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人文

饶少平:吐蕃、逻些、梵文

简单谈三个词的发音。
吐蕃 逻些 梵文
吐蕃是公元七世纪(唐朝初年)我国藏族建立的政权,在今西藏地区,强盛时势力达西域、河陇。九世纪中叶该政权崩溃,宋、元、明史籍仍延称青藏高原为吐蕃。《现代汉语词典》注音tǔfān(土翻)。这种注音有待商榷。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吐蕃传》:“吐蕃本西羌属。蕃、发声近。”说明唐宋时期蕃、发二字谐音。北宋丁度等《集韵》:“发,北末切,入末。”可见“发”读如拨,是入声字。《周礼·考工记·弓人》:“居干之道,菑栗不迆,则弓不发。”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周官下》:“发当读为拨。”由于普通话里入声已消失,本来是入声字的拨也成了平声字,所以吐蕃的“蕃”应该读bō(拨)。《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也是这么注音的。西洋人至今将我国西藏称作Tibet,而不是Tifɑn,也可作为“蕃”不读翻的佐证。

  将吐蕃注音为tǔfān,也许是因为吐蕃在古籍中有时写作“吐番”的缘故。然而在古代,“番”作传播解时,读拨;形容勇武的词语“番番”读拨拨。因此即便是吐番,也应该读tǔbō(土拨)。

  逻些是吐蕃的都城。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吐蕃传上》曰:“其国都城号为逻些城。”中央电视台已故播音员罗京先生有一次介绍吐蕃,将逻些读作luóxiē(罗歇)。逻些是唐朝时藏语的音译,有时写作“逻娑”。可见“些”、“娑”同音。“娑”字如何读?有人会不假思索地读suō(梭),因为婆娑一词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原产印度的娑罗树,梵文为sālɑ,音译为娑罗,可见娑当时读撒,罗当时读拉。今西安碑林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为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碑刻,记唐太宗时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传入中国并在长安建寺传教之事。碑下和两侧有古叙利亚文刻辞。该刻辞述及地名Sɑrɑɡ,中文音译为娑罗誐。这是“娑”读撒,“罗”读拉的又一例证。既然逻些有时写作逻娑,那么逻些就应该读luósā(罗撒)或者lāsā(拉撒),也就是今天的拉萨。

  梵文为印度古文字。在2009年7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中,主持人朱军先生介绍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时,将梵文读作fánwén(凡文)。北宋陈彭年等人编纂的韵书《广韵》指出:“梵,扶泛切,去梵。”可见“梵”读fàn(范),是去声字。今天所有工具书的注音也都是fàn(范)。由于佛经原用梵文写成,所以凡与佛家有关的事物,皆冠以梵。如:梵宇(佛寺)、梵室(佛殿)、梵坊(僧舍)、梵服(袈裟)、梵钟(庙里大钟)、梵乐(佛教音乐)、梵本(佛经原本)、梵刹(原指佛土,后为寺院之美称)等。这些“梵”都读fàn(范)。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1366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1366

韩少功:谈文学,谈大师,谈乡村生活 朱青生:美术学院的历史与问题
相关文章
陆扬:中国印度学发展要靠真正的学术眼光
张清涛:试论早期吐蕃的观音信仰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