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政治

米尔斯海默、瓦尔特: 以色列院外游说集团与美国对外政策(节译)

第四节 以色列院外游说集团

  美国对以色列巨大的物质援助和持续的外交支持,唯一的解释是以色列院外游说集团的强大力量。如果不是游说集团操纵了美国的政治体系,美以关系绝没有今天这么亲密。

  什么是以色列院外游说集团(以下简称游说集团)?

  这是指任何积极活动影响美国政策的以色列组织和个人。其核心成员是美国的犹太人,当然并不是全部。他们主张不同。AIPAC和"犹太人主要组织主席联议会"(CPMJO)的成员多是强硬派,支持利库德集团的扩张政策,反对奥斯陆和平进程。而大部分美国犹太人则倾向于向巴勒斯坦人让步,如犹太和平之声(Jewish Voice for Peace)就强烈要求这样做。但温和派和强硬派都呼吁美国支持以色列。

  美国犹太人领袖常和以色列官员会面。他们反对批评以色列,反对向以施压。2003年,世界犹太人大会主席埃德加•布隆夫曼(Edgar Bronfman)写信给布什总统,要他向以色列施压阻止修建隔离墙。布隆夫曼此举被指责为"背信弃义"。2005年11月"以色列政策论坛" (Israel Policy Forum)主席西蒙•雷西(Seymour Reich)建议赖斯向以色列施压,以重开加沙的一处通道,也被指责为"不负责任"。

  AIPAC是最大、最著名的一个游说集团。根据1997年《财富 》杂志对国会议员和工作人员的调查,它在美国所有院外游说集团中它的力量排第二位。2005年《国家杂志》(National Journal)的调查也将其排第二。

  游说集团的成员包括基督教福音派的要人,如前众议院多数党领袖汤姆•狄雷(Tom DeLay)。他们相信以色列的重建是圣经预言的一部分,支持以色列的扩张计划,并认为向以色列施压违反上帝的意志。游说集团中还有新保守主义者要员,如现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的博尔顿、已故的《华尔街日报》编辑罗伯特•巴特利(Robert Bartley)、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William Bennett)等。

  力量来源

  游说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游说当选议员、行政官员,提供竞选捐款,影响公共舆论等。以色列游说集团和其他集团做法上区别不大,但效率却极高,因为他们工作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阿拉伯人基本没有什么游说集团。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游说并不是非法的,也不是什么阴谋。

  游说策略

  第一是在华盛顿大力施加影响,向国会和行政部门施压,推动其支持以色列。第二,努力使舆论正面讨论以色列,传播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如以色列是 "道德" 的),以及在政策辩论中为以色列做宣传,防止政界听到批评以色列的声音。控制辩论是关键,因为如果就美以关系进行坦诚辩论,美国就不会采取那么亲以的政策。

  影响国会

  游说集团在国会的工作非常有效,实际上以色列在美国国会是不会受到批评的。如果讨论到堕胎、先发制人行动、医疗、福利等,国会肯定会辩论。但一旦涉及以色列,没有人会辩论。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一些重要议员是基督教锡安主义者(Christian Zionist),如迪克•阿梅(Dick Armey),他在2002年9月说,"在对外政策方面,我的首要目标是保卫以色列"——注意,不是保卫美国。还有一些犹太裔议员支持以色列。此外还存在一些亲以的国会职员。

  而AIPAC是个核心组织。它会奖励支持它的议员和候选人,惩罚反对它的人。金钱在美国选举中至关重要,AIPAC的朋友获得强大的资金支持,而对反对以色列的议员,AIPAC会将竞选捐款投到其竞选对手身上。AIPAC还组织向政治家写信,并鼓励报纸编辑为亲以的候选人造势。

  仅举一例。1984年,在AIPAC的影响下,伊利诺斯州参议员查尔斯•配西(Charles Percy)竞选失败,因为他对AIPAC关注的东西"不感兴趣,甚至反对。"时任AIPAC主任的托马斯•戴恩(Thomas Dine)解释说,"美国的所有犹太人,从东海岸到西海岸,都聚集起来反对配西——美国政治家对此很清楚。"

  前AIPAC职员道格拉斯•布龙菲尔德(Douglas Bloomfield)说,"议员和职员在需要信息时通常都不会找国会图书馆、国会研究服务部门或者政府专家,而是先找AIPAC。" AIPAC经常"被叫去起草演讲,立法,出谋划策,做研究,拉赞助和拉选票。"AIPAC作为一个外国政府的代理机构,在美国国会扎下了根。前参议员恩斯特•霍林斯(Ernest Hollings)在离职前说,"除了AIPAC定好的政策之外,我们无法通过任何其他的对以政策。"无怪乎沙龙有次在对美国人演讲时说,"当人们问我该如何帮助以色列时,我告诉他们:帮助AIPAC。"

  影响行政部门

  首先是影响竞选。美国犹太人占人口总数不到3%,但却给两党的总统候选人大量的捐助。《华盛顿邮报》曾估计,民主党候选人"60%的资金都依赖犹太支持者提供"。犹太选民投票率高,在加州、佛罗里达、伊利诺斯、纽约和宾州等关键州比较集中,所以总统候选人都很注意不要得罪犹太选民。

  然后是直接影响政府,不让批评以色列的人担任要职。卡特总统曾想任命乔治•波尔(George Ball)做国务卿,但他知道波尔被认为是批评以色列的人士,会遭到游说集团反对。这样,在美国外交界中批评以色列的人士就成 为了濒危物种。

  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提名人霍华德•迪恩(Howard Dean)呼吁美国在阿以冲突中扮演更为"中立的角色",参议员约瑟夫•利伯曼(Joseph Lieberman)马上指责他"出卖"以色列,"不负责任"。几乎所有众议院的民主党要员都在一份信上签名,批评迪恩的言论。现在迪恩只是建议"把(巴以)双方拉到一起",如此温和的态度,也遭到游说集团的咒骂。

  亲以人士还经常在行政部门占据高位。克林顿政府的负责中东政策的高官马丁•英蒂克(Martin Indyk)就曾任AIPAC研究部副主任,还有丹宁斯•罗斯(Dennis Ross)和阿隆•米勒(Aaron Miller)。2000年7月的戴维营会谈中,这三位都是克林顿最亲密的顾问。他们虽然都支持奥斯陆协议和巴勒斯坦建国,但只是在以色列政府接受的范围内。美国代表团听命于巴拉克,事先就协调了立场,而且没有提出美国方面的意见。所以巴勒斯坦的谈判官说,他们"在和两个以色列代表团谈判,一个挂以色列旗,一个挂美国旗。"

  布什政府中有更多热烈亲以的人士,如前副国务卿爱略特•艾布拉姆斯(Elliot Abrams)、驻联合国代表博尔顿、前国防部副部长道格拉斯•费斯(Douglas Feith)、副总统办公室主任刘易斯•利比(Lewis Libby)、国防部顾问理查德•珀尔(Richard Perle)、现任世界银行行长的沃尔福威茨和副总统顾问大卫•乌姆瑟尔(David Wurmser)。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在不断推动有利于以色列的政策。

  操纵媒体

  游说集团不喜欢媒体就关于以色列的问题展开公开讨论,因为这种讨论将让公众质疑美国为何给以色列那么大的支持。因此它们努力影响媒体、智库和学术界,这些都是舆论形成的关键。

  主流媒体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游说集团的态度,大部分美国评论员都亲以。记者埃里克•埃特曼(Eric Alterman)写道,关于中东问题的学术辩论"为那些绝不批评以色列的人所主导"。他列出了61位专栏作家和评论员,他们"条件反射性地、毫不保留地支持以色列。"而埃特曼只发现了5位学者主要是批评以色列、支持阿拉伯人的。

  这也反映在报纸社论中。已故的《华尔街日报》编辑罗伯特•巴特利说,"沙米尔、沙龙和比比(对内塔尼亚胡的昵称),这些人说什么我都赞同。" 《华尔街日报》、《芝加哥太阳时报》和《华盛顿时报》的社论经常强烈亲以。《评论》、《新共和》、《标准周刊》等杂志也几乎在发生任何事时都强烈为以色列辩护。

  《纽约时报》等报纸的社论也有倾向。《时代周刊》前执行编辑马克斯•弗兰克尔(Max Frankel)在回忆录中承认,"我偏向以色列的程度连我自己都不敢承认";"我为杂志写大部分的中东评论……我是从亲以的角度写的。"

  而关于以色列的报道要比评论更平衡些,因为记者都试图更加客观些,而且身处被占领土,知道以色列的所作所为。对此游说集团会组织写信抗议、并阻挠"反以"报纸开设新摊点。CNN的一位职员因为写了篇"反以"的文章,一天之内受到了6000封抗议邮件。2003年5月,一个亲以机构组织人员在33 个城市的国家公共广播电台门外示威,要求电台改变对以态度。以色列在国会的朋友也给电台打电话,让他们进行内部审查,更好地监督有关中东的版面。

  一边倒的智库

  亲以力量主导了美国智库,而智库不仅影响舆论,而且影响决策。游说集团在1985年成立了自己的智库——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WINEP)。虽然该所淡化和以色列的关系,声称提供"平衡而现实"的角度,其实并不是。

  过去25年里,亲以力量主导了美国企业研究所(AEI)、布鲁金斯学会、安全政策中心、外交政策研究会、传统基金会、哈德逊研究所、外交政策分析学会、国家安全事务犹太学会(JINSA)等等。

  例如,在许多年里,布鲁金斯学会中东问题方面最权威的专家一直是威 廉•昆特(William Quandt),他一贯坚持不偏不倚的态度。但现在,布鲁金斯学会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萨班中东研究中心"进行的,该中心的资金来自犹太富商、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海姆•萨班(Haim Saban)。主任就是前面提到的克林顿政府官员英蒂克。布鲁金斯学会已经从中立的机构加入了亲以的大合唱。

  检查学术界

  沙龙上台和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爆发后,美国大学中对以色列的批评增多。游说集团开始努力"夺回校园"。2002年9月,两位新保守主义者马丁 •克拉默(Martin Kramer)和丹尼尔•派普斯(Daniel Pipes)建立了"校园观察"网站,公布了一份可疑学者名录,鼓励学生举报反以言论或行为。此举激起强烈反响,二人后来被迫撤下了名录。

  已故的巴勒斯坦学者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生前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因此哥大成为亲以势力的重要攻击目标。哥大前教务长乔纳森•科尔(Jonathan Cole)说,"爱德华•萨义德一发表任何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公开讲话,我们都会受到数百封电邮、信件和报道,要我们谴责萨义德、封杀甚至解雇他。"

  2004年末,"大卫计划"(David Project)拍了一部宣传片,声称哥大的中东系教师反犹,恐吓犹太学生。这让哥大遭到各方严词指责,但校方委员会的调查发现这纯属子虚乌有。

  犹太集团甚至要求国会建立相关机制,监督教授关于以色列的言论,取消对"反以"学校将的联邦资金。但此举未能成功。犹太慈善家还建立了犹太人研究项目,增加校园中的亲以学者。

  叫人闭嘴的好方法

  游说集团最强大的武器就是指责对方反犹,质疑以色列的行为、质疑犹太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甚至谈到"犹太游说集团"这几个字,都会被指责为反犹,而反犹是令人憎恶的,没人愿意被戴上这顶帽子。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118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118
页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陈来: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述评 艾尔曼:中华帝国后期的科举制度
相关文章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