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政治

刘拥华:布迪厄的“终生问题”

注释:

* 此文由作者博士论文中的核心部分所组成,感谢田毅鹏教授以及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刘世定、刘少杰、邴正诸教授的悉心指正。北京大学的田耕、吉林大学社会理论读书小组的王建民、王庆明等对本文亦有帮助。尤其要感谢邓正来教授多年来的教诲。本文的主要观点亦曾多次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的诸位师生做过交流,进而使得本文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能够得以改进。也感谢匿名评审专家的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注1:布迪厄曾对权力和“正当性”(legitimacy) 概念分析道,“没有一种权力会满足于仅仅作为权力而存在,也就是说,不会满足于作为没有任何正当性理由的粗暴力量而存在,或者说,作为专断的力量而存在。相反,权力必须为自己的存在与所采取的形式寻找理由,至少必须确保权力背后的专断性得到误识,因此而被人承认为正当的存在。当然,从实际状况来看,正当性问题也是由多种权力形式并存的格局所造就的,因为通过不同权力之间的对峙,通过它们之间因相互反对而提出的对立的、经常是无法调和的辩护理由,不可避免地使它们自身存在的理由成为问题”(Bourdieu , 1996 :265) 。布迪厄对象征性实践的分析,直接涉及到了各阶级(尤其是支配阶级) 对正当化程序的控制,由此不难看出,布迪厄的象征性社会学就过渡到了政治社会学,凸显了对权力的象征性运作的关注。布迪厄指出,“社会结构与心态结构之间的相应性起着政治功用。象征系统并不单纯是知识的工具,它们也是统治的工具”(高宣扬,2005 :821) 。具体而言,政治权力的运作就是尽力使各种资本转换成象征资本,被认同和接受,以隐蔽的方式发挥其实质性效力。因此,政治权力是资本再分配的仲裁者和控制者。可以说,资本的转换斗争(炼金术意义上的转换) 是政治权力场域最复杂曲折的斗争。

注2:布迪厄针对的是区隔行为所产生的正当化功效,区隔行为在其本源性的意义上是普遍的,“当我们使用象征符号(言语表达的和非言语表达的) 来区分不同类别的事物时,就在某一自然延续的领域创造了一个人为的界限”。界限便是对自然延续的人为中断,便是布迪厄意义上的“区隔”。“界限把社会空间和社会时间分为两个范围:一个是正常的、有时间的、明确的,位于中心的,世俗的;另一个被当作界限的空间和时间的标志,是不正常的、无时间的,模糊的,位于边缘的,神圣的”。社会当中的诸多“过渡仪式”便是为了使社会界限之间的跨越正当化而存在的。利奇认为,我们将外部世界分割成为各有其名的类别,以适合我们的社会需要,这一分割、安排的过程由以下事实决定,即,“虽然我们改变外部世界的能力极其有限,但是我们与射入自己头脑中的外部世界的内在变体进行游戏的能力却是无限的”(利奇,2000 :34 - 36) 。

注3:“二元论”是一个在哲学理论中长期存在的认识逻辑,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二元论”,是指“任何认定两类事物之间有一不可化解的区分的理论。社会学家最感兴趣的是: (一) 伦理二元论,即事实宣称和价值判断; (二) 解释二元论,即自然事件有其原因,但解释人的行动却只能以动机和理由为参照; (三) 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事项,这是一个规律; (四) 宗教和世俗是平行而独立的生活圈,是由不同的法则管制的”(Marshall ,1994) 。

注4:belief 和doxa 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在布迪厄的文本中并没有能够做出,因而这两个概念似可都译为“信念”,但doxa 往往指更为基本的、与分类系统有关联的“信念”,而belief 则更泛化一些,指向更为一般性的接受与认可,但由于doxa 的意思可用英文表达为what2seems或者common sense ,因此,doxa 与belief 之间也存在着可通用性。需注意的是,布迪厄经常对两个概念不加区分地使用(Bourdieu ,1977 :164 ;布迪厄、华康德,1998 :107) 。

注5:“doxa”所涵括的意涵,布迪厄有时也用“common sense”来表达,“日常感(common sense) 是被全体成员所共享的自明性所在,也即在一个社会世界的限度之内,它能够确保对世界意义的原初性的一致,也能够确保一系列的平庸之见被缄默地接受。”日常感直接与分类原则相关,分类原则是一系列结构世界感知的对立,或可称为分类图式,它发挥着结构化结构的功能(structuring structures) ,在本质上,它来源于世界基础性的分配结构,是后者的产物,后者组织了社会世界的秩序,即是被结构化的结构(structured structures) 。通过教育制度的强化,日常感在普适性的范围之内存在”(Bourdieu , 2000 :97 - 98) 。

注6:特定的正当化政治行为都是立基于对原初接受的社会世界如其所是的样子的基础性给定,也立基于旨在维护象征秩序的工作,这一秩序的利益与日常感紧紧连结在一起,存在于信念的原初自明性的恢复中。所以布迪厄说,政治斗争实质上不过是为了权力而进行的认知斗争,这一权力也就是一种能够强加有关社会世界的正当化观照的力量。换句话说,是为了争夺以象征资本的形式所积累起来的承认斗争(Bourdieu , 2000 :185 - 188) 。

注7:在布迪厄看来,对教育的关注,其实是在人类学的意义上进行的对人类无意识的揭示,“在我看来,如果说教育制度和有关知识分子世界的社会学是基础性的,这是因为这一社会学以比反思性分析更为直接的方式,给我们介绍了思维的未经思虑的图式———这些图式框定着能够思虑之物和预先决定着真正被思虑之物,从而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认知主体的知识的认识:在这里,我仅仅需要提及偏见歧视、压制和疏忽的社会空间这一情形,然而,每一成功的教育都可以使你接受它,使你对此没有意识”(Bourdieu , 1990b :178) 。

注8:在19 世纪,西欧社会建立学校系统,其目的就在于为劳动力市场服务,以及培育对于民族国家的情感,建构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教育,并非在于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而是在于去强化(从而也是一种区分) 群体认同,从而使区别得以自然化,而呈现出非建构性的表象,这毫无疑问就体现出了教育的政治(正当化) 功能(Robbins ,1991 :174) 。

注9:在布迪厄对荣誉感的分析中,他认为“被称作荣誉感的不过就是被教育出来的性情倾向。习性,基于一小部分潜隐的原则,它促使每一个行动者生成与挑战和回击的逻辑原则相一致的所有行为”(Bourdieu ,1979 :116) 。同时,事实在于,经由荣誉的表象和策略所导致的经济结构的意识形态改观有助于经济结构的再生产, 并因此显得神圣和圣化(Bourdieu , 1979 :130) 。

注10:从对阶级习性(class habitus) 的理解中我们或可洞见习性与社会再生产之间的关系,“阶级习性,亦即是客观处境的内在化,是一整套性情倾向系统的结构,这一性情倾向预设了对客观未来的实践指向。”布迪厄进一步说明,客观可能性或阶级习性等中介性概念的使用使我们可以超越主观和客观、意识和非意识等抽象对立(Bourdieu , 1979 :92) 。

注11:罗宾斯认为,布迪厄是一个现代主义论者,对于社会或政治革命,布迪厄存在着解释上的困境,因为他是一个传统主义者,或者说一个激进的保守主义者。进而,罗宾斯又认为,布迪厄的目的在于去影响人们认识自己社会的方式,也即是去改变他们的感知和习性,“布迪厄试图去摧毁社会误识的所有支撑物”(Robbins ,1991 :176) 。尽管如此,布迪厄并不试图去成为一个强加世界的观照于其他人之上的伟大的“立法者”(Robbins ,1991 :171- 174) 。布迪厄对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或曰理论理性) 的批判就源于这两种理论并没有或无法说明真实社会当中确确实实发生的一切,而布迪厄对这一真实的关切,就导致了他所倡导的社会理论的解放功效的出场。

注12:甚至连社会学家本人都会陷入游戏之中,“同时,毫无疑问的是,因为他们也像每个人一样,对拥有一项承认他们自己的社会使命这一幻象有深切的渴望,他们发现,去揭露被所有重要的社会认可——所有象征性的玩物、装饰品、十字架、勋章、手相或者勋带,还包括所有的至关重要的幻象的社会支持体系,如天职、职能、职业、神职和地方行政官——所运作的奢侈权力的真实基础是很困难的”(Bourdieu , 1990b :197) 。

参考文献:

埃德蒙·利奇,2000《, 文化与交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2005《, 原始分类》,汲 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布迪厄,1999《, 法律的力量: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强世功译《, 北大法律评论》第2 辑。

布迪厄,1997《,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蔡幸芝, 2006 ,《胡塞尔对伽利略物理学的反思》( http://www.siwen.org/XXLR1.ASP?ID=1789) 。

高宣扬,2005《, 当代社会理论》(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韩渡,2004《, 波普“: 认识”之外的知识》(http://sphinx.blogchina.com) 。

吉登斯,1998《, 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

杰夫瑞·C. 亚历山大,2003《, 世纪末社会理论》,张旅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卢梭,1982《, 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炳强,2001《, 社会世界的底蕴》(下) 《, 社会学研究》第2 期。

马尔科姆·沃斯特,2000《, 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倪梁康,1999《,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北京:三联书店。

帕特里克·贝尔特,2005《, 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P. 布迪尔约、J . - C. 帕斯隆,2002《, 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P. 布迪厄,2004 《,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皮埃尔·布迪厄,2003《, 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2004《,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皮埃尔·布迪厄,2005《, 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田耕,2005《, 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意象》《, 社会学研究》第1 期。

Alexander , J . C. 1995 , “Reduction and Deceit in Social Theory. ”In J . C. Alexander ( ed. ) ,Neofunctionalism and After. New York and Oxford : Blackwell .

Aron ,R. 1990 , Memoirs : Fifty Years of Political Reflec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 Holmes &Meier.

Bourdieu , Pierre 1962 , The Algerians . Trans. by Alan C. M. Ross. Boston : Beacon Press.

——1977 ,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ans.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N. 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 Algeria 1960. Trans.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4 , Distinction :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Trans.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The Force of Law: Toward a Sociology of the Juridical Field. ”Hastings Journal of Law 38.

——1989 ,“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 ”Sociological Theory 7 (1) .

——1990a , The Logic of Practice. Trans. by Richard Nice. Stanford , Calif .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b , In Other Words : Essays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Trans. by Matthew Adamson. Stanford , Calif .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 Sociology in Question. Trans.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Sage Publications.

——1996 , The State Nobility : Elite Schools in the Field of Power. Trans. by Lauretta C. Clough. Stanford , Calif .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 Pascalian Mediations . Trans.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Ferry ,L. &A. Renaut 1990 ,“French Marxism. ”Society 27(5) .

Giddens , Anthony 1993 , New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Marshall , Gordon 1994 ,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bins , Derek(ed. ) 1991 , The Work of Pierre Bourdieu : Recognizing Society.Boulder &San Francisco : Westview Press.

——(ed. ) 2000 , Pierre Bourdieu. Cambridge : Sage Publications.

Swartz , David 1997 , Culture & Power : The Sociology of Pierre Bourdieu.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557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557
页面: 上一页 1 2 3 4 5 6

郑永年: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变种及其影响 郑永年:土地流转制度与中国政治社会的改革
相关文章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