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思想

思想

« 1 ... 5 6 7 (8) 9 10 11 ... 14 »
文章
  1. 童世骏:“我们可以希望什么?” ——读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2009/10/19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理性的三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逻辑学讲义》中加了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
  2. 哈贝马斯:三种视角——黑格尔左派、黑格尔右派和尼采
    2009/10/12
    本篇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第三章, 曹卫东译
  3. 刘国光:60周年感言——谈前后30年、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
    2009/10/03
    今年是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60年来,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包括前30年和后30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后30年是在前30年的基础上进行的,取得成就更大一些,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前30年和后30年也都走过曲折的道路,都有各自的失误。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总结,为作今后继续前进时,需要思考的宝贵财富。
  4. 刘小枫:海德格尔与索福克勒索的“人观”
    2009/09/26
    海德格尔所展示的解读方式,具体体现在《形而上学导论》中对索福克勒索《安提戈涅》第一肃立歌长达十六页的解释。通过贴近文本的阅读,本文尝试搞清楚海德格尔提倡的“此在”解释学的基本方式和意图。
  5. 陈立胜:“良知”与“种子”:王阳明思想之中的植物隐喻
    2009/09/26
    宋明儒用谷种(“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程子)、杏仁、桃仁(“桃杏之核,可种而生者谓之仁,言有生之意。推此,仁可见矣”,谢上蔡)、茄子粒(“看茄子内一粒是个生性”,朱子)、莲实(真德秀)来比拟仁之生理,来描摹仁体的呈现的自然与自发性,在理学话语圈中亦属尽人皆知之事实。对于此等自然活泛的运思方式,梁漱溟公曾用寥寥数笔勾勒出其农耕文明的生存根基。
  6. 刘小枫:尼采的微言大义
    2009/09/25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尼采本打算写自传。“自传”就是谈论自己。如果扎拉图斯特拉的“如是说”是尼采“自言自语”,何需再写自传?写自传的愿望,表明尼采在“隐身手段”中说话感到憋气不能畅言。然而,尼采放弃了写自传,代之以《善恶的彼岸》、《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敌基督者》,然后才作了自述(《瞧这个人!》),然后才“惨死在思想的十字架上”(托马斯·曼)。
  7. 余盛峰:与亚当·米奇尼克的梦中谈话
    2009/09/25
    感谢黑夜让我们相遇,梦境和现实让人分不清身在何处。我们的谈话,不知什么时候也会戛然而止。
  8. 理查德·罗蒂:民主和自由象阿司匹林
    2009/09/18
    这是2004年7月罗蒂访华期间《东方早报》记者阳敏与他的访谈。
  9. 伊格尔顿:民族主义--反讽和关怀
    2009/09/16
    在雷蒙德·威廉斯的小说《第三代》(伦敦,1964年)中,有一个非洲人物这样说:“因此民族主义就像阶级。拥有它,感觉它,是结束它的惟一办法。如果你不要求得到它,或者过早地放弃它,你只能受其他阶级和其他民族的欺负。”
  10. 杨耕:解读《马克思的幽灵》
    2009/09/11
    德里达是如何维护“马克思的幽灵”的;德里达为什么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德里达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11. 德里达:马克思和儿子们
    2009/09/11
    德里达回应左翼知识分子对他《马克思的幽灵》一书的批评,语调尖锐甚至刻薄。译文不顺,不容易看,没找到英文本。
  12. 保罗·哈里:国外学者关于毛泽东思想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关系的争论
    2009/09/11
    :《当代亚洲杂志》2008年11月号刊登了澳大利亚学者保罗•哈里题为《对毛泽东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误读》的文章,批驳了这样一种常见的观点,即毛泽东思想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背离。
  13. 马克斯·韦伯: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
    2009/09/10
    经典回顾
  14. 汪晖:“90年代”的终结(《新京报》访谈)
    2009/09/08
    汪晖接受《新京报》张晓波专访,就其个人的思想转型和学术争论谈及他的看法。
  15. 夏可君:让-吕克•朗希生平和主要著作导引
    2009/09/07
    朗希思考了康德绝对律令的声音如何发出的和崇高如何得以表现的问题,这已经蕴含了后来对自由难题的思考;其中《被离弃的存在》一文深刻凝练地揭示了从摩西,俄底甫斯到基督,乃至现代的无产阶级和主权者被离弃的形象系列,明确发现了离弃的双重约束的法则:即生命被离弃的法则,必然包含法则本身被离弃,但是二者不可分离,这直接导致了对生命生存的不可献祭和不可牺牲的思考。
  16. Jean-Luc Nancy: Communism, the Word
    2009/09/07
    Not the word before the notion, but the word as notion and as historical agent.
  17. 郑永年:自由主义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前途
    2009/09/05
    从中国的现实及其自由主义的回应来说,中国的自由主义似乎已经死了。
  18. 旷新年:在亚洲的天空下思想
    2009/09/02
    九十年代,当中国知识分子好像每人都意外地捡到了股份一样兴高采烈和简单化地谈论“全球化”的时候,韩国学者白乐晴先生的汉译评论选集《全球时代的文学与人》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宽广的批判性的视野。
  19. 陈光兴:白乐晴的「超克“分断体制”」论──参照两韩思想两岸
    2009/09/01
    本文为2008年台社二十周年会议超克分断体制组的六篇文章之一,应与其他文章一同阅读;本文受到的分工在通过白乐晴在两韩脉络中发展出来的超克分断体制论为参照,思考两岸问题。
  20.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政治
    2009/08/28
    第三条道路是适应全球化时代政治发展需要而兴起的一种政治新思维,它超越传统左与右的政治分野,既主张建立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又主张政府应当扮演积极的角色。全球通讯系统、全球市场经济和反思性是形塑当今全球化世界的三股重要力量。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新的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福利建设、教育投资和环境保护是国家迈向成功的关键。中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展望未来,中国必须形成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致力于解决社会正义和环境保护问题,第三条道路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1 ... 5 6 7 (8) 9 10 11 ... 14 »
API: RSS订阅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