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社会

為我们社会的未来建言—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告全港市民书

cui zhiyuan
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告全港市民书--我们的十点要求,只是开始,只是我们的社会的重构、香港的重新定位的第一步。一个美好的未来,断断不可能在整个社会只懂、只能追逐金钱的环境下到来。我们应彻底拋弃以金融价值衝量一切的思维,不再让这套思想主宰我们社会、不再让这套思想的鼓吹者指点我们的未来。只有如此,在民主来临的一天,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迎接以人為本的新时代的到来!
為我们社会的未来建言—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告全港市民书 作者: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 更新时间:2009-6-29   香港,往何处去?该往何处去?   香港是一个可悲的城市。我们物质富庶,在世上数一数二,但只有很少人可以快乐自在地过活。我们大多数人,日夜处於激烈竞争中,超时工作,用健康换取微薄酬劳,弄得筋疲力竭,连身边人也关爱不足,别说关心其他事,其他人。我们的感觉开始麻木,见到长者拾荒、流浪汉露宿街头和失业男女一双双彷徨的眼睛,都无动於衷;察觉到发展商霸佔公地、建屏风楼、滥伐树木及胡乱倾倒废料,都坐视不理;就算知道有基层市民要出动子女帮手做清洁工才仅堪糊口,亦不会觉得是僱主无良而是这些家长残忍。   在主流经济学掌管舆论的影响下,我们都以為,以上种种问题都是自由市场的事,不关乎社会公义,乃社会不断发展下的正常现象。要发展,要进步,要丰衣足食,便要竞争;讲竞争,自然讲求效率,自然有所牺牲。优胜者,有丰厚的物质回报;失败者,只有遭市场淘汰一途。个人如是,草木如是,整个城市亦如是。只要让市场自行调节,问题便终必解决,便合乎公义,政府及其他人无须操心,更不宜插手。我们都认定这套自由市场理念是香港和香港人的成功之道。我们都被教导:我们要相信市场,别质疑它,彷彿一切為市场所作的牺牲,姑勿论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都万分值得。   可是,一场金融海啸,却把这个神话拆穿了!我们社会的繁荣富裕,不过是一部分建筑在对落后国家及地区的剥削和压榨之上(註一),一部分则依靠经济泡沫的财富效应来催谷和支撑。地產及金融界的金钱游戏便最明显。它鼓吹无节制的借贷,製造资產会不断增值的假象,诱使普罗市民押下老本,争相高价买入成本其实不高的砖头及随时一文不值的「公仔纸」。一班房地產大亨、投资银行和基金经理、跨国企业总裁就乘机上下其手,愚民而自肥。但信贷泛滥所造成的经济泡沫,在爆破之后,对这批始作俑者来说影响甚微,受害的反而是社会上大多数踏实工作的人。   但我们的社会却似乎没有人去追究他们的行径,甚至不觉得他们有错。到底是甚麼东西作怪,令这些商界权贵巧取豪夺而毋须负责,埋下全民遭殃的祸根;使我们过去甚至把他们捧上天,任由他们支取与其能力不成正比的鉅额收入呢?   [b]自由市场神话的破灭[/b]   这祸首,正是那「自由放任」的市场—这一点,连毕生信奉自由经济的前美国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也承认。这种市场环境,得力於一群经济学者和评论员到处散播市场放任主义的意识型态,早已在全球各地开花结果。是故,金融海啸的祸害也扩散得如此深广遥远。   所谓市场放任主义,师承自佛利民的经济学说,即紧守著「自由市场至上」、「大市场小政府」及「拒绝政府介入市场」的教条,标榜低税率及资本自由流通的政策,要把整个城市的发展路向及各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交到商家手上,用企业管理思维治港,广泛推行外判及合约制,并把公共资產和事业全面私有化。也就是说,在市场放任主义之下,我们整个社会的各个部门都应该服膺商业逻辑,以谋利為第一目的。我们因此不应以社会公义為原则调配社会资源,而应只著眼如何谋利,应尽量避免社会福利,避免以税制作社会再分配,而应把我们的社会资源,都交在大商家、大财阀的手中,由他们之间「自由竞争」,社会资源就会被好好运用,社会就会进步。   这种市场原教旨的思想,一直掌管著香港人的意识形态,结果如何?   因市场而堕落的社会   香港多年来都受到美国右派智库的青睞,获封為世上经济最自由的城市,我们不少人也引以自豪。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崇尚弱肉强食的石屎森林之代名词!我们固然没有最低工资、最长工时、集体谈判权、公平竞争法或反垄断法—主流经济学认為会妨碍市场的正常运作—市民因而受尽大商家大集团欺凌和剥削;政府亦没有好好监督那些垄断了公共民生事业的大财阀,遏止它们想方设法搜刮民膏、疯狂加价。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包括福利、医疗、教育、环保、文化、社区发展等等,统统以经济利益為先;在这裡过活的人,有工作的没工作的,都要尽办法增值和提升所谓竞争力,免遭淘汰,生命尽受所谓自由市场的主宰,活得一点也不自由。   更糟糕的是,大商家大集团掌握住无数经济及文化资源,可以开动各色宣传机器,进行疲劳轰炸,向市民大眾贩卖无穷慾望,左右一般人思想、感情、良知、品味和创意,以至人生。明明现今社会的个人发展空间和机会给既得利益者霸佔得七七八八,他们还以过来人的口吻,不断向年青一代和经济弱势社群灌输靠个人努力脱贫致富、自由市场没有限制因此机会平等的想法。明明社会贫富悬殊的程度比得上第三世界国家,跨代贫穷不禁令年青一代绝望,可耻至极;那些自由市场的信徒,仍在四处宣扬「贫富悬殊乃经济发达地区的必然现象,无须处理,以免妨碍社会整体的发展」。明明经济学教科书的理论与现实世界完全脱节,权贵的附庸和市场的信徒居然仍以「市场会自我调节」為由,阻止种种保护和关怀弱势的政策和措施上马。   偏偏,我们就是执迷地相信,失败者都是咎由自取的。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反省过,真正失败的是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发展太单元,太偏重大财阀大财团利益,太缺乏人文关怀的社会!一个决意提升全民生活质素的理想社会,必尽力研发出更能切合不同人需要、发挥不同人个性及潜能的体制来。但香港的管治阶层从来没有这样做。他们只看到市场。市场只看到钱,看不到人。   市场,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我们社会的紧箍咒   当然,诸如黎智英、杨怀康、施永青及狮子山学会诸君,这些自由市场的信徒,对这些事实一定不同意。但在你们砌词反驳前,请先回答以下问题:人,究竟為何而活?人,只是一部尽力挣钱的机器和一隻只要有钱花便满足的消费动物吗?经济发展究竟又為了甚麼?一种只有让少数人得享好处的经济发展,我们要来做甚麼?自由市场,在你们口中是乌托邦,它带来的理应不只是温饱生活,但為何活在香港这个经济自由之都的人,总是处於压力和忧虑中,一点也不自在呢?到底任由大企业与普罗市民竞争的自由市场跟只讲弱肉强食的奴隶社会有何分别?你们口中所说的自由市场天堂究竟是甚麼模样的呢?这天堂又有甚麼我们非投奔不可的理由呢?还有,為何我们的社会根据自由市场理论发展多年,如今却「一铺清袋」,一点天堂的感觉也没有?為何我们这个城市的面目和社会的精神面貌会越来越丑陋和畸形,越来越容不下追求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整体市民的平均快乐指数,亦远远及不上你们最看不起的北欧福利国家,或不丹这等欠经济发展的小国?   这其实简单不过:因為,完美的市场根本只是一种假设,一种信仰。(註二)即使是自由经济评论家最相信的数学模型,亦已经有数学家证明在一般环境下单顾私利的行径,不会带来整体最优。个人的理性可以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而金融海啸正是各个金融巨头用符合自利理性的博弈所產生的不符合整体理性的灾难后果! (註三)   建構以人為本的社會   事实摆在眼前:唯有打破迷信市场的心魔,唯有对大财阀大集团施加更多限制,唯有更针对性地把社会的资源向中下层—而非上层—倾斜,先大幅改善弱势阶层的生活和个人发展空间,再让经济增益的效果往上渗透,惠及全民;那在寻求香港出路之时,才不致蹈数码港的覆辙,名為重大建设,实在是向大财阀输送利益!事实上,我们亦不需要再追求大幅度的经济增长:这会造成不必要的巨大浪费,加剧对地球资源的虚耗和自然生态的破坏。我们社会本已有足够的财富,只是我们的分配是如此不均,财富都集中在小数人手上,社会大眾却只能分享、互相争夺小部分的财富,资源都不能好好活用,社会发展才会走入死胡同。要扭转我们目前的困境,最有效及最环保的方法是重新分配社会严重不均的财富。   那香港应该怎样走下去呢?我们有十点具体建议:   一)早日落实双普选,打破现时政商权力结构,為人文社会奠基。没有由人民选出来的政府,我们就谈不上人民的意志会在政府中得到贯彻。那麼,我们谈何建构一个以人為本的社会?更何况,现时封闭的政治体制,根本就是向资本家倾斜,中央政府只会在商家和技术官僚之中「拣卒」,选出香港的领导层;由这些人来领导香港,他们只会一直依从其阶级利益主宰香港。要领导香港摆脱商业逻辑、新自由主义的垄断,怎能让他们继续垄断香港的政治权力?只有早日落实没有门槛的行政长官、各级议会全面普选,我们社会上这个新自由主义的权力结构才能有被打破的可能,我们才能在政治体制上為一个以人為本的社会奠下基础。   二)打破土地垄断,减低营生成本,建构以人為本的经济空间。我们社会应放弃高地价政策,尽快增加土地、公屋及居屋的供应,打破地產商对土地资源的寡头垄断。此外,向位处公屋及旧区的小商户提供减租优惠;并尽快立法限制连锁式经营的大集团佔领匯租户的比例,以及设立加租上限,保障老租户的经营权益,减少小商户的营运成本。领匯的管理层如有真本事,理应有能力在维护原租户的权益之前提下开源节流,增加营运效益,而非一味向基层商户开刀,迫走他们,腾出舖位让大集团进驻开分店,唯利是图,罔顾民生福祉及社会责任。   高地价政策是大地產商足以垄断土地权力的主因:只有小数地產商有足够资本掌握大量土地,令他们可以联手抬高租金,牟取暴利。高地价政策下的高昂租金,实际上等於由大地產商代政府抽一种间接的「地產税」,大大加重一般经营者负担。他们一是将成本转嫁至消费者身上,一是扣减工人的薪水以压缩成本。换言之,大地主之所以岁岁赚大钱,相当大程度上,是来自对普罗市民可动用收入之严重剋扣,并非因為他们有甚麼超卓的赚钱才能。   另外,昂贵地租还是一个紧箍咒,经营得法的商户,其盈利有很大部分要进贡给大地主,使得他们变相成為地產商的另类僱员;欠缺资本的个体户或有意创业者,则受制於租金超高的门槛,守业或存活能力大大削弱了,难以尽情发挥所长。大地產商付出有限的资源和努力,便坐收渔人之利,勤奋拼搏的则要苦苦撑持,根本便违反鼓励人们尽情发挥潜质和创意的公平原则。   高地价尚有一种长远的负面影响:多元的民生及文化事业从底层拾级而上的发展空间被扼杀了。以西九為例,在昂贵的地皮上兴建华丽的设施,容纳的只会是高档的票价高昂的舶来文化及艺术表演和高消费力的中上阶层。文化艺术变成某种人士的专利,平民的本土的地方文化艺术,不会得到所需要的帮助,从而逐步发展。基层的艺术品味、创意和欣赏能力得不到重视和培养,西九最终只会再一次成為地產商「掠水」的肥肉。   我们可以见到,香港的高地价政策,实际上是香港走向今时今日大财阀操控全港经济命脉的格局之起源。如要為香港的未来发展寻求突破,此超级障碍必须消除,让市民大眾的能力和有限资本能全面释放出来,重建有本土特色和情怀的草根生活,扩大小商户与文化事业的生存空间。   三)修订税制和加强社会保障,以社会公义為社会再分配的原则,使我们的社会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自由。政府尽快推出失业救济金,并增加标準税率及利得税,恢復遗產税,使社会的分配更為合理、公平。市场的信徒自然反对。他们认為一个人凭自己的才能赚取到丰厚收入,不应该被政府抽去扶贫。但在香港或美国,那些赚大钱的地產及金融业精英真的是能力与收入成正比吗?像马多夫?像那些华尔街大鱷?像那些设计及销售迷债这些金融產品的专家团队?他们做的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骗局!香港的低税率政策根本就是一种劫贫济富的措施。我们不应该再迷信抽取更高的标準税率及利得税会削弱那些精英的工作诱因,因而损害整体经济。金融海啸已证明市场的薪酬机制并不合理地反映人的竞争力或生產力。要使我们人人都能有能力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生活,能有效及公正地减少贫富差距的税制是必须的。   四)重订企业在社会的角色,使他们除牟利外,亦负起為社会营生的责任。我们应尽快进动最低工资立法,保障工人权益。同时,最低工资的金额应该分為两个级别。但凡有一定规模的连锁店集团—例如多於十间分店—需支付比一般经营者更高的最低工资金额,以增加其扩张的成本和难度,间接减少其对商铺的需求,有压抑铺租飆升之效。如此一来,有助舒缓小商户的经营压力和变相增加其竞争力,亦减少了她们把成本转嫁至顾客或伙计身上之可能。另外,立即推动反垄断法、公平竞争法的施行,并还工人一个集体谈判权,约束大企业对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垄断,保障工人权益。更重要的,我们应推动改变企业的思维,落实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不应只是追求最大利润,同时亦应负起使员工得以营生的道德责任。不要再以為请几个伤健人士、捐捐钱即已履行责任,而应改变企业的营运模式、对工人的权益的维护、不对社会资源垄断、不浪费环境资源為指标。此外,对事实上如同垄断的超市及便利店集团,应尽早研究及订立法例限制其市场佔有率,并对其以广告欺骗客户及各种打击对手的价格操控手段施以重罚,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五)改变市场文化,引入人文思维。政府可派发有特定使用限制的消费券,此券只适用於非大型商场内、非大型连锁店集团及租金低於一定水平—例如平均市值租金 —的小商店小商贩,以促进社区另类消费,保护有地区特色的小本经营者的经营权,保育各有特色的小社区经济。同时,推动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心消费者文化,不再鼓吹等同浪费的消费—例如花大量公帑招揽旅客到香港的名店及大商场消费,受惠的是大地主而非处於游客区以外的小商户,应该花资源协助社区组织筹办时分券及二手物品回收运动等,促进庶民的消费活力。除了在消费文化应该改变,我们亦应该在经营和生產方面,尝试更多不同的模式。政府应鼓励社会尝试不同的经济模式,如不再区分老闆/僱员,由工人自决营运方针的合作社模式。社会现时的经济模式是很单元的,只限於公司自上而下的结构,权力集中在管理层手上,下层前线员工无力参与公司决策。一个以人為本的经济结构,员工与公司的关係绝对不应只是银货两紇的交易关係,企业也不应只有一种组织模式。作為起点,政府应带头鼓励合作社模式,给予政策优待,激发人们的创新。   六)规管公共事业,实际服务社会。立法收紧公共事业如港铁、巴士公司、煤气、电力公司、隧道公司等的利润,限制他们牟取暴利;这些公共事业都会直接影响到民生。现时对它们的利润和定价的限制根本过於宽鬆,使小市民营生的成功大大提高。事实上,它们的垄断地位已给它们带来了不合比例的巨大利益,譬如说港铁的利润早已主要来自车站上盖物业,远超其车费上的损失,其车费应有下调空间。最重要的,是认清这些公营事业是和小市民的生计如何的息息相关,它们负有為社会服务的社会责任。我们不应任由它们追逐过高的利润,而罔顾小市民的生活。   七)改变经济发展政策的思考范式,让资源落到基层手中。一直以来,政府各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都是以照顾上层利益為先。以大型基建為例,政府花巨大公帑,也只有少於三成的钱会创造惠及基层建筑工人的职位。其餘大部分的钱只会流进外国顾问公司、国内配件生產商及建筑公司中上层的口袋中。因此,政府须一改政策,以大量小型工程取代兴建大白象。让基层建筑工人的生活持续得到改善,累积到足够的购买力,自然能增加消费,对基层的生活有所保障之餘,也最终令中上层也受惠。如此一来,社会资源的流向不再是从上往下涓滴,而是由下往上渗透。经济的饼不是先由居上层的既得利益者咬去大半,中下层只分得饼屑。(註四) 这样的发展模式既实践了社会公义,也能使经济成果更有保障,不至重蹈金融海啸的覆辙。   八)人文规划城市发展,落实民主社区参与。我们主张城市的规划要有人文视野,以人為本。涉及到社区发展的工程,必须要照顾到当地居民生活模式和社区网络。我们尤应著眼保存不同社区的风貌和特色,透过提倡保育、推广自下而上的民主规划方式,建立和保存大小社群的社区网络。因此,我们的城市不应沦為地產商渔利的资本,不能成為他们交换利益的平台。`因此,市建局应重组,撤换其沦為大地產商傀儡的领导层。我们的城市更不可交由他们以纯商业逻辑发展!   九)大学要当社会的良心和知识的灯塔,引领社会走向前而非被市场牵住鼻子走。是故,应极力避免教育商品化和產业化,大学不是大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所及赚取外匯收入的机构,而是付出持续的努力,研究香港在全球当中的战略价值和定位。很明显,推动高等教育中文化、科研中文化、鼓励本土研究,是本港大学的重要使命。另外,不论中小大学,学生都有学习和享受优秀艺术文化之权利,教育是要令学子得到更好的人文和艺术教育,有更好的身心发展,要以人為本的。   十)开放大气电波,打破意识型态垄断。我们亦不能忽略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力。开放大气电波有助使更多的人民电台和社区电台成立,打破现时主流媒体的垄断,使社会有媒体力量挑战主流意识型态。我们亦建议立法规定商营电视台减少供应鼓励变相赌博的财经资讯时段,改為播放及增加製作文化艺术节目,使我们不必再受经济至上的思维轰炸,可以接触更多的文化资讯,一方面推动香港的文化发展,一方面也能对我们的社会有更多的人文的反思。   今天,我们的一切都要為大商家让路,我们的生活都给大财阀们的產业所佔据。呜呼!过往的一套市场放任主义思想,使人人都无力过自己想过自己的生活,只养肥了一班大商家:这把香港弄得多麼的可耻、多麼的可悲!但这一切一切,今天应该有个终结了。   我们的十点要求,只是开始,只是我们的社会的重构、香港的重新定位的第一步。一个美好的未来,断断不可能在整个社会只懂、只能追逐金钱的环境下到来。我们应彻底拋弃以金融价值衝量一切的思维,不再让这套思想主宰我们社会、不再让这套思想的鼓吹者指点我们的未来。只有如此,在民主来临的一天,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迎接以人為本的新时代的到来!   (註一)可参考 http://www.consumerpower.org.hk/content/?p=103   (註二)可参考附件:「哲学人民」的《当经济学碰上哲学》—「哲学人民」乃由一些喜爱哲学的中大持份者所组成,文章亦可见http://philosophicalpeople.blogspot.com/2009/06/blog-post.html   (註三)可参考《什麼人访问什麼人﹕从圣彼得堡数学谈到金融海啸》,刊於2009年5月24日星期日明报,转载亦可见http://hkdeclaration.blogspot.com/2009/06/blog-post_22.html   (註四)可参考 《400亿工程 料七成「外人赚」》 刊於2009-02-16 明报 ,转载亦可见http://hkdeclaration.blogspot.com/2009/06/400.html   http://freemorenews.com/2009/06/28/th ... people-of-hong-kong-book/ 发起团体: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8/1186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1186

张承志:解说·信康 王朔:我看大众文化、港台文化及其他
相关文章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