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国际动态
?????????RSS

文章列表 全部 按标题顺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文章 更多...
  1. "兵马俑展览"丑闻水落石出 德国承认造假
    “汉堡兵马俑是廉价复制品”,被德国媒体传得沸沸扬扬的“兵马俑造假丑闻”终于水落石出。不过,这场几乎受到德国所有媒体关注的风波并没有因为德国有关公司的坦白而落下帷幕,背后的责任谁来负?这对民众算不算欺骗?展览还该不该继续?德国人仍在争论。
  2. "地球一小时":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活动
    2009年3月28日20:30--21:30,将有来自全球各地5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00座城市的10亿人共同熄灯一小时,用实际行动证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每个人都可以做出改变。昨日,这项名为"地球一小时"的全球公益活动正式在中国北京启动,来自政府、企业、学校、个人等代表齐聚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共同表达了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意愿,并呼吁公众广泛参与。
  3. 11月18日哲学与政治:反思平等--汪晖与西格玛·加布里尔的辩论
    2011年11月18日,德国社会民主党文化论坛将举办题为“哲学与政治”的公开辩论,由汪晖教授与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西格玛·加布里尔主讲。汪晖教授的讲题为《反思平等:代表性的断裂》,加布里尔主席的回应演讲题为《金融危机时代的民主与司法》。德国哲学协会主席 尤里安·尼达-胡墨林教授做开场白。专题演讲之后,德国联邦议会前议长沃尔夫冈·蒂尔泽主持圆桌讨论,汪晖教授和政治理论家托马斯·迈尔教授参与讨论。
  4.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
    诺贝尔奖委员会今年对美国青睐得很,除了科技类的奖悉数归美国科学家们获得以外,文学奖也是由一位深受美国影响的土耳其作家获得。Orhan Pamuk 来自土耳其的富有家庭,自小受西式教育,上的第一个大学是美国人在伊斯坦布尔开办的 Robert College,他的穿着打扮完全跟随美国中产阶级的半正式半休闲典范,获悉得奖的时刻他正在纽约。 2006年是当之无愧的诺贝尔美国年,颁奖仪式后的宴会准备可以简单一点了,只要备好薯条,基本不会出错。
  5. “共同语言”:伊斯兰与基督教高层讨论会议将于7月24-31日在耶鲁神学院召开
    这次会议的主题基于2007年全球138名伊斯兰各教派著名学者,知识分子和宗教人士等向基督教教士学者发出的公开信“A Common Word between Us and You”(你我共有的一个词),这封公开信针对教皇本乃迪克16世于2006年公开演讲中发表的歧视伊斯兰言论,提出“对神和邻人的爱”是伊斯兰和基督教共有的特质,主张两教进行交流沟通,公开信发出后300多名基督教著名学者教士签署公开信回应。该会出席者包括美国国会议员约翰·克里,著名穆斯林学者Mustafa Ceric,约旦王子Ghazi bin Muhammad ,苏丹前总理Sadiq al-Mahdi ,福音派著名领袖 Leith Anderson and Geoff Tunnicliffe,以及来自伊朗和其他中东国家等两教宗教,学术和政界人士,也邀请了数位著名犹太教政治领袖和学者参加,与会者多达150多人,称为一次历史性的高层会议。
  6. 《1996—2012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藏金石拓本菁华》出版
    为纪念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110周年,由北大图书馆金石部编纂的《1996—2012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藏金石拓本菁华》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的出版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近年金石拓片收藏的一次最集中表现,展示出金石学的巨大魅力。另外,本书将史料、书法、图像三位一体,史料价值与艺术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7. 《中国怎么想?》马克·莱昂纳德新书在英美两国出版
    欧洲知识界都知道中国经济的崛起,却不知道中国思想界的状况;对美国知识界了如指掌,却对当代中国学者的状况所知甚少。欧洲外交事务委员会(The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Affairs)执行主任马克·莱昂纳德用了3年的时间走访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写成了What Does China Think?

    今年3月号的《展望》(Prospect)杂志,以《中国的新知识分子》(China's New Intelligentsia)为题,刊出莱昂纳德的封面长文,介绍中国当代思想界。这位作者虽然不是中国研究的专家,但他不拘于时下流行的对中国经济发展走马观花式的点评,向世界学术界介绍中国思想状况,对经济和政治争论的叙述比较深入,一方面指出了中国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提出中国的探索可供其他国家借鉴。文章提及张维迎,汪晖,王绍光,崔之元,俞可平,潘维,房宁,杨毅,阎学通,郑必坚,何包钢等。

    《中国的新知识分子》文章详细内容中译介绍与《中国怎么想?》英文摘要见内。详情……
  8. 《图雅的婚事》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导演王全安叙述:我的母亲就出生在离这次拍摄地很近的地方。我一直喜欢那个地方的蒙古人,喜欢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音乐。当我听说这个地方因粗暴的工业开发导致草场严重沙漠化,当地政府强令当地的蒙古牧民搬离牧区时,就决定在那一切消失之前,拍摄一部电影来记录这一切。而图雅这个独特的婚姻故事,也是出自当地一个真实的事件。

    我希望把这部电影拍得美丽而充满力量,电影的主要拍摄场地选在最后一家还没有搬走的蒙古牧民家里,演员也基本都选择当地的蒙古牧民。电影的拍摄经历了通常拍摄一部电影可能经历的所有困难,电影拍完的时候,电影中的那些房屋和那些人也就消失了,他们再也不是骑在马背上骄傲的蒙古人了,而变成了一些散落在城郊农田里的农民或城市角落卖水果的小贩,一些和我们差不多的人。这叫人悲伤,但一想到那些曾经美丽的人,他们的欢喜悲伤都被记录在这部叫《图雅的婚事》的电影,内心就平静安宁了许多。这个时候我就非常庆幸自己是一位电影导演,对电影业充满敬意和感激。
  9. 《山水清辉: 王翚(1632-1717)艺术展》
    9月9日起至09年1月4日,清代画家王翚的画作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成为该馆今年秋季系列特展之一。

    该展览名为《山水清辉:王翚(1632-1717)艺术展》由四部分27件作品组成,按时间顺序讲述了王翚的艺术发展历程,从早年对传统山水画风的精湛诠释,到1689年获选为康熙皇帝南巡作画而达到事业高峰为止。

    此次展览展出的27副画作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台北和北美地区的收藏,其中的11件作品从未在欧美国家展出,包括两件山水长卷巨幅绘画。为了配合此次王翚作品的展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还精选众多馆藏的中国早期山水画作同时展出。
  10. 《颍州的孩子》获奥斯卡最佳记录短片
    2006年6月在美国华盛顿Silverdocs纪录电影节获得全球公共卫生类最佳纪录片奖的中国影片《颍州的孩子》获得奥斯卡最佳记录短片奖。该片讲述安徽颍州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真实生存状态。

    该片主要叙述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的小男孩高俊的真实生活:父母因艾滋病去世,唯一与他相依为命的奶奶又相继“离开”,叔叔因惧怕歧视而不愿收养他,最后高俊在阜爱协会的帮助下走入艾滋家庭,在那里开始了他短暂而快乐的生活,而随着艾滋病毒的恶化,又不得不让他再一次离开……片中不时穿插任楠楠、黄家三姐妹,这些因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的生活。讲述了这些孩子们家庭的贫穷与无力,亲情的冷漠与无奈,周围人的歧视与无知,自己的恐惧与无助……最终他在阜爱协会及社会各界帮助下,渐渐走出艾滋病魔的阴影,开始了自信而坚强的生活。

    入围奥斯卡后,围绕该片导演、编导、摄影在创作中所起作用有一定争议。导演杨紫烨女士是一名资深的电影工作人,在全球企业抗艾滋病联合会(GBC)上获奖的姚明与魔术师约翰逊拍摄的艾滋病防治电视宣传片《姚明、约翰逊公益广告》及纪录短片,也是由杨紫烨导演,该片在国内获得全国艾滋病防治优秀影视作品奖。
  11. 上海旅美画家或涉数千万美元艺术品造假案件
    旅美画家钱培琛涉嫌卷入总金额高达8000万美元艺术品造假案件。法庭文件指出这名艺术家为近期浮出水面的艺术经纪洗钱及逃税案件的幕后画手,在过去15年间伪造了至少63幅包括波洛克、罗斯科、纽曼等抽象表现艺术画家的作品。
  12. 世界文明论坛2012于东京举办
    世界文明论坛2012-追寻代际公正2012年6-7日于东京举办,会议主席为哈佛大学教授阿马蒂亚·森,参会者中有两位中国学者--清华大学教授汪晖与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吴建民--发表演讲,详情见会议日程
  13.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2012普利茨克建筑奖
    中国建筑师王澍是第一位获普利茨克建筑奖的中国公民,并且是第四年轻的得奖者, 1963年生于新疆
  14. 中美文物之争难解 美国务院缓限制中国文物进口
    2004年5月,中国曾要求美国对进口中国艺术品以及文物施加限制,因为美国的文物市场导致中国文物流失以及文物被盗情况严重。此前已经有柬埔寨、马里、意大利、哥伦比亚等11个国家在美国成功申请到了进口禁令。要求美国出台这项禁令,是为遏制中国愈演愈烈的文物偷盗、走私之风。目前禁令出台尚无明确的时间表,但在中美两国的文物及收藏界,围绕禁令的争论一直在持续。
  15. 伊格尔顿新书近期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伊格尔顿在这本斗志昂扬、充满争议的书中针对的是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而且过时的偏见,他列举了10个最常见的反对意见,比如马克思主义导致暴政、 把一切归于经济、 它是一种历史决定论等等,他揭示了这些假定都只是对马克思主义真正观点的拙劣拟仿。
(1) 2 3 4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