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环保

付常银:太阳能光伏企业污染易发

中国经济时报
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的高耗能高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并随着国家对于行业产能过剩的警示而浮出水面。"两头在外,只把污染留在国内"成为各界诟病多晶硅污染问题的最大注脚。

"污染事件发生之后,我们已经请独立的第三方如上海设计院、环保专家等制定了整改方案,并于10月6日和10月7日落实。目前,落实的整改方案已经得到环保部门、相关专家以及村民的认可。"晶科能源新闻发言人景朝辉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9月,浙江海宁村民举报光伏企业晶科能源排污导致31人患上癌症,6人患上白血病。不久后,晶科能源停产1.2G瓦生产线,同时实施扩建固体废料仓库以及将雨水管道并入污水处理管道等措施。

景朝辉向记者介绍,以往,固体废料堆在固定仓库里,隔几天会有固体废料合作企业回收并送到固定地点处理。但是8月20日,由于一个合作终止,仓库堆不下这些废料,就露天堆放了。后来,堆放的废料被雨水冲入附近的河中,就出现了河水中氟化物含量较高的问题。

10月中旬,因为没有及时披露在中国生产的污染基地,晶科能源被部分投资者起诉。

由于被指污染,晶科能源被推至风口浪尖。

景朝辉说:"光伏污染问题需要界定。光伏企业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气体,但只要回收、处置合理,是不会污染环境的。目前的技术和资金都可以达到。"

环境污染并不是晶科能源一家企业出现的问题。

光伏产业一向被认为是绿色产业,但在中国,它却带上了污染的帽子。业内人士分析,这跟光伏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生产有关。

有资料统计,2006年到2011年,有18家光伏公司被环境监察记录,多数公司因为环保不达标或是没有严格执行相关环保法规,被责令改进甚至停产。在违规问题方面,出现最多的是"废水排放不规范"。另外,"废气"处理不够,也是光伏企业出现污染的原因。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光伏产业研究所江华研究员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多晶硅生产污染多发。由于资金和技术压力,未被合理处置的生产废物对环境影响较大。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介绍,生产多晶硅时,会产生四氯化硅和氯化氢,这是两种高污染的有毒液体,并且其再利用的成本很高。目前,有一半的中国企业因为经济问题而未安装或未完全安装相关回收设备,加上多晶硅电池的先进生产技术被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垄断,国内企业在污染控制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导致我国多晶硅行业污染控制水平较低。

不过,据江华介绍,在多晶硅领域,通过闭环生产及相关技术途径,国内规模较大的企业已经能够解决废渣及废液的排放难题而不污染环境。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发展光伏产业时,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污染治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沈宏文认为,我国光伏产业目前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是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大多数处于产业链下游。光伏产业应该加大创新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

"相关部门应该统筹考虑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并加大监管力度。企业也应该严格遵守《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自觉保护环境。"江华说。

 

--

 

《中国证券报》相关报道 实习记者 郭力方

在环保部今年初公布的《2011全国污染防治工作要点》中,多晶硅与铅锌、含铅酸电池一道被列入今年重金属污染准入的重点范畴。随后三部委联合出台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中,更是列出了包括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在内的多条"环保"准入门槛。一时间,多晶硅行业的高污染问题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的高耗能高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并随着国家对于行业产能过剩的警示而浮出水面。"两头在外,只把污染留在国内"成为各界诟病多晶硅污染问题的最大注脚。随着光伏多晶硅价格一路走低,暴利时代也随之终结。环保准入条件的及时出台,让全行业开始正视如何在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减少环境代价。

分析指出,环保风暴来袭,对于多晶硅这样刚起步不久的新兴产业来说很及时,以环保准入条件促行业"优胜劣汰",也将有益于行业未来发展。

清洁能源"变身"污染源

2009年以前,由于国际市场光伏多晶硅价格持续走高,市场需求的拉动吸引着无数投资涌入,企业在获得暴利的同时,留在国内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2009年以来陆续有媒体披露多晶硅有毒副产物四氯化硅及废气、废液污染企业厂房周围居民生活环境的事故,就连洛阳中硅、江苏中能这样的业内龙头企业都未能幸免。

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副产物四氯化硅。每生产1吨光伏多晶硅同时副产10吨到20吨四氯化硅,且四氯化硅一遇潮湿空气即分解成硅酸和剧毒气体氯化氢,对人体眼睛、皮肤、呼吸道有强刺激性。如此大量且有毒的副产物处理起来也非易事,一个年产规模百万吨的多晶硅厂商每年要产四氯化硅数千吨,其中除少部分被当作原料生产白炭黑、光纤石英棒外,大部分被就地填埋,留下污染隐患。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简水生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尽管近年来国内多晶硅厂商广泛采用新的生产工艺改良西门子法以减少四氯化硅的产出,但隐患仍旧未被彻底消除。而处理四氯化硅产出的过程伴随着额外的成本投入,也影响企业积极性。

华泰联合证券电力和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王海生对记者指出,国内多晶硅生产技术和设备多从国外引进,企业往往只掌握其中的生产工艺,其核心的环保工艺却没能及时消化吸收,以致产业发展初期阶段污染事故频发。

准入门槛趋严

伴随着国内多晶硅产能的盲目扩张,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严格市场准入的风声渐起。在3月份公布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中,对于上马多晶硅项目提出了环保标准,其中对于副产物四氯化硅处理要求是:"对产生的四氯化硅等危险废物,应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相关管理规定。"

一位地方多晶硅生产厂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事实上,在《条件》出台之前,企业新上多晶硅项目的环评报告就被严格审查,很多企业的开工计划因环评不达标而被搁置审批。

在环保"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下,一些企业开始探索改良生产工艺,应用改良西门子法,通过冷氢法将每道工序产生的四氯化硅多次循环还原为生产多晶硅原料之一的三氯氢硅,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四氯化硅从终端产出。据保利协鑫下属子公司江苏中能硅业公司总经理吕锦标介绍,单次循环有20%以上的四氯化硅转化为三氯氢硅,整个生产过程采用闭环设计,同时也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液污染。

此外,另一些企业也在尝试采用如硅烷法、冶金法等不同生产工艺进行污染副产物控制。王海生表示,目前国内40多家从事多晶硅生产的厂商中,前十家如保利协鑫、洛阳中硅、天威保变、通威股份等均已具备了闭环生产多晶硅,以最大化处理利用四氯化硅的工艺。在《准入条件》明示的"扶优汰弱"原则下,这些企业将引领行业发展,最终实现整个行业的污染物有效控制。

或催生新产业

王海生表示,环保门槛的提高对多晶硅企业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

他对记者表示,目前有实力的企业年产多晶硅规模均已达6000吨以上,这就意味着同时有近10万吨的四氯化硅副产物产生。从目前企业处理副产物的经验来看,四氯化硅可以变废为宝。"一次循环可转化20%的四氯化硅,多次循环下,虽需要投入一些处理成本,但一吨四氯化硅经一次循环就能产出两吨以上三氯氢硅原材料,综合来看,处理四氯化硅的过程同时也是生产原料的过程,这本身是在节省成本。"他说。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崔容强则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将四氯化硅作为原料生产白炭黑、光纤石英棒等化纤产品,在未来随着处理技术的进步,将催生出一个新兴的产业市场。据他介绍,目前国内已有一些企业开始规模化处理四氯化硅,其中尤以广东的吉必盛公司为代表。目前,该公司年处理四氯化硅的规模已达万吨以上,洛阳中硅以及天威保变旗下新光硅业均是其长期客户。

王海生指出,环保标杆作为多晶硅行业准入的一大门槛,也给企业提供了一个以环保达标为动力进而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成本的机遇。借此机遇,未来的多晶硅行业或及时摆脱"价格战"泥淖,进而推动行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9/3009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009

毛尖:谈国产电视剧的主旋律 杨远婴:北京电影(1949—1966)
相关文章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