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宗教

宗教

« 1 ... 6 7 8 (9) 10 »
文章
  1. 白化文:仙、鬼、轮回与因果报应
    2008/11/13
    介绍佛教基本知识,经典小说材料用得灵活生动。
  2. 陈仪深:民国时期的佛教与政治
    2008/10/31
    叙述民国时期佛教与政治相关的史实。
  3. 缪哲:艺术史的文献与“家法”
    2008/10/10
    评汪悦进的《塑造〈法华经〉——中国中古佛教的视觉文化》(Shaping the Lotus Sutra: Buddhist Visual Culture in Medieval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5)
  4. 朱越利:藏传佛教和道教
    2008/09/22
    藏传佛教和道教都是中国的宗教。不过前者主要由印度密教和西藏本教融合而成,形成地为藏区。后者主要继承了内地的古代宗教与文化,形成地主要为汉族地区。表面看,二者根源不同,流行的地域有别,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二者的历史渊源很深。
  5. 张再利、马为华:解构和颠覆:双眼下的中国女性穆斯林群体——读《中国清真女寺史》
    2008/09/06
    女权,似乎就是平等的同义。在西方的学术视野里,伊斯兰永远是穆斯林世界不平等的根源。
  6. 葛兆光:关于近十年中国近代佛教研究著作的一个评论
    2008/09/06
    分析20世纪90年代近代佛教研究的发展和问题。
  7. 刘小枫: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真理
    2008/09/06
    比较尼采和舍斯托夫对宗教和真理的观点,介绍舍斯托夫生平。
  8. 杨念群:西医传教士的双重角色在中国本土的结构性紧张
    2008/09/06
    西医传教士的角色多元性在中国本土语境中可以引申出诸多"现代性"问题: 如西医传教士的宗教与科学双重角色在中国本土传播的过程中如何产生裂变与紧张, 宗教权威如何在近代语境中通过医学改造转型为一种世俗控制能力, 这种现代意义的监控又如何为本土文化所兼容.
  9. 杨念群:边界的重设
    2008/09/06
    从清末有关"采生折割"的反教话语看中国人空间观念的变化。作者认为,对外来者的妖魔化不仅反映在对传统社区内外之别的想象上,而且反映在对谣言传播方式的延续上。
  10. 匡鹏飞:佛教文化与中国古代语言研究
    2008/08/07
    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古代学者虽然注意到了双声、叠韵等语言现象,能够运用押韵来进行文学创作,甚至使用了譬况、读若、直音等方法给汉字标音,但由于受汉字这种单音节表意文字的干扰,对于语音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有效的研究手段。然而,来自古印度的佛教文化,改变了这一局面。
  11. 欧阳镇:道家与道教的关系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8/08/06
    道家和道教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近年来曾引起学术界重视和较多讨论的问题。第一、二届国际道教大会对道家和道教之关系问题给予了较多讨论。一般来说,“欧美学者将以老庄思想为中心的道家与作为宗教的道教视为一体,而在日本则区分为道家与道教”。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一般倾向是:道教与道家的关系,在历史上是一种有离有合、同异并存、纠结发展的动态关系。道家先于道教而存在,道教依托道家而创立。
  12. [法国]戴密微:从敦煌写本看汉族佛教传入吐蕃的历史
    2008/08/06
    介绍分析敦煌千佛洞写本有关汉族佛教(即禅宗)传入吐蕃的历史背景的史料,禅宗是于中印僧诤会之前半世纪时传入吐蕃的,并且在那里与印度佛教有过教派纷争。这些写本史料的长处在于它们都比所有的藏文史料更为古老,而且藏文古代史料又都是在当印度影响最终于吐蕃占据主导地位之后写成的。藏文史料有很多神话传说的内容,这也正是藏文史书的特点。
  13. 张子开:敦煌佛教文献中的白话诗
    2008/08/06
    介绍和分析了敦煌佛教文献中的白话诗偈,认为敦煌佛教白话禅诗中 ,有一部分确实体现出了禅宗南北两派的意涵;其他诗作虽 然难以归属于禅宗,但却反映了广义上的禅的观念。在白话禅诗之外,敦煌佛教文献中尚有 一批一般佛教白话诗。上述佛教白话诗偈,都应该纳入中国俗文学、特别是中国佛教俗文学 的研究范围之内。
  14. 党燕妮:五台山文殊信仰及其在敦煌的流传
    2008/08/06
    五台山文殊信仰是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盛行的佛教民间信仰之一。本文主要依据敦煌文献,结合考古资料及传世文献,对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兴起及其在敦煌的流传情况试加探讨。
  15. 王翔:从《天风》看中国激进基督徒的政治表达(1946-1949)
    2008/03/20
    本文选择以1946-1949年的《天风》作为分析的文本,主要是因为在基督教的刊物中以《天风》最具有争议,在与现实的结合方面又最具代表性,而其创办人吴耀宗亦是中国激进基督徒的代表人物。这个刊物在战乱中诞生,1949年以后又成为中国基督教会的机关刊物,它的命运与中国的时代变化紧密相连。因而可以有效地观察分析一批中国激进基督徒的政治主张与立场,进而探讨时代变革中基督教与政治、基督徒与社会的关联与互动。
  16. 李林:伊斯兰教在唐代活动述略——兼议伊斯兰教在中国早期文化传播的性质
    2008/03/16
    伊斯兰教入华并非单纯的历史现象,而是一种文化传播现象。这一观点已逐步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已有学者就伊斯兰教在中国文化传播的不同方面作出有益的探讨。但对于伊斯兰教的文化传播在整个伊斯兰文化在唐代所进行的文化传播活动中所占有的地位及由此决定的性质的问题,学术界目前尚无明确的说法。而这一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历史演变及其在中华文化体系中所应具有的地位等问题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在从外交、商业、军事等方面追述伊斯兰教在唐朝活动轨迹的同时,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的说明和分析,以祈方家指正。
  17. 鲁忠慧:日本对中国伊斯兰教研究概述
    2007/09/10
    日本对中国伊斯兰的研究始于1911年,其后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些代表人物、研究成果,形成了不同的特点。文中对日本的中国伊斯兰研究进行了概述,并加以简短的评介,对了解日本的伊斯兰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
  18. 夏磊:道场上的十字--对一个皖中村庄基督教传播过程的研究
    2007/03/09
    通过对一个皖中村庄的传教士杨先生的个人生活史的描述,考察了基督教在农村社会的传播过程,论述了基督教在乡土传统背景下走向本土化的特征,及其与农村人口大规模外出的关系。
  19. 刘育成:穆斯林女性地位之争论与变革
    2007/03/02
    女性主義者( feminists )追求的是一個「平等」的社會制度,強調的是站在相同起點的兩性觀,而伊斯蘭強調的是一種「平權」的兩性觀,主張男性與女性在此世有其各司之職務,兩性地位並不會因為此一職務性質上做作高低的區分,而導致不對等的情況出現
  20. 葛兆光:经典中的和生活中的--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真实图景
    2007/02/27
    “八十年代以来,乍一伸头从书斋中看去,总有些大吃一惊。原来,民间信仰已经如此兴盛,仿佛历史变成了一条暗河,几十年潜入地下,如今又重新漫到地上,中间几十年"破除迷信"仿佛留下的只是淡淡的回忆,于是,进香的黄布包再次在清明节的山路上蔚为壮观,村长再一次成为公祭龙王的"祭司",好容易积攒的剩余价值供奉到了神灵的桌前,没办法的人们不再寻求政府的权威而宁可找鬼神帮助。”
« 1 ... 6 7 8 (9) 10 »
API: RSS订阅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