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珍-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
humanities.cn 12月03日 16:06
4242 1
菩萨像
纸本彩色木版画。大致创作于五代,十世纪左右。中国现存最早的彩色木版画之一。这张版画上也有经文,这种图象在上文字在下的印刷格式在十一到十六世纪绘本中占了绝对主流。
原高39.9cm, 宽17cm。 |
|
|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珍-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
humanities.cn 12月03日 16:06
4546 1
行脚僧
行脚僧高鼻深目,草鞋戴帽,手执一扇,另一手牵一虎,背着沉重的经卷,神情凝重,一旁还有云上的过去佛保佑他。因为是尚未完成的画稿,反而显得笔法古拙质朴。这个主题在敦煌画中比较常见,法国吉美博物馆存有伯希和带去的两幅完成了的行脚僧像,均为艺术珍品。
41cmx29.8cm
|
|
|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珍-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
humanities.cn 12月03日 16:06
4402 1
北方星君道教护身符
十世纪中期·五代
敦煌虽以佛教为主,也有道教等其他宗教文化因素存在。而北斗星君在佛道两教的仪式中都出现。
42.7cmx30cm |
|
|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珍-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
humanities.cn 12月03日 16:06
4198 0
|
|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珍-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维摩诘经·草图细节2放大
humanities.cn 12月06日 14:50
5546 1
《维摩诘经》插图草稿(细节2放大)
这段表现的是维摩诘(Vimalakirti)示病,文殊师利(Manjushri, 亦即the bodhisattva of wisdom)前往探望的情节。
细节部分描绘文殊师利与他的随从。文殊问维摩诘病从何来? 维摩诘答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
大致完成在914年左右,可能是晚唐或五代作品。
整体高: 31 cm 宽: 127 cm |
|
|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珍-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维摩诘经草图·细节1
humanities.cn 12月06日 15:07
5684 0
维摩诘经》插图草稿(细节1)
这段表现的是维摩诘(Vimalakirti)示病,文殊师利(Manjushri, 亦即the bodhisattva of wisdom)前往探望的情节。
细节部分描绘辩才无碍的维摩诘与他的侍从。维摩诘手执一柄扇子,前景中一菩萨正在从瓶中倾倒无尽香米。文殊问维摩诘病从何来? 维摩诘答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
大致完成在914年左右,可能是晚唐或五代作品。
整体高: 31 cm 宽: 127 cm |
|
|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珍-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
humanities.cn 12月06日 15:16
5586 1
佛祖像
五代至北宋初年,十世纪左右经幡的上部,绢本设色,绢上织有凤凰纹。色彩较简单,显得质朴大方。
高宽均为53cm。 |
|
|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珍-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
humanities.cn 12月08日 00:52
4516 1
引路菩萨
大英博物馆最自矜的敦煌藏品之一。引路菩萨与死者都刻画生动。
85cmx53.6cm |
|
|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珍-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
humanities.cn 12月24日 21:50
4007 1
引路菩萨,即引导死者进入极乐世界的观世音菩萨。死者画得很小。
高84厘米,宽54厘米。--Humanities.cn |
|
|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珍-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
humanities.cn 12月24日 22:13
4047 1
千手千眼观音,实际上就是11个头颅,40条臂膀,每个手心中都有一只眼睛,表示观世音灵通广大,知晓信徒乞告。绢本墨彩。--humanities.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