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humanities.cn 总计:268

排序方式:  主题 () 日期 () 热门的 ()
图片目前以 点击数 (由高至低) 排序

图片编号 1-10 (总共有 268 张图片)
(1) 2 3 4 5 6 7 8 9 10 ... 27 »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热门
张贴者:humanities.cn从humanities.cn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Marc Riboud (马克·吕布)    最后更新:12月17日 03:16    
点击数:12126  评论:1    
上海 1992 证交所前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热门
张贴者:humanities.cn从humanities.cn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Marc Riboud (马克·吕布)    最后更新:12月21日 05:47    
点击数:10453  评论:1    
法国 1962 .

马克·吕布(Marc Riboud)1923年出生于法国里昂,14岁就从父亲那里得到一部简单的柯达相机。1943-45年二战期间,他是个工程师,参加了法国的抵抗运动。在工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当个业余摄影师。1951年他遇到布列松,布列松非常欣赏他,但是却不希望他离开工作的工厂。1953年他加入了布列松等人创办的MAGNUM图片社,两年后成为正式成员。1956年他访问中国5个月,57年和65年两次再度访华。大概因为他和中国的关系,当越南战争爆发后,他是唯一获得准许进入越南拍摄的摄影师,从越南和美国两个方向记录战争的残暴。这段时间他在亚非东欧的许多国家旅行摄影。1979年退出MAGNUM。90年代以后几乎年年访问中国。--人文与社会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热门
张贴者:humanities.cn从humanities.cn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Marc Riboud (马克·吕布)    最后更新:03月12日 07:46    
点击数:9546  评论:1    
深圳 1995? 原来作1965,写错了。向大家表示道歉,现在已经找不到出处。根据照片本身线索,墙上海报中的美女好像是葉玉卿 ?67年生人,那么大约是90年代的海报,摄影时间大约也是吧。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热门
张贴者:humanities.cn从humanities.cn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Marc Riboud (马克·吕布)    最后更新:12月17日 03:49    
点击数:9311  评论:0    
周恩来 1965

据说吕布1989年在北京摄影时被扣留,当时带着这张于1965年拍摄的周恩来总理像, 或许因此得以很快被释放。

马克·吕布(Marc Riboud)1923年出生于法国里昂,14岁就从父亲那里得到一部简单的柯达相机。1943-45年二战期间,他是个工程师,参加了法国的抵抗运动。在工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当个业余摄影师。1951年他遇到布列松,布列松非常欣赏他,但是却不希望他离开工作的工厂。1953年他加入了布列松等人创办的MAGNUM图片社,两年后成为正式成员。1956年他访问中国5个月,57年和65年两次再度访华。大概因为他和中国的关系,当越南战争爆发后,他是唯一获得准许进入越南拍摄的摄影师,从越南和美国两个方向记录战争的残暴。这段时间他在亚非东欧的许多国家旅行摄影。1979年退出MAGNUM。90年代以后几乎年年访问中国。
--人文与社会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珍-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冥想僧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珍-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冥想僧热门
张贴者:humanities.cn从humanities.cn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敦煌遗珍    最后更新:11月27日 23:32    
点击数:9077  评论:0    
冥想僧。莫高窟第17号洞窟,约为9世纪晚期到10世纪早期晚唐作品,原高46cm,宽30cm。纸本墨彩,线条勾勒非常清雅秀丽,面容有生气。为斯坦因偷携出境,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去大英博物馆想瞻仰实物时发现:虽然该馆藏了不少当时从中国掳去的文物,但实际展出的很少,这张冥想僧当然也没看到。--wen.org.cn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热门
张贴者:humanities.cn从humanities.cn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Marc Riboud (马克·吕布)    最后更新:12月17日 03:07    
点击数:8722  评论:1    
伊斯坦布尔 1955 桥上的男孩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热门
张贴者:humanities.cn从humanities.cn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Marc Riboud (马克·吕布)    最后更新:08月05日 00:04    
点击数:8709  评论:1    
1956 北京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珍-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珍-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热门
张贴者:humanities.cn从humanities.cn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敦煌遗珍    最后更新:11月28日 00:01    
点击数:8659  评论:0    
一个容貌稍嫌臃肿,面貌显出皱纹老态,两弯眉毛吊很高,有胡须的观世音。现在讲讲怎么看出来这是个观世音像的。观世音的发髻上有个小的阿弥陀佛,或者说无量光佛的像,这是他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个观世音像有六支胳膊,上面两只各托日月,中间的做教法(vitarka mudra) 姿,下面两只执净瓶和念珠。画上有一些表现观世音菩萨灵验的小画面,比如掉下悬崖被云托住,火中不受伤害,毒蛇不能近身,等等,这是因为观世音被认为灵验而且随呼随到。最下面四人是供奉人一家,有趣的是夫人比老爷个头大,儿子跟爹面孔很像。--humanities.cn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热门
张贴者:humanities.cn从humanities.cn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Marc Riboud (马克·吕布)    最后更新:12月17日 03:50    
点击数:8417  评论:1    
巴黎 埃非尔铁塔上的油漆工 1953

马克·吕布(Marc Riboud)1923年出生于法国里昂,14岁就从父亲那里得到一部简单的柯达相机。1943-45年二战期间,他是个工程师,参加了法国的抵抗运动。在工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当个业余摄影师。1951年他遇到布列松,布列松非常欣赏他,但是却不希望他离开工作的工厂。1953年他加入了布列松等人创办的MAGNUM图片社,两年后成为正式成员。1956年他访问中国5个月,57年和65年两次再度访华。大概因为他和中国的关系,当越南战争爆发后,他是唯一获得准许进入越南拍摄的摄影师,从越南和美国两个方向记录战争的残暴。这段时间他在亚非东欧的许多国家旅行摄影。1979年退出MAGNUM。他1989年在北京摄影时被扣留,当时他带着一张他于1965年拍的周恩来总理像, 或许因此得以释放。90年代以后几乎年年访问中国。--人文与社会

石鲁:转战陕北(1959)

石鲁:转战陕北(1959)热门
张贴者:humanities.cn从humanities.cn上传更多图片   分类国画百年    最后更新:10月31日 03:17    
点击数:8345  评论:1    
208x208cm

创作于1959年,纸本设色,纵208厘米,横208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该画构思独特,意境深远,用传统山水画表现了革命历史重大题材,令人耳目一新,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新路。《转战陕北》是石鲁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创作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革命题材的绘画创作之中。在石鲁创作《转战陕北》之前,也有不少以“转战陕北”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但石鲁的《转战陕北》和以前的作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在表现这一历史题材时,多以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为画面主要内容,而石鲁的《转战陕北》却创造性地以山水为主,毛泽东和警卫员只在山水间占很小的位置。石鲁在这幅画中采用了间接描绘的方式,内在的表述还是叙事性的,但画面的主体构成却是山水。他通过描绘西北的大山大水,塑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空间,把观众带到了一个具体的历史情景之中,唤起了观众的联想。在画面上虽然看不见千军万马,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在大山大壑间隐藏着千军万马,画家用间接的方式暗示出—个宏大的历史场面。

石鲁(1919-1982),原名冯亚珩,四川省仁寿县人。与赵望云、何海霞一起被誉为“长安三杰”。1934年入成都东方美专研习中国画。1938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开始以画笔宣传革命。因仰慕石涛和鲁迅,易名石鲁。曾任西北美协副主席,西北画报社社长,中国美协第一届理事,中国美协第二、三届常务理事,中国美协陕西分会主席,中国书协陕西分会主席。主要作品有《家家都在花丛中》、《转战陕北》、《南泥湾途中》、《寒鸦图》、《高原行》、《早春》、《激流》、《李世南》、《田间小景》、《收工》、《林山重重》等。


孙宜生读《转战陕北》:

关于《转战陕北》的细读

   就《转战陕北》一作的画面构成看,近景以粗黑甚至不无野气的墨线重重地压住本身已然十分厚重的色。注意,这线不仅粗野,而且是竖竖的直线,显示了直冲云霄的势头,然而画家却遏制了这一冲势。这些直直的竖线又被平平的横线分阶梯多层次地拦腰斩断,纵横交织的线条不仅形象地再现了西北高原的特殊地貌,而且,由于整幅画面是以长短不一的直直的横竖线与厚重的朱膘、赭石等色相互交织挤压,造成了热烈、沉雄、厚重与伟岸的气势。但画家并不仅仅要表现这些西北地貌,他要表现的是毛泽东的转战陕北。故此,画家在画面的画眼位置保留了一条未被横线拦截的竖线,这一“竖线”就是毛泽东的侧立像。当其它的线条都被不同方向中的力遏止时,毛泽东的侧立形象便充分地表现了天地一人,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慨。据说毛泽东这一“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构图形势,迁想妙得于从飞机上鸟瞰延安宝塔孤耸于陕北高原上的自然形式。同时,石鲁在谈《转战陕北》一作的创作心得时曾说,“转战陕北我是参加过的,毛泽东刚过去我就过去了。”这一胜利者亲历现场的自豪感也是石鲁此作大气磅礴的原因之一。

另外,美术史论家程征先生亦就《转战陕北》一作的博大气势向笔者作过以下分析:①那些被横线拦截的竖直线的上冲力被迫改变了方向,并与画家笔下的黄土高原保持平行。这些平行而又改变了方向的力不仅被画面主人翁雄视天外的目光所牵引,而且随着此一目光冲出画面直指天外,酿就了宏大的精神气度,较好地展示了毛主席胸中自有百万奇兵的气魄。②此作在高远的基础上,无止境地强化深远,它的突出特点便是在已是远景的淡墨中,突然莫名其妙地加了一道重重的墨线--天际线。然后,再逐渐淡化、推远进而把已有的远景推得更远。这样,不仅构成画面的色阶出现了浓--淡--再浓--再淡的层次变化,而且,使得画面能够更加充分地、无所穷尽的向纵深延伸。③由于上述纵、横两方面的铺排,毛泽东的侧立像便以最少表现了最多,这种以一当十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也就使得气势的博大水到渠成。在这里,画家把耸立的延安宝塔与凝固的海洋般的陕北高原这一壮阔的自然形式移植为毛泽东与陕北高原的艺术形式。这一将原本壮阔的自然形式移植为画面艺术形式的创作手法,使得《转战陕北》一作成为融高远、深远、浑厚、博大为一体的经典文本。这也使得石鲁塑造的毛泽东侧背影所展示的雄强与博大要远远甚于许多画家所作的毛泽东的正面形象,应该说在所有描绘毛泽东形象类的画作中,石鲁此作堪为神品。自然,这里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即石鲁此作属于与政治紧密相关的主题性创作。但是,石鲁将主席形象绘成侧背影的事实本身至少表明了以下几种追求:第一,淡化了时代性,侧身的主席身影已然成为了具有语码意义的艺术符号,它所寓意的不仅是伟人,而且是伟大的生命力,故此,图中主席即使置换为秦皇汉武,作品依然成立。也就是说,当时情势下,石鲁的艺术创作已然存有将伟人置换为伟力的母题倾向;第二,侧背影的描绘,使得石鲁的艺术创作更容易从整体大局中入手,避免了因小失大,也从文化根性上顺应了中国艺术的发展趋势--画意不画形。事实上,整个中国人物画史上,石鲁是最善于以人体背部展示人之雄健伟岸的艺术家,这一点只要翻开石鲁画集便可明了。第三,政治与艺术的歧途在石鲁艺术中交汇为一。艺术不是附庸于政治,图解政治,而是升华政治。


石鲁画作:《美典神》

参看陈传席文章:画坛点将录(刘海粟、丰子恺、蒋兆和、石鲁)

石鲁传记资料:魏雅华:石鲁最后的日子


图片编号 1-10 (总共有 268 张图片)
(1) 2 3 4 5 6 7 8 9 10 ... 27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