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艺术

艺术

绘画、雕塑、摄影、书法
« 1 ... 4 5 6 (7) 8 9 »
文章
  1. 欧阳江河:《毕加索画牛》
    2009/01/27
    1945年12月5日,毕加索画了一组11张关于牛的画,这11张画从一张写实主义版画开始,逐渐消去细节和形态,留下神质,发展成抽象线条,可以说这是庖丁解牛的另一种诠释。--人文与社会
  2. 吴冠中:专访吴冠中
    2009/01/12
    本文是吴冠中接受《南方都市报》的访谈
  3. 唐岱:《绘事发微》
    2008/12/26
    画论。清代唐岱。一卷。1716年。为论画二十六篇。认为绘画是“怡情养性”的东西。是“轩冕巨公不得自适于林泉而托兴笔墨,以当卧游”。反对“用之图利”,认为“六法中原以为气韵为先”。认为一个画家“善文”、“善书”,对于提高绘画技巧有重大作用。
  4. 范迪安: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访谈
    2008/12/23
    目前全球经济危机可能会提供一个契机。有很长的时间,整个艺术界不谈论学术,只谈价格,经济危机也许会促使大家回到重视学术的层面上来,不再迷信艺术市场的神话,回到脚踏实地的土壤上,更加注重艺术创造本身的质量,也更加注重中国艺术所应该有的中国文化的特征。
  5. 孙郁:鲁迅与绘画
    2008/12/07
    鲁迅对域外绘画的敏感力不亚于文学。
  6. 麦绥莱勒年谱与版画集《城市》
    2008/11/24
    比利时艺术家: 法朗士·麦绥莱勒 (Franz Masereel, 1889-1972)
  7. 包华石:人民”意象变迁考
    2008/11/19
    从跨语际和跨文化的分析角度考察“人民”这个现代概念的多元起源,并讨论这一历史发展是如何进入西方国族主义话语,如何成为了西方中心论之大叙事的一个组成部分。
  8. 万青力:南风北渐——民国初年南方画家主导的北京画坛
    2008/11/15
    本文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即从史料出发的归纳法,钩残补阙,对分散、片段的有关北京画坛的可见史料,进行了初步梳耙清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集中在当时的四位影响最大的领衔画家;下篇通过三位南方画家(人物、山水、花鸟各一位)在北京授徒,经三代、或四代传承,分析北京画坛形成过程及画风逐渐本地化的原因。
  9. 欧文·潘诺夫斯基: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
    2008/11/15
    科学的理想目标,可以说是类似技艺精巧的东西,人文的理想目标则是智能。
  10. 吴冠中:诗比绘画更有深度
    2008/11/14
    吴冠中访谈:涉及20世纪初中国绘画中的派系之争,批评徐悲鸿抱残守缺,赞扬林风眠,林海粟,吴大羽,潘天寿等人或能中西结合,或能推陈出新;也谈到笔墨之争和近期艺术品市场对创作的影响。
  11. 滕宇宁:中国当代艺术空间现状概况
    2008/11/04
    参加讨论的有相当一部分比较年轻的学者。
  12. 问题意识的缺乏:中国策展人的困境
    2008/10/30
    “策展界最大的问题就是提不出问题,很多展览想法雷同,目的明确,但是明显没有问题意识。策展人要不停的做展览,从而这个问题更加扩大化。”
  13. 范迪安、张尕:新媒体艺术
    2008/10/27
    新媒体相对什么媒体而言?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相对老媒体而言?新媒体在艺术上又侧重指的是什么?当然大家更关心新媒体在当今世界上的发展特征是什么?
  14. 刘凡:新叙述摄影——当代影像艺术的另一种生态
    2008/10/18
    当抽象表现主义淡出西方当代艺术时,艺术便结束了其自律的过程。此时,新叙述摄影在观念摄影的土壤里孕育而生。从虚构的幻想叙述中,新叙述摄影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趣味:一种是着眼于当下,通过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造,探讨生活的感悟与体验;另一种是放眼未来,通过拟造未来世界,来思考人类发展将面临的各种问题。新叙述摄影不同于传统摄影,它具有记录性否定、叙述性、技术集成性以及消费美学彰显等四大特征。新叙述摄影在西方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它还仅仅是个开始。
  15. 余旭鸿:图像时代光影的澄明与遮蔽
    2008/10/11
    海德格尔在其《世界的图像时代》中指出:“世界的图像不是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世界被把握为图像。”
  16. 高建平:“心理距离”研究纲要
    2008/10/10
    本世纪前半期,爱德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在西方美学界具有巨大影响。美国学者乔治·狄基(George Dickie)回忆说,1956年,当他开始在大学里讲授美学课程时,“几乎所有美学导论类的书籍都在书的开始辟出一章,解释审美态度的性质,并将之与诸如道德的、科学的和经济的等实际的态度作对比。”
  17. 方成:漫画在中国
    2008/10/08
    方成 著名漫画家。原名孙顺潮,广东中山人,1918年生。1942年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从1946开始在上海从事漫画工作,后在香港参加“人间画会”从事漫画工作。出版连环漫画《康伯》。解放后任北京《新民报》美术编辑。1951起任《人民日报》美术编辑。1986年被聘任国际漫画杂志《WITTYWORLD》编辑,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生导师、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绘著各种漫画、杂文集30余部,主编有《当代中国漫画选》和《世界幽默笑话精品》等。
  18. 贾方舟:现代水墨的三分天下
    2008/10/05
    中国传统绘画本有自己写实主义昌盛的时代。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就曾强调“以形写神”不能“空其实对”,“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姚最评谢赫时也说到其画“点刷精研,意在切似,目想豪发,皆无遗失”。又评萧贲曰“雅性精密,后来难尚。含毫命素,动必依真”(《续画品》)。从画迹看,从《女史箴图》到《清明上河图》,也有众多经典之作留于画史,但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写实主义受到冷遇,并在竟尚高简、追逐意趣的风气下一蹶不振。但作为一条若明若暗的线它并未中断和消失,那就是延续至今的工笔画。
  19. 高名潞与徐冰访谈 by 胡赳赳
    2008/10/05
    高名潞,徐冰,胡赳赳访谈。这是来自艺术批评家的一种声音。其实我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想问徐冰和高名潞,《今天》杂志创办30周年,北岛向你们两位分别约了稿子,怀念70年代。我想提前知道你们在这篇文章当中,这个主题下写了什么?
  20. 西川访谈徐冰:有益的电脑病毒
    2008/10/02
    徐冰:我选择把《天书》印出来,因为印刷行为总会给人一种特别正式,官方和可信的感觉,给人一种这东西确有其事的感觉,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事情。我觉得我对这个作品越认真,这个作品就越荒诞;艺术的力度就越强,你要是随随便便做一个东西就没用。你必须做到假戏真做到让你自己都觉得确有其事。到最后,就好像一个人用了好几年,做一件什么都没说的事情。
« 1 ... 4 5 6 (7) 8 9 »
API: RSS订阅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