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社会

《中国西部青年发展报告》的主要结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中国西部青年发展报告”的数据来源于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于2004年6月至2005年2月在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新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等省(市、自治区)共44000户居民进行的《中国西部省份社会经济发展监测研究》,共收集167000个个人的相关信息,其中15-35岁青年占被调查对象的比例大约是 32.5%。基于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部分西部省(市、自治区)对西部青年进行了进一步的座谈和访谈,在将西部青年调查数据与全国统计数据、全国青年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此报告。

《中国西部青年发展报告》的主要结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西部青年的现状及其在“十一五”期间面临的机遇与困难,切实促进西部青年的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于2006年3月至8月共同进行“中国西部青年发展报告”课题调研。

“中 国西部青年发展报告”的数据来源于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于2004年6月至2005年2月在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新疆、云南、贵 州、四川、广西、重庆等省(市、自治区) 共44000户居民进行的《中国西部省份社会经济发展监测研究》,共收集167000个个人的相关信息,其中15-35岁青年占被调查对象的比例大约是 32.5%。基于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部分西部省(市、自治区)对西部青年进行了进一步的座谈和访谈,在将西部青年调查数据与全国统计数据、全国青年 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此报告。


前 言


1999 年,党中央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西部各省(市、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使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西部青年发展的宏观环境得以不同程度的改善。关系到西部青年发展的众多公共管理部门也积极出台政策措施,促进西部青年发展的中观环境也日趋好转。当 代西部青年拥有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和客观环境。

当 代西部青年关心国家大事,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他们社会参与范围广泛,参与内容丰富;既有较高的安全感,又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社会问题。在享有较完善的 教育设施和教育优惠政策中,当代西部青年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受教育的权利基本得到保障,文盲率降低,少数民族教育取得较大进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不断 发展。西部大开发直接惠及到西部青年的就业,西部青年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劳动工作的诸多权益越来越得到有效的维护和实现。不断强化的健康意识和不断发展 的医疗水平,为西部青年的健康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不断促进着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日益发达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为西部青年生存发展带来了新气象和新特 点。

西 部青年发展中问题、困难依然不少,一些痼疾没有得到有效消除。西部青年政治参与率低,社团组织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辍学、失学现象依然存在,文盲率仍然较 高,“两基”未能完全实现,教育费用畸高,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他们的失业率相对较高,福利不足,法律保障不够,工作满意度较低。 艾滋病传染速度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面对新兴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他们不能有效地把握和利用,数字鸿沟日益拉大。如何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将成为今 后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一部分 西部青年的人口特征


1.西部地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动率较低,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社会

西部地区人口中将近90%的人没有外出,因工作目的外出的人口基本维持在5-6%的比例。从人口流动的角度讲,西部,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社会。

2.西部青年人口总量约占西部人口的三成,人口老龄化问题初见端倪

15 -34岁的西部青年人口约占西部人口总数的29.6%,低于全国青年占总人口的比例32.47%。西部人口老少比大约为36%,与全国持平。表明西部人口 并不比全国人口年轻。但是,由于西部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保障明显滞后,人口仍在高速增长,养老问题已经成为限制西部经济发展的瓶颈。

3.部分西部省、市的青年性别比严重失调,对青年婚姻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总 体而言,西部35岁以下人口性别比显著高于全国。西部15-19岁的性别比为118,全国的则为110.6;20-24岁的性别比为106,全国则为 98.7;西部25-29岁的性别比为104,全国则为98.7;西部30-34岁的性别比为97,全国为100。性别比过高导致的原因不仅仅是产生庞大 的“光棍”群体,而且还会引发包括性犯罪在内的各类犯罪问题。

4.西部青年的初婚年龄不断推后,早婚的比例是全国的两倍

25 岁以下西部青年已婚比例略高于全国;西部青年中早婚现象仍然存在,早婚比例是全国的两倍;西部未届结婚年龄的15-19岁青年中,处于已婚或同居的比例达 到了2.6%,离婚的比例也有0.1%。全国15-19岁青年已婚的比例为1.3%。从性别来看,西部男青年已婚或同居的比例仅为1.3%,无离婚现象; 而女性早婚的比例竟达到了4.2%,离婚的比例为0.1%。

5.西部青年的城镇化水平仍旧很低,只有全国城镇化水平的一半

西 部城镇户口比例为21.5%,农村户口比例为78.5%。其中,15-19岁和20-24岁的青年城镇户口比例分别只有20.6%和20.7%,而25- 29岁和30-34岁年龄段的青年人口城镇户口比例则提高到26.0%和24.9%。低年龄段人口的农村户口比例较低,一方面表明出生在农村的人口正在逐 渐减少,另一方面表明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向城市流动并取得城市户口。与全国的情况相比,西部青年城镇化水平仍旧很低,只有全国城镇化水平的一半。


第二部分 西部青年的政治态度和社会参与现状


1.绝大多数西部青年关心国家大事,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不同青年群体在政治态度上分化明显

绝 大多数西部青年关心国家大事,比例高达85%。绝大多数西部青年对西部大开发政策持赞成的态度。他们不仅踊跃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的讨论,高度认同并充分认 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更是尽自己所能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建设。不同青年群体在政治态度上有明显分化,性别、城乡、文化程度和收入对政治态度的影响都非常 显著。无论是先赋因素,还是获致因素,都是影响青年群体对国家大事关注度的重要因素。

2.多数西部青年关注时事政治,电视是西部青年获取时事新闻最主要的媒介,但通过网络获取时事新闻的频率较低

听 广播时每天听新闻的西部青年比例为30.9%,看电视时每天看新闻的青年比例为48.1%,上网时每天浏览新闻的青年比例为10.5%。西部青年通过电视 获取时事新闻的比例最高;广播仍然是青年获取时事新闻的一种有效途径;互联网也成为了青年获取时事新闻的重要渠道。但西部青年在网络获取时事新闻的频率还 比较低,其中西部青年每天上网时浏览时事新闻的比例只有10.5%,比通过广播和电视获取时事新闻的相应比例分别低了约20个和38个百分点。因此,如何 激发西部青年、尤其是低年龄段的西部青年在上网时更多地浏览时事新闻、培养正确的政治态度和强化参与行为,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西部青年社会参与范围广泛,参与内容丰富;但只有少数青年参加了社会组织或俱乐部,社团组织对促进青年社会参与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西 部青年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为需要的人群捐钱捐物,利他行为成为西部青年的一种常态和生活方式。15.7%的西部青年参与过捐钱或捐物活动,但只有 4.5%的西部青年参加了社会组织或俱乐部,96.5%的西部青年没有参加任何社会组织或俱乐部。由于青年参与社团组织的比例较低,社团组织对促进西部青 年社会参与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4.西部青年的安全感较高,“家中被人偷盗”和“在外被抢盗”是西部青年中较为普遍的不安全经历

53.5% 的西部青年认为“晚上10点以后外出在家庭所在地附近活动总是很安全”,认为“大多数时间安全”的比例为34.2%,两项合计达到87.7%。从西部青年 对犯罪问题的看法也可以看出西部青年的安全感现状。接受调查的西部青年中,45.4%的人认为犯罪问题“不成问题”,35.5%的人认为“不太严重”,只 有5.1%认为犯罪问题“特别严重”和14.0%的人认为“比较严重”。同时,有13.5%的西部青年“家中被别人偷盗过”,有14.3%的人“在外面被 别人偷了东西”,还有3.4%的青年“被人打过”,2.4%的人“被人抢劫过”。这些不安全经历更是引发青年缺乏安全感的直接因素。因此,如何减少和消除 这些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和发生,是我们今后将要努力攻克的难题。

5.缺乏农业技能培训和市场信息,以及贫富差距问题、贫穷问题、农田水利设施、失业、耕地或草场不足被西部青年认为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 列举的17个社会问题选项中,西部青年选择比例超过半数的选项有7个,分别是:缺乏农业技能培训(80.6%)、缺乏市场信息(77.6%)、贫富差距问 题(70.1%)、贫穷问题(69.4%)、缺乏农田水利设施(67.3%)、失业(找不到工作)(65.3%)和耕地或草场不足(54.0%)。这些问 题困扰青年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开展青年工作的重点。对于青年面临的共性问题就要从整个青年群体来考虑解决;对于不同的青年群体,则要从其 特殊性出发来考虑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 西部青年的教育状况


1.国家加大了西部教育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力度,西部青年的教育环境持续改善

2000 年到2004年年底,国家在教育方面累计投入150多亿元用于支持西部地区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从2005年开始,国家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 点县实行了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杂费和课本费、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的政策。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已经对西部农村的所有中、小学生实施免 杂费的工作,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已经安排了近75亿资金,其中中央财政占了65亿。西部农村4900万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享受到了免杂费。

2.西部青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远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西部地区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难点,西部青少年的入学年龄高于全国青少年的入学年龄

西 部地区15岁以上且上过学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含在校学生)为7.2年,西部青年的平均教育年限为8.0年。西部青年的平均教育年限高于西部社会总 人口的平均水平。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3年,全国青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9.8年。西部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全国平均水 平还差0.3年,只是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西部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全国青年平均水平低了1.8年,相差较大。西部青年中大专及以上的比例为4.4%,虽 然高于西部总人3.4%的平均水平,但与全国平均水平5.1%相差较大。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绝对数量来看,西部青年总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 477.4万左右,西部总人口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246.2万,2004年全国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7000万左右。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西 部青年总数占西部总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38.3%,但只占全国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的6.8%。从青年的高校毛入学率来看,18岁西部青年中只有 5.2%、19岁中有11.3%、20岁中有17.7%的人在读大专及以上学历。也就是说,西部青年中20岁的毛入学率与全国21%的毛入学率相比尚存较 大差距,西部青年中整体的大学毛入学率也就更低,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差距更大。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点和难点。西部地区 青少年的入学年龄偏大。西部7岁的青少年中,尚有10.0%处于“学前教育”,8.6%处于“未在读”状态;8岁的人中还有5.5%未进入学校读书。按正 常状态,13岁一般升上初中。因为入学年龄偏大,西部青少年中13岁的人中的35.3%、14岁的13.9%、15岁的6.0%、16岁的2.1%仍在读 小学。

3.西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确实取得了较大成效,但西部青年中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比例较低;西部的小学辍学现象不太普遍,但辍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初中辍学现象非常严重;失学青少年中性别差异不大

获 得九年以上教育,即能够达到初中毕业以上程度的西部青年比例只有57.0%。有43.0%的西部青年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其中“从未上过 学”的西部青年比例达到了7.2%,“小学未毕业”的比例为10.1%,“小学毕业”的比例为25.7%。从小学辍学率来看,西部青少年的小学辍学现象不 太普遍。西部青少年中,8-13岁“不在读”的比例分别为5.5%、3.1%、2.4%、2.3%、3.2%和6.0%,即西部小学辍学和失学的比率一般 在5%以下。但是,与2004年全国小学辍学率仅为0.59%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西部地区初中辍学现象非常严重。随着年龄的增加,初中失学或辍学的 比例直线增长。2004年全国初中阶段辍学率为2.49%。但进入初中年龄阶段的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在读”的比例迅速增加,12岁、13岁、 14岁、15岁、16岁和17岁“不在读”的比例分别为3.2%、6.0%、10.7%、20.9%、32.3%和44.1%。失学或辍学青少年的性别差 异并不显著。在7-20岁的西部青少年中,女性群体中在大部分年龄段失学或辍学的比例均略高于男性群体的相应比例,但相差都不大,尤其是8岁、17岁和 18岁的女性群体的失学或辍学的比例还低于男性群体的相应比例。西部青少年群体中减少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女性青少年在受教育方面的权 益逐渐得到有效维护。

4.西部青年的文盲率大大低于西部社会的总体水平,但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2007年西部地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5%以下的目标还非常艰巨

2004 年,我国15岁以上的文盲率达10.3%,西藏、青海、甘肃、贵州、云南西部地区高达44%-16%。此次调查采用当前国际上较通行的测量文盲的方法,即 受访者是否能够读懂一封普通书信对西部青年的文盲率进行了测定。从总体上来看,西部地区15岁以上成年人口中有56.3%的人对阅读书信“可以轻松地做 到”,而青年人的比例达到了77.1%,高出总体水平20.8个百分点。西部社会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有27.9%的人“不能”读懂书信,而青年中相应的比 例只有10.8%。按照上述测量方法,即西部青年中文盲率为10.8%。如果从青壮年中未上过学的比例来看,西部青年中“从未上过学”的比例仍高达 7.2%,青壮年(15-50岁)中的“从未上过学”比例达到11.0%,表明西部青年的文盲率至少为7.2%,青壮年的文盲率至少为11.0%。与全国 相比,“十五”期间我国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两者之间差距非常大。2004年教育部提出,力争在2007年底,使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率达到 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5%以下。而要达到这个目标,西部教育的道路还任重道远。

5.少数民族教育取得较大进展,少数民族青年人才增多

无 论是享受教育优惠政策的类型,还是享受优惠政策的比例,尤其是在减免学费、书费和升学考试加分这三个方面,少数民族学生都要比汉族学生高很多。从在读的教 育程度来看,西部中小学生中有10%左右、西部大学生中有近20%的人享受到国家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中小学生中主要享受的优惠政策是“减免学费”、“减 免书费”和“减免其他费用”。大学生主要享受的优惠政策是“得到助学金”、“得到助学贷款”和“升学考试加分”。西部少数民族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在7- 20岁的青年中,壮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接近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由于历史欠账过多,一些聚居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难以享受到 现代教育带来的促进作用,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道路还任重道远。

6.青年成为职业技能培训的受益主体,但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较低,与全国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西部青年注重服务行业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对农牧业培训不太感兴趣

在 过去12月中,西部人口中接受过职业培训课程的比例为3.5%,所有青年中接受过职业培训课程的比例为5.2%,尤其是20-29岁的青年人,接受培训的 比例最高,为5.7%。西部青年是西部总人口中参加过职业培训的最大群体。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覆盖面来看,西部青年中接受过职业培训课程的青年比例过 低,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覆盖面较窄,不能有效地覆盖大多数需要获得职业技能的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西部青年在参加职业培训时,更注重服务行业职业能力的 培养,对农牧业培训不太感兴趣。计算机、驾驶、机械修理、美容美发等服务行业和高新行业的职业培训,是西部青年最热门的选择。尽管随着年龄的增加,参加农 牧业技术培训的比例增大,但不同年龄段的青年参与比例均低于总体的平均水平,表明当代青年群体对农牧业技术不太感兴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在西部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西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课题。

7.西部青年学费负担较重,保障青少年接受教育成为西部家庭借贷的一个主要目的,也是青少年辍学的主要原因;学费负担较重已成为西部青年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巨大障碍,也成为了许多西部家庭致贫、返贫的重要根源

此 次调查将教育费用分为“学杂费”、“其他费用(包括校服费、在学校的食宿费、往返交通费用等等)”两大类。西部地区一个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一年的平均 教育总费用分别为451元、1309元和2926元,大学及以上学生的年平均教育费用高达8022元。调查结果还显示,西部居民的家庭年平均收入为 11628元。照此计算,培养一个小学生每年的费用占到西部家庭年收入的3.9%,培养一个初中生每年的费用要花费年收入的11.3%,培养一个高中生每 年的费用要花费年收入的25.2%,而培养一个大学生每年的费用则要花费家庭年收入的69%。具体到学杂费的情况,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以上的学杂费一 学年人均支出分别为337元、802元、1648元和4299元,显示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负担要远远高于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学费以及其他教育费用的迅速增 加,使教育费用成为了西部家庭的刚性支出。许多家庭由于难以及时使出这笔教育费用,就只能靠借贷来解决子女的教育费用。超过17%的家庭将“交学费”当成 了借贷的主要目的。58.8%的西部青年认为家里交不起学费最有可能导致家里的孩子不能继续读书。

8.西部青年对后代的学历期望不太高,对后代的就业期望主要集中在专业人员、教师和干部身上

在 西部青年中,38.1%的人希望后代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28.6%的人希望后代拥有高中学历,还有高达33.4%的青年对后代的学历期望仅局限于初中及 以下。西部青年对后代的学历期望不高。西部青年对后代的就业期望主要集中在专业人员、教师和干部身上,比例分别为14.3%、13.2%和12.5%,三 项合计占到了40%。就业期望的过分集中,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当前就业形势密切相关,同时不利于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由于青年正处于就业 初期和就业不断变动时期,对自身的就业期望和就业行为都难以准确把握,就业观念也未完全定型,由此导致三成五的西部青年从来没有考虑过后代的职业。不同属 性的青年群体,在对后代的就业期望上也发生了极大的分化。学历越低、收入越低,对子女的就业期望更偏向于政府官员;学历越高、收入越高,对子女的就业期望 更偏向于专业技术人员。

第四部分 西部青年的劳动就业与经济收入状况


1.西部青年劳动就业环境不断改善,西部青年的经济地位日益提升

西 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西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工作就业环境不断改善。青年的经济地位决定其社会地位。西部青年在家庭经济中日益扮演着非常 重要的角色。从整体上来看,西部青年的经济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了0.35,即一个家庭的收入有35%来自该家庭里的青年。从不同属性的青年群体来 看,有的青年对家庭的经济贡献更大。如高中毕业的西部青年(0.4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西部青年(0.44)和30-34岁的西部青年 (0.41),他们的经济收入在家庭中举足轻重。由于经济地位不断提升,由此决定了西部青年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与家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2.西部青年就业的比例低于总体水平,失业率却高于总体水平,“不在劳动力市场”的比例则与总体水平基本持平

本 次调查采用了国际劳工组织对失业的定义,即在过去7天中没有从事过任何有收入的工作(不含因休病假、产假或其他原因暂时离开工作岗位的人员)但愿意工作、 能够工作,并且在过去30天积极找过工作的人。此定义属于严格的“失业”定义,未考虑季节性失业和不充分就业等因素,由此对失业率的计算结果与真实失业率 相比有可能偏低。西部青年的就业率为74.1%,而西部总人口的就业比例为75.5%,西部青年工作就业的比例低于总体水平。西部青年的失业水平也高于总 体水平。西部青年失业率为2.4%,高于西部地区1.5%的总失业率。从城镇青年经济人口失业率来看,西部城镇青年失业率为6.2%,高于西部地区城镇 5.9%的总失业率。青年中“不在劳动力市场”的比例则与总体水平基本持平。低年龄段的青年“不在劳动力市场”的比例较高,尤其是15-19岁段的青年, 高达55.0%人不在劳动力市场。

3.亲戚朋友组成的就业网络是西部青年最主要的求职途径与再就业途径,自主经营是首次就业的重要方式,但在再就业方式中处于末位

由 亲戚、朋友等组成的就业网络是西部青年最主要的求职方式与失业后的再就业方式,通过劳动就业市场的比例相对较低。西部青年中有37.4%的人通过亲戚或朋 友的就业途径去获取工作岗位,高于西部社会总体30.3%的水平;西部青年中通过劳动就业市场求职的比例为19.7%,也高于西部社会总体17.0%的水 平。但西部青年通过政府或原单位安置的比例(12.8%)和自谋职业做生意的比例(22.5%)均低于西部社会总体的相应比例。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西部青年 来说,年龄越小,通过亲戚或朋友网络求职的比例越大,但通过政府或原单位安置或自谋职业做生意的比例越小。在再就业过程中,西部青年更多地依靠亲戚、朋友 和熟人帮忙,其比例分别为33.3%、44.1%和17.3%;而直接向雇主应聘或在职业介绍机构登记的比例分别只有18.3%和17.4%;政府安置工 作的方式最低,只有2.2%。与西部社会总体的再就业方式相比较,西部青年与之基本相似,没有太大的区别。从西部青年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途径来分析,西部 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西部青年更多地依赖社会资本来求职,而不是由个人自身的人力资本决定求职的成败。

4.西部青年主体行业分布与西部社会相同,主要分布在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但服务业和高新行业的就业比例大于高于其他社会群体;西部青年在民企、私企和外企就业的比例和个体经营的比例较高,但没有单位的比例也远高于西部社会的平均水平

从 在业人口的行业分布上看,西部社会就业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林牧渔业(65.1%)、制造业(6.8%)、批发零售业(6.7%)和建筑业(5.1%)等行 业。但也存在内部区别,主要表现为在农林牧渔业的就业比例降低较多,而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等行业的就业比例有所上升。另外,西部青年在业人口行 业分布还具有另外一个特点,即西部青年在业人口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等领域的就业比例大于高于其他社会 群体。也就是说,西部青年在业人口在服务业和高新行业的就业比例大于高于其他社会群体。从就业的单位性质来看,西部青年在国有部门(国有企业、党政机关、 事业单位等)就业的比例达到11.7%,高于社会整体水平的11.0%。同时,西部青年在集体、民营或私营企业工作(包括三资企业和城乡个体企业)就业的 比例达到31.8%,高于社会整体水平的20.3%。表明西部青年的就业观念有了很大改变,不仅钟情于国有部门,而且积极地在民企、私企和外企中就业。自 雇、自谋职业和创业也成为了相当多西部青年的共识,16.2%的西部青年从事个体经营。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西部青年中还有54.9%的人没有单位,虽然 低于西部总体水平的68.2%,但没有就业、没有工作岗位、没有经济收入将使青年的生存发展失去可能。为此,西部社会应该尽量为青年创设工作岗位、提升岗 位的科技含量。

5.西部青年在带薪休假、岗位培训等方面的权益未得到有效保障,签订书面工作合同的比例很低,有近一成的青年被拖欠过工资

西 部青年获得带薪休假的比例低于总体水平,低年龄段的青年,没有休假的比例远远高于高年龄段的青年和社会总体水平。与此类似,青年获得正式培训的机会大致与 社会平均水平持平,而低年龄段的青年获得正式培训的机会较少,远低于高年龄段的青年的培训机会。对于有雇主的非农在业青年来说,他们与单位签订书面工作合 同的情况要稍好于社会平均水平,但低年龄阶段的青年,与单位签订书面合同的比例较低。西部青年被单位或雇主拖欠工资的比例占到了9.3%。由于15-19 岁青年签订书面工作合同的比例非常低,因此他们被单位或雇主拖欠工资的比例更高。

6.超过四成的西部青年人对现有工作不太满意,超过四成的人对现有工作缺乏稳定感

西 部青年对现有工作“特别满意”的比例只有5.2%,“比较满意”的比例刚超过半数,为53.3%;还有多达41.6%的人对现有工作不满意。西部青年的工 作稳定感也不强。有40.1%的人认为有可能在今后两年里失去现有工作,其中有四分之一的青年认为一些不可预测的原因会使自己失去工作。处于强势地位的青 年群体,即拥有较高学历、较高收入或更多的年龄资本的青年群体的工作稳定感较高。教育程度、年龄和经济收入成为了西部青年工作稳定感的重要因素。

7.青年的社会流动性强于其他社会群体,主要体现在青年的户口变动和常住地变动的比例上;“有了新工作”和“上学”成为了青年进行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

西 部青年短期外出的比例高于其他社会群体,尤其是为工作或找工作的短期外出的比例较高。西部青年的社会流动比例高于其他社会群体。过去5年,西部青年中有 8.4%的人变动过户口,而西部社会平均水平只有4.5%,两者相差约为4个百分点。其中20-24岁、25-29岁年龄段的西部青年社会流动比例最大。 从户口变动的原因来看,“有了新工作”和“上学”成为了青年进行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20-29岁年龄段的青年正因为更有可能拥有上学和新工作的机会,所 以他们更有可能进行社会流动。从西部青年与西部社会总体的比较中我们看出,西部青年常住地变化的比例更高,在跨省、跨市、跨县、跨乡的社会流动上,其流动 比例均远高于西部总体的平均水平。

8.西部青年对将来养老保障的信心较低,西部青年对养老保障的制度预期较低,更多地寄托于自己的存款与“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身上

西 部青年中对将来养老保障的信心较低。只有29.0%的西部青年认为今后的养老问题很有保障,过半数(50.7%)的青年以一种信心不足的态度认为今后的养 老问题也许有保障,而超过五分之一(20.3%)的人认为自己将来的养老完全没保障。从不同属性青年群体的差异来分析,城镇青年、高学历青年和高收入青年 对将来养老保障的信心更足,年龄越低的青年对将来养老保障的信心也更足。西部青年对将来的养老保障的看法:一是西部青年对养老保障的制度预期较低。调查结 果显示,只有4.2%的西部青年认为自己的养老保障应由国家(政府)提供。二是西部青年对养老保障仍留恋传统模式。在我国传统的养老保障模式中主要依靠子 女或其他家庭成员,以及自己储蓄来进行。这两种途径依然是西部青年的首选,分别有41.9%和16.7%,两者总和达到了58.6%。三是相当多的西部青 年还没有养老保障意识。超过三成(32.0%)的西部青年从来没有想过养老的问题。这是西部养老保障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隐患。四是新型的养老保障方式在一部 分西部青年中兴起,有3.5%的西部青年通过买保险来解决自己将来的养老保障问题。


第五部分 西部青年的健康与医疗


1.西部青年的营养状况一般,部分青年消瘦问题比较严重

15 -19岁青年中有41.1%的存在消瘦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加,消瘦问题逐渐减少,青年的体质状况逐渐好转,但患病率也逐渐上升。15-19岁有慢性病的青 年比例为3.2%,20-24岁、25-29岁、30-34岁患慢性病的比例则依次为4.7%、7.5%和12.1%。民族分组数据则显示回族、藏族和汉 族患慢性病比例最高。家庭收入也影响着健康状况。总体而言,超过80%的青年认为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

2.青年患急性病的比例较低,就诊的比例大体与社会总体平均水平持平,医疗费过高与对疾病是否严重的主观认识是不去就诊的首要原因

10-29岁的青少年患急性病的比例最低。就西部的总体情况而言,“交不起医疗费用”是最首要的原因。西部经济的相对落后以及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得患者对就诊望而却步。

3.医疗保障在青年群体中的覆盖面较窄,近八成的青年没有享受任何医疗保障

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每年用于医疗卫生的消费为413.90元,农村青年的医疗消费低于此数。在青年人口中,15-19岁青年享受医疗保障的比例较高,达35.0%。

4.西部青年中吸烟比例低于总体的平均水平,青年中喝酒人数的比例略低于总体水平

我 国西部居民的吸烟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偶尔吸和每天吸的男性的比例达到62.5%,其中每天都吸的比例超过50%。女性吸烟的比例也略高于全国的情 况,偶尔吸和每天吸的比例相加达到3.5%。从总体上看,西部青年的吸烟比例要低于总体水平。但西部男性青年的吸烟比例总体偏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 加。尤其是25岁以上的男性青年,每天都吸的人超过半数,高于西部的总体水平。从来不吸烟和“过去吸现在不吸”的比例相加为37.6%。西部青年的饮酒状 况不容乐观。15-19岁青年在上一年饮用含酒精饮品的比例就达到24.5%。而20-34岁的青年饮酒比例则超过了西部居民饮酒的平均比例。从民族分组 来看,壮族、汉族和蒙古族的饮酒比例最高,分别达到43.1%、37.9%和37.6%。维吾尔族由于民族宗教的原因,饮酒比例最低,只有10%。

5.西部青年对艾滋病的名称了解不足,对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了解不太全面

西 部青年对艾滋病的认知相对较好,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对艾滋病的名称了解不足。西部青年没有听说过“艾滋病”的比例达到了26.1%,接近三成。15 -35岁的青年群体中,年龄越小,对艾滋病的名称了解比例越高。第二,西部青年对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了解不太全面。在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渠道,例如输血、性 交等,青年的认识比较清楚。有接近90%的青年认为,如果与艾滋病病人发生性关系而不戴避孕套,则会染上艾滋病,或者通过输血而被传染。同时,对于很难被 感染艾滋病的生活方式,青年的认识稍差。有超过两成的青年认为,如果和艾滋病人同处一室就会感染艾滋病。将近四成的青年认为与艾滋病人共用水杯也会被感 染。


第六部分 西部青年与信息、通讯技术


1.加速发展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为西部青年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

到2006 年5月,西部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7018.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8068.3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685.9万户。截止到2004年,国 家已重点建设125所大学的计算机校园网、500多所县级优质普通高中及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工程。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并与国家教育部合作推行的中国 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自2001年初实施以来,到2004年年初已经建成了1万个中小学教学示范点。这些信息和通讯设施的改善,为西部青年享有和利 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及其带来的积极效应提供了越来越充裕的物质保障。

2.在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中,西部青年对电视接触最为频繁,报纸和广播的接触频率较低;城镇青年接触信息传播媒介的频率高于农村青年,教育程度、农户人均收入和年龄与西部青年接触信息传播媒介的频率成正比

电 视成为了西部青年接触最为频繁的信息传播媒介。每天都看电视的西部青年比例达到了67.0%,一周好几次看电视的比例达到了12.7%,两者之和达到了近 八成。与电视相比,广播和报纸在西部青年生活中的作用明显减弱。西部青年中有62.9%的人一个月以上或从不接触报纸,更有高达80.4%的西部青年一个 月以上或从不接触广播。广播和报纸在为西部青年传递信息方面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3.西部青年是西部社会群体中与电脑接触最密切的群体,他们使用电脑的频率与西部社会总体水平持平,上网的频率也不高,由此决定了西部青年的信息数字化水平较低

在 是否使用过电脑上,西部青年中使用过电脑的比例为28.9%,西部居民中使用过电脑的比例为15.6%。前者是后者的1.85倍。青年使用过电脑的比例远 远高于社会总体的平均水平,是社会群体中与电脑接触最密切的群体。在使用过电脑的西部青年中,18.0%的人几乎每天都使用电脑,有时使用电脑的人占 52.7%,很少使用电脑的人占29.3%。使用过电脑的西部居民中使用电脑的频率与西部青年相仿,即西部青年在电脑的使用频率上只是与西部社会的平均水 平持平。西部青年中每天都上网的比例为2.7%,一周上几次的比例占到了4.4%,而超过一个月才上一次网甚至从不上网的比例高达85.2%。西部青年中 上网的比例不高,上网频率也比较低。上述三个指标的综合结果表明,西部青年互联网使用频率和使用能力较低,西部青年的信息数字化水平不高。

4.西部青年不同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既包括有无能力使用电脑和互联网,又包括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的熟练程度和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从 全国范围来看,东西部之间的数字鸿沟比较明显,这给西部青年在信息化过程中带来不利影响。东西部之间的数字鸿沟需要关注,不同群体内部之间的数字鸿沟也需 引起重视。调查发现,西部青年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也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有无条件使用互联网、如何使用互联网以及如何处理互联网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差 异,从而造成诸如“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信息贫富分化”等形式的信息化水平悬殊的现象。因此,在探讨数字鸿沟的过程中,我们既探讨网民普及率、网 民渗透率等造成的数字鸿沟,又深入讨论网民中网络利用的科学程度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差异而造成的数字鸿沟。

(1) 在是否使用过电脑上,西部青年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是否使用过电脑上,城乡青年的差异非常明显,表现出巨大的鸿沟。从社会整体来看,城乡青 年之间的绝对差距为个31.8百分点,相对比为2.44。西部居民城乡之间的差距的绝对差距为22.7个百分点(33.6%-10.9%),相对比为 3.08。两相比较,城乡青年之间的差距的相对比较之社会整体之间的更小。从年龄段来看,15-19岁年龄段城乡青年的绝对差距为34.5个百分点,相对 比为1.79;20-24岁年龄段城乡青年的绝对差距为40.9个百分点,相对比为2.69;25-29岁年龄段城乡青年的绝对差距为34.7个百分点, 相对比为4.18;30-34岁年龄段城乡青年的绝对差距为31.5个百分点,相对比为8.5。年龄段越低,城乡青年之间的相对比越小,意味着年龄越小, 城乡青年之间在电脑使用上的差距不断减少。

(2) 在使用过电脑的西部青年中,年龄越大,使用电脑的频率越高。几乎每天都使用电脑的比例,由15-19岁年龄段的9.2%增加到30-34岁年龄段的 32.2%,相差了23个百分点。为什么会出现年龄越低的青年群体内使用过电脑的比例高却使用频率低,高年龄段的青年群体使用过电脑的比例低但电脑的使用 频率高的现象?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年龄较小的青年更多地是处于学习使用电脑的阶段,而且更有可能身在学校之中,而电脑课程日益成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所以年 龄越小,越有可能接触和使用过电脑。而电脑使用的频率与是否拥有电脑,以及工作或学习中是否需要使用电脑有很大的关系。年龄越大的青年就更有可能具备经济 实力去购置电脑,电脑也越有可能作为一种工具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工作之中。因此,年龄越大,电脑的使用也就越频繁。由此造成了不同年龄段青年之间在电脑使用 频率上的巨大差异。

(3) 西部青年网民内部之间存在着数字鸿沟。网民与非网民是衡量数字鸿沟的重要内容,网民的上网频率也应该是测定数字鸿沟的重要内容。本次调查显示,因年龄、学 历、文化程度、收入等因素的不同,网民之间也存在着上网频率的巨大差异。从城乡区别来看,城镇青年网民每天上网的比例(7.5%)是农村青年网民相应比例 (0.7%)的10.7倍;从文化程度的区别来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网民每天上网的比例(24.3%)是小学毕业网民相应比例(0.4%)的 60.8倍;从家户人均收入来看,来自最高的20%的青年网民每天上网的比例(9.2%)是来自中间的20%的青年网民相应比例(0.7%)的13倍;从 年龄段的区别来看,20-24岁年龄段青年网民每天上网的频率最高。同时,根据生活经验和其他调查结果,城乡青年网民之间、不同文化程度的青年网民之间、 不同家户人均收入的青年网民之间,在对网络的态度、上网的目的、浏览的网络内容、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正是这些方面存在的差异,共同构成 了不同青年群体之间巨大的数字鸿沟。

报告撰写:安国启、邓希泉、曹凯

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转载自人文与社会::Humanities.cn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8/124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124

王赓武:海外华人眼中的中国变迁 周蕾:社会性别与再表现
相关文章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