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人文与社会 : 海外遗珍: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精粹 总计:39

排序方式:  主题 () 日期 () 热门的 ()
图片目前以 主题 (A to Z) 排序

图片编号 1-10 (总共有 39 张图片)
(1) 2 3 4 »



�� �

�� �热门
张贴者:人文与社会从人文与社会上传更多图片   最后更新:11月26日 13:30    
点击数:3891  评论:0    
绢本,设�

(传)因陀罗:《寒山拾得图》之寒山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传)因陀罗:《寒山拾得图》之寒山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热门
张贴者:wen.org.cn从wen.org.cn上传更多图片   最后更新:12月13日 11:20    
点击数:4704  评论:0    
《千年丹青》北大社2010,p. 46.

传为因陀罗作,原为画卷,装裱成图轴。

在相传唐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闾邱胤撰写的《寒山子诗集传》,以及宋僧赞宁所著的《宋高僧传》中,都记述了寒山、拾得的灵异事迹。在佛教传统中,寒山被视为有德高僧,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拾得是普贤的化身,与弥陀化身的丰干,并称为“三隐”或“三圣”。

  相传寒山曾显现于天台国清寺,后驻苏州寒山寺。雍正帝曾于雍正十一年敕封寒山为妙觉普度和圣寒山大士,拾得为圆觉慈度合圣拾得大士。由此寒山拾得被赋予了象征和谐好合的“和合二仙”的新身份,使得寒山拾得民俗化。

除了神奇故事,寒山还留下了300多首诗,这些诗被称为寒山诗,寒山诗通俗易懂,又富有禅机佛理。寒山诗在中国历代都有刻本,《寒山子诗集》后又成为佛家典籍,传入日本后与《唐诗选》一样广为传颂,甚为流行。
  《寒山拾得图》的作者因陀罗,是元代末年的僧侣画家,生卒年不详,我国书画中并未有所记载。在日本室町时代(1338-1573)所撰述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中对因陀罗的记载也只有“因陀罗,天竺寺梵僧,人物道释”这样短短一句。之所以认定因陀罗是元代末期之人,是因为因陀罗所做另一幅《寒山拾得图》这幅画中有元代末期的禅僧楚石梵琦所题的赞。

(传)因陀罗:《寒山拾得图》之拾得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传)因陀罗:《寒山拾得图》之拾得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热门
张贴者:wen.org.cn从wen.org.cn上传更多图片   最后更新:12月13日 11:18    
点击数:4445  评论:0    
《千年丹青》北大社2010,p. 46.

传为因陀罗作,原为画卷,装裱成图轴。

在相传唐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闾邱胤撰写的《寒山子诗集传》,以及宋僧赞宁所著的《宋高僧传》中,都记述了寒山、拾得的灵异事迹。在佛教传统中,寒山被视为有德高僧,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拾得是普贤的化身,与弥陀化身的丰干,并称为“三隐”或“三圣”。

  相传寒山曾显现于天台国清寺,后驻苏州寒山寺。雍正帝曾于雍正十一年敕封寒山为妙觉普度和圣寒山大士,拾得为圆觉慈度合圣拾得大士。由此寒山拾得被赋予了象征和谐好合的“和合二仙”的新身份,使得寒山拾得民俗化。

除了神奇故事,寒山还留下了300多首诗,这些诗被称为寒山诗,寒山诗通俗易懂,又富有禅机佛理。寒山诗在中国历代都有刻本,《寒山子诗集》后又成为佛家典籍,传入日本后与《唐诗选》一样广为传颂,甚为流行。
  《寒山拾得图》的作者因陀罗,是元代末年的僧侣画家,生卒年不详,我国书画中并未有所记载。在日本室町时代(1338-1573)所撰述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中对因陀罗的记载也只有“因陀罗,天竺寺梵僧,人物道释”这样短短一句。之所以认定因陀罗是元代末期之人,是因为因陀罗所做另一幅《寒山拾得图》这幅画中有元代末期的禅僧楚石梵琦所题的赞。

Nelson Atkins博物馆藏 刘贯道 《消夏图》

Nelson Atkins博物馆藏 刘贯道 《消夏图》热门
张贴者:wen.org.cn从wen.org.cn上传更多图片   最后更新:11月01日 02:49    
点击数:4268  评论:1    
刘贯道,字仲贤,元代著名画家,中山(今河北定州)人。生卒不详,约活动于13世纪。至元十六年(1279年),画真金太子像,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补御衣使,遂为宫廷画家。
  刘贯道善画人物、道释、山水、花竹、鸟兽,道释人物师法晋唐,刘贯道作画用笔凝练坚实,造型准确,形象生动传神,有宋院画遗规。《消夏图》见图,绢本设色,美国堪萨斯纳尔逊画廊藏,纵30.5厘米,横71.7厘米。
  《消夏图》画的是一个种植着芭蕉、梧桐和竹子的庭园,其左边横置一榻,一人解衣露出胸、肩,赤足卧于榻上纳凉。榻之右有一方桌,桌子榻相接处斜置一乐器。榻的后边有一大屏风,屏风中画一老者坐于榻上,一小童侍立于隅,另有两人在对面的桌旁似在煮茶。屏风之中又画一山水屏风。这种画中有画的“重屏”样式,是五代以来画家喜欢采用的表现手法,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该画的右方有两名女子持长柄扇、携包裹款款而来,仪态娴静文雅。画面布局左密右疏,形成比较明显的对比。
  这幅画的中心人物是袒胸卧于榻上之人。他手执麈尾,双眉微锁,嘴唇紧闭,仿佛正在凝思。从他的衣着神态来看,应是一位超逸的高士,人们认为他是西晋的阮咸。因为刘贯道的人物画仅见《西清劄记》、《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的《七贤图》一卷,而《消夏图》中的人物神情、器物用具之时代特征,与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印壁画《七贤与荣启期图》及唐代孙位的《高逸图》对照,可推知此图所绘的超逸之士即是“竹林之贤”之一的阮咸,而且此图应为刘贯道的《七贤图》之一段。《江村书画录》定此图为南宋刘松年作,后来吴湖帆发现图左竹枝空隙间款“母道”二字,“母”即“贯”字之首,作者应是刘贯道。

北齐 杨子华 校书图(局部)

北齐 杨子华 校书图(局部)热门
张贴者:人文与社会从人文与社会上传更多图片   最后更新:11月26日 13:46    
点击数:4072  评论:0    
《北齐校书图》宋代摹本,纵29.3厘米,横122.7厘米。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这图卷所画的是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和文士高干和等11人负责刊定国家收藏的《五经》诸史的情景。据宋人题跋,原为杨子华作,水墨着色,横卷,卷首画一少年侧立,捧经书阅读;一学者坐椅上执笔书写,侍从二人托纸砚;一人执书卷,身后女侍二人。中段榻上二人书写,一使侍转身与抚琴人对话,榻后女侍二人,榻侧三女侍各手持几、琴、壶而立。卷尾画二马,一人拱手执鞭,二人牵马,一位牵马人似西域人。

画中人物其神情均极生动。此图用笔细劲流动,细节描写神情精微。设色简易标美。画中人物的特征,已不同于顾、张等人的“秀骨清象”,人物面孔都呈鹅蛋形,与出土的娄叡墓壁画相吻合。因为他善于画壁画,所以有人把1979年出土的北齐娄叡墓的壁画推测为他的手笔。唐代阎立本评其画曰:“自像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踰,其唯子华乎!”

北齐·杨子华《校书图》(宋代摹本)

北齐·杨子华《校书图》(宋代摹本)热门
张贴者:人文与社会从人文与社会上传更多图片   最后更新:11月26日 13:16    
点击数:3153  评论:0    
【名称】北齐 杨子华 校书图
【简介】《北齐校书图》宋代摹本,纵29.3厘米,横122.7厘米。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这图卷所画的是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和文士高干和等11人负责刊定国家收藏的《五经》诸史的情景。据宋人题跋,原为杨子华作,水墨着色,横卷,卷首画一少年侧立,捧经书阅读;一学者坐椅上执笔书写,侍从二人托纸砚;一人执书卷,身后女侍二人。中段榻上二人书写,一使侍转身与抚琴人对话,榻后女侍二人,榻侧三女侍各手持几、琴、壶而立。卷尾画二马,一人拱手执鞭,二人牵马,一位牵马人似西域人。

画中人物其神情均极生动。此图用笔细劲流动,细节描写神情精微。设色简易标美。画中人物的特征,已不同于顾、张等人的“秀骨清象”,人物面孔都呈鹅蛋形,与出土的娄叡墓壁画相吻合。因为他善于画壁画,所以有人把1979年出土的北齐娄叡墓的壁画推测为他的手笔。唐代阎立本评其画曰:“自像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踰,其唯子华乎!”

南唐 李赞华 东丹王出行图

南唐 李赞华 东丹王出行图热门
张贴者:人文与社会从人文与社会上传更多图片   最后更新:11月26日 13:32    
点击数:3985  评论:0    
绢本设色。纵27.8厘米,横125.1厘米。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辽代的统治者很重视绘画。《辽史·本纪》载:太祖九年(915年)画《君基太一神像》,神册六年(921年)画《招谏图》,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建日月四时堂,图写古帝王之事于两庑。”辽设有翰林图画院,《辽史·圣宗纪》载:开泰七年(1018年)“诏翰林待诏陈升写《南征得胜图》于上京五鸾殿。”又《辽东行部志》载:翰林待诏田承制在宿懿州严宝寺画《二十八宿》。兴宗好儒术,工丹青,以画鹿著名,重熙九年(1040年)遣使于宋,自画《千角鹿图》为献,宋仁宗挂之于太清楼,召君臣观赏,成为宋辽友好美谈。辽的贵族画家有东丹王耶律倍(后改名为李赞华)、世宗耶律阮(倍长子)、耶律题子、萧瀜,还有著名画家胡壤、胡虔、高益,都是契丹人。

辽代的绘画曾有很多的创造与成绩,由于历史上曾重视不够,记载简略,传世卷轴画及少,且多有争议。流出海外的辽代卷轴画以传为李赞华的《东丹王出行图》(上图为局部)最著名。

这是一幅表现人物鞍马内容的画,与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称南宋陈巨中临《东丹王还塞图》卷的构图人物极似。画中绘有六人骑在骏马上,他们各具姿态,衣冠、服饰、佩带皆因身份的不同而各异。马则矫健、丰肥、左右顾盼,慢跑前行。东丹王在马背上手把缰绳,面带忧郁,若有所思,情绪正和他弃辽投后唐的处境吻合。人物及马的线条描绘细腻精良,赋色华丽,尽显宫廷绘画之特色,构图布势前后照应,疏密相宜。整个画面人物和马的动态形成一种行进的韵律。卷末有无名氏题“世传东丹王是也”,书风近宋高宗赵构。李赞华自投后唐明宗后,长期居住在中原,其画风对后人影响很大,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均有著录与评价。从文献著录来看,此卷是接近李赞华画风的一件精品。

南宋 宫素然 明妃出塞图(部分)

南宋 宫素然 明妃出塞图(部分)热门
张贴者:人文与社会从人文与社会上传更多图片   最后更新:11月26日 13:35    
点击数:4095  评论:0    
卷,纸本,水墨,纵30.2厘米,横160.2厘米。(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关于此图的作者及时代,学界颇有争议。此画的构图与人物造型与张踽的《文姬归汉图》极为相似,图中绘西汉元帝时宫女王嫱(字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子,与随从行出塞外的情形。寒风迎面,景色荒凉,人物形象刻画极为真实生动,笔墨技巧纯熟,线条勾画细致流畅,以淡墨稍染衣褶、马体,粗笔淡墨,几笔便写出塞外苍茫萧瑟的环境特点。人、犬、马的动作体现出风之肆虐呼啸,也反衬出王昭君镇静、从容的精神面貌,是一件难得的传世佳作。

款署“镇阳宫素然画”,款上钤朱文大印“招抚使印”,图上钤有“笃斋审定”、“竹林书屋”、“棠村”、“蕉林书屋”、“蕉林居士”、“蕉林梁氏书画之印”、“归安陆学源笃斋收藏”、“学原长寿”、“伯鸾后人”、“壶公经眼”、“剑泉平生癖此”、“完颜景贤精鉴”、“景氏子孙宝之”、“学源过眼”、“冶溪渔隐”等鉴藏印记。卷末拖尾有陆勉、张汤、张宁题跋,它是一件经金代至清代收藏有绪之珍品。

唐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部分)

唐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部分)热门
张贴者:人文与社会从人文与社会上传更多图片   最后更新:11月26日 13:29    
点击数:3761  评论:0    
绢本,设色,纵51.3厘米,横 531厘米。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历代帝王图》阎立本人物画代表作。又称《古帝王图》。全卷共画有自汉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画像,从画像来看,虽仍有程式化的倾向,但在人物个性刻画上表现出很大的进步,不落俗套,而显得个性分明;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处理人物的大小。《历代帝王图》用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的方法,有佛教艺术的影响。

唐 阎立本 锁谏图(元、明摹本)局部

唐 阎立本 锁谏图(元、明摹本)局部热门
张贴者:人文与社会从人文与社会上传更多图片   最后更新:11月26日 13:47    
点击数:4395  评论:0    
长卷,绢本设色,纵36.9厘米,横207.9厘米。(美)弗利尔美术馆藏。

此图画十六国汉的廷尉陈元达,向皇帝刘聪冒死进谏的情景。刘聪是个荒淫奢侈而又残暴的匈奴君主,除兴建宫殿四十余所外,还要为其宠爱的刘贵妃建一座华丽的鹎(同“凰”)仪殿。陈元达为此追踪到逍遥园内的李中堂进谏,刘聪大怒,命令将他全家处斩,陈元达用预先准备的铁链把自己锁在一棵大树上据理力争,画面表现的正是这一紧张时刻。后因刘贵妃在后堂听见,写条子向刘聪劝谏,刘聪才接受并赞扬陈元达,改逍遥园为纳贤堂,李中堂为愧贤堂。画中人物关系、表情刻画得极其生动,前半段冒死进谏的紧张气氛与后段贵妃的宁静娴雅形成鲜明对照,十分传神。关于此卷的作者和时代,鉴赏家说法不一,旧传为唐阎立本作。此图虽为元、明摹本,但仍不失其原貌。(图为局部)

图片编号 1-10 (总共有 39 张图片)
(1) 2 3 4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