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国内动态

白暨豚:39天考察未见踪影

白暨豚:39天考察未见踪影

白暨豚

人文与社会网综合编写
白暨豚目前是所有鲸类动物中最濒危的一种,有人甚至认为它是最濒危的哺乳动物。 在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大熊猫、白暨豚分别被视为陆上和水生保护动物的“旗舰种”(flagship species)。生存年限五百万到六百万年的大熊猫还不及生存年限2000多万年的白暨豚古老,白暨豚更为珍贵、稀少,保护起来更加困难。当大坝矗立在长江上,白暨豚却和白帝城一样消失了踪影。1997年至1999年,农业部组织了三次大规模考察,1997年共观察到白暨豚13头,次年只观察到三四头,1999年也只观察到四头。2006年11月到12月,这个数字归零。--人文与社会
白暨豚介绍:

白暨豚目前是所有鲸类动物中最濒危的一种,有人甚至认为它是最濒危的哺乳动物。 在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大熊猫、白暨豚分别被视为陆上和水生保护动物的“旗舰种”(flagship species)。其中,生存年限五百万到六百万年的大熊猫还不及生存年限2000多万年的白暨豚古老,白暨豚更为珍贵、稀少,保护起来更加困难。

白暨豚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兽亚纲,真兽下纲,鲸目,齿鲸亚目,淡水豚总科,白暨豚科,白暨豚属,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五种淡水豚类之一,它是长江中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在湖北、安徽、江苏段的长江干流之中一度都有分布。在浑浊的江水中,白暨豚的视觉功能逐步退化,视力几乎为零。它只能依靠自身高度发达的声呐系统来寻找食物和躲避障碍物,就像蝙蝠通过声波反射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一样。而其他海豚类哺乳动物在利用声纳系统的同时,也同时依赖视力来辨别方向。

目前的考古发现显示,从2000多万年前的中新世开始,白暨豚的祖先——原白暨豚,就一直生活在中国南方的水系中,所以享有“活化石”的美誉。秦汉时代中国第一部解释词语的著作《尔雅》中,就提到过白暨豚,但误认为它是鱼。之后,晋代学者郭璞在《尔雅注》中,才对白暨豚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暨,体似鲟,尾如鱼。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 据估计,在《尔雅》问世的时代,长江中的白暨豚数量可能超过了5000头。宋人孔武仲还作过一首《江豚诗》,描绘白暨豚与江豚的区别。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也有把白暨豚描写成美丽娇柔的女子而写出的故事。由于它游动迅速,跃出水面时有如骏马,长江两岸的渔民通常称之为“江马”;兼之它经常在天气转阴雨、气压变低的时候跃出水面换气,也被民间当做掌管来往船只吉凶、预告风暴来临的“江神”。   

中国真正开始进行白暨豚生态状况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根据80年代初的统计,长江中白暨豚的种群数量为400头左右。这是针对这一种群最早的统计记录。但在此后的历次调查中,白暨豚的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1986年的调查表明,从湖北枝城到江苏浏河口的1600公里长江江段,共有白暨豚48个群体,而总数量下降到约300头。到了1990年,调查表明,白暨豚的数量已经不足200头。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其整体数量下降了一半以上。而1994年的调查显示,其数量已降到100头以下。1997年至1999年,农业部组织了三次大规模考察,1997年共观察到白暨豚13头,次年只观察到三四头,1999年也只观察到四头。

白暨豚为何消失:
从最直接的死亡原因来看,长江机动船螺旋桨、野蛮的无差别捕鱼方法是导致白暨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考察队员介绍说,在一次炸鱼作业中,炸死了4头白暨豚,其中两头怀孕,一下就死了6头。

但是从整体来看,水质污染、非法采沙、以及水利工程破坏了白暨豚的生存环境,也使作为白暨豚食物的洄游性或半洄游性鱼类大量减少。这也造成了白暨豚的生存困难。

从江西的鄱阳湖口到星子,不到50千米的江面上挤着1300多条船,其中1200艘是挖沙船。这些挖沙船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对白暨豚、江豚的影响非常大。鄱阳湖涨水一片,退水一线。这个季节,鄱阳湖成了小河沟,里面充满了来往的船只,白暨豚、江豚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

长江流域整个面积占到中国可利用水资源面积的54%,说长江是中国人生存的“大动脉”,也许并不夸张。但目前,长江干流60%的水体遭遇不同程度的污染,直接危及沿江500多座城市的饮用水。而长江38条主要支流中,大部分水质都不符合安全水质标准,不少地区更已经成为癌症高发区。   

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2004年,长江流域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已达167.5亿吨,2005年更达到184.2亿吨,其污水排放总量远远超过黄河、淮河。三峡大坝建造淹没的市镇和林木腐烂也带来有毒气体和物质。

由于不少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聚集是链式的,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白暨豚,所遭受的危害显然最大。即使这些污染物一时不会危及它们的生命,但很可能会影响它们重要的生理功能,比如生殖功能。长江鱼类资源下降的速度,要比水质下降的速度快得多。因为在狭窄的江段一旦发生一次严重的污染,很可能造成一些鱼类全年的繁殖无法进行。

正是鱼类整体资源的下降,进一步加剧了业已存在的“人(白暨)豚争食”的矛盾,使得白暨豚面临食物短缺和生存环境恶化的双重危机。也使得野蛮的电鱼、炸鱼等捕捞方法更频繁出现。

怎样才算灭绝?即便是到考察结束一只也没有看到,考察队员还是不愿意说白暨豚已经灭绝了。除了感情上的不舍,也是出于当前世界通行的物种灭绝的定义: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概念是,20年到50年没有在野外观测到,才算一种动物真正灭绝。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news/view.article.php?c2/21
  • 跟踪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news/trackback.php?21

未来是否真正属于中国? 国家博物馆:07年2月闭馆前最后一批馆内展览
相关文章
张广天: 为什么叫《圆明园》?
汪晖:贾樟柯的世界与中国的大转变
农药对水的污染
人文与社会:评方舟子环保及食品安全知识系列问答(六)--服装
《时代周刊》:进口电子垃圾在中国(广东贵屿)的回收(图)
环保部:《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 人文与社会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