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国内动态

中国电影资料馆:孙道临电影回顾展

中国电影资料馆:孙道临电影回顾展

永远的《早春二月》

年初孙道临先生的追悼会之后,上影集团将陆续举行纪念活动。目前东方电影频道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正在商议展映孙道临生前的作品,本地影院方面也将考虑安排专院专厅来放映。此外,纪念孙道临专题诗歌朗诵会正在筹备当中,上影方面还将出版根据孙道临生前口述回忆整理的一部图书,著名电影人黄宗江已经为书写了一篇序言,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也将为该书作序。北京的中国电影资料馆也将于1月5日至6日举行孙道临经典电影回顾展,届时将放映《乌鸦与麻雀》、《家》、《革命家庭》、《早春二月》、《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六部影片。此外,中国电影资料馆还将举办一个简单、质朴的追思会,邀请曾与孙道临有过合作的老一辈影人到场,与影迷一道追念大师光辉的艺术形象,缅怀大师崇高的精神品格。详情见内
为了追忆一代电影前辈孙道临,1月5日至6日,孙道临经典电影回顾展将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
    
  2007年岁末,老一辈重量级电影艺术家孙道临在上海阖然长逝,给喜爱电影的人们留下无尽怅然、无限哀婉。为追念孙道临先生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影迹,中国电影资料馆及时策划并推出“孙道临经典电影回顾展”,影展精选了孙道临先生六部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力作,在银幕上呈现给京城观众,堪称是对孙道临终其一生执着电影事业的最好纪念。
    
  六部影片回放经典形象
    
  此次回顾展的六部影片,涵盖了孙道临一生中最具光彩的银幕形象。1949年出品的电影《乌鸦与麻雀》,是孙道临初登影坛不久的一部代表作。作为一部罕见的骑缝于新旧两个时代的影片,本片在电影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导演郑君里携赵丹、吴茵、上官云珠、黄宗英等一众优秀演员,在上海的石库门弄堂间里演绎了一场场底层悲喜剧,孙道临在其中饰演一名安分守己、明哲保身的小知识分子,在威权的逼迫下逐步成长、坚强起来。
    
  1956年的《家》改编自巴金的同名小说,孙道临饰演的大哥觉新是中国电影人物长廊中一个独具神采的典型形象,由孙道临、王丹凤、张瑞芳、黄宗英等组成的全明星阵容,在今天看来仍旧令人神往。
    
    
  1963年的《早春二月》改编自著名作家柔石的同名小说,堪称“十七年”电影中的一朵奇葩,其清新淡雅的诗意风格、对于中国式人事人情的独特表现使之当之无愧地名列于中国最优秀电影的塔尖之上,孙道临饰演的肖涧秋持着油纸伞漫步于小镇街巷,成为那个年代青年们追慕的偶像。
    
  此次回顾展还特别安排了两部“红色经典”影片《渡江侦查记》和《永不消逝的电波》,孙道临在其中所塑造的革命者形象,无不体现出其精湛的演技和角色适应能力。
    
  老影人与观众共同缅怀
    
  除却影片展映,届时中国电影资料馆还将举办一个简单、质朴的追思会,邀请曾与孙道临有过合作的老一辈影人到场,与广大的老电影爱好者一道,追念大师光辉的艺术形象,缅怀大师崇高的精神品格。本周末,欢迎喜爱孙道临和老电影的朋友们来到中国电影资料馆,重温电影经典、遥寄对大师的追念。
    
  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主办方中国电影资料馆将影展票价定为10元,学生、军人以及60岁以上的老人还可享受半价优惠。


中国电影资料馆地址:北京海淀区小西天文慧园路(地铁积水潭站,出口向北一站地)。
咨询电话:62241787
售票电话:82296266





《乌鸦与麻雀》:2008年1月5日 10:00 ~ 2008年1月5日 12:00


《家》:2008年1月5日 15:00 ~ 2008年1月5日 17:00


《早春二月》:2008年1月5日 18:00 ~ 2008年1月5日 20:00

《永不消逝的电波》:2008年1月6日 10:00 ~ 2008年1月6日 12:00

《革命家庭》:2008年1月6日 15:00 ~ 2008年1月6日 17:00

《渡江侦察记》:2008年1月6日 18:00 ~ 2008年1月6日 20:00


Open in new window


《乌鸦与麻雀》及《早春二月》简介:

《乌鸦与麻雀》影片故事发生在1948年冬天上海的一幢弄堂房子里。小官僚侯义伯非法霸占了这所房子,把原房主孔有文赶到咫尺之地的后客堂,他自己和姘妇余小瑛住在二楼。政府摇摇欲坠,侯义伯急于把房子顶出去好捞几个钱逃命。这件事引起房客们的恐慌,大家忙想办法对付。但与世无争的孔有文不敢挺身收回房子,华先生也自视清高不肯领头,肖老板自愿出头却碰了钉子。大家只好各自为谋。肖太太把仅有的首饰和盘尼西林针药押给侯义伯.借钱轧黄金,想发财顶房子,结果夫妻二人反被打伤;华先生想搬到学校去,校长用房子收买他,他拒绝了,却被以鼓励学潮的罪名被捕人狱;华太大女儿生病,向侯义伯求援反遭调戏……种种事实的教训,使被侯义伯逼得无路可走的人们终于起来进行斗争。侯义伯这时听到政府分崩离析的消息。狼狈地逃跑了。除夕夜,孔有文收回了自己的房子,大家热热闹闹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乌鸦与麻雀》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它形象地记载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最后一页。影片在拍摄中经历了重重阻挠和极尖锐的斗争。创作人员一直坚持到上海解放才使影片很快恢复拍摄,并于1950年初完成上映。剧本的构思巧妙,情节流畅,讽刺辛辣,具有陈白尘剧作艺术的一贯特点。郑君里虽是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却显示了他成熟和扎实的艺术功力。导演处理上很好地再现了剧作的构思,在场面调度、镜头处理、细节运用等方面,都显得灵活而富有表现力。这部影片还以演员阵容的强大而著称。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生动地体现了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其中以赵丹扮演的肖老板尤为突出,不仅有生动的外部造型和动作,而且揭示了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和微妙复杂的心理世界。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为中国电影艺术画廊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早春二月》北京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谢铁骊根据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谢铁骊导演,李文化摄影,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高博等主演。影片描写1926年前后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但影片结尾处含蓄地暗示主人公去寻找新的理想和道路,提高了原作的思想境界。影片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富有抒情诗的色彩。

谢铁骊导演曾经担任过中国电影家协会的主席,也导演过《无名岛》、《暴风骤雨》、《智取威虎山》等等几十部电影,走过新中国电影的整个发展历程。由于战乱,这位从影40多年的导演的学历只有小学五年级,谢老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看电影只是看了一部被称为中国的“劳拉和哈台”的殷秀岑和韩兰根所演的电影,但是这部露天电影只放了20分钟就因放映机出故障“罢工”了。他也没想到后来竟然会走出军队进入电影界,从此走上了电影导演的漫漫坎坷路。

口述影像:投入时代的洪流

在海边看《二月》

《早春二月》是我的第三部作品了。在做过《林家铺子》的副导演之后,我有机会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无名岛》,紧接着就是《暴风骤雨》。当时这部影片是在1961年的新侨会议上放映,大家的反应都比较好,这个时候北影厂就好像奖励我似的,让我带着家属到北戴河疗养。以前我从来没有疗养过,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看看书,所以那次去北戴河我就带着一大摞书去看,多是一些五四以来的作品。看过许多作品后,非常欣赏柔石的《二月》,觉得可以拍成电影,对《二月》小引中的那些话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那句“他仅是外来的一粒石子,所以轧了几下,发几声响,便被挤到女佛山———上海去了。他幸而还坚硬,没有变成润泽齿轮的油。”

在柔石的《二月》中主人公的情感交流、发展是通过书信来表现的,这对于电影要用形象、动作来表现其实是个难题。但是我对萧涧秋这个人物很熟悉,我虽然没有经历过主人公所处的大革命时代,但是这个人物身上有我长兄的影子,所以萧涧秋的思想和情感很能够打动我。小说中陶岚的形象,我也能从我一位远房亲戚的身上找到感觉。选择这部小说,还有另外的原因,就是那些江南水乡小镇的风土人情,常使我想起家乡淮阴,回忆起少年时代的许多时光,所以我有很强烈的愿望想拍这部影片。

不再是“低沉”的早春

对于影片中的芙蓉镇来说,萧涧秋显然是一个外来的“闯入者”,他是想回避时代社会的洪流而来到芙蓉镇的,他厌倦了喧闹变动的外边世界,像一个思家的游子一样,希望在芙蓉镇找到“家”一样安全的世外桃源。但是他发现进入“世外桃源”却是进入了是非的漩涡中。有人说《早春二月》看起来有些《小城之春》的感觉。但毕竟时代是不同的,在影片中我有意减弱了原作中过于消极低沉的成分,增添了积极、明亮的色彩,影片的结尾也把萧涧秋为摆脱矛盾而从芙蓉镇“逃跑”了,处理成现在的结尾:丢掉逃避现实的不切实际的幻想,重新投入社会的洪流之中。

另外我在影片中加入了王福生这个贫苦学生,把他和萧涧秋的关系作为另一条线,文嫂自杀后,王福生因贫困退学,这种双重打击把痛苦推向极点,也促使他觉醒。在这一点上我也是希望影片给予观众的感觉是主动、积极的,预示一种光明的前途。可以感觉到那应该是“惊蛰”的早春,唤人觉醒的。

被批小资情调过浓

这部影片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是投入非常大的精力的,影片的文学本和分镜头本经他修改了一百多处,而且非常细化,包括影片的名称最终由《二月》改为《早春二月》等非常有见地的意见。

影片完成后,最后交由上级文化部门审查,这个审查除了厂领导、夏衍、茅盾等同志,还有文化部、中宣部的领导,当时很多人认为影片拍得还不错,这时候我心里还暗暗高兴,最后主管电影文艺的周扬同志不赞成这部影片,我一下子就蒙了,他认为宣扬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是道德的自我完善。

Open in new window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news/view.article.php?c2/42
  • 跟踪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news/trackback.php?42

北京--新年音乐会究竟有几场? 哈特曼出版回忆录:《一个学者的故事:流浪的欧洲之子的智识旅程》
相关文章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 人文与社会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