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医卫

医卫

« 1 2 (3) 4 »
文章
  1. 曹树基:国家与地方的公共卫生——以1918年山西肺鼠疫流行为中心
    2009/01/27
    面对1918年年初山西的肺鼠疫流行,中央政府与山西省政府合作,实行全民动员,迅速扑灭疫情,是为“国家的公共卫生”。1918年秋天及以后,山西临县、兴县鼠疫流行不断,人口死亡众多,中央政府和山西省政府仅表达有限的关注,防疫几乎成为县级政府的事务,是为“地方的公共卫生”。遏止疫情扩散的河流和山脉成为国家与地方的边界。山西鼠疫防治过程,展现的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权力分立、交织与转化的过程。
  2. 陈柏峰:价值观变迁背景下的农民自杀问题--皖北李圩村调查
    2009/01/25
    李圩村的自杀有两种基本类型,夫妻因家庭矛盾导致的自杀和老年人因代际矛盾导致的自杀。贫穷是农民自杀的表层原因,村庄生活的巨大压力是其深层原因。这种压力由村庄中异化的面子竞争所导致,面子竞争的异化是由农民能价值观的变迁引起的。自杀应当放到这一背景中去获得解释。价值观变迁中本体性价值的丧失是老年人自杀的根源,本体性价值丧失所导致的社会性价值的异化,是年轻人自杀的根源。
  3. 王绍光:政策导向与医疗体制改革的互动
    2008/11/27
    哈耶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他出的的一本书有60多年了,他里面的一个最基本的观念就是自我调整的市场完全是一个乌托邦,这样的体制不可能存在很长,如果存在很长就会毁灭人类和自然。
  4. 余新忠:20世纪以来明清疾疫史研究述评
    2008/10/29
    1990年代以来,中国疾病医疗社会史不断引起史学研究者的关注,并渐趋形成新的研究热点。明清时期,是这些新的研究关注较多的时段,对此的梳理无疑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最新研究动向。当然,从社会史的视角对历史上的疾疫医疗的阐释离不开以往纯粹疾病医疗史的探索。
  5.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2008/10/17
    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10月14日至11月14日,信函请寄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办公室(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9号新华大厦18号信箱,邮编:100045);传真请发至:(010)88653150.
  6. 曹思源:新医改方案的不足
    2008/10/17
    国人议论已久、期盼甚切的新医改方案,终于在2008年10月14日公布,并公开征求意见了。这标志着十多年来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始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7. 杨念群:西医传教士的双重角色在中国本土的结构性紧张
    2008/09/06
    西医传教士的角色多元性在中国本土语境中可以引申出诸多"现代性"问题: 如西医传教士的宗教与科学双重角色在中国本土传播的过程中如何产生裂变与紧张, 宗教权威如何在近代语境中通过医学改造转型为一种世俗控制能力, 这种现代意义的监控又如何为本土文化所兼容.
  8. 200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问题的政策透视会议“纪要
    2008/07/31
    该会议主要反对计划生育的继续执行。但在一份发言记录中,提出的观点是资源在理论上可以无限发现、人口继续增长资源消耗无忧、地球环境并非因人口剧增而遭到破坏,这些理由都有待商榷。
  9. 海闻:医改如何破局 (附相关讨论)
    2008/07/31
    海闻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医改的文章。
  10. 周其仁:公共卫生是政府的首要责任
    2008/07/31
    “从公义和效率两个侧面看,公共卫生都是政府的首要责任。中国的特点,一方面是人口高度稠密,另一方面是公共卫生极其薄弱。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自由的扩大推动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重新积聚,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今日国家卫生工作最薄弱之处在公共卫生,特别是在人口大规模流动基础上的疾病控制和防治。举一个数,2005年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疾的发病率,每10万人达268.31人(推算全国就是349万之众,未报告的不在内),比 1996年增加了61.5%。”
  11. 曾毅:爱滋病的流行趋势、研究进展及遏制策略
    2008/07/30
    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会长、中国防治性病艾滋病首席专家、中科院院士曾毅2000年北大讲爱滋病的问题.
  12. 余新忠:嘉道之际江南大疫的前前后后——基于近世社会变迁的考察
    2008/03/24
    本文将嘉道之际的江南大疫置于中国近世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中,对疫情及前前后后的众多相关问题作了具体考察,认为:真霍乱的传入与反复流行,既与西力东渐不无关系,但同时也与江南本身的地域特点,以及乾嘉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海上和内河交通的昌盛、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日趋加重等因素密不可分。瘟疫出现后,江南社会各界特别医学界对霍乱流行及相关问题做出种种不无成效的反应。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所谓传统社会的变动不居,还有江南地方社会所具有的活力和能动性。我们没有理由蔽于西方文明的突飞猛进和强势而忽视中国社会自身的发展变化。
  13. 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2008/01/05
    “感谢赵旭东教授邀请我来到这里,赵教授是中国精神科和心理治疗方面的权威,他很谦虚,不承认自己是权威,我对他说,你把崔永元著名的抑郁症治好了,你治好了一个权威,你就是权威了。今天,这个权威冒险邀请我这个门外汉来这里演讲,让我担心他的心理是否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14. 张大庆:体液论及其对西方医学的影响
    2007/03/14
    体液论(Humoralism)是西方古代医学理论的基石,从古希腊直至19世纪细菌理论建立之前,它一直占据着西方医学理论的主导地位。体液论作为古代西方的一种整体医学思想,在健康观和疾病观诸多方面与中国传统医学有共通之处。因此,考察体液论的源流、基本原则及其演化,不仅对于正确理解和评价西方古代医学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医学提供一种参照。
  15. 杨念群:近代中国“防疫”体系的演变
    2007/02/27
    “瘟疫一起,则仿佛好大一片天空都被毒魔吞噬笼罩,毒气四溢之际,人人惶惶自危,常常闹得昏云惨雾,天地玄黄,为之色变。正因如此,近代以来的防疫行为从来都不是以个体活动的形式出现的,每当毒雾弥散之际,四处剿杀追逐病毒,强行区隔正常与非常之人的宏大场面,就极易演变成一种相当壮观而又规训严整的医疗群体行动。“防疫”与“避疫”也就不可能单纯作为一种医疗手段仅仅与局部的个体病人发生关系,而是与各种复杂的社会生活形态密切相关。”
  16. 卫生部:《艾滋病防治条例》
    2007/02/26
    据全国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疫情,2005年全年甲乙类传染病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狂犬病、艾滋病、乙型肝炎、新生儿破伤风,占甲乙类传染病死亡总数的89.40%,艾滋病跃居第三。2006年3月1日,温家宝签署的《艾滋病防治条例》由卫生部发布并实施。
  17. 王绍光:政策导向、汲取能力与卫生公平
    2006/11/24
    研究显示,以市场为导向的卫生改革不但没有解决医疗费用上涨问题,反而加剧了这一问题,这又降低了最弱势人群对卫生服务的获取,导致因病致贫的情况不断发生。由于某些医院和医疗人员唯利是图,更是经常出现没钱不收治的现象。如果医疗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必然出现社会矛盾激化。--人文与社会
  18. 郝先中:日本废除汉医与中国近代医学
    2006/11/17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欧化思潮及反传统主义的产生,是导致废止中医思想泛滥的社会和文化根由。而在外部条件中,日本明治维新中取消汉医的成功,使部分中国人产生效仿日本的动机,直接促成了大批留日医学生的涌现,既为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又在客观上造就了一批废止中医思想的代表人物。
  19. 左玉河:学理讨论,还是生存抗争--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评析
    2006/10/20
    鉴于最近又在争论中医存废,特此登载左玉河对1929年的中医存废之争的分析。这场争论不是简单的学理讨论,而是中医界为谋求自身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抗争。这场论争不局限于中西医学理之是非,而是扩大到思想文化范围,甚至提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层面。尽管中医之生存危机并未根本消除,但在中西医两大阵营对峙、冲突与融合与调适过程中,中医逐渐走上了自我革新与科学化之路。
  20. 杨念群:关于《再造“病人”》的访谈
    2006/10/04
    中医所以被排斥,并不完全在于它依赖阴阳五行的中国观念,或在于它的不科学、无法界定的模糊性、缺乏无法准确计量的标准等等,最重要的是,中医跟现代医疗行政制度的冲突——中医只面对个体,现代医疗制度是面对群体,不是面对个体。杨的研究中可以看到福柯的深刻影响。
« 1 2 (3) 4 »
API: RSS订阅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