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政治

曲星、苏晓晖、李静: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国研所;当代世界2012.4,转载于求是红旗文摘2012.4、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2012.7
综述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逐步完善,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国际社会贡献越来越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由于西方媒体囿于意识形态偏见,戴着有色眼镜观察解读中国,且西方几大主流通讯社发出的新闻占了每日国际信息流通量的80%,因此国际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仍非常复杂甚至负面。

尽管西方传媒恶意攻击中国的政治制度、渲染中国的社会问题,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中国崩溃论"等各种负面涉华论调,但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和国际影响力上升的客观事实毕竟无法抹杀,近年来另一种声音已开始出现。通过对近年来国际主流媒体涉华报导和主要民调机构研究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际舆论对中国形象的描绘开始出现"两分法"的发展趋势。但从总体上讲,中国要建立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要在国际社会形成自己道义上的感召力和形象上的亲和力,任务还相当艰巨。下面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环保等领域加以介绍。

 

在政治民主与政治制度方面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代中国人外争独立、内争民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斗争。至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摸索形成了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60多年来,这个体系保障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没有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这已经是历史的事实。但西方囿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把自己的制度作为判断民主的唯一标准,歪曲和诋毁中国政治制度,给中国扣上"不民主"的帽子。

2005年9月,美国马里兰大学国际政策态度项目(PIPA)和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联合进行民意调查,对14个国家的民主程度进行打分(分值从低至高为0-10)。中国得分为1.9,位居倒数第二,仅高于伊朗(1.7),不但无法与加拿大(7.1)、英国(6.8)、美国(6.2)、瑞典(6.2)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低于巴基斯坦(2.3)、伊拉克(2.3)、阿富汗(2.6)、埃及(3.5)、土耳其(3.6)、印度(4.0)等发展中国家。[1]影响颇大的非政府组织"自由之家"一直将中国归入"不自由"国家行列。[2]西方声称中国的党政制度缺乏透明度,控制着经济和市场自由,称共产党是精英政党,在7500万名共产党员中,三分之一是成功的企业家,三分之一是大学毕业生,四分之一是专业人士。中国利用制度的不透明性来淡化问责制度,掩盖薄弱环节等等。[3]中国的法治也是西方媒体重点攻击的目标。西方将中国法治状况定义为"不健全",称中国法官和律师受教育程度低,中国人很少打官司,法律法规故意含糊其辞。西方媒体还热衷于渲染中国政府控制信息流通,进行新闻审查,限制新闻自由。[4]

与此同时,西方媒体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认可中国的发展模式,承认中国存在某种"中式民主"。西方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发展道路引起了世界关注,得到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拥护;承认中国近30年来年均10%的经济增长及在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使"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认可,并被视为"华盛顿共识"和"西方模式"的替代品。[5]

国际媒体注意到,中国人越来越多地居住在他们想居住的地方,出国旅行的人数不断增加,财产权得到更多法律保护,人们可以利用手机和互联网进行通信联络或寻找信息。[6]民调显示,中国民众各个方面的满意度都较高。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08年7月发布的中国民意调查报告,81%的中国人满意自己的家庭生活,其中14%表示"非常满意";64%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58%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家庭收入感到满意。皮尤2008年12月公布的世界民情项目调查结果显示,多达86%的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发展方向感到满意,是受调查的24个国家中满意程度最高的。皮尤2010年6月的报告显示,调查涉及的22个国家中,有19个国家的大多数民众对本国的发展方向不满,其中包括英、法、德、美等发达国家,而中国只有9%的民众对本国的发展方向不满,远低于其他国家。

舆论也肯定近十年来中国在引入大陆法系上取得了显著进步,称尽管该进程刚刚开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然而发展趋势令人鼓舞。中国正进一步开展"司法改革",缓解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7]信息流动更为通畅,有利于公众维护权利、表达不满。西媒注意到在中国只有少数人抱怨网络监管。皮尤于2008年3月公布的2000-2007年对中国网络使用者调查结果显示,80%的受调者认为应该对互联网进行管理和控制。[8]

西媒也承认,中国虽与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分歧明显,但在外交和贸易活动中,能把意识形态放在一边,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不要求其他国家实施内部改革。[9] 有西方专家提出,中国崛起有助于巩固世界多极化,可以让世界变得更为均衡。中国不谋求霸权,也不会将自身模式强加于人。[10]

 

在经济发展及成就方面

国际舆论普遍关注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外国媒体密集报道中国经济总量、外汇储备、引进外资、对外投资等方面的相关数据。中国GDP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2006年起,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11]至2010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达2.4万亿美元,占全球总储备的30.7%,远高于八国集团1.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总量。拥有1万亿美元储备的日本是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外汇储备国。美国2010年初的外汇储备为454亿美元,只比尼日利亚多几十亿美元。[12]

2007年4月,"世界公众舆论"网站和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合办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15个受访国家中,8个国家的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经济将赶上美国,另有5个国家持此观点的人虽不占绝对多数但相比其他国家占比例最大。美国媒体发表这项调查报告时,特别引用几组数据来证明中国经济将赶超美国:中国2007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达11.1%,而美经济增长只有1.3%;中国将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品市场;中国钢铁产量已经超过了美日总和;中国成为世界商品的最大生产或加工组装基地,商品的供应链从东京一直延伸到孟买市场,并扩展到世界各地。[13]2009年皮尤公司调查结果显示,44%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而只有27%的人认为美国是第一强国。[14]皮尤2010年公布的一项在20国进行的民调结果显示,从2008年到2010年,认为中国是头号经济体的比例逐年上升,分别是20%、26%和31%,而认为美国是头号经济体的比例则递减,分别为50%、48%和43%。

部分媒体也注意到中国GDP人均水平落后。2010年8月,美国《新闻周刊》推出的"全球最好国家排名"中,中国名列第59,处于中下游位置。该媒体指出,主要原因为:中国虽经济总量大,但人口众多,人均GDP低;贫富差距大,基尼系数为0.415,多达36.28%的人口日均收入不足2美元(根据世行2005年数据)。俄罗斯《专家》周刊2010年3月亦发表文章称,2009年中国按购买力平价折算的人均GDP为6500美元,排在世界第127位,不及墨西哥的一半、美国的七分之一。如果要在这个指标上赶上日本,中国经济还要以每年7%的速度连续增长25年。

西方媒体热衷于渲染中国经济在全球"快速扩张",抢占别国市场。2009年,中国以12016亿美元的出口总额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到2016年,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贸易国。中非贸易额已突破1000亿美元。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沙特最大石油客户和日本、南非及巴西的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近年来,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利用"不公平竞争手段"挤压西方企业。西方太阳能企业受到信贷危机重创,而中国公司能够从国内银行获取近乎免费的信贷,并借机推动太阳能电池板市场零售价大幅下降,抢占国际市场份额。[15]

另外,西方媒体还影射中国的经济发展威胁到了西方经济体系。称来自中国的大量出口对发达国家本地工业形成了冲击。称中国进行不公平竞争,完全依靠大规模剥削劳动力才得以延续,由此造成了大量"现代奴隶"。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应为西方贸易逆差、失业等问题负责。[16]

 

在军事实力方面

"中国军事威胁"在西方舆论中影响颇广。西媒称中国对外公开的军费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除公布的预算之外还包括相当数额的军事相关经费。美欧的军事机构普遍认为,这种"隐形的国防开支"相当于已公布数字的1.5至3倍。[17]"中国军事威胁加剧"被认为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东移的重要动因之一。日本媒体特别强调,中国空军实力增长速度在亚洲国家中最为突出,而海军正从"近海防卫"向"远海防卫"转变。[18]中国的"太空战略"也受到广泛关注。中国的航天活动被指责为"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2007年中国击毁废弃在轨卫星的外空试验引发诸多非议。欧盟认为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包含军事用途,考虑停止在伽利略卫星导航项目上与中国合作。[19]且网络成为新的"战场",美担心中国利用美"网络软肋"挑战其信息优势和对战场的控制权。

澳大利亚经济与和平研究所(IEP)设定了"全球和平指数"、用以评估国家和地区的和平程度及生活稳定程度,在这项指数排名中,近年来,中国的和平度逐渐下降。2007-2009年,中国排名分别为第60位、第67位、第74位,2010年和2011年位居第80位。和平度下降的主要理由是中国军备不断增加。[20]皮尤调查2007年统计结果显示,韩国、法国、日本、德国民众认为"中国军事力量增长是坏事"的比例分别高达89%、84%、80%和77%。[21]2010年,这四国的数据仍然居高不下,分别为86%、87%、88%和72%。此外,发达国家对中国掌握军事资源表示担忧。美指责中国垄断了97%的稀土资源,直接影响其尖端武器制造业。[22]

在炒作"中国军事威胁"的同时,部分媒体也提出了关于中国军事实力和军事透明度的相对客观的看法。认为中国军力尽管获得了长足进展,但面临发展瓶颈,尚未达到可与美国抗衡的地步。中国军队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装备来源单一,俄罗斯几乎是中国唯一的武器供应国。[23]中国在增加军事信息透明度、同其他国家军方增强联系方面有所进步。例如,中国开放国防部网站的举措得到西方媒体一定程度上的肯定。[24]

 

在科学技术及综合水平方面

西方特别关注中国在航天、清洁能源等领域取得的成就。西方媒体大量报道中国2003年的首次载人飞行、2005年的第二次载人飞行和2008年的"太空行走",称中国在航天领域实现了欧洲尚未实现的目标。2011年11月中国进行的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的首次交会对接,西方认为这一突破使中国在建立有驻留人员的长期空间设施方面向俄罗斯和美国又靠近了一步,为中国在2020年前建立一个60吨的轨道综合设施打下基础。中国的外空计划正在高密度发展。中国正在海南岛文昌市附近建造第四个航天发射场,而这里恰巧是中国庞大的海军力量发展的重点地区。中国现在使用的三个发射中心都在内陆。海南的发射场将是中国的首个沿海发射场,有助于中国在全球商用卫星发射市场上攫取更大的份额。[25]

中国已开始在电信、太阳能板、高铁、电网等关键领域向欧洲和美国的竞争对手发起了挑战。最让欧洲和美国担心的是中国的学习速度和在高技术方面的进步速度。2009年中国机械产品出口已经超过德国50%,而在2007年,德国还控制着这一领域。在高速铁路方面,中国已经开始与德国的西门子和加拿大的庞巴迪公司展开竞争,并在巴西、沙特等国家占领市场。[26]

西方还关注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内的投入。皮尤2010年3月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中,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和融资增长了148%,高于美、英等国增速。[27]2011年皮尤慈善基金会发表的清洁能源报告指出,在2010年,中国对清洁能源领域的私人投资增长39%,达到544亿美元,创下世界纪录。此外,中国还是世界上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主要生产国。2009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28]英国石油公司2011年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报告指出,2000-2010年,中国的风力、太阳能和生物燃料发电量增长了1545%。[29]

与此同时,国际媒体也强调,中国科技综合水平与西方还存在相当大差距。中国在知识、经验和技术基础等方面尚不足以实现突破,短期内无法赶上西方,也不能摆脱技术上对西方的依赖。在很多领域,中国甚至还无法与包括印度在内的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30]

 

资源与环境问题

中国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历来备受诟病。外媒称中国的自然资源被野蛮利用。中国工业生产比发达国家的水电消耗高,危害性最大的工业生产基本上没有配备清洁系统,每年工业废水排放超过300亿立方米。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世界倒数第二,半数大城市出现水荒,经济每年因此损失112亿美元,地下水资源已基本耗尽。中国空气污染严重,肺癌发病率位居世界前列。近年来中国汽车数量以惊人速度增长,国产汽车环保标准落后西方20年,所用燃油是劣质重油,汽车因此成为主要污染源之一。[31]2000-2010年,中国新增燃煤发电量达到4200太瓦,相当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84倍。在全球煤炭消费总量中,中国占48%。[32]

西媒称中国环保发展前景堪忧。为保证经济高速发展,实现当前尚未完成的城市化,并考虑到较大的贫困人口比例,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无法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无法实现工业全面转用更高技术或环保设备。西方还指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没有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相应责任。西方批评中国提出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责中国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阻挠通过相关方案,是"挟持会议的国家之一"。[33]

但西方媒体也注意到中国在环保方面的努力和民众环保意识的提升。2009年,世界银行委托"世界公众舆论"网站对15个国家13518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个国家的多数受调者愿意为应对气候变化接受相当于其人均GDP 0.5-1.0%的能源和其他货物的提价;6个国家愿意接受1.0%的提价幅度,其中,中国表示同意的受调者比例最高,达68%。[34]

 

在软实力方面

西方媒体普遍认为,中国影响力上升但尚未承担应有责任。美欧多家研究机构联合发布的年度报告《跨大西洋趋势2010》指出,只有20%以下的美欧受调者认为,中国在处理国际危机、减贫、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53%的美国人承认与中国有共同利益,可以与中国在国际问题上进行合作,但高达63%的欧洲受调者认为中欧之间存在价值观差异,无法进行国际合作。[35]

西方认为中国的软实力在增强,但改善形象作用有限。2009年,美国芝加哥全球事务学会公布了关于美国、日本、中国、韩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软实力调查结果。在韩、越、印尼对中国经济、文化、人力资源、政治和外交五个指标的评价中,除印尼和越南认为中国在文化领域软实力名列第一外,对中国在经济、人力资源、外交和政治方面的软实力评价都低于美国和日本。[36]斯科尔科沃--安永新兴市场研究所根据其设定的指数,对各国软实力进行打分并排名。2010年的排名中,位于前七名的都是经合组织国家,即美国(87分)、法国(49.5分)、德国(43.2分)、英国(43分)、加拿大(39分)、意大利(32分)和日本(31.8分)。中国的分数(30.7分)低于上述发达经济体,尽管高于印度(20.4分)、俄罗斯(18分)、巴西(13.8分)、土耳其(12.9分)、墨西哥(11.5分)、南非(10.3分)等新兴市场国家,但该研究机构的学者指出,中国在新兴市场阵营中的排名主要得益于其跨国公司的发展与受瞩程度、得到发展的旅游业及其大学的迅速扩展与排名的提升。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加,政治影响力也有所提升,但中国的软实力分数却未呈现线性上升趋势:2005年为31.1分,2006年为32.2分,2007年为32.2分,2008年为32.2分,2009年为33.7分,2010年为30.7分。[37]

外媒还注意到,中国运用"软实力"尚面临一系列问题:中国还没有形成一套综合与连贯的国家软实力战略,其软实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临时采取和反应性的,用以反驳"中国威胁论"和改善中国在国外的形象。[38]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正面形象的建立与实力上升和国际影响力扩大不成正比。西方国家对华好感度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2005年起,中国开始被列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每年进行的全球形象调查。几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国对中国好感度相对较高且波动较小,都保持在40%以上,巴基斯坦对华好感度甚至高于70%。而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西班牙、法国、德国对华好感度较低且波动很大。2008年法国只有28%的受访者对中国有"好感",而2007年曾一度达到过47%。西班牙、德国、波兰对中国持赞成观点的人都少于三分之一。[39]盖洛普公司2008年4月公布的关于中国"领导力"的调查显示,欧洲和美洲认可中国"领导力"的比例分别只有21%和24%,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比例则为57%。但同时应看到,撒哈拉以南地区民众对美、英、德、法、日等其他为其提供援助和投资的国家的认可比例也都较高,对美认可度甚至达到62%。[40]在BBC对中国印象的民意调查中,2005年,认为中国发挥积极作用的比例为49%,2006年为39%,2009年下降到34%。2010年小幅回升,为41%。[41]美民众对中国崛起心态复杂。2007年"世界公众舆论"网站和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合办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涉及的18个国家中,认为中国崛起"将有负面意义"的人约有三分之一,在大多数国家里,多数人认为中国崛起的结局将是复杂或积极的。60%的美国人认为中国崛起不可避免,半数人认为这一前景"既非正面也非负面"。[42]

 

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中国的发展成就受到广泛关注,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和贡献也越来越大,但在当前的国际舆论中,对中国形象的塑造负面仍多于正面。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中国应进一步重视国际舆论,在处理好国内事务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自己国际形象的塑造,加大公共外交力度,让世界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

 

[1] "Americans on Promoting Democracy", the Chicago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 Program on International Policy Attitudes (PIPA), 25 September 2005, http://www.pipa.org/OnlineReports/AmR ... ion_Sep09_rpt_revised.pdf

[2] Freedom House, Freedom in the World 2011: The Annual Survey of Political Rights and Civil Liberties, November 23, 2011.

[3] John Lee, "Soft power, hard choices",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4 April 2009, http://www.smh.com.au/world/soft-powe ... hoices-20090403-9qij.html

[4] "Debunking Myths about China's Legal System",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9 November 2007, http://www.businessweek.com/globalbiz ... 007/gb20071129_851610.htm

[5] 中国内外对"北京共识"的看法有所不同.日本:富士产经商报,2010-3-23.

[6] Howard W. French, "Despite Flaws, Rights in China Have Expanded", the New York Times, 2 August 2008, http://www.nytimes.com/2008/08/02/wor ... l?ref=howardwfrenchfrench ; Martin Jacques, "Don't judge China by our standards", the Independent, 1 August 2009, http://www.independent.co.uk/opinion/ ... ur-standards-1765901.html

[7] "Debunking Myths about China's Legal System" (note 4).

[8] Deborah Fallows, "Few in China Complain About Internet Controls", 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 27 March 2008, http://pewresearch.org/pubs/776/china-internet

[9] Stefan Halper, the Beijing Consensus (Basic).

[10] 我认为未来几年对于确定中国的方向至关重要.西班牙:起义报,记者对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胡利奥·里奥斯的专访文章,2012-2-10.

[11] 中国急剧变化的五年.新加坡:联合早报,2006-12-13.

[12] 亚历山大·科克沙罗夫.不狂热的霸权.俄罗斯专家周刊,2010-03-29.

[13] 18国民调显示多数人不担心中国崛起.环球时报,2007-06-01.

[14] "U.S. Seen as Less Important, China as More Powerful",Pew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People & the Press, 3 December 2009, http://pewresearch.org/pubs/1428/amer ... ationist-sentiment-surges

[15] Ambrose Evans-Pritchard, Chinapowers ahead as it seizes the green energy crown from Europe, 23 Aug 2009, http://www.telegraph.co.uk/finance/co ... gy-crown-from-Europe.html

[16] 埃克托尔·戈麦斯·皮诺斯,哈科沃·内格鲁埃拉·阿韦拉.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真实还是片面.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2012-01-15.

[17] 岛田学.中国增加军费引起周边各国警惕.日本经济新闻,2012-03-05.川越一.中国军费实际可能是公布数字的3倍.日本:经济新闻,2012-03-05.

[18] 中国转向"远海防卫".日本:读卖新闻,2010-03-30.

[19]中国有可能被撵出伽利略计划.德国:金融时报,2010-03-26.

[20]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 Global Peace Index 2007, Global Peace Index 2008, Global Peace Index 2009, Global Peace Index 2010, Global Peace Index 2011, http://en.wikipedia.org/wiki/Global_Peace_Index

[21] Andrew Kohut, "How the World Sees China", the 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 11 December 2007, http://pewresearch.org/pubs/656/how-the-world-sees-china

[22] "Obama More Popular Abroad than at Home, Global Image of U.S. Continues to Benefit" (note 10).

[23] 阿季利·卡乌克诺夫.战略伙伴的后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专家周刊,2008-09-08.

[24] 更开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卡内基中国透视月刊,2009,8.

[25] Radhakrishna Rao, "China in Outer Space: A Strategy for Global Supremacy?", website of the Institute of Peace and Conflict Studies (IPCS), 3 January 2012, http://www.ipcs.org/article/china/chi ... lobal-supremacy-3547.html

[26] 玛利亚·埃斯佩兰萨.中国奇迹的新阶段.西班牙:世界报,2011-01-21.

[27] 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 "Who's Winning the Clean Energy Race? Growth, Competition and Opportunity in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ies G-20", Mar 2010, http://www.pewtrusts.org/uploadedFile ... warming/G-20%20Report.pdf

[28] 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 "Who's Winning the Clean Energy Race? 2010 Edition: G-20 Investment Powering Forward", March 2011, http://10.10.4.5/download/9406110/107 ... 20Report-LOWRes-FINAL.pdf

[29] Steven F. Hayward, "China, and Overdone Green Energy Hysteria", website of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27 July 2011, http://www.aei.org/article/energy-and ... ne-green-energy-hysteria/

[30] 帕维尔·贝科夫(同注释24)。

[31] 奥莉加·弗拉索娃.中国的老大难问题.俄罗斯专家周刊,2010-03-29.

[32] Steven F. Hayward (note 37).

[33] Mark Lynas, "How do I know China wrecked the Copenhagen deal? I was in the room", The Guardian, 22 December 2009, http://www.guardian.co.uk/environment ... climate-change-mark-lynas

[34]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climate change: findings from a multi-country poll",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the World Bank, 3 December 2009, http://www.worldpublicopinion.org/pip ... imateChange_Dec09_rpt.pdf

[35] "Transatlantic Trends 2010", A project of the 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ompagnia di San Paolo, with additional support from Fundação Luso-Americana, Fundación BBVA, and the Tipping Point Foundation, http://www.flad.pt/documentos/1284748741S1vIJ9ab1Bq18RQ0.pdf

[36] Christopher B. Whitney & David Shambaugh, "Soft Power in Asia: Results of a 2008 Multinational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 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 in partnership with East Asia Institute, http://www.thechicagocouncil.org/User ... rt-%20Final%206-11-08.pdf

[37] Peter Johansson, Seung Ho Park and William Wilson, "Guest post: the rising soft power of the emerging world", Financial Times, 19 December 2011, http://blogs.ft.com/beyond-brics/2011 ... ging-world/#axzz1on8nwfa3

[38] William S. Cohen, Maurice R. Greenberg, "Smart Power in U.S.-China Relations",a Report of the CSIS Commission on China, 4 March 2009, http://csis.org/files/media/csis/pubs ... uschinasmartpower_web.pdf

[39] See Global Attitudes Survey 2006-2010, the 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

[40] "China's Leadership Better Regarded Outside the West", Gallup Poll, 29 April 2008, http://www.gallup.com/poll/106858/chi ... egarded-outside-west.aspx

[41] See BBC Poll: Attitudes towards Countries 2005-2010.

[42] "World Public Opinion 2007" (note 17).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3652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652

鲁克俭、郑吉伟:布伦纳的政治马克思主义评析 李北方:中国新启蒙主义思潮的衰败、修正与超越
相关文章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