与反思
朱永嘉:曹操的《求贤令》与《让县自明本志令》
邓力群:初到新疆的历程
韩毓海:为什么康有为的政治体制改革失败了?
黄仁宇:对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几点看法
夏寒:"国父"何以成为问题?
丁耘:矛盾论与政治哲学
中国应该找到自己的方式--汪晖对话前西德总理施密特
韩少功:革命后记
清园读书会:《论十大关系》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讨论
胡鞍钢:毛泽东是真正的中国国情研究大师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