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社会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鉴于西藏农牧民人口占压倒性比重以及将农户收入水平作为衡量农户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学者于1996年开始对西藏三个村庄(注28)进行了连续跟踪研究。2008年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现阶段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户比例趋正态分布,即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趋高,高收入和低收入趋少这样一种被广泛认同为结构趋向合理的收入格局,市场在优化农户的收入结构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此外,在改革开放的最初期,农户的收入除了传统的农业、畜牧业和份额较小的手工业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在现阶段,一半以上农牧民三份收入中来自市场的就占一份,而收入处于顶端的10%的农牧民,三份收入中来自市场的就有两份。由此可见,市场及其市场经济对于农牧区发展的催化作用十分明显,这说明中央在西藏倡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适合西藏的发展,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二)政府与发展

  本报告之所以研究政府在西藏发展中的行为与作用,除了政府在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诸多义务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促进西藏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来源于投资这驾马车,尤其是近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入占GDP的75%以上。其中,源于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和重点建设项目投入占了非常大的份额,以2008年为例,国家预算内投资占当年固定资产投入的75.9%。由此可见,政府的投入对于西藏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讲,政府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牵引着投资这驾马车。

  鉴于政府掌握了用于促进西藏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和相对稀缺的资源——资金,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投入走向将极大影响西藏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从改革开放以后到20世纪末这段时间,西藏地方政府借鉴内地和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梯度发展理念,将很大一部分财力用于城镇和城镇向农牧区辐射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也就是被称为“中心开花”的发展战略。然而,这一投资战略以及市场固有的缺陷很可能导致城乡差距的拉大。比如,1997年—2000年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8.1%,略低于前5年的增长水平。而在同期,西藏的GDP却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中央对西藏的投入和全国的援藏力度也大幅度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西藏农牧民的收入水平与本地区城镇居民的差距却呈拉大的趋势。这一趋势不仅引起了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还引起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初中期,在地域辽阔、资金有限且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的西藏,集中有限资源,采取先易后难、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发展应该是适合西藏实际的选择。这一发展模式不仅借鉴了中国内地成功的发展经验,同时也借鉴了许多发达国家发展初期的经验。

  鉴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初见成效和向广大农牧区辐射功能的增加,更鉴于农牧区亟待发展的现状,自治区政府因势利导,将发展与建设的重点移向农牧区。从2000年开始,自治区政府“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西藏农牧区工作的主线和整个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并将此写入了当年的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从这以后的每一年,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均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其最新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再度提出:“要保证所有投资项目和资金向基层和农牧区倾斜。”

  正是借助于政府的投入以及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扶民、助民、富民的发展思路,2000年以后,西藏大幅度提高了农牧区实行义务教育期间针对农牧民学生的“三包”标准,在绝大多数农牧区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了针对农牧民的安居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基本落实了农牧区低收入阶层的生活保障。

  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也在积极采取各种调控手段,弥补市场的缺陷。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市场本身具有近强疏弱的“势利”效应,通常会将稀缺资源配置到效益更高的地区和人群中。如果没有政府的调控干预,发展水平滞后、投资效益相对低下的农牧区就有可能被市场无情排斥,竞争力相对低下的农牧民群众将面临被市场边缘化的危险。

  为此,西藏各级地方政府除通过加大对农牧区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经济投入外,还在信贷、税收等领域全面向农牧区倾斜。此外,在尝试和探索其他调控手段方面也进行了努力,其中就有这样两个给人印象深刻且深受农牧民欢迎的政策:

  第一,为了保证农牧民享有充分的务工权利,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政府投入的建设工程在用工时,需招募不低于三分之一的农牧民,农牧民能够胜任的所有工作岗位尽量交与农牧民。

  第二,虫草价格飙升并成为农牧民现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很快颁布条例,将虫草资源的采集权完全赋予产地的农牧民群众,既保护了资源和农牧民的切身利益,又保证了采集秩序的井然有序。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对西藏农村进行长期调查的一个成果显示,在现阶段,一半以上农户三份收入中,来自政府的转移性收入就占一份,而收入处于底层的那10%农户近一半的收入也来自政府的转移性收入。由此可见,政府行为对于促进本地区的减贫、扶弱以及协调发展均产生了重要作用。 

五、困难与挑战:发展需要克服的障碍

  2009年西藏将迎来实行民主改革的第50个年头,纵观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西藏经历了民主改革前经济长期停滞发展的时期,而后又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稳步发展的时期和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时期。虽然西藏自治区在其经济发展、人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等诸多原因,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发展的成本障碍需要克服

  虽然西藏的基础设施和发展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但由于地处世界的第三极,地理位置相对偏僻,高寒缺氧,环境脆弱,人口居住分散,远离内地和其他区域性中心市场,发展仍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西藏自治区总体物价水平通常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0%以上;经济发展成本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0%以上。也就是说,在中国内地1元人民币能办成的同样一件事情,能买到的同一种商品,在西藏最少要1.7元和1.5元多。如何克服如此巨大的成本障碍,将是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挑战。为什么西藏许多企业的生产效益与内地企业相比有不小差距,与此有极大关联。

  此外,西藏的经济发展还面临巨大的社会成本障碍。现代西藏社会脱胎于封建农奴制的旧西藏,社会发育程度很低,发展难度高。其发展除要面对来自内部的诸多不利社会因素外,还要面对来自外部的干扰。2008年在西藏的拉萨市和少数地区发生的“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这一事件不仅严重影响了西藏社会局势的稳定,当地快速发展的经济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迅猛发展的旅游经济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排除非经济因素,尤其是分裂势力对西藏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成为西藏发展需要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城乡间业已存在的发展差距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虽然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力图缩小西藏的城乡差距,并且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这一差距总体呈缩小的态势,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西藏的城乡差距仍比较突出。以现阶段政府和民众最关心的收入水平为例,2007年西藏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仅在量上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相差19.2%和32.2%,其4.0∶1的差距也远高于全国3.3∶1的水平,与同处西部的甘肃、贵州、青海和宁夏等省区一道,为全国城乡差距较大的地区。由此可见,以城乡差距为代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将是西藏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面临的又一大障碍。

  (三)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需要提高

  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进行投资所形成的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体能、技能、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具有其他资本所无法代替的价值。当今世界,人力资本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资本(注29)。从纵向看,以藏族为主的西藏人口的人力资本得到了显著提高,但这样的提高度还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行横向比较后,差距比较明显。2008年,中国国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8.5年左右,而西藏居民的受教育年限仅为6.3年,与西部的贵州、宁夏、甘肃、青海等一同处于全国谷底。同年,西藏每万人中接受高等和中等教育的学生人数分别为94人和67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192 人和198 人。

  我们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西藏的农户正在千方百计地推进富余劳动力向更高产业转移,政府也在极力加以推动,但由于受到自身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不高的制约,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一是难以转移出去,二是转移出去的许多人显得力不从心,所从事的大多为技术含量不高,收益率较低的工作。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力资本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农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现阶段西藏在其经济发展中还需花大力气消除人口素质相对低下、经济发展受人力资本不足制约的障碍。

  六、结束语:对增长与发展的展望

  2008年,虽然西藏的社会局势和经济发展受到了“3·14”事件的影响,但这一事件很快得以平息,西藏的经济发展仍表现出比较强劲的发展势头。实地观察和相关统计数据均表明,“3·14”事件除对西藏的旅游业造成了暂时困难外,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有限。2008年西藏粮食总产量达95万吨,比2007年增产1万多吨,连续10年保持在90万吨以上,粮食单产达5581公斤/公顷。油菜籽总产达5.92万吨,蔬菜总产量达4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3.6%和2.1%;肉、奶产量分别增长3.4%和2.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7.9%。值得指出的是,随着西藏社会局势的稳定,旅游业复苏的迹象显著,2008年下半年,尤其是国庆黄金周期间,已有一定数量的国内外游客进藏旅游。当然,2008年西藏旅游业的业绩无法与前两年相提并论,但西藏的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等仍得到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19.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此外,拉动西藏经济增长的投资仍然强烈。2008年上半年,即便受到“3·14”事件的干扰,西藏固定资产投资仍达90.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目前,西藏自治区正在按照中央政府批准的《西藏自治区“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项目方案》,加大了投资力度。根据这一方案,将投资778.8亿元在西藏建设180个项目,如这些项目全部完成,总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鉴于如此巨大的投资力度,可以保证西藏的经济增长维持较高水平,西藏的经济发展值得期待。

  除了投资对西藏经济发展的拉动外,西藏自治区的内需和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也日益明显。2008年,西藏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3000元,同比增长13.9%。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于2008年在西藏农牧区对100个农户所做的调查显示,随着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30%的农户计划在未来5年修建新房,有近60%的农户计划在一到两年内购买手机,有20%的农户计划购买拖拉机,有15%的农户计划在3年内购买摩托车,有5%的农户计划在5年内购买汽车。因此,通信、汽车、摩托车、住房等已成广大农户新的消费热点。由此可见,消费需求与投资将有可能形成合力,从而促进西藏经济继续又好又快地发展。

 

  注:

  1.《西藏统计年鉴2000》和《西藏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8。

  2.封建上层指西藏民主改革以前的贵族、官家和上层僧侣,通常简称为“三大领主”。

  3.江村罗布、多杰才旦:《西藏经济简史》,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

  4.见新华网西藏频道12月28日电记者尕玛多吉、拉巴次人,文章原载人民网。http://unn.people.com.cn/GB/channel450/451/1352/200112/28/ 143468.html5.《西藏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6.《西藏统计年鉴1990》和《西藏统计年鉴 2 0 0 8》。

  7.同上。8.见本报告第四部分相关内容。

  9.藏族民间传统耕作技术,流行于西藏等地,即两头牛并肩拉犁。耕地时一人牵牛,一人扶犁,一人撒种,或不用人牵牛,耕毕用木槌碎土。

  10.《西藏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1.《西藏自治区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12.《西藏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3.《西藏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4.普六:即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

  15.普九: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使全区所有学龄儿童都能够接受小学与初中阶段的全部教育。

  16.http://info.tibet.cn/focus2008/2008xzssysz/index.htm17.《藏语文在保护中发展壮大》,中国西藏新闻网,2008年12月4日。

  18.《西藏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9.《西藏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0.罗绒战堆:《西藏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

  21.“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1994年,中国政府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大规模扶贫攻坚,力争用7年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2.“五保户”指国家需要在吃、穿、住、医、葬五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的下列几类人:无人供养的老年人、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无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

  23.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4.见中国网文章《中国西藏事实与数字 2008》,www.china.com.cn25.见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为《西藏画册》撰写的前言。该书由上海远东出版社于2008年2月出版,罗伯特·费莱明(Robert·Fleming·Jr)等主编。

  26.见中广网拉萨2008年1月21日消息。 www.cnr.cn/minzu/mzxw/20080127.图19和图20中的数据,采用的是《西藏统计年鉴2008》表10—9和10—11中规模以上和以下的合计。

  28.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伦布岗村、林周县春堆村和山南地区扎囊县扎西林村。

  29.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伟光于2008年10月23日在北京举行的“改革开放与人口发展论坛”上发表的报告《中国已由人口数量大国迈向人力资本强国》。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8/1041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1041
页面: 上一页 1 2 3

王铭铭:从《生育制度》到实践理论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调研报告——当前中国城乡家庭消费状况
相关文章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