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国内动态

欧内斯特·卡伦巴赫《生态乌托邦》由北大社出版

欧内斯特·卡伦巴赫《生态乌托邦》由北大社出版

《生态乌托邦》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卡伦巴赫在1975年出版的、关于未来社会和环境关系的、日记体小说。此书出版后,发行了近一百万册,先后被翻译成九种外文行销非英语世界,在国际思想界掀起了多次评论高潮。作者被《落杉矶时报》誉为"在威尔斯、维尔纳、赫胥黎和奥威尔之后最伟大的空想家,是生态乌托邦的创造者。" 此次首次译成中文,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译者还专门为中文版写了一个序。

中文版序-------------------------------

在所有伟大的国家中,中国的历史循环记忆最为漫长,无数个朝代兴衰更替,起起落落。因此,我特别高兴看到我的小说《生态乌托邦》能被译成中文出版。即便书中关注的仅仅是一个虚构的小国,我仍期盼它能给中国读者带来许多直观的感受。

我们现在处在一种积极推进工业化的全球循环中。但是这一循环正在遭到自然极限的反对:全球气候变暖,给我们合成氧气提供鱼类资源的海水酸化,耕地林地退化,城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如果地球和我们人类想要继续存在下去,我们的现代文明必须采取新的生活模式,《生态乌托邦》中就提供了一幅关于一个生态精密、技术可行、制度创新的社会的描绘。

我花了三年多时间写这本小书。为此进行的研究和思考没少让我头疼,因为在我刚开始写这本书时,还没有人试着用一种常识方式去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长远影响。没有人提出那些具有本质性的问题,像我们需要怎样改变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工业生产体系、我们的个体生活模式等,直到《生态乌托邦》刻画了一个可以替代的可能的世界。本书的雄心是提供一幅吸引人的画面,即我们现在经常挂在嘴边的"可持续"到底是什么样子,向大家展示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新的生活方式,确保人类可以比较舒服地在地球上生存更长时间。

书中描绘的许多日常生活细节,使得许多读者都为之着迷,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希望与乐观,对年轻读者格外有吸引力。它揭去了蒙在环境退化、社会异化、社区衰败、个人压力等看似不可避免的表象上的面纱,教导我们:敢于做梦是件好事,乐于尝试新观念新想法是件好事,想象自己快乐幸福是件好事,与我们的同伴拥有相互支持关系同样是件好事。我最热切的期盼就是,希望中国读者受到本书的激励,敢于想象并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态乌托邦。

                                            欧内斯特·卡伦巴赫  
                                                   2010年8月15日    

◆  三十周年版后记-----------------

最初的时候,有二十家纽约出版商拒绝了《生态乌托邦》。为此一些慷慨热心的朋友出钱给一家口袋书出版企业,然后它才得以出版。现如今,"生态乌托邦"这一术语已被世界各地广泛了解。用Google搜索"生态乌托邦",五秒钟的搜索会带来两万多相关条目。

这本小书不断给我带来惊喜。当一家员工所有制的发行商,读书人(Bookpeople),同意拿走几百本看看能否卖得出去时,我并没抱多大期望。但没过多久,《生态乌托邦》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它的第一个标志是,读书人的仓储工人,他们大都是书迷,成为本书的爱好者。不久,该书出人意料地扮演了"地下经典"的角色。形形色色的出版物都发表了善意的评论。读者把这本书介绍给朋友并当成礼物买下来。老师们也开始将其用于大学课程中--它短小易读,激起了热烈的讨论。就连先前不屑评论本书的《纽约时报》也发表了一篇"小书也可以"的新闻报道。同时,矮脚鸡图书(Bantam Books)发行了面向大众市场的平装本;德语版还在德国帮助激发了绿党的成立。

我花了三年多时间才写完这本小书,里面涉及的研究和思考非常艰辛,而且如果我可以这样说的话,它是原创的。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经历了一个生态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新高潮,这个高潮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但却极少有人去思考它们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关于生态可持续的正确概念,就像我们现在的理解,仅仅刚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回顾过去,《生态乌托邦》显然是描绘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首次尝试,正是这一点,而不是其微薄的文学价值,解释了它的持久性。这本书还帮助许多其他手稿面世并为人所知。

构建一个想象的社会,有点像设计一个游戏:涉及社会发展规则、原则和习俗,而作者并不能每一处都照顾到。《生态乌托邦》并不是一本仅想投影出发展趋势的"未来主义者"的书。它既没有描绘一个绝对的乌托邦--一个虚构的国家,那里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本书的名字源于希腊词根,意思是"家所在的地方"。而我们知道,家并非永远完美。)它也不是一本科幻小说。考虑到有判断力的人们将会看到,他们的生存和幸福依赖于给予生物学和经济学至少同样权重的底线,或许可以说它是本"政治小说"。

在技术方面,本书抱持谨慎的保守态度:当它到来时,我们应该可以做到任何生态乌托邦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当然,(有些是)我们现在就可以做的。但在它的描绘中,在工人控制经济和轻松随意的民风方面,生态乌托邦不仅过去是而且现在仍然是非常激进的。读者感受到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场景,对于我们目前的社团主义者、军国主义者、超竞争的竞争和石油痴迷的方针来说,它是一个真正的另外选择。

或许因为我曾从事过电影评论,我的想法比较平实:我想看到事物的细节。因此我努力确保读者可以了解到什么是生态乌托邦,他们住的屋子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如何旅行的,他们的学校和医院是如何运转的,等等。这些令我着迷的细节自然也会让读者感兴趣。结果就是,本书产生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即激励人们去探索更好的生活方式。美国作为一个社会,离可持续性可能已是越来越远,但作为个人,我们依然可以试着像生态乌托邦人一样生活。我们可以将抽象的可持续转化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美国极其依赖汽车,但我们仍然可以选择步行、骑车,或坐公交车,也许还可以住在离工作和购物近的地方。大多数美国人可能会在电视机和电脑前一坐便是很久,但我们仍然可以去野外远足和露营、尝试野生食物、在野外的河流里划着爱斯基摩人的皮艇,并帮助恢复溪流和草原。可能我们周围每个人都在过着一种不断加速、增压和消费驱动的生活,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穿着简单耐用的衣服、享受长时间的谈心、自己动手修理坏掉的东西、并与意气相投的朋友一起品尝在家制作的有机"慢"餐。一旦你开始像一个生态乌托邦人一样思考和生活,这种可能性就会变得无穷无尽。

对年轻读者来说,书中的愿景无疑是它的吸引力的一部分。在我们今天的世界里,希望已不太充足,而且我们越是了解环境问题,我们就可能越发沮丧。但实际上,已有大量学者聚到一起,关注我们可能的未来,甚至在一些社团机构的描述中,我们只有两个选择--绿色或混沌;无论我们面对的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我们依赖化石燃料的消费主义终将走到尽头。如果我们的个人和社会能设法按照生态乌托邦的方向发展,我们便能把在这一本质性社会变革中必须蒙受的伤痛减到最小。因此,尽管我们目前生活在一个生态的黑暗时代,但我们知道,这样的情况并不会持续太久。历史从来没有终点,生态乌托邦式的愿景,即在我们的星球上负责任地生活和诗意地栖居,也绝不会走到终点。

作为本书的作者,就像一个天才儿童的家长,你并不是给孩子带来天赋的原因,毕竟,基因涉及成百上千的家族先人。生态乌托邦就像是由各种思想缝在一起而成的一床被子,其实这些思想当时已在社会中流传,只是尚未被连到一起。这种模式显然既新奇又引人注目,足以让生态乌托邦打开读者的思想,让他们想到一些新的生活可能。现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人,至少在他们心中,质疑我们做事的方式并渴望发生变革。本书告诉我们,敢于梦想是件好事,接受新思想是件好事,与和我们有共同感觉的生命(甚至是我们的政府)拥有相互支持关系同样是件好事。

人们有时会问我为谁写下了《生态乌托邦》。因为我并未想到它会有如此大的影响,我只是为我自己在写。但它意外地改变了我的生活,并像阿威一样,带我回到了家。

 

欧内斯特·卡伦巴赫  
                                           加州伯克利 2004年8月

 

◆  书评--------------------------

一个并非没有实现可能的生态乌托邦构想

包茂红(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生态乌托邦》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卡伦巴赫在1975年出版的、关于未来社会和环境关系的、日记体小说。此书出版后,发行了近一百万册,先后被翻译成九种外文行销非英语世界,在国际思想界掀起了多次评论高潮。作者被《落杉矶时报》誉为"在威尔斯、维尔纳、赫胥黎和奥威尔之后最伟大的空想家,是生态乌托邦的创造者。"

卡伦巴赫虚构的乌托邦位于美国西海岸北部,包括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北部。它是从美国分离出来后、由一群具有新思维的人建立的独特国家。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经济上追求稳态和循环再利用;在政治上崇尚生物学导向和充分公开透明的议事;在文化上表现出回归自然的简约风格;在社会生活中坚持性别平等和适当的种族隔离或自治。显然,这样一个国家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美国截然不同。来自纽约的记者韦斯顿在进入这样一个独立20年来一直罕为人知的国度时,他最初的不适应和看不顺眼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经过50多天的观察、生活和思考,韦斯顿不但爱上了生态乌托邦的女子和这个国家,甚至感觉到自己也变成了一个生态乌托邦人。这预示着,在作者的心目中,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物质成果并忍受随之而来的诸如神经紧张等疾病的时候,对现代文明不可持续的担忧和思考必然把人类引向对新文明的探索和想象,一种环境友好的、反主流文化的新文明就会应运而生。卡伦巴赫为我们展现了他在1970年代初能够想象的新社会、新国家、和新文明的样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但伤害了人体健康,还演变成社会问题,导致西方国家兴起了轰轰烈烈的环境主义运动。当时的绝大部分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都只关心如何治理污染,如何规避环境风险,逐渐形成以"回归自然"和"建设宇宙岛"为代表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思路。身处那样一个时代,卡伦巴赫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环境主义运动的影响,但是,他独辟蹊径,转而关注可持续性问题,倡导既尊重自然又发展不排除高技术的稳态经济。这在当时不仅是他自己心目中的乌托邦,在绝大部分环境主义者看来也是不可实现的乌托邦。然而,当人类在1987年首次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在此后各国相继推出自己的《二十一世纪议程》的时候,回首过去,我们不能不感叹卡伦巴赫的先见之明。毫无疑问,他是那个时代的先知先觉者。

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1516年)到威尔斯的《现代乌托邦》(1905年),从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1932年)到奥威尔的《1984》(1949年),人类从空间到时间、从构想到蓝图持续推动着自己对理想境界的攀升。《生态乌托邦》只是这场接力赛中的一棒,但与先前的乌托邦强烈颠覆当时的社会因而只具有启发性不同,生态乌托邦并不想替代私有制,因而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范围内引导了环境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当德国上千个环境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的行动组织企图形成一个统一的政党并进入议会斗争体制时,是《生态乌托邦》中的许多基本原则把他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他们成立"绿党"(其四根支柱是:生态智慧、社会正义、草根民主和非暴力)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美国,经过纳尔夫·纳德尔的推荐,《生态乌托邦》不仅销量大增,其思想也迅速融入大众文化,生态乌托邦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当一些美国环境主义团体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生态乌托邦对形成其核心价值起到了关键作用。另外,在具体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生态乌托邦的理念成为建设可持续社会和景观的指南。例如,在波特南城建中,重视公共交通、发展低速增长的经济、鼓励开设就地取材的餐馆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生态乌托邦中的迷你城的模仿。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乏"大同世界"的构想和"桃花源"的意象,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今天,我们无疑需要一种新的、替代性的构想。这一构想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一定的实践性,同时还要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生态乌托邦》基本可以满足这些要求,这一西方世界的"地下经典"必将在中国文明转型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关注中国文明向何处去的人也都肯定能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启示。

 

◆  《纽约时报》书评(2008年12约14日)---------

                             梦想的力量

有时一本书,或一个想法,可能很冷僻,却影响广泛。1970年代风靡一时的小说《生态乌托邦》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本小说最初由作者欧内斯特·卡伦巴赫自费出版。现在这本小说重新大放异彩,和我们当下的生态环境若合符节:金融风暴发威時,临太平洋的美国西北部自美国分离出來,那里的居民建立了永续发展的经济体,融合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北欧)的社会主义和北加州的回归大地(有机农业)道德观,习惯吃在地食物,比环保作家迈克·波兰开始推广这个挂念早了很多年。白色自行车停放在公共场所,可随意借用。一条小溪流经旧金山市场街。火车上有奇怪的容器,称为资源回收桶。一位女总统统治这个国家,从北加州往北延伸到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雷诺市内华达大学教授史考特·斯洛维奇说:"'生态乌托邦'这个字眼几乎立刻被吸收到大众文化里。你听到人人都在谈生态乌托邦,或美国西北部是生态乌托邦。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用语的出处。在1970年代,这本小说是畅销书,在美国大约卖了40万本,全球销量更大。但到80年代,这本小说彷佛成了70年代时间胶囊(与未来沟通媒介)的最佳候选人,成了沾满灰尘的老骨董,却没什么永垂不朽的影响力。然而今天愈来愈多大学的环保、社会学和都市计划课程指定学生读《生态乌托邦》这本小说,而且它带动的狂热风潮开始打动一个想象不到的读者群:住在加州伯克利的卡伦巴赫获邀到许多小型宗教学院演说。这个月,出版这本小说的Bantam出版社将再版发行这本书。

现年79岁的卡伦巴赫开始写这本小说时,还值中壮之年,主编加州大学出版社的科学丛书。他花3年时间写此书,每一章都送给科学家过目,以保证立论有科学根据。接下来,最艰巨的任务才开始。卡伦巴赫说:"这本书被纽约所有重要出版社打回。有些出版社说,书里的性与暴力情节不够多,或他们看不出这是小说还是宣传小册子。有人甚至說,生态潮流早就过去了。"他好不容易湊足了钱,印行2500本。首刷卖光,二刷也卖光,在《哈珀周刊杂志》刊出书摘后,Bantam出版社决定出版《生态乌托邦》。

小说背景似乎是在即將步入21世纪時,通过杜撰的纽约时报-邮报记者的专栏和日记说故事,但小说沒什么文采。书中人物单调乏味;文字不美但很实用,情节也不复杂,敘述者最终放弃他的怀疑论,接受生态乌托邦生活。但这本书继续影响今天的生活态度。那么,《生态乌托邦》到底给了我们什么?

斯洛维奇教授认为很多,包括生态区域主义运动,主张这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独一无二的生态特色有待培养。他说,这一绿色环保运动的焦点是在地食物和产品,及它强调节能也源自《生态乌托邦》。事实上,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大部分地区的大众交通、成长缓慢的都市计划,及提供在地食物的餐厅,似乎就像实现了生态乌托邦。斯洛维奇教授说:"人们看了这本书也许会说,'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想法',甚至不太了解,是卡伦巴赫启发我们对这些事物的大部分想法。"

《生态乌托邦》也不乏批评者。女性主义者攻击这本书中流于形式的战争游戏,男人用矛击退"天敌"侵略,把女人拖到森林里庆祝。也有人对黑人被摒除在生态乌托邦社会之外的方式感到不快:大部分黑人住在"灵魂城",比卡伦巴赫世界其他地区不富裕也不环保。作者说,他是反映黑人当时的民族主义思想及1970年代初对种族融合的换议论。他说:"这点上,我也许应该有完全不同的写法。"

这么多年来,卡伦巴赫的读者群有了变化,嬉皮和新时代人也加入上教堂的虔诚教徒,成为他的读者。卡伦巴赫希望这本书能在福音教派运动的环保先驱中引起回响。但小说中相对自由的性关系和自由派政治也许限制了其读者群。但对卡伦巴赫和他的众多粉丝来说,《生态乌托邦》是未来的蓝图。他说:"很难想象与我们现在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但若沒有这些另类远见,我们会被困死。"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news/view.article.php?c2/143
  • 跟踪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news/trackback.php?143

第三届欧盟电影展西安站将开始 《千年丹青--细读中日藏唐宋元绘画珍品》北大出版社2010年最新出版
相关文章
塔可夫斯基:诗人、僧侣、导演(访谈录)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 人文与社会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