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宗教

张子开:敦煌佛教文献中的白话诗

《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4期
介绍和分析了敦煌佛教文献中的白话诗偈,认为敦煌佛教白话禅诗中 ,有一部分确实体现出了禅宗南北两派的意涵;其他诗作虽 然难以归属于禅宗,但却反映了广义上的禅的观念。在白话禅诗之外,敦煌佛教文献中尚有 一批一般佛教白话诗。上述佛教白话诗偈,都应该纳入中国俗文学、特别是中国佛教俗文学 的研究范围之内。
敦煌 白话诗
主题词:敦煌文献佛教禅宗俗文学白话诗

众所周知,如果仅就其内涵而言,敦煌文献中的一般佛教诗偈与禅宗作品之间的界限是很模 糊的:禅宗僧人完全可能创作仅仅反映一般佛教义理的东西,至少诸如歌咏佛教史迹、阐述 佛门基本教义等,实际上可以供各宗各派共同修习和诵读;而非达摩一脉的衲子,也同样可 以修习禅定之法和表达自己对禅的理解。即便是敦煌白话禅诗的研究,也至少有两大难题: 大部分诗作的作者难以知晓,创作时代无从断定。更何况,禅实际上是所有佛教法门的基础 呢。所以,就研究敦煌禅宗文学的角度而言,以其内涵来区分禅宗白话诗、非达摩门下衲子 所创撰的白话禅诗和一般佛教白话诗,是不可能的,不必要的,也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其 实,无论是禅宗白话诗也罢,其它白话禅诗也罢,还是一般佛教白话诗也罢,都属于俗文学 ,都可以纳入通俗禅文学的范畴。研究禅宗俗文学,同样也应该注意那些意旨上与顿教教义 没有什么关联的普通白话禅诗,乃至于一般的佛教白话诗。 有鉴于此,本文主要论述那些名不见经传、且少为今日学术界留意的敦煌佛教文献中的白话 诗,即一般佛教白话诗和白话禅诗,后者包括确可归类于达摩门下者。至于大家熟稔的一些 比较著名的禅僧之作,如真觉(玄觉)《证道歌》的敦煌写本,以及敦煌写本《六祖坛经》 中的数首诗偈等,即不再论列。

一、敦煌佛教文献中的禅宗白话诗

S.4039a《十空赞一本》,非常明确地显露出了自己的宗派意识: 难思努力现真宗,色声香味染尘蒙。大不若广言六百春,讲劝人间多少空。 (第一首)…… 三皇五帝立禅宗,伏羲太号与神农,造化世间多少是,(故)[古]往今来 也是空。(第三首)…… 唯言般若波罗蜜,众生与佛体异同。愿逢法教开心地,成佛因缘不是空。(第九首) 万是从来本是空,如何修道出烦笼。若恋娑婆浊恶世,(游)[犹]如花 在淤泥中。(第十首) 该组诗以中国历史或传说故事来阐明佛理,印度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互相融合的痕迹较为清 楚。 伯2204、2212、3081、3099、斯4583号之释寰中《佛说楞伽经禅门悉谈章 并序》八首,所颂为传说由菩提达摩和尚带入、跋陀三藏翻译的五卷本《楞伽经》。而中国 禅宗至少从道信开始,即将《楞伽》与般若系的经典合一,弘忍教授用典包括了《金刚经》 ;到了弘忍门下的神秀,其“方便通经”已经不止是《楞伽》了,慧能更是以《金刚经》立 宗。但神秀的再传弟子净觉《楞伽师资记》却一直将楞伽师的传承下推到神秀和普寂。所以 ,我们可以将释寰中作品的下限定为神秀、普寂时代。再由其内中“第一舍缘清净坐,万事 不起真无我”、“第二住心常看净,亦见亦闻无视听”、“第三看心须屏当,扫却垢秽除灾 障”、“看心心本是禅室,法身身法智非一”等言辞而看,寰中更有可能为北宗僧人。署名 寰中的歌辞还有北鸟字64号(北8405)《悉昙颂》(俗流悉昙章)八首。

 其它可以归于北宗者尚有:S427、鸟字10号《禅门十二时诗》12首。让我们试一览其中两首 : 夜半子,夜半子,众生重重萦俗事。不能禅定自观心,何日得悟真如理。豪强富贵暂时间, 究竟终归不免死。非论我辈是凡夫,自古君王亦如此。(其一) 人定亥,人定亥,罪福总是天曹配。善因恶业自相随,临渴掘井终难悔。荣华恰拟风中烛, 眼里贪色大痴昧。一朝冷落卧黄沙,百年富贵知何在。(其十二) 伯3604、3116、3821、斯5567《十二时》,系晚唐五代时写本,也是共有12首,内称“取镜 当心照,明知内外空,更莫生烦恼”,“日入酉,观身非长久,念念不离心,数珠恒在手” ,“夜半子,减睡还须起,端坐正观心,掣却无明被”,“鸡鸣丑,鏝木看 窗牖,明来暗自除,佛性心中有”。 伯2943《学道十二时》12首,宣扬“观心超有无,寂然俱空理”,“但作不住观,熏成无量 寿”。 斯6077《无相五更转》,5首,后接抄残阙的《无相偈》;此五更转言“但依正观且□□, 念念真如方可显”,反映了定慧渐修;但“五更催,佛日凝然妙境开,超透四禅空寂处,相 应一念见如来”又透露出顿悟的因素。

斯646、2672、伯2901、北海字51号的《禅师与少女回答诗》,属于寓言故事,其中穿插了4 首诗、1首歌辞。从禅师“壁上悬明镜,那能不照心?”、少女“时观镜里像,万色悉归虚 ”、“行路难,路难心中本无物,只为无物得心安”等语来看,当属于北宗。然而,斯2672 的前面却为王锡《顿悟大乘正理决》,首残尾存;北海51号中,又有《顿悟大乘门大意》。 这应该是北宗也主张顿悟吧。

斯1631于《各数汇集名抄》之后的“定意定识定心难,款款回意向心看。(恣)[仔]细寻 思无一物,只为无物是心安”,也是讲求定心、向心看。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136(4508)之五言绝句曰:“禅定消长夜,心中不觉寒。常观三界内, 无有一人安。”诗后题“午年九月八日书记之也”;后接抄“天福肆年(939)己亥岁”雇 人契约一件,故此坐禅观心之作应该抄于后晋天福五年②。

斯0626实有五首诗,“有求皆有苦努力,少欲必心安难识”,也主张要安心。 至于体现出南宗禅意旨的歌辞,除了广为人知的释真觉《证道歌》、释神会的《南宗定邪正 》五更转五首、“顿见境”五首等而外,大致还有:斯3016《心海集》,包括执迷篇、解悟 篇、勤苦篇、至道篇、菩提篇,各篇内含数首歌辞,现存达144首,另外还有11首题名“修 道说法戒禅之三”,当属于《修道篇》;斯2295还残存54首。这一大批禅诗五、七言夹杂, 语言明白易晓,以议论手法阐发禅学义蕴及修禅要道,实为研究唐五代白话禅诗的宠大而宝 贵的资料。

比如,斯3016《心海集》中的“解悟成佛”篇,共有九首,其之一、五、七首曰 :
解悟成佛易易歌,不劳持诵外求他。若能扬簸贪嗔却,高升彼岸出泥河。 解悟成佛易易歌,是心是佛没弥陀。是心作佛无别佛,明知极乐是娑婆。 解悟成佛易易歌,不行极乐厌娑婆。一念无依百种足,何须净土觅弥陀。

伯2963等七号《南宗赞一本》,共5首,内中曰“不知自身本是佛,无明障闭自慌忙”,“ 行住坐卧常作意,则知四大是佛堂”,“求佛性,向里看,了佛意,不觉寒”,“夜夜朝朝 恒念经,当初求觅一言诠”。由语音而观,其创作时代要比神会诗晚得多③。这类“南宗 ”,也讲究坐禅。

斯5588《只为求因果诗》,包括“修善”、“苦学”、“真悟”和“息争”四组计23首,其 中“修善”第十首有云: 自从发意礼南宗,终日用心功。一法安心万法通,无不尽消溶。 “息争”第九首也谈到: 识字少年抄取读,长智多风俗。总是南宗内教言,表白善根源。

斯5996、3017、伯3409、4094、4623是著名的“六禅师、七卫士酬答”,又称作“禅师卫士 遇逢因缘”或“常贵贱诸人问道词文”。内中,六禅师作吟[五更转],虽然数次倡言“静 坐 ”,但却又称“了解烦恼是痴人,心心法数不识真。一物不念始合道,说即得道是愚人”。 故而,这三个卷子中六禅师的另外6偈、七卫士的7首《行路难》以及有德的1首长篇《安心 难》,并当归入南宗。 伯3065《归常乐》九首,其第七首更是明言曹溪禅法: 七祖遇曹溪,传法破愚迷。暗传心地证菩提,愚者没泥黎。 斯6631、伯4597有《行威仪》、《住威仪》、《坐威仪》和《卧威仪》4首,题为《四威仪 》。

斯5809也存三首,名称变为《坐禅师赞》、《卧禅师赞》和《行禅师赞》,《斯坦因劫 经录》拟名为“咏象诗”;其后,为1首《禅师沙门定惠赞》。此录出前一卷子上的文字 ④:
行威仪 行步徐徐牛顾视,高观下盼不移神。纵使触目(绕)[饶]诸境,了了知 心不受尘。无尘莫(未)[来]执为宗,心境双亡不住空。任运安庠到处 所,行(与)[去]行来岂异同。不记山河是南北,谁知途路向西东。

住威仪 住立端然绝思虑,寂寂不虑亦不缘。纵使风尘千遍度,六入无闻玄更玄。诸尘所以不来前, 良由静虑觉心源。□□念念无依着,究竟真门当自诠。

坐威仪 坐等须弥不倾动,事绪纵横心(拒)[讵]生。闭目自知心不起,开眼观 尘与理平。平与不平(支)[不]可住,于中皎洁息无明。

卧威仪 高卧清虚住法印,外示乖慵内精进。傍卧侧卧不随尘,展脚横腰绝戏论。心中惠剑利如霜, 相貌观瞻(欲)[却]似钝。破纳搭肚守真如,曲肘低头看漏尽。 

由“纵使触目(绕)[饶]诸境,了了知心不受尘”、“任运安庠到处所 ,行(与)[去]行来 岂异同。不记山河是南北,谁知途路向西东”、“□□念念无依着,究竟真门当自诠”、“ 明与无明俱不起,贪欲之心自不住(生)”等来判断,这几首诗应该体现 的是南宗的意旨吧。

二、敦煌佛教文献中的其它白话禅诗

有相当一部分敦煌歌辞虽然难以归属于禅宗,但却反映了广义上的禅的观念。 如伯3156上有云: 般若波罗不自多,谈空说道恋娑婆。欲陈其事无人听,眼对长空口唱歌。 能观自在是禅那,风不垂前水不波。有情欲(拨)[拔]三涂苦,无意将 身入(乃阿)[奈河]。

斯2204《十劝钵禅关》二首亦言: 第一劝汝学修禅,心须坚,禅门禅理性甚玄,悟者少,迷多般。 欲得学人悟本性,出巡 环,不在内外不中间,无住相,遍三千。弥陀佛。 第二劝汝平善男,勤勤参,众生世上有二三,一世了,莫贪婪。 多见众生我着相, 物上贪,似与明珠不肯捻,抛却走,一场憨。弥陀佛。 

伯3892、斯6631和上海博物馆藏48号皆有九首《九想观诗》,依次吟唱婴孩相/初生想、童 子相/ 想、盛年相/想、衰老相/想、病患相/病苦想、死相/想、胞胀相/想、烂坏相/想、白 骨相/想,属于典型的小乘禅观法,即不净观,且语言相当通俗、生动。我们试一览前六观 和末观:⑤

初生想:初生满月字婴孩,内外亲罗送喜来。男号明珠女百疋,车马门前擘不开。

童子想:日月相催成幼童,五五三三作一丛。虽解聚沙为佛塔,心中仍未辨西东。 

盛年想:三十红颜盛少年,意气英雄文武全。荣华衣冠车马足,妻妾纵横满目前。 

衰老想:年侵蒲移竞桑榆,骨竭筋枯皮肉疏。面上红颜千道皱,欲行十步九长嘘。 

病苦想:四支沉重染缠屙,日夜祍羸苦渐多。百 味目前俱不入,(叶)[业]合如斯知奈何。

死想:妻妾平生多捧捅,及至死时谁不恐。怨家苦哭三五声,获时送出填丘冢。

白骨想:纵横白骨色如银,尽是门家豪族人。莫言即日埋荒草,亦曾意气驱风云。 

斯2503上有由沙弥明慧所记的一首禅诗,言及: 丈六谁迹(?)三世钦,菩提理绝去来今。欲升彼岸无学道,一切都缘草计心。

Дx.1700残存了6行七言诗,句中有“座禅”、“一月十斋十日戒”等语。斯6923背面,有 两首无题禅诗、一首《赠禅师山居诗》,后者称“[脱尽]人间烦苦恼,座禅修道伏龙神” 。

Ch.H.4980,全诗四句,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以上这些内容,都应该属于禅诗的范畴。 上海博物馆48(41379)的26句三、五、七杂言诗,抄于《劝善文》与《每月十斋》之间, 属于晚唐作品。诗言“心里无嗔是珍宝,无染无着是珍常”;特别是“影动身不动,桥流水 不流,镜中像梦中”中的“桥流水不流”,出自梁朝傅大士的《法身颂》,故而当归于禅作 。

另外一些歌辞讨论了坐禅与净土的关系。斯1807《西方净土赞》称,禅师也劝人修习净土: 禅师劝作西方业,相将往入菩提门。若有一人能为此,即是寻常报佛恩。


斯4654《大乘净土赞》曰,通过观想念佛也能进入禅定: 有人专念佛,念佛入深禅,初夜端心坐,西方在目前。 伯3118《校量坐稻、念佛赞》,更认为坐禅与念佛原本无二: 如来说法元无二,癨是众生心不平。修稻志愿禅心净,念 佛唯求化佛迎。一 个驾车山上走,一个乘船水里行。山水高低虽有异,戒功、德理两俱平。

斯370《同会往[生]极乐赞》也说: 前会说言直念NFDAF,后会重释坐禅门,寂灭无生是真法,心心明净自然澄。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一些歌辞反对单纯的称名念佛,如斯1807《西方净土赞》:
佛问此人有何罪,为向阎浮觅我名。……三者勤修六度行,四者慎免觅声名。  考虑到南宗对净土法门特别是称念阿弥陀佛的反对态度,这类歌辞有可能出自南宗衲子吧 ⑥。

斯4243《念珠歌》一组10首,虽然歌颂的是念佛所用之物,却倡言“无相珠,方丈觅,能青 能黄能赤白”、“智能珠,明皎洁,上下通,四维彻”、“奉劝缘人勤念珠,念珠非有亦非 无,非空非实非来去,来去中间一物无”,透露出般若思想。似乎当归于道信以后的禅宗为 妥。 虽然一般而言,禅诗为禅僧所用,但也有少数禅诗出自世俗人士之手。如斯76存“前吉州馆 驿巡官将仕郎、前守常州晋陵县尉”刘廷坚的两首诗歌,《寓止观中因抒感怀》流露的是游 历道家宫观时产生的出世思想,《观岳寿寺松因课留题》却通过摹写佛寺松树而歌赞了修禅 。


三、敦煌文献中的一般佛教白话诗


禅宗白话诗歌其实本来即区别为单纯的诵读体裁和可供歌唱者两类。后者如华亭德诚“拨掉 歌”,关南道吾执简、击鼓、吹笛而歌者,以及盘山普化持铎而唱之偈。敦煌文献中的一般 佛教白话 诗也是这样。故而学术界有人专门辑录敦煌文献中能够演唱的偈颂,并呼之曰“歌辞”⑦ 。 当然,这些“歌辞”只是后人所作的归纳而已,其调名、数量乃至于是否属于“歌辞”,都 实有进一步搜求、补充和修正之必要。下面,即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之上,简要述说论列敦煌 文献中白话禅诗之外的一般佛教白话诗,包括所谓的“歌辞”和其它非歌唱性质的佛教偈颂 。

比如,有些诗偈为五言、五七言相杂,虽然其调名现已不存,但由其或每句之下、或数句之 后均带有和声辞,故而也应该归类于唱诵性质。如伯2945有云: ……拟证西方净土乐净土乐,净土三昧不思议净土乐。弥陀住在宝城楼,倾心念念向西方。 

斯668、1781等多号的《散莲花乐》或《散花乐》,共十六句,在首二句“散莲花乐散花林 ,散莲花乐满道场”之后,从第三句开始,每逢单句皆有“散花乐”、每逢双句皆有“满道 场”的和声。

斯0626亦有云: 有求皆有苦努力,少欲必心安难识 。冤亲悉平等努力,世乐暂时间难识。 眷属相结伴努力,历劫受饥寒难识 。恩爱如泡影努力,贪者不归还难识。

再如,根据对唐五代修习净土程序的研究可知,题名中有“赞”者,大多是佛曲之辞。如, 伯370《同会往生极乐赞》,如伯370、2659《净土赞》,伯2945《净土乐赞》,伯3118、33 73、4572和北文89《归西方赞》,伯3118《念佛之时得见佛赞》,伯3216、散540《西方极 乐赞》和《阿弥陀赞》,斯370《净土赞》和《同会往[生]极乐赞》,斯382、447、3096 、4 654等之《大乘净土赞一本》,斯1807《西方净土赞》,斯2985《道安法师念佛赞》,斯311 8《念佛之时得见佛赞》和《校量坐稻念佛赞》、《叹观音势至赞》,斯4234《念珠出自王 宫宅》,斯5466、5473、5581、5689、伯3118、3645、3892、4118之《佛母赞》,散540《 往生极乐赞》和《归极乐去赞》,等等⑧。

斯1497、1419、5892、4634、伯2713等号上的《好住娘赞》,歌咏辞别阿娘入山修道,全篇 七言24句,既以“赞”名,又有和声。如: 娘娘努力守空房好住娘,儿欲入山修道去好住娘。儿欲入山坐禅去好住娘 ,回头顶礼五台山好住娘。

唐道世《法苑珠林》卷36《呗赞篇》“述意部第一”:“寻西方之有呗,犹东国之有赞。赞 者,从文以结音。呗者,短偈以流颂。比其事义,名异实同。是故经言,以微妙音声歌赞于 佛德,斯之谓也。”⑨

至于有明确署名的,除了本章第二节所言释真觉《证道歌》“道不贫”二首而外,前人也提 到了伯2054、2714、3087、3286释智严《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一百三十四首,斯2679 、6103释神会的《荷泽和尚五更转》、咸18、露6、斯2679、4634、4654、6083、6923、伯2 045、2270《南宗定邪正五更转》,斯930、伯2847、3821的释悟真《百岁诗》十首,伯2066 释法照“出家乐”等二首、“归去来”六首、伯2250、3373和文89“归去来”十首,伯2603 释圆鉴《赞普满偈》十首,斯4037释贯休失调名《禅月大师赞念法华经》二首,鸟64、斯45 83号之释寰中 《佛说楞伽经禅门悉谈章》八首八首,周87、斯0289、4438、5564、5591、5 601、5687、6274、伯2843、3411释愿清《十恩德》十首。其实,仅就笔者所作的并不完全 的调查即可知晓,至少还可以包括:伯3118号释法赞《叹观音、势至赞》,斯2830、3190、 散60之《道安法师念佛赞》,斯3216《法照和尚念佛赞》,斯5572法照《高声念佛赞》、《 叹观音势至赞》,北8350(28)、斯2553、2579、2659V、5227、伯2066、2722、2963、384 1等之善导《往生礼赞偈》⑩。

至于俄藏王梵志诗,其名称、体裁是否应该定位为“《回波乐》‘断惑’”、“回波尔时” 的“歌辞”体,是颇值得怀疑的。

敦煌遗书中可以考见的佛教白话诗,有一部分从其名称即可知其主旨为宣扬佛教教义,如“ 悉昙颂”、“维摩五更转十二时”、“十无常”、“十二时” 、“百岁篇”、“证道歌” 、“菩萨和 ”、“出家赞”、“辞道场赞”、“向山赞”、“五台山赞”、“极乐归去赞”、“兰若赞 ”、“香赞文”、“义净法师赞”等。而凡是标名《散花乐》、《散莲花乐》、《散莲花梵 文》、《西方十五愿赞》、《四十八愿赞》、《随心叹西方赞》者,大多是修习净土法门时 所吟诵B11。而我们细读其诗句,确实也体现出了佛教说教的一面,如斯126、2204 《十无常》之一: 每思人世流光速,时短促,人生日月暗催将,转忙忙。 容颜不觉暗里换,已改变,直饶 便是转轮王,不免也无常。堪嗟叹,堪嗟叹,愿生九品坐莲台,礼如来 。


另外一些白话诗,倘单看其名称,则难于与世俗诗歌相区分,如《行路难》、《归去来》、 《五更转》、《辞父母赞文》、《辞娘赞》等,只有细细体味其语句了。

如伯2107、斯5572 《三冬雪诗》之二: 或秋深,严凝月,萧寺寒风声切切。囊中青缗一个无,身上故衣千处结。

至于作者和名称双阙之作,或属宣扬佛理教义的诗偈,如见于斯6631等号的菩萨戒文,其 第七“毁他戒”: 诸菩萨,莫毁他,毁他相将入柰河,刀剑纵横从后趁,跳入泥水便腾波,混沌犹如镬汤沸, 一切地狱尽经过,皮肤血肉如流水,何时得离此波咤?

或赞颂佛教胜迹,如见于伯4625等号的18首五台山赞。

敦煌文献中白话化程度相对而言较高的佛教诗偈,或者吟唱诸如释迦生平、佛教与“外道” 的关涉、其它佛教故事等,如斯126、1523、2204《太子赞》27首,伯2734、2918、斯5567 “圣教十二时”(一题“十二时”)12首,伯3065、3061、李盛铎旧藏本《太子入山修道赞 》15首,伯2483、3083《太子五更转》5首,斯1497、6923“须大?太子度 男女”11首,伯2 122、3210、殷62之“化生童子赞”10首,斯4578、1589、伯2702《咏月婆罗门曲子》4首。

现引“须大?太子度男女”末三首: 父言一岁二岁耶娘养,三岁四岁弄婴孩,五岁六岁学 人言,七岁八岁辨东西。佛子。 父言一切恩爱有离别,一切江河有枯竭,如 ?延好伏侍婆罗门,莫教婆罗门一口嗔。佛子 。 父言鸟雀群飞唯失伴,男女恩爱暂时间,如 ?延好伏侍婆罗门,早晚却见父娘面。佛子。 

斯2614、伯2319、丽85《大目干连 は芯饶副湮摹匪绞卸祝匠苛饶腹适拢邯?

隐隐逸逸,天上天下无如匹。左边升,右边没,如山岌岌云中出。 崔崔嵬嵬,天堂地狱一时开。行如雨,动如雷,似月团团海上来。 或者警示世人俗世荣华的虚无,如伯2305上的9首诗,斯2204、126上的《十劝钵禅关》十首 。后者之四云: 少年英雄争人我,能系裹。相呼相唤动笙歌,笑仙娥。 酒席夸打(巢)[梢]云令,行 弄影。及时大是好儿郎,不免也无常。堪嗟叹,堪嗟叹,愿生九品坐莲 台,礼如来。

或指斥世人的沉缅于六道,斯2651无名称的诗一首:

五蕴山中一室空,来来去去不相逢。一生生,任舍住,至今不识主人公。

按,《五灯会元》卷六《亡名古宿》载往昔一老宿之偈,与此颇为类似:“五蕴山头一段空 ,同门出入不相逢。无量劫来赁屋住,到头不识主人公。”B11“无量劫来赁屋住” ,也就是“一生生,任舍住”之意。斯2651之诗,有人认为属于词,并录文和标点为:


五蕴山,山中一室空,来来去,不相逢。一生生,任舍住,至今不识 主人□(翁?)B13。 或者劝诫沉沦于六道的众生修习佛法,如伯2054、2714、3087、3286《十二时》(普劝四众 依教修行)达134首之多,我们试一览其前后各两首: 鸡鸣丑,鸡鸣丑,曙色才能分户牖。富者高眠醉梦中,贫人已向尘埃走。 或城隍,或村薮,筞筞波波各营构。下床开眼是欺谩,举 意用心皆过咎。…… 火宅忙,须割舍,自古无常谁免者。暂寄浮生白日中,终归永卧黄泉下。 更拟讲,日将西,计想门徒总待归。念佛一时归舍去,明日依时莫教迟。 或者陈说修行路上的苦辛,如斯5599上的“修善”、“苦学”、“真悟”和“息争”四组31 首诗歌,“苦学”二首辞曰: 志心苦学志心求,见性大(由由)[悠悠],因循过日累生休,虚度数千 秋。 此是菩提真种子,救度人生死。今生修得累生收,福慧不能休。 大郎虽然不识字,晓会天下事,生生世世说真言,妙法听幽玄。 见性得超三界外,诸佛为 期会,志心修道得生天,地狱永无缘。

上举伯2107、斯5572[三冬雪]十五首也属同类之作。

或者叙述了悟生死之后 母刑荆缢?037、2952无名诗偈:

往日修行时,忙忙为生死。今日见真性,生死寻常事。见他生,见他死,反观自身亦如此。 或然生,或然死,四大成身非偶尔。癨闻大海变桑田,不 见人生得坚有。居世人,迷生死, 生死犹如巡钚蚁。来来去去不停闲,去去来来常如此。三界中,难出离,出离之人无一二。 自从劫旷受波咤,几个为人免生死。今生死是未来生,今生生是前生死。 S.4037va也保留了几句: 往日修行时,忙忙为生死。今日见真是,生死寻常事。见他生,见他死,返观自身亦如此。


或者缅怀恩师,如伯4597、3120、斯1947号的四首《送师赞》: 人生三五岁
花林,父母送师边花林 。师今圆寂去花林,舍我逐清闲花林。送师至何处花林 ,置着宝台间花林。 送师回来无所见花林,唯见师空房 花林。举手开师户花林,唯见空绳床花林。低头礼师座花林,泪落数千行花林。 低头整师履花林,(操醋)[怀惜 ]内心悲 花林。与师永长别花林,再 遇是何时花林。律论今无主花林,有疑当问谁花林。 双灯台上照花林,师去照阿谁 花林。愿师早成佛花林,弟子逐师来 花林。千千万万□花林,□□□□□花林。

《父母恩重经》是佛教在中国流传过程中受到儒家名教影响而产生的中国佛经。虽然《大周 刊定众经目录》、《开元释教录》卷十八将之列入“伪经”,以后中国历代大藏经皆未收录 ,但是其单行本却一直风靡于民间,这从敦煌文献中即存有40余号《父母恩重经》便可知晓 。敦煌歌辞中也有多个关于父母恩德的卷子,如斯289、4438、5591等号吟唱母亲十恩德, 伯2418歌颂佛、母同恩,斯2702三嘱歌更由发愿祝耶娘万福、推而至于求兄弟和睦等。相较 而言,斯2204、126中咏叹父母深恩的一组十三首诗、伯2843“人生一世大堪伤”,其实都 是父母十恩德颂的变体,且皆相当通俗。

前者的录文为: 父母恩重十种缘,第一怀担受苦难,不知是男还是女,慈悲恩爱与天连。菩萨子。 第二临产是心酸,命如草上露珠悬,两人争命各怕死,恐怕无常落九泉。菩萨子。 第三母子足安然,莫忘孝顺养残年,亲情远近皆欢喜,(魂)[浑家怀抱 竞来看。菩萨子。 第四血人腹中煎,一日二升不娄餐,一年计乳七石二,母身不觉自焦干。菩萨子。 第五渐渐长成年,愁饥愁渴又愁寒,干处常回儿女卧,湿处母身自家眠。菩萨子。 第六乳哺恩最难,如饧如蜜与儿餐,母吃家常如蜜味,恐怕儿嫌腥不餐。菩萨子。 第七洗濯不净衫,腥骚臭秽母向前,除洗不净无遍数,尚恐诸人有讠斩(口 斩)言。菩萨子。 第八为造恶业缘,鮃轻负重蓦关山,若是长男造恶业 ,要共小女结成缘。菩萨子。 第九远行烦恼缘,一回儿出母于先,父母心中百计较,眼中流泪似如泉。菩萨子。 第十怜悯无二般,从头咬取指头看,十指咬着无不痛,教娘争忍两般怜。菩萨子。 忧愁烦恼道场边,逢人即道损容颜,且母怀躬十个月,常怕起卧不安然。菩萨子。 儿行千里母行千,儿行万里母于先,一朝母子再相见,犹如破镜却团圆。菩萨子。 烧香礼拜归佛道,愿值弥勒下生年,各自虔心礼贤圣,此是行孝本根源。菩萨子。


其中的“娄”、“讠斩(NFDD6)言”都是明显的方言俗 语。 除了依曲调填写、或者自创曲辞的佛曲之外,敦煌遗书中还有一些形式更为自由的、山歌等 性质的佛教白话诗。如斯5692的佚名《山僧歌》,约抄于五代;该歌实是一组组诗,“山僧 歌”为其共同的题目,三、七言夹杂。性质上为山歌,而非佛曲。由于学术界对其次序和文 辞颇有异说B14,现大致校录其中较长的一首如下: 

问曰居山何似好,起时日高睡时早。山中软草以为衣,斋餐松柏随时饱。

卧岩龛,石枕脑,一抱乱草为衣袄。面前若有狼藉生,一阵风来自扫了。

独隐山,实畅道,更无诸事乱相挠。只向岩前取性游,每看飞鸟作忙闹。 念佛鸟,分明叫,啾啾唧唧撩人笑。NFDB0鹿獐儿作队行,猿猴石上打筋斗。

林中鸣,种种有,更有(醍醐)[提壶]沽美酒。寒号常闻受冻声,山鸡 攀 折起花縝。

贪看山,石撅倒,不能却起睡到晓。时人笑我作痴态憨,自作 清闲无烦恼。

量木子,衣结草,卤莽贼来无可盗。行住坐卧纤毫无,影逐随身移转了。

悟真如,没生老,人人尽有菩提道。只为贪爱逞无明,旷劫轮回受鞭拷。

镬汤煎,并碓捣,受罪人人见阎老。假饶地狱历多年,只为波咤不肯了。

劝世人,莫草草,须将智能内外照。广求财物为他人,死后三途独自到。

业者多,无业少,所以佛说三乘教。道则无言别无语,无言无语各不取。

无量劫来不思议,即应即舍生净土。

莫谩喜,莫谩愁,欢喜无忧早晚休。愚者眉头终日皱,达者如鱼顺水流。

放四大,离五欲,浊恶世中足荣辱。不如(信)[任]运且腾腾,免三途 ,受涝漉。

潜碧雾,透青霄,不痴力,慢迢迢。如何不来还不住,免交三途火来烧。

最上乘,无可造,不识工力自然了。识心见性又知时,无心便是释迦老。

(责任编辑:秦人)

 ①本项研究受“教育部百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重大研究项 目基金资助。 ②参看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禅定诗”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第552-3页。 ③龙晦《论敦煌词曲所见之禅宗与净土宗》,载《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3期。 ④录文参考了项楚《敦煌诗歌导论》,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6月第1版,第140-141页。 ⑤全部录文和辨析,参看项楚《敦煌诗歌导论》,第92-103页。 ⑥唐五代时期的念佛,并不仅仅是称名念佛,更未局限于念阿弥陀佛。关于念佛的本来含义 以及敦煌文献中所反映出来的念佛情况,请参考张子开:《略析敦煌文献中所见的念佛法门 》,载《新国学》第3辑。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314-334页。 ⑦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⑧张子开《略析敦煌文献中所见的念佛法门》,第314-334页。 ⑨《大正藏》53/574b。 ⑩张子开《略析敦煌文献中所见的念佛法门》。 B11张子开《略析敦煌文献中所见的念佛法门》。 B12项楚《敦煌歌辞总编匡补》,成都·巴蜀书社200年6月第一版,第30-31页。 B13商务印书馆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月新1版,第163页。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7月第1版,第81页。 B14以前对《山僧歌》的校录成果,可参考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上,第413-5; 中,第603-5、1011-3、1009-1011页。项楚《敦煌歌辞总编匡补》,第12-3、41-2 、134、132-3页。
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4期

张子开,本名张勇。文学博士。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专职研究员,中文系教授。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7/371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71

党燕妮:五台山文殊信仰及其在敦煌的流传 [法国]戴密微:从敦煌写本看汉族佛教传入吐蕃的历史
相关文章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