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政治

尹晓亮:资源民族主义语境下日本能源外交的新策略

日本问题研究2011.1
本文拟通过分析近年来日本能源外交在亚洲的行动路径和发展动向,探析日本是如何在当前资源民族主义高涨及能源政治化的语境下,通过策略创新谋划其能源安全战略的。

"资源民族主义"是发达国家利用"技术民族主义"(技术专利、技术封锁)等手段,在世界经济链条中控制发展中国家并使之成为附庸于己的资源供应地,从而招致资源国反对的产物。当前,俄罗斯、沙特、阿联酋、伊朗、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等国家,都在不断修改和制定各种与石油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期限制外国资本或能源公司对本国能源的开采及在能源合资项目中的股份比例等[1]5。尽管如此,日本2006年5月29日公布的《新国家能源战略》中,却明确提出"争取到2030年,把原油自主开发率由目前的15%提高到40%"的目标[2]。2010年5月在修订后的《新经济增长战略》中也明确提出要制定海外能源的统筹确保战略。对此,本文拟通过分析近年来日本能源外交在亚洲的行动路径和发展动向,探析日本是如何在当前资源民族主义高涨及能源政治化的语境下,通过策略创新谋划其能源安全战略的。

一、迅速提升"中亚外交"战略

日本在中亚既无天然的地缘优势,也无厚重的历史合作基础,因此其"中亚外交"政策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日本渐次认识到中亚的地缘 政治以及资源能源对本国至关重要。日本资源极其匮乏,所需化石能源几乎全部来自海外,因此为确保稳定的能源进口源,需要不断深化国际能源合作、增加能源供应多渠道化。中亚国家恰恰拥有丰富的资源能源,并渐趋成为了全球能源供应市场的重要地区。而且,倚重丰富的资源能源,寻求经济快速发展正成为中亚国家的外交战略。在此背景下,日本不仅在舆论上开始着重强调与中亚国家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而且在行动上也迅速提升了"中亚外交"战略。

(一)提升"中亚外交"战略的行动时序

自"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日本就开始谋求 旨在加强与中亚合作关系的机制和途径。在日本积极推动下,日本和中亚之间出现了3个对话机制,即"中亚+日本"部长对话机制、"中亚+日本"高级别务实对话机制、"中亚+日本"东京对话机制。"中亚+日本"外长对话机制。该机制始于2004年,规定每两年举行1次。2004年8月,在哈萨克斯坦召开了第一届"中亚+日本"五国外长会议(5个中亚国家分别是:哈萨克斯坦、塔基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该会上表示,日本将向中亚国家提供包括财政援助在内的帮助,以促进中亚内陆国家早日实现"获得出海口的愿望"。

2006年5月30日,在东京召开了第二届"中亚+日本"五国外长会议上,时任日本外相的麻生太郎与中亚五国外长签署了首份名为"行动计划"的合作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与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6月1日,前外相麻生太郎发表题为"把中亚构筑成和平与稳定的走廊"的演讲,系统地阐述了日本提升中亚外交的三大方针。一是,"从全局看地域"。强调日本的中亚外交必须具备全局视点。即,提出打通"南方路径",将中亚的能源通过南方阿富汗、巴基斯坦后接入海港,通过海运输往日本。二是,"援助开放地域"。所谓开放主要指中亚诸国,日本则是"中介",负责向中亚提供各种援助。三是,"以普遍价值观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实质是将日本的民主主义、人权保障和市场经济制度植入中亚各国。

2006年8月28~31日,小泉访问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中亚两国,此次访问是"日本首相第1次访问中亚国家"。"对资源小国日本来说,强化战略性的资源外交是最重要的一个课题"[3]。11月31日,时任外相的麻生发表题为"创造自由与繁荣之弧"的外交战略演讲,明确提出了把欧亚大陆外围兴起的新兴民主国家联合起来,建立"自由与繁荣之弧"。

2007年4月30日,由经济产业大臣甘利明率领约150人访问了铀储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哈萨克斯坦。该访问团主要成员是日本核能相关的负责人。目前,日本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铀,尚不足进口总量的1%。日本寄希通过访问,将从哈萨克斯坦进口铀的比例提升到20%以上。2008年8月15日,日本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投资协议",该协议为日本在乌兹别克斯坦投资能源,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三届"中亚+日本"外长对话会议于2010年7日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通过此次对话,确定了中亚国家与日本合作的新方向,制定和实施了中亚国家与日本合作的中长期规划。日 本外相冈田克也表示,中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地缘政治地位重要,日本将加大对中亚国家的援助力度,以增强与中亚各国的联系。乌兹别克斯坦外长表示中亚国家加强在交通、能源、工农业、生态和卫生等领域与日本的合作是中亚地区各国对外合作的首要任务。

另外,"中亚+日本"高级别务实对话机制分别于2005年3月、2006年2月、2007年12月、2008年7月、2010年7月举行了4次会谈。"中亚+日本"东京对话机制分别于2006年3月、2007年1月、2009年2月、2010年2月举行了4轮会谈。

(二)日本与中亚能源合作的主要成果

首先,在东京举行的"中亚+日本"对话会议上,日本建议修建一条连接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南线",向南打通中亚通向印度洋的出口,改变中亚严重依赖俄罗斯出海口的现状。此举,表象上是日本为中亚国家及周边国家的人员货物交流创造交通条件,实质是想把中亚的铀、石油和天然气,通过南方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后接入海港,通过海上运往日本。其次,前首相小泉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签署了共同声明。该声明称哈方欢迎日本参与对哈境内的石油、铀等天然资源的探测、开发及加工。对此,日本则表示将以技术、人才培训为中心加大对哈的ODA(政府开发援助)援助,双方还签署了关于和平利用核能的备忘录等。再次,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与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发表共同声明,明确了两国需继续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认为"发展民主、市场经济、提高社会保障及保护人权等诸原则对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至关重要"。

(三)构筑"中亚能源外交"的主要方式

日本提升中亚外交战略主要是借助双边和多边("中亚+日本"对话机制)框架展开的,其实施手段主要体现在ODA(政府开发援助)、直接投资、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等方式。

日本对中亚五国开展的ODA主要分为无偿援助、贷款援助和技术合作3大类,实施中是有重点、分层次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日本援助的两个重点国家。按照2006年统计,ODA总金额排名,依次是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和土库曼。日本与哈、乌两国在技术合作方面分别是96.19亿日元和83.07亿日元。在具体援助项目的设置安排上,以前日本往往仅是被动地接受对象国的资金、技术要求,现在则注重利用自身优势产业强化与对象国弱势产业之间的合作[4]。另外,日本极其注意和研究受援国自身制定的发展战略,既照顾受援国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设等领域投入的要求,又较为关注教育 培训、医疗卫生等惠民工程。

总之,日本提升"中亚外交"战略是其能源战略的具体实践和延伸。从地缘政治考虑,谋求在中亚和高加索这个世界战略要地站住脚跟,以此提高自己在大国关系中的形象,为今后的入常增加筹码;从经济利益考虑,与这个储量不亚于中东的能源地区构筑"良好"关系,便于通过外交合作来争取该地区能源开发、购买的主导权。

二、构建与中东"友好"关系的策略创新

日本在经历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后,加强了与中东产油国的关系。特别是自2006年《新国家能源战略》颁布实施后,日本又推出了诸多"创新"举措,以期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二者间的关系。

(一)访问形式上的高规格

2007年4月27日,安倍首相结束对美国的访问后,直飞中东,对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和埃及五国进行访问。访问的缘由是"日本的能源及资源匮乏依然极其严重,但资源外交却'极为薄弱',亟需解决"[5]。日本政府官员和经团连组成的两个官民混合访问团包括近180位企业家也随安倍首相同程访问[6]。日本政府与经济界的联手组团出国访问是常规,但如此级别之高、规模之大的官民组团访问在日本与中东的外交史上并不多见。此次出访,不但折射出日本希望强 化与受访国之间经济能源关系的迫切心理,同时也展现了其重视中东之姿态。

(二)合作方式上的新策略

分析安倍出访中东五国,可发现日本与中东在合作方式上与以往相比已有变化,即:把产业合作与能源外交捆绑在一起,从而谋求"以商稳油"、"以油促政"。日本与资源输出国加强合作关系,不仅只停留于能源领域,而是根据资源输出国的实际需求,在金融、贸易保险、ODA等方面也加强了经济合作[7]。安倍在访问沙特时称"我来访的目的之一是想改变此前以石油为中心的双边关系,构筑一个稳固的、多层次的、不拘泥于经济领 域的两国关系,开创'日本-中东新纪元'"[8]。访问阿联酋时,安倍表示"希望他此行能为日本同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最终达成自由贸易协定起到推动作用"。可见,日本有意把产业合作与能源外交捆绑起来作为与中东各国合作的基调,其深层次目的是寄希通过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合作,谋求扩大在该地区的政治影响力,进而确保其能源供应安全。

(三)合作项目上的新思路

日本为确保石油的稳定供应以及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在合作项目上进行诸多创新。

一是,提出"石油共同储备"构想。2007年4月28日,安倍首相在与沙特国王阿卜杜拉的会谈 中富有创意地提出"石油共同储备构想",日本向沙特提供部分位于冲绳的国家储油设施的使用权,作为交换,沙特承诺在紧急状态下优先向日本提供石油。石油消费大国为石油生产国提供石油储备基地的战略合作构想,在世界上当属首创。2009年6月25日,日本与阿联酋把这一构想率先付诸实践。日本同意把新日本石油公司鹿儿岛市喜入石油基地作为储备地,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将在此储藏6×108L石油(相当于日本1 d的石油消耗量),并承诺在自然灾害或战乱可能导致日本石油进口量不足的紧急情况下,日本可优先使用该油罐中的石油[9]。

二是,签署"融资协议"文本。该协议是安倍访问阿联酋期间,由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与阿联酋国营石油公司(ADNOC)于4月29日共同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其内容是在年内为阿联酋国营公司融资约1200亿日元,将该公司的原油供应从270万桶增至350万桶,并兴建相关基础设施。阿联酋按照石油交易合同向日本石油企业长期供应石油。

三是,提出"技术换石油"策略。受惠于自然资源的中东国家,因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以出口能源为主,导致新能源、再生能源等技术相当落后,加之近年来伴随石油资源的日渐枯竭、人口的日益增长和资源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摆脱以石油 为中心的产业结构是中东产油国直面的重大课题。而日本恰恰拥有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因此,日本趁本次访问中东之机抛出"技术换石油"的策略,可谓正中下怀,二者一拍即合,合作自然顺利。

三、积极与能源消费大国进行合作

近年来,随着新的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衍生,日本的能源安全策略较上世纪也凸显出新的变化,即:在与产油国加强合作的同时,在能源安全战略的对象国范围上有了新拓展和延伸,主要体现于积极开展与中国、印度等亚洲能源消费大国的合作。

在合作内容上,日本从节能、新能源及清洁煤 炭利用3个方面加强了与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合作[7]。在节能方面,日本鼓励有技术能力的公司把节能技术、节能设备向海外普及并促使亚洲国家实施节能立法。在新能源方面,通过接受培训人员和派遣专家,支持亚洲国家建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体制,支持日本企业在亚洲开展环境保护、节能技术开发等商业活动。在清洁煤炭利用方面,通过接受培训人员、派遣专家,支持亚洲国家清洁煤的技术开发,促进和推广亚洲煤炭的洁净利用、生产,通过示范试验和人力资源开发,进行煤炭液化技术的合作等[1]55-57。

在合作机制上,日本主要通过多边框架与双 边框架加强与消费大国的合作。在多边框架下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通过"五国能源部长会议"进行合作。2006年12月16日,在北京召开了由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和美国5个国家(5国的能源消费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近一半)能源部长组成的部长会议。会议围绕能源安全和战略石油储备、能源结构多样化和替代能源、投资能源市场、国际合作的主要挑战与课题、节能和提高能效等5个专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日本提出的推进节能、强化能源战略储备、实现能源多样化等建议也被写入《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美国五国能源部长联合声明》,日本经济产业大臣甘利明还建议该会定期召开,并得到了5国一致同意。二是,通过"东亚锋会"进行沟通。2007年1月,在东亚锋会上,安倍提出以推进节能、强化生物能开发和利用、扩大煤炭的清洁利用以及消除能源贫困作为日本对外能源合作的核心,安倍还建议东亚各国制定节能目标及其行动计划。在双边框架下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中日、日印两方面。在中日合作方面,2006年5月,在东京召开的"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上,日本与中国在"节能领域、培养节能环保人才"等方面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同年12月,日本与中国就创设"中日能源官方政策对话"以及实施"节能环保领域的项目合作"达成一致。在日印合作方面,2006年,两国在新德里召开"日印能源论坛"。同年12月,在东京日印首脑会晤中,双方就创设"日印能源对话"达成一致,日本承诺在节能领域向印度提供帮助。2007年8月22日,时任首相的安倍访问印度,并在国会发表题为《两洋的交汇(Confluence of the TwoSeas)》的演讲,并称"强大的印度是日本的利益,强大的日本是印度利益"。

日本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为何改变传统能源外交策略,转而加强与能源消费国的合作?本文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基于能源稳定、环保保护、经济 发展和国际影响4点考量。

一是,日本认为当前世界能源价格攀升、供求紧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经济的强劲增长而导致原油需求迅速增加。日本担心能源消耗国为确保经济发展所需能源,势必加大找油、采油、运油和买油的力度,从而激化能源竞争,导致日本获取能源的成本增加。因此,与能源消费国在节能、能源技术等方面进行合作与沟通,可以减少消费国的能源使用量,进而既能相应缓解世界能源市场的供求平衡,也能弱化日本在海外的能源竞争。

二是,伴随世界能源消费的剧增,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尘颗粒物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全球日渐变暖、冰川悄然溶化、海面徐徐上升已是不争的事实。四面环海且危机意识强烈的日本,清楚地认识到,解决能源环保问题,只靠一国之力仅是隔靴搔痒、鞭长莫及,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力合作、共同实施。因此,日本选择加强与东亚资源消费国在新能源、节能减排方面的合作,既是趋势所致,又是改善环境的最佳策略。

三是,日本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等东亚国家的快速增长,"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经济关系在东亚已见端倪。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给日本的重要启示和教训,就是使之对加强东亚区域合作有了认同感。因此,日本向东亚能源消费国进行节能技术、新能源开发、能源替代技术等支持,可以相对减少能源使用量,从而确保支撑日本经济复苏的外部条件不会丧失。

四是,日本对东亚消费国提供先进的能源技术和设备,既可以帮助消费国提高能源效率、保护环境,也符合日本近年来所主张的"价值观外交"理念。而且,日本通过对节能技术落后、能源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的高消耗国家进行援助,可彰显其在能源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提升国际影响力,摆脱"政治侏儒"形象。

综上所述,日本的"能源约束"和"环境约束"既有"内生"型约束,亦有"外压"型约束[10]。在油价高企、资源民族主义不断膨胀的情况下,"日本在高速经济增长中摒弃了'形而上'的陈腐关念,接受了'形而下'的'实学思想'"[10],日本却能在亚洲的能源外交之路上,凸现"高歌猛进"之势,并取得丰硕成果。而反观中国,自跨入"能源消耗大国俱乐部"后所开展的对外能源合作,竟被认为是"新殖民主义、境外寻能源无原则",致使中国的境外能源投资环境阴霾笼罩。日本能源外交的经验及策略无疑是当今中国可资参考的借镜。事实上,日本并未将海外资源合作与能源投资视为简单的技术谈判和一般贸易的产、供、销问题,而是用敏锐的政治意识、全面的战略构想,在开拓和利用海外能源的策略上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在近年来资源民族主义不断高涨的语境下,日本在强化与产油国关系的策略中,呈现自身优势领域与对象国弱势领域"相结合"、出产业合作与能源合作"相捆绑"的新特点。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参考文献]

[1]经济产业省.新国家能源战略[M].东京:经济产业省,2006.

[2]经济产业省.能源白皮书2007年版[EB/OL].东京:参见日本资源能源厅网,[2011-02-02].http://www.ene-cho.meti.go.jp/.

[3]读卖新闻.读卖新闻社论[N].读卖新闻,2006-08-30.

[4]经济产业省.能源白皮书2006年版[M].东京:参见日本资源能源厅网,[2011-02-02].http://www.ene-cho.meti.go.jp/.

[5]产经新闻社.产经新闻社论[N].日本产经新闻,2007-04-26.

[6]经济产业省.安培首相、甘利明经济产业大臣的资源外交[R].东京:参见经济产业省网,[2011-02-02]. http://www.meti.go.jp/.

[7]经济产业省.能源白皮书2007年版[M].东京:参见日本资源能源厅网,[2011-02-02].http://www.ene-cho.meti.go.jp/.

[8]裴军.日本向沙特提出"石油共同储备构想"[N].中国青年报,2007-04-30.

[9]经济产业省.关于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共同储备项目的开始[R].东京:东京经济产业省,2009:1.

[10]尹晓亮.能源环境双约束下日本能源结构转型探研--以两次石油危机时期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42-48.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3704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704

布莱:《易卜拉欣对星辰呼喊之夜》 李云雷:新小资的"底层化"与文化领导权问题
相关文章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