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历史

曲士培:杜威在中国的访问讲学

《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序》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19年4月30日,杜威应中国五所学术机构的联合邀请,由日本乘船抵达上海,开始了在中国的访问和讲学活动。过了三天,五四运动爆发了。
1919年4月30日,杜威应中国五所学术机构的联合邀请,由日本乘船抵达上海,开始了在中国的访问和讲学活动。过了三天,五四运动爆发了。杜威目睹了广大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军阀政府,也目睹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学生的同情和支持,他十分震惊,不禁感慨地说:“这是一个奇怪的国家。……从某些方面说来,他们比我们有更多的民主。……当舆论像这样真正表达出来时,它却有着显著的影响。”他对中国社会发生的事情非常关注。当中国学生希望他能在中国多待一些日子时,他很乐意,并向哥伦比亚大学请假一年,后来又续假一年,直到1921年7月11日。这样,杜威在中国待了两年零两个月之久。

  在中国期间,杜威曾访问考察过奉天(今辽宁)、直隶(今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湖南等11个省和北京、上海两市。杜威还应聘在北京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一年。在他的学生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的安排下,杜威还到各地去讲演,其中比较系统的是在北京大学所作的《五大讲演》和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所作的讲演。

  杜威在北京及中国各地的讲演内容十分广泛。例如,关于社会与政治哲学方面的讲演16次,关于教育哲学方面的讲演16次,关于伦理学方面的讲演15次,关于现代三大哲学家(詹姆士、柏格森、罗素)的讲演三次。还有关于现代教育趋势的讲演,关于美国民主发展的讲演,关于实验逻辑的系列讲演,等等。另有一些专题报告。这些讲演都是通过翻译进行的。胡适曾多次担任翻译。杜威的讲演内容,都及时在各种报纸杂志上刊登出来,广大知识分子竞相传阅。杜威在华期间,他的《五大讲演》已经印了10次,每次印数一万册。由此可见,杜威的讲演在当时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

  杜威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十分关心。他在历次讲演中提出了许多意见,与中国学者一起探索中国发展教育的正确道路。现将其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第一,发展教育,要有信心。杜威说:“贵国人士,对于教育前途不可失望。或见西方各国如此富强,以为其教育制度必早已完美,教育事业必已有很久的历史,深恐一时不易追随,不知欧美普及教育之发达,距今亦不过近百年内的事。就以吾美国而论,实施普及教育,也不过是七十年前的事。……无论何种事业,如商业、政治,均不能与教育分离,无教育则无各种事业。故吾美国的各种事业,均不能离开教育而独立。但是吾美国兴办教育为时仅七十年,非甚悠久。故很希望诸君切不要以为教育不易收速效,而产生失望之心。何况贵国师道尊严,社会对于教育界人士颇有信仰,此实可助教育的发展。”他又说;“欧美兴办教育,时间虽然不久,但也有了七十年。这七十年中,欧美各国所经历的失败,贵国可以不重蹈覆辙;所获得的成效,贵国可作为准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收效更易。如果贵国教育界能利用他人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验,则事半功倍,同欧美并驾齐驱,是很容易办到的,就是胜过欧美,亦非难事。”杜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他要我们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和短处,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增强信心,不断进取,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学习外国的经验,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和需要。杜威说:“吾人试观中国的教育,实根源于日本,是直接模仿日本的教育,间接模仿德国的教育,而不懂得要确定一国教育的宗旨和制度,必须根据国家的情况,考察国民的需要,而精心定之。决不可不根据国情,不考察需要,而胡乱地仿效他国,这是没有不失败的。这一点是中国一般教育应该注意的。”他还进一步地说:“一国的教育决不可胡乱摹仿别国。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摹仿都只能学到别国的表面种种形式编制,决不能得到内部的特殊精神。况且现在各国都在逐渐改良教育,等到你们完全摹仿成功时,他们早已暗中把旧制度逐渐变换过了。你们还是落后赶不上。所以我希望中国的教育家一方面实地研究本国本地的社会需要,一方面用西洋的教育学说作为二种参考材料,如此做去,方才可以造成一种中国现代的新教育。”杜威对中国近代教育的情况相当了解,他有意识地针对当时中国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发表了意见。他一再强调发展教育不能盲目地模仿外国,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参考外国的经验和理论来建立中国现代的新教育。这些意见是相当中肯的。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中出现的经验和教训,也证明杜威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第三,要教育学生发扬爱国精神。杜威说:“学生以学为目的,在于能以聪慧的爱国精神输入于政治。所研究追求的,都必须是为了增进国家秩序的稳定。务必做一分事,对国家就有一分利益。决不可感情用事,需有目的、有方法、有决心,志之所在,往而必达。否则五分钟的热血,固然能痛快一时,但如火药爆发,转瞬即灭,又如水汽蒸发,立即消散。但若加以智慧,则火药可以制成枪弹,水汽可以转动机械。其利益是无限的。更进一步讲,我们学界中的人,可以发扬自己的智慧,将社会各方面组成得像机械那样,一轮一钉互相组合,就能发挥极大的作用,如果拆散开来,齿轮螺钉,互不相关,那就成了废物。所以必须有正当团体,互相帮助,才可达到最好的目的。”他还举例说:“日前在上海登岸的时候,正当中日青岛问题发生,见一般国民面有愁色,都说是由于政府不好,内阁腐败所造成的。这足见中国国民对于国家能有负责之心。

  在这个时候,中国气氛表现很悲观,大学学生为国家尽力,不顾利害,勃然发动,组织极大的团体,要采取强有力的行动。旅华外人见此举动,深表同情。这是共和国国民所应有的举动。因为共和国家的兴亡,责任全在国民。所以世界上无论共和专制,建设各种事业,全赖人民自己去办。这对于共和国尤为重要。……但欲有此共和的精神,必须有完善的教育,始可养成此真正共和的精神。”杜威的意见是正确的。一个国家的国民,尤其是青年学生,其爱国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要通过完善的教育,启发其智慧并加以组合,从而使其担负起振兴国家的重任。

  第四,要教育学生情智互用。杜威说:“五四运动以来,我想学生比前应当更热心求学。他们因外交问题,激动爱国心,所以有新动机、新兴趣,对于学问自然更亲切有味了。爱国的动机又大,欲救同胞之心又切,对于进德修业自然欲罢不能了。总而言之,理智和情感不是相反,而是相成。情绪能帮助理智,鼓动理智,不至流于空虚或知行不一;理智能启导情绪,坚固情绪,不至流于盲目妄动或虎头蛇尾。……说到爱国,也要情智互用才好。救国救民,谈何容易,方法万千,各需专门知识,能够单依感情做事吗?要是单有感情而无知识,想讲卫生而不知怎样防止疾疫,想做买卖而不懂怎样经营店务,还有成功的希望吗?所以感情必须受理智的启导。若说感情在理智之先,未尝不对,因为感情是行为的原动力,但是一到实行,知识就更重要了。……所以使感情坚定,要有知识,问题看清楚了,然后能始终如一。”杜威以生动的比喻,阐述情智相辅相成的道理,具有很大的说服力。

  第五,中国应当努力创造,对于世界文化有所贡献。杜威说:“现在的世界是算总账的时候,中国这个古国不应单纯去模仿,应当自己创造。物质方面,西洋已占先了一百年,中国自然稍微吃亏,但是社会方面,西洋也还没有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东西两洋都有新的需要。中国本来很注重社会方面,如人生问题、伦理问题等‘所以希望中国既与西方同处一个新境遇中,应当努力创造有贡献于世界的文明。吾自到东方以来,觉得东方对于新科学虽差,经验却很丰富。几千年的经验背着走不动固然不好,然而经验也有许多好处,含有许多人本观念,也可用新的方法来整理一下,应用到社会科学方面去。西洋文明的大缺点是物质科学进步太速,而社会科学、人生科学不能同时并进。例如造一机器可以破坏无数的产业,而其他方面没有保障,实在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应当研究怎么会使得社会科学与物质方面有点欠缺的问题,然而现在对于社会科学方面的问题正与西洋一般,它有几千年人生科学的经验,可见社会方面是向来注重的。我希望中国不单去输入模仿,要去创造,对于文化的危险有所补救,对于西洋社会的缺点有所补益,对于世界的文化有所贡献。”杜威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东方和西方在社会科学与物质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其长短,分析其原因,并对中国文化教育界寄予厚望。可谓远见卓识,语重心长。

  杜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对传统教育理论进行了批判,对教育史上的许多理论进行了探讨。他注重教育实践,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他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颇有影响的教育家。他对美国的教育及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体系,对旧中国教育方面的影响要比哲学方面大得多。杜威来华后,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方法和内容均仿照美国的教育。例如,1922年公布施行的“新学制”中,提出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在总说明中提出,学制系统大致以儿童身心发达时期为根据,分为三段。教育以儿童为中心,学制系统宜顾及其个性及智能,故高等中等教育之编课,采用选科制,初等教育之升级采用弹性制等。这个学制是采用美国的学制。在教学方法上,提倡“从做中学”、“兴趣与训练的调和”,等等。显然,“新学制”是以杜威的教育思想为楷模的。

  在中国教育界有影响的人物,如胡适、陶行知、蒋梦麟、郭秉文等都是杜威的学生。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教育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杜威思想的影响,有的甚至以杜威思想为指导。杜威思想在旧中国的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影响相当深广,这与杜威中国之行有很大关系。胡适在《杜威先生与中国》一文中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

  杜威在中国考察和讲学期间,所到之处,受到了广大师生、知识界、舆论界和当局的热烈欢迎和精心安排。杜威一行感到十分愉快。尤其是杜威本人,他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和爱国精神,更是念念不忘。随同杜威一起访华的杜威的女儿露西•杜威(Lucy Dewey)在访华46年后说:在中国访问的“那两年是我一生中最丰富多彩和最令人愉快的,对我的父母来说也同样如此”。杜威的另一个女儿简•杜威(Jane Dewey)在她写的《杜威传》中说:“不管杜威对中国的影响如何,杜威在中国的访问对他自己也具有深刻的和持久的影响。杜威不仅对同他密切交往过的那些学者,而且对中国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由衷的敬佩。中国仍然是杜威所深切关心的国家,仅次于他自己的国家。”

  杜威的思想曾经影响过中国的教育界和学术界人士,而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也深深地影响了杜威。这说明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彼此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8/1115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1115

张旭东:只有五四才能帮助中国在全球化中找到方向 强世功:迈向立法者的法理学——法律移植背景下对当代法理学的反思性考察
相关文章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